布隆迪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Burundi),簡稱布隆迪,位于非洲中東部赤道南側。北與盧旺達接壤,東、南與坦桑尼亞交界,西與剛果(金)為鄰,西南瀕坦噶尼喀湖。境內多高原和山地,大部由東非大裂谷東側高原構成,全國平均海拔1600米,有“山國”之稱。
[1]
為改善營商環境,吸收外國投資,布隆迪積極推進法律制度建設,自2008年起至2013年,相繼修訂了投資法規、商業法規、環境法規、私營企業和公共參與法規、土地法規和礦山法規等。
布隆迪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為農牧業國家,其發展經濟的困難在于國家小,人口多,資源貧乏,無出海口。國家收入的70%來自農業,但由于農業基礎設施落后,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低。
自2008年至2014年,布隆迪經濟保持一定增長,2008年至2012年,經濟增長率分別為4.9%、3.8%、5.1%、4.2%和4.2%。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26美元。
布隆迪歷史沿革
編輯布隆迪原名烏隆地(Urundi),16世紀形成封建王國。19世紀中葉開始,英國、德國、比利時三國勢力侵入。1890年被德國征服當地統治已久的王權,將此地列為德屬東非的領土,并在1916年落入比利時軍隊的控制。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國聯將當時已合并在一起的盧旺達-烏隆地(Ruanda-Urundi)分配給比利時,比利時則透過間接的方式扶植當地王族統治該地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盧旺達-烏隆地變成聯合國托管領地的一部份,委由比利時代管,1959年時烏隆地與盧旺達分開,1962年7月1日正式獨立,成為布隆迪王國。剛獨立時的布隆迪曾恢復過短暫的王權,但卻在1966年時由軍人出身的首相罷黜了原本的王子(他才剛篡位沒有多久),成立布隆迪共和國,開始進入軍人獨裁執政的時期。
[5]
布隆迪境內有兩大主要民族,為數約只有一成半的圖西人(Tutsi)自16世紀以來就一直擁有該國的統治權,控制著主要是由胡圖人(Hutu)組成的平民百姓,再加上非常稀少的原住民特瓦人(Twa)。這種少數民族占高位的不正常社會結構埋下國家不穩定的惡種,并且在1993年10月時到達最高峰。那時剛上任才四個月、布隆迪有史以來第一位胡圖人身份的元首,也是首任民選總統的梅爾希奧·恩達達耶(Melchior Ndadaye),遭到主要是圖西人控制的軍方暗殺。恩達達雅的死,導致全面性的種族沖突,在這場種族沖突中至少有二十萬的雙方人口遭到屠殺,而當中原來有人口6.5萬的圖西人被屠殺至剩下5000人不到。這場屠殺一直持續到2002年時主政的圖西政府終于在國際的斡旋下與四支不同的胡圖叛軍簽下停戰協議,而與最后一支反政府武裝組織民族解放力量(法語:Conseil National Pour la Défense de la Démocratie–Forces pour la Défense de la Démocratie,NCDD–FDD)的停火協議,則是在2006年9月7日時于坦桑尼亞首都達累斯薩拉姆簽署。
布隆迪自然環境
編輯布隆迪區域位置
布隆迪國土面積為27834平方公里,地處非洲中東部赤道南側,位于南緯2°20’至4°27‘,東經28°50’至30°53’。北與盧旺達接壤,東、南與坦桑尼亞交界,西與剛果(金)為鄰,西南瀕坦噶尼喀湖。
布隆迪地形地貌
布隆迪境內多高原和山地,大部由東非大裂谷東側高原構成,全國平均海拔1600米,有“山國”之稱。根據布隆迪境內地形可分為3個區域:西部平原區,沿魯齊齊河走向,Rift Albrtine平原地帶,海拔774至1000米;中西部山嶺區,平均海拔1700米,最高山峰位于布瓊布拉市東南的埃哈峰(Heha),海拔2670米;中東部高原區,海拔1000至2000米。
布隆迪氣候特征
布隆迪水系分布
坦噶尼喀湖位于布隆迪西南部沿岸,面積3.29萬平方公里,平均水深700米,最深處達1455米,是僅次于俄羅斯貝加爾湖的世界第二大深水湖。
布隆迪自然資源
編輯布隆迪礦藏主要有鎳、泥炭、鈰、鉭、錫等。鎳礦蘊藏量約3億噸,品味為1.5%。泥炭儲量約為5億噸。磷酸鹽儲量3050萬噸,品味11.1-12.6%。石灰石儲量200萬噸。金礦分布較廣,西北部儲量較大,開采與20世紀30年代,多走私國外。1993年森林覆蓋率為國土面積的5%,后由于火災和濫伐爾迅速減少至3%。
[7]
布隆迪行政區劃
編輯布隆迪區劃
布隆迪全國劃分為1個直轄市(布瓊布拉市)和16個省,129個縣、2615個鄉。各省名稱如下:布班扎、布瓊布拉、布魯里、坎庫佐、錫比托克、基特加、卡魯齊、卡揚扎、基隆多、馬康巴、穆朗維亞、穆因加、恩戈齊、魯塔納、魯伊吉、姆瓦羅。
[5]
布隆迪首都
基特加市為布隆迪第二大城市,位于布隆迪地理位置的中心,歷史曾為布隆迪的政治首都,1962年布隆迪獨立后將首都遷至布瓊布拉。而2019年1月1日起,布隆迪政治首都又遷回基特加,原首都布瓊布拉為經濟首都
[8]
。
布隆迪國家象征
編輯布隆迪國名
布隆迪共和國(英語:The Republic of Burundi;法語: La République du Burundi)簡稱布隆迪。
布隆迪國旗
布隆迪國旗為長方形,長寬之比為5:3。兩道交叉的白色寬條將旗面分成四個三角形,上下兩個相等,為紅色;左右兩個相等,為綠色。旗面中央是白色圓地,內有三顆帶綠邊的紅色六角星,呈品字形排列。紅色象征為爭取自由而斗爭犧牲者的鮮血,綠色象征所期望的進步事業,白色代表和平存在于人類中間。三顆星象征“團結、勞動、進步”,同時也代表布隆迪三個部族——胡圖族、圖西族、特瓦族,三族彼此和平相處共建家園。
布隆迪國徽
布隆迪國徽中央的紅色盾徽象征人民為爭取獨立而經受的苦難,他們要讓歷史啟迪未來——自由獨立是多么的來之不易啊!盾徽上的金色獅頭是國家主權的標志,盾徽后面3支交叉的長矛代表三大黑人部族,底部的白色飾帶上書寫著布隆迪人民以手、以心、以生命立下的誓言:“團結、工作、進步”。他們希望自己深愛的祖國在統一的光環照耀下,永遠處于和平、歡樂和繁榮之中。
布隆迪國歌
《親愛的布隆迪》。
布隆迪格言
團結,勞動,進步(法語:Unité,Travail,Progrès)
布隆迪人口民族
編輯1050萬(2014年)。由胡圖(84%)、圖西(15%)和特瓦(1%)三個部族組成。官方語言為基隆迪語和法語,國語為基隆迪語,部分居民講斯瓦希里語。居民中61%信奉天主教,24%信奉基督教新教,3.2%信奉原始宗教,其余信奉其他宗教或不信教。人口比例為:男性占總人口的48.7%,女性占51.3%。15歲以下人口約占總人口的48%。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10%,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90%。其中首都布瓊布拉市人口約50萬人。人口密度342人/平方公里。
[1]
布隆迪政治
編輯布隆迪政體
布隆迪國家政體為民主總統制。2001年11月1日,布過渡政府成立,布約亞出任過渡期前18個月總統,原民陣總書記、胡圖人恩達伊澤耶出任副總統。2003年4月30日,根據阿魯沙協議順利實行政權交接,恩達伊澤耶接任總統,圖西人卡德蓋出任副總統,布過渡期平穩進入第二階段。11月,布政府和最大的反政府武裝保衛民主力量(FDD)簽署一攬子和平協議,FDD加入過渡政府,布和平進程取得重大進展。2005年6月至8月,布順利舉行地方、立法和總統選舉。FDD在地方、國民議會和參議院選舉中分別贏得63%、55%和88%的席位,成為執政黨,其領導人恩庫倫齊扎當選總統,8月26日就職,隨后組成新政府。2006年9月7日,布政府與最后一支反政府武裝全國解放陣線(FNL)簽署全面停火協議。但有關落實協議的談判多次陷入僵局。2008年4月,雙方發生較大規模交火。5月,在國際社會的積極斡旋下,雙方再次簽署停火協議。12月,推動布和平進程地區國家首腦會議在布舉行,布政府與FNL就FNL轉為合法政黨及其在布政權體系內職位分配等問題達成一致,簽署了新的和平協議。2009年4月,全國解放陣線正式宣布放棄軍事斗爭,3500名士兵被納入布軍隊和警察系統。2010年6月28日,布舉行總統選舉,因反對黨指責政府和執政黨在此前舉行的地方選舉中舞弊而拒絕參選,恩庫倫齊扎作為唯一候選人以91.62%得票率蟬聯。
[5]
2015年4月,因恩庫倫齊扎尋求第三個任期遭反對黨反對,布隆迪局勢動蕩。潘基文派遣賽義德·吉尼特前往布隆迪與恩庫倫齊扎以及各政黨領導人等進行磋商,鼓勵各方開展政治對話,達成全面協議。
5月31日,東非共同體成員國領導人在達累斯薩拉姆舉行布隆迪問題峰會,峰會建議布隆迪將選舉至少推遲一個半月,以營造一個有利的選舉環境。6月10日,恩庫倫齊扎簽署法令,宣布布隆迪將于6月29日舉行國民議會選舉,7月15日舉行總統選舉,參議院選舉將于7月24日舉行。
[9]
布隆迪憲法
2005年3月18日,布頒布實施《后過渡時期憲法》,這是獨立以來的第六部憲法。憲法規定:實行多黨制。總統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軍隊統帥,由直接普選產生,任期五年,可連任一次。兩位副總統由來自不同民族和不同政黨的人士擔任,由總統任命。胡圖和圖西兩族在政府和國民議會中所占比例分別不超過60%和40%,在參議院中各占50%。政府成員由總統征詢副總統意見后任命,由不同政黨代表組成,對總統負責。國防和安全力量服從于國家文職權力機關,由專業人員組成,不參加任何黨派,任何一族在國防力量中比例不得超過50%。
[5]
布隆迪議會
兩院制,由國民議會和參議院組成。本屆國民議會和參議院于2010年8月成立。國民議會106席,議長皮耶·恩塔維奧哈紐馬(Pie NTAVYOHANYUMA),第一副議長莫-馬莫·卡雷爾瓦(女,Mo-Mamo KARERWA),第二副議長弗朗索瓦·卡布拉(Fran?ois KABURA)。參議院共41席,參議長加布里埃爾·恩蒂塞澤拉納(Gabriel NTISEZERANA),第一副參議長佩爾西耶·姆韋多戈(女,Persille MWIDOGO),第二副參議長蓬蒂安·尼永加博(Pontien NIYONGABO)。
[5]
布隆迪政府
本屆政府成立于2010年8月29日,2011年11月7日、2012年2月、2013年1月三次部分改組,由總統、2名副總統、21名部長組成,名單如下:總統皮埃爾·恩庫倫齊扎(Pierre NKURUNZIZA);第一副總統泰朗斯·西農古魯扎(Thérence SINUNGURUZA);第二副總統熱爾韋·魯菲基里(Gervais RUFYIKIRI);內政部長愛德華·恩杜維馬納(Edouard NDUWIMANA);公安部長加布里埃爾·尼齊加馬(Gabriel NIZIGAMA);對外關系與合作部長洛朗·卡瓦庫雷(Laurent KAVAKURE);總統府良政與私有化部長伊薩·恩根達庫馬納(Issa NGENDAKUMANA);總統府東非共同體事務部長哈夫薩·莫西(女,Hafsa MOSSI);司法掌璽部長帕斯卡爾·巴蘭達吉耶(Pascal BARANDAGIYE);財政與經濟發展計劃部長塔布·阿卜杜拉·馬尼拉基扎(Tabu Abdallah MANIRAKIZA));市鎮發展部長讓·克洛德·恩迪霍庫布瓦約(Jean Claude NDIHOKUBWAYO);國防與退伍軍人部長蓬西安·加西尤部文蓋(Pontien GACIYUBWENGE);公共衛生與艾滋病防治部長薩比娜·恩塔卡魯蒂馬納(女,Sabine NTAKARUTIMANA);高等教育與科學研究部長約瑟夫·布托雷(Joseph BUTORE);中小學教育、技能教育、職業培訓和掃盲部長羅斯·加希魯(女,Rose GAHIRU);農業與牧業部長奧黛特·卡伊泰斯(Odette KAYITESI);電信、新聞、公共關系和政府與議會關系部長萊奧卡迪·尼哈齊(女,Leocadie NIHAZI);水資源、環境、國土整治與城市化部長讓·克洛德·恩杜瓦約(Jean Claude NDUWAYO);商業、工業、郵政與旅游部長維克圖瓦·恩迪庫馬納(女,Victoire NDIKUMANA);能源與礦產部長科姆·馬尼拉基扎(C?me MANIRAKIZA);公職、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長阿農希亞特·桑達茲拉扎(女,Anonciate SENDAZIRASA);交通、公共工程與裝備部長德奧格拉蒂亞斯·魯里蒙祖(Déogratias RURIMUNZU);民族團結、人權與性別平等部長克洛蒂爾德·尼拉吉拉(女,Clotilde NIRAGIRA);青年、體育與文化部長阿道夫·魯肯坎亞(Adolphe RUKENKANYA)。
[5]
布隆迪政黨
根據《憲法》和2011年9月頒布的《新政黨法》,實施多黨制,政黨依法在內政部注冊登記。截至2011年12月,共有43個合法政黨。
(1)保衛民主全國委員會-保衛民主力量(Comité National pour la Défense de la Démocratie-Forces pour la Défense de la Démocratie,CNDD-FDD),執政黨,以胡圖族為主體。曾為布最大反政府武裝力量,2003年11月與布過渡政府達成停火協議,于2004年9月正式轉為合法政黨,并在2005年各級選舉中獲勝,成為執政黨。2007年2月,FDD召開特別黨代會,會議決定黨內最高權力機構為賢人委員會,并選舉恩庫倫齊扎總統為該委員會主席,前總書記馬納塞·恩佐博尼姆帕(Manassé NZOBONIMPA)擔任委員會書記;會議還選舉熱雷米·恩讓達庫馬納(Jérémie NGENDAKUMANA)為黨的新任主席。2011年初,賢人委員會書記馬納塞因公開批評黨內腐敗現象被終止黨員資格,布隆迪第二副總統魯菲基里接替馬出任賢人委員會書記。2012年3月,保衛民主力量舉行第二屆全國代表大會,選舉帕斯卡爾·尼亞邦達(Pascal NYABENDA)為主席、維克多·布里庫基耶(Victor BURIKUKIYE)為第一副主席、約瑟夫·恩卡塔盧蒂馬納為第二副主席。
(2)爭取民族進步統一黨(Le Parti de l'Unité pour le Progrès National-UPRONA):簡稱烏黨,1959年1月成立,是圖西族最大政黨。布獨立以后長期執政。1993年6月多黨選舉失敗后,失去執政黨地位。1996年布約亞重新執政后,黨內出現分裂,激進派反對布約亞的民族和解政策,拒絕和談。2006年1月召開全國代表大會,阿洛伊·魯布卡(Aloys RUBUKA)和安東瓦·西沙哈約(Antoine CISHAHAYO)分別當選黨主席和副主席。2009年8月舉行全國特別代表大會,尼約揚卡納(Bonaventure NIYOYANKANA)當選主席。2010年8月國民議會選舉中,烏黨獲17席,成為第二大黨。
(3)布隆迪民主陣線(Front pour la démocratie au Burundi-FRODEBU):簡稱民陣,1986年成立,是胡圖族最大政黨。黨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尊重、捍衛、促進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的真正的主權國家。2001年11月1日過渡政府成立后,民陣前總書記恩達伊澤耶出任副總統,民陣主席米納尼任國民議會議長。2005年立法選舉失敗后,米納尼被罷免主席職務,原總書記萊昂斯·恩岡達庫馬納(Léonce NGENDAKUMANA)當選主席,厄弗拉希·比基爾馬納(Euphrasie BIGIRMANA)當選總書記。2006年3月,宣布退出政府,成為反對黨。
(4)保衛民主全國委員會(Conceil National pour la Défense de la Démocratie -CNDD),于1994年10月從民主陣線中分裂出來,原主張武裝斗爭、國際軍事干預和改組布軍隊。1998年6月,尼昂戈馬參加阿魯沙和談,后簽署了阿魯沙和平協議并加入過渡政府。黨主席萊奧納爾·尼昂戈馬(Léonard Nyangoma),現流亡國外。
其他政黨還有:公民權利運動(MRC)、盾黨(MSP INKINZO)、胡圖人民解放黨(PALIPEHUTU)、人民和解黨(PRP)、人民黨(PP)、爭取民主和經濟社會發展集合運動(RADDES)、布隆迪人民聯盟(RPB)、爭取權利和發展全國聯盟(ANADDES)、自由黨(PL)、社會民主黨(PSD)、勞動者獨立黨(PIT)、布非拯救聯盟(ABASA)、民族復興黨(PARENA)、遠見者同盟(INTWARI)、布隆迪爭取民主與和解黨(PDR)、布隆迪爭取發展自由聯盟(ALIDE)、布隆迪爭取民主和發展新同盟(NADEBU)、布隆迪爭取和平與發展聯盟(UPD)等。
[5]
布隆迪政要
總統皮埃爾·恩庫倫齊扎,1963年12月18日出生于布瓊布拉,胡圖族。曾在布隆迪大學任教。1995年加入反政府武裝保衛民主力量,1998年任副總書記,2001年被選為主席。2003年11月該組織加入布過渡政府后,恩出任負責良政和國家總檢察事務的國務部長。2005年8月19日當選總統,2010年6月28日勝選連任。
[5]
布隆迪司法
司法權獨立于立法權和行政權,由各級法院、法庭依法行使。主要司法機構包括最高法院、憲法法院、特別最高法院、上訴法院、審計院、商業法庭、勞動法庭、省級法院,及總檢察院、地方檢察院等。最高法院和憲法法院成員由總統任命。現任最高法院院長讓-馬里·恩岡當齊(Jean-Marie NGENDANZI),憲法法院院長克里斯蒂娜·恩澤伊瑪納(女,Christine NZEYIMANA),總檢察長瓦朗丹·巴戈里孔達(Valentin BAGORIKUNDA)。
[5]
布隆迪經濟
編輯布隆迪概況
布隆迪為農牧業國家,是聯合國宣布的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其發展經濟的困難在于國家小,人口多,資源貧乏,無出海口。1991年布隆迪政府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簽訂第三階段(1991~1994年)結構調整計劃協議,強調優先發展農業,扶植多種經營,發展農產品加工,改善交通運輸,擴大對外貿易,整頓國營企業,以及私營化等,進行全面改革。1992年國內生產總值為2291億布法郎。貨幣單位為布隆迪法郎,匯率為262.1布法郎兌1美元(1993年12月10日)。
布隆迪經濟社會發展存在較多問題。其中較為突出第一,因本國彩禮有限,布隆迪發展規劃能否順利實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外部支持;第二由于缺少高素質人才和必要的設備,行政辦事效率仍然地下;第三,市場缺乏透明度;第四,可供出口商品不多;第五,基礎設施落后,社會服務差,市場規模小;第六,失業問題嚴重。
主要出口產品有咖啡、茶葉、棉花、皮張等,進口為工業原料、機器設備和消費品。最大貿易伙伴為歐洲共同體。主要對象是比利時、德國、法國、英國、美國和日本。外援主要來自比、法、德以及歐共體和聯合國機構。
[10]
國內生產總值 | 16億美元 | 貨幣名稱 | 布隆迪法郎(簡稱布郎) |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 193美元 | 匯率 | 1美元=1261布郎 |
經濟增長率 | 4% | 通貨膨脹率 | 9.7% |
布隆迪工業
布隆迪農業
布隆迪銀行業
布隆迪銀行業
根據布隆迪《中央銀行法》和《銀行監管法》的規定,布隆迪各銀行和金融機構受布隆迪財政部統一領導。布隆迪共和國銀行行使央行職能,給國家金庫墊款,在政府指導下制定官方匯率和發行貨幣,確定貸款的最高限額和管理外匯等。
布隆迪現有銀行有:
1. 布隆迪共和國銀行。
2. 擁有7家商業銀行,分別為:互助銀行(InterBank),布瓊布拉信貸銀行(BCB)、布隆迪商業銀行(Bancobu);布隆迪管理與資金銀行(BGF)、Finbank、ECOBANK,布隆迪商業與投資銀行(BBCI)。
3. 擁有2家政策性金融機構:布隆迪國家發展銀行(BNDE)和城市住房促進基金(FPHU)。
4. 擁有26家微小金融機構,從事個人外匯兌換業務。此外,東南非貿易發展銀行(PTA)總部名義設在布隆迪。
除央行外,其他銀行都或多或少存在外國或該國私人資本。
布隆迪銀行業2008年發展主要數據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海嘯席卷全球,并造成全球實體經濟的嚴重衰退。布隆迪銀行業因為規模小并未受到直接打擊,反而借助戰后穩定的國內局勢取得了快速發展。2008年末布隆迪銀行業總資產達到9.07億美元,年增2.01億美元,同比增長28.5%,其中央行資產增加0.98億美元,商業銀行資產增加1.04億美元。
為增強金融機構實力,提高銀行應對風險的能力,布隆迪中央銀行在2007年推出新政策,大幅提高商業銀行資本金最低限制金額。根據政策要求,商業銀行資本金金額底限從2007開始逐年增加,2007年末達到25億布法郎(約210萬美元),2008年末達到35億布法郎(約300萬美元),2009年末增至50億布法郎(約420萬美元),2010年末最終達到100億布法郎(約840萬美元)。資本金底限提高的政策增加了各商業銀行的資金壓力,多家銀行將2008年的營業利潤調撥用于彌補資本金缺口。資本金政策推出后,2008年央行卻調低了銀行各項準備金比例:一般準備金率從凈貸款余額2%下降至1.5%,償付比率從5%下降至3%。法定準備金率從5%減低到3%。
截止到2008年末,布隆迪商業銀行的總存款余額為13488萬美元,活期存款余額8425萬美元,定期存款5063萬美元,活期存款占商業銀行存款余額平均比例高達62.5%,與之相對應,銀行貸款余額構成也主要為期限在一年以內的短期貸款。
2008年布隆迪各商業銀行繼續增加分支機構數量,三大商業銀行布隆迪互助銀行、布瓊布拉信貸銀行和布隆迪商業銀行的的營業網點已基本覆蓋全國。為滿足客戶日益多樣的需求,各商業銀行也在積極優化銀行網絡、提高風險管理能力、推進布隆迪銀行業電子化水平。
布隆迪銀行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戰后國內形勢趨于穩定,但由于國內通貨膨脹居高不小,經濟發展還未走上正規。社會投資雖然意愿強烈,在缺少完善的風險擔保機制下,銀行大舉放貸仍很謹慎。
銀行貸款行業集中度過高,主要集中在咖啡、茶葉、糧食和個人貸款方面。布隆迪布隆迪是聯合國公布的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工業薄弱,國民經濟以農牧業為主,國內生產總值近50%來自于農業生產,咖啡和茶葉出口是布隆迪最大的外匯來源,銀行貸款增量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經濟作物的產量。
布隆迪對外貿易
據布隆迪中央銀行統計,2012年布隆迪進出口額為12783.5億布朗(約合8.86億美元),其中進口總額為10850.5億布朗(約合7.51億美元),出口總額為1943億布朗(約合1.34美元)。全年貿易逆差8897.5布朗(約為6.16億美元)。
[10]
布隆迪對外投資
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布隆迪經歷了長達12年的戰亂,此前在布隆迪投資的外國商人紛紛撤離,截止2014年外來投資很少。
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發布的2014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2013年,布隆迪吸收外資流量為680萬美元;截止2013年底,布隆迪吸收外資存量為0.2億美元。
布隆迪文化
編輯布隆迪語言
布隆迪宗教
布隆迪節日
元旦:1月1日
國際勞動節:5月1日
獨立日(國慶日):7月1日(1962年)
布隆迪習俗
待人接物
和其他非洲人一樣,布隆迪也有熱情好客的特點。遇上布隆迪家庭辦喜事,即使素不相識,只要表示祝賀,便可受到香蕉啤酒的熱情招待。生人問路,布隆迪人哪怕放下手中的活,走上幾里地,也要把他引導到目的地。布隆迪人待人誠懇,樂于助人。為了使客人愉快高興,布隆迪人可以奉獻出家里的一切,甚至分享最后一根香蕉。每逢外國領導人訪布,總有打鼓、跳舞等熱烈盛大的歡迎場面。
布隆迪人認為“遠親不如近鄰”,非常珍視鄰居關系,鄰居有事,應全力相助。逢年過節,首先要向鄰居表示祝賀;有了好酒,首先要請鄰居來喝。在農村,鄰居有義務和權力相互管教孩子,如一個孩子干壞事,鄰居大人教訓他,乃至鞭打他,也不會受到孩子父母的責怪。布隆迪人也有慶賀喬遷之喜的習慣,一旦搬進新居,親朋好友及鄰居均前往祝賀并送禮,主人則給予熱情友好招待,有時也準備飯食。
布隆迪人很講禮貌,在公共場所遇到碰撞時雙方會互道“對不起”、“請原諒”,因此很少發生口角,打架斗毆則更為鮮見。布隆迪人的見面禮甚是有趣。與客相見有握手的禮節,男女無忌,但晚輩與長輩、下級與上級、百姓與官員握手時,為了表示敬意,前者向前傾身,用左手托住右胳膊肘,用右手與后者輕輕相握,顯得非常謙恭禮貌。若是長久不見的熟人、至交,則相互輕輕擁抱,并輕拍對方肩背,表示親熱,不分男女,盡皆如此。布隆迪人尊敬長者,如居住在首都布瓊布拉的官員,每逢年節或周末,大多要返回內地省親,與家人共度佳節。在內地農村,布隆迪人見到外國人時總要友好地打招呼,并伸出三個手指(食指、中指、無名指)表示致敬,意即“團結、勞動、進步”。對于朋友贈送的禮物,布隆迪人有當著客人面打開的習慣,然后或立即陳設于客廳內,或在下一次見面時將禮物佩帶在身上表示禮貌和珍愛。
布隆迪是一個文化財產較為豐富的國家,且較好地保持了文化的同一性,全國通用一種民族語言——基隆迪語。尊重人、誠實、正直,是布社會教育的基礎。團結互助,是布隆迪人的行為準繩。但是,近幾十年來的部族沖突以及戰爭,也對人們的觀念和行為產生了不良影響。
[7]
婚嫁
在布隆迪的傳統里,婚事一般由父母操辦,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戀愛結婚的越來越多,特別是在城市。其程序是:
(1)聘禮(DOT):在婚事基本達成后,男方父母要去女方家里送聘禮。雙方父母相聚一堂,男方家長當眾宣布親事告成。以前根據家庭不同,聘禮有牛、鋤頭、珠飾或其他物件等。法律上無聘禮規定,但民間仍然流行。
(2)婚禮:結婚之日,要進行一些儀式和活動。首先,到縣、市政府進行登記、履行結婚法律手續,然后到教堂舉行宗教儀式(自愿),之后婚禮慶祝。在農村,招待賓客喝香蕉啤酒、冷飲,新人親友相互祝酒慶賀,接著參加婚禮的人唱歌、跳舞,熱鬧至深夜。期間,送嫁的姑娘們將新娘藏好,悄悄帶進洞房。在城市里,新婚夫婦首先舉行婚禮酒會,邀請各方客人出席。在酒會上,雙方家長有講話的習慣,除表示祝賀外,還要宣布送給新郎和新娘多少頭牛或其它禮品。按習慣,女方父親不出席這個儀式。之后,舉行晚宴,邀請少數近示參加;最后舉行舞會,任何人均歡迎參加,直跳到次日凌晨。舞會上不供應飲料、食品。
(3)婚后:以前夫婦一個月不干活,由新娘家送吃送喝。新習慣是新婚后第一天不工作,第二天便開始下地或上班。
(4)回娘家:按習慣,一般要等新娘適應了新生活后,即三、五個月后,有的甚至生了頭胎孩子后才回娘家。新娘首次回娘家時,其父母要送禮,農村一般送牛,城里送錢或其它貴重物品。此后,通過互送禮品,經常走訪,兩家親戚關系得到鞏固和發展。
[7]
喪事
(1)報喪:某人死亡后,死者家屬的鄰居即來幫忙,有的向死者的親友報喪,安排后事,有的陪伴死者近親守靈。
(2)安葬:一般當天安葬,實行土葬。布農村無棺材,大都里裹布單,外包草席,現城里已開始棺殮安葬。根據本地的風俗,在路遇靈車時,迎面來的行人須立正,車輛應停行,后面的也不能超越,以表示對死者的哀悼,待其過去后,方能繼續趕路。
(3)居喪:居喪期一般為葬后一周,期間,由于悲痛,死者家屬不干活,由親友送吃喝。一周后喪事部分結束,親友前來探望,并給各自熟悉的死者親屬送一些錢,以表示對他們的支持。喪事全部結束,要視死者性別和年齡而定,一般是在安葬后三個月或更長一些時間。喪事結束后要安排一個大的聚會,請前來探望的親友喝點啤酒,以示感謝。同時,對與死者有關的財產和債務問題,要在這時作出處理。如死者是一家之主,還應確定一位接班人。
[7]
布隆迪軍事
編輯1967年3月7日建軍,2005年結束過渡期后組建新的國防軍和警察部隊,胡圖和圖西族官兵各占50%。布國防軍由陸軍、空軍、湖軍組成。總統為武裝部隊統帥。軍隊總參謀部下設海軍局和空軍局分管湖軍和空軍。總參謀長戈德弗瓦·尼永巴雷(Godefroid NIYOMBARE)。
全國設1個衛戍區和5個軍區,20個兵營。總兵力約4.6萬人,其中陸軍、湖軍和空軍共2.8萬人,警察1.8萬人。陸軍有步兵、裝甲、機械、炮兵、通訊、工兵、建筑工程和偵察營等。空軍在布瓊布拉和基特加設有空軍基地,另有一個傘兵營。士兵服役期為6年,軍官為職業軍人。國防開支一般占國家預算的20%。戰亂期間,軍費開支比例較高,一度占財政預算的30%。近年來,隨著布和平進程的推進,軍費開支有所下降。
布隆迪交通
編輯布隆迪鐵路
布隆迪公路
布隆迪水運
水運方面的主要航道是坦噶尼喀湖,航線總長175千米。由坦噶尼喀湖南下經坦桑尼亞基戈馬港,轉鐵路抵達累斯薩拉姆港出海,全長1428千米。主要港口為布瓊布拉港。首都國際機場可起飛大型客機。比利時、法國、坦桑尼亞、埃塞俄比亞、盧旺達、喀麥隆、扎伊爾等國有定期航班飛往布瓊布拉。布隆迪同5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
[11]
布隆迪空運
布隆迪社會
編輯布隆迪教育
全國實行小學義務教育制。最高學府為布隆迪大學。報刊主要為官方發行的法文日報《新生報》和基隆迪語的周刊《團結》。布隆迪新聞社為官方通訊社。布隆迪革命之聲電臺為國家所辦,用基隆迪語、法語、英語和斯瓦希里語廣播。布隆迪電視臺用基隆迪語和英、法語播出。
[12]
布隆迪醫療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10年布隆迪全國醫療衛生總支出占GDP的9.1%,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人均醫療健康支出54美元。2005-2012年間,平均每萬人擁有藥師1人;2005-2012年間,平均每萬人擁有醫院床位19張。
布隆迪娛樂
由于環境和條件限制,布隆迪人的文化娛樂不多。人們說,布隆迪人最好的消遣莫過于喝杯啤酒。農民收工后,坐下來喝幾口香蕉啤酒,即是一種享受;職工下班后,在小鋪買瓶啤酒,邊喝邊和人閑聊,一坐就是幾個小時。
若逄節假日、盛大活動或迎賓儀式,人們則載歌栽舞,盡情歡樂。布常見的舞蹈多為集體舞,且歌舞結合,一人領唱,眾人相和,一、二十名青年邊跳邊唱。布主要舞蹈有:
“鼓舞”(TAMB0URTNAlRES):是布人民喜愛的傳統民間舞蹈。從前,鼓是王朝的象征,鼓舞為宮廷舞蹈。凡是重大節慶或迎賓活動,都要表演鼓舞。非洲人愛好擊鼓,但布隆迪人、盧旺達人打鼓與其他非洲國家不同,另有特色。表演者有老、中、少,但皆為男人。他們身著紅白或綠白相間袍式民族服裝,頭、臂佩帶珠帶,頭項大鼓,邊敲邊小跑著上場,陣勢甚為壯觀;然后圍成半圓,放下大鼓,開始表演。隨著鼓點的節奏,鼓手以各種不同的動作、姿態輪番表演
亮相,時而旋轉飛舞,時而凌空騰越,有時也伴有呼喊或歌唱。鼓舞節奏強烈,猶如雷聲隆隆,震天動地。鼓舞充分表現出布民族歡樂、剛毅、豪放的性格,經常應邀出國訪問,被視為民族的驕傲。
“英多雷”(INTORE):是一種“戰舞”,一二十名男演員,頭插茅草,額佩珠帶,上身裸露或交叉披掛色帶,下身圍著豹皮或草裙,腳踝系有鈴鐺,一手持矛,一手握盾,隨著一位長老的哨聲或口令,進行舞蹈。“英多雷”節奏明快歡樂,動作鏗鏘有力,充分表現出布古代英雄出征前后的英勇氣概。
“伊米桑比”(IMISAMBI):是一種輕盈美妙的舞蹈。幾十名年輕活潑的姑娘,模仿東非珍禽皇冠鶴等候鳥的動作姿態,邊唱邊翩翩起舞,優美動人。我東方歌舞團學習了這個舞蹈,表演時命名為“鶴舞”。
布隆迪人能歌善舞,往往從傍晚盡情歡樂至深夜。布隆迪人的另一文化娛樂是在寧靜的山村夜晚,圍坐載篝火前,靜聽老人使用“英迪吉迪”(INDIGlTI—一種用木條和葫蘆瓢制成的弓型樂器)、伊楠加(INANGA—一種以木板為座,牛筋為弦制成的型若琵琶的樂器)、“英多農戈”(INDONONGO—胡琴)、“烏姆維龍蓋”(UMVIRONGE—短笛)等民族樂器,邊奏邊說邊唱,猶如中國曲藝中的“評書”或“大鼓”,既敘述古代歷史、傳說、神話,也講解人生哲理,或演唱人民生活、生產的情景,表現出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愿望和要求。布隆迪人稱這種文藝為“布隆迪的靈魂”,是研究布社會的活材料。
[13]
布隆迪治安
2015年5月6日,東非國家布隆迪(Burundi)民眾因反對現任總統恩庫倫齊扎第三次連任而舉行示威游行,爆發嚴重政治危機,導致大約4萬居民開始逃亡,造成鄰國難民潮。
據南非新聞網站“時報實時消息”(TimesLIVE)6日報道,這是該國2005年內戰結束后最嚴重的一次政治危機,據稱暴亂已造成超過10人死亡。
反對黨表示,2005年內戰結束時,恩庫倫齊扎(PierreNkurunnziza)曾承諾只擔任兩任總統。但根據該國憲法法院的解釋,恩庫倫齊扎的第一次任期是由國會推選而非民選,所以不算,判決他可以自今年6月起續任。
2015年5月6日民眾聚集首都布瓊布拉(Bujumbura)舉行示威游行,標語牌上寫著“憲法法庭的決定無法阻止我們,恩庫倫齊扎必須放棄非法行為。”
聯合國難民署日前表示,自從上個月爆發政治危機以來,布隆迪已有3.9萬人尋求鄰國庇護,包括盧旺達、坦桑尼亞與剛果民主共和國。其中有約2.4萬人已進入盧旺達,坦桑尼亞與剛果則分別收留了6966與7319人,這些數字也在與日俱增。 [14]
據南非新聞網站“時報實時消息”(TimesLIVE)6日報道,這是該國2005年內戰結束后最嚴重的一次政治危機,據稱暴亂已造成超過10人死亡。
反對黨表示,2005年內戰結束時,恩庫倫齊扎(PierreNkurunnziza)曾承諾只擔任兩任總統。但根據該國憲法法院的解釋,恩庫倫齊扎的第一次任期是由國會推選而非民選,所以不算,判決他可以自今年6月起續任。
2015年5月6日民眾聚集首都布瓊布拉(Bujumbura)舉行示威游行,標語牌上寫著“憲法法庭的決定無法阻止我們,恩庫倫齊扎必須放棄非法行為。”
聯合國難民署日前表示,自從上個月爆發政治危機以來,布隆迪已有3.9萬人尋求鄰國庇護,包括盧旺達、坦桑尼亞與剛果民主共和國。其中有約2.4萬人已進入盧旺達,坦桑尼亞與剛果則分別收留了6966與7319人,這些數字也在與日俱增。 [14]
布隆迪外交
編輯布隆迪外交政策
奉行睦鄰友好、不干涉別國內政、不結盟及國際合作的外交政策。重視睦鄰友好,希望通過地區合作推動本國內部問題的解決,支持非洲經濟一體化,重視同西方國家關系,呼吁國際社會關注布局勢并對布提供援助。截止2014年布已與116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15]
布隆迪對外關系
同比利時的關系
布曾是比殖民地,兩國傳統關系較深。1996年布發生政變后,比曾一度中斷了與布的合作。2010年以來比加大了對布援助力度。2005年3月和12月,恩達伊澤耶總統和恩庫倫齊扎總統先后訪比。2007年4月和7月,比外交大臣和國防大臣分別訪布。2008年3月,布外長訪比,與比方簽署兩國政府合作協議。2009年10月,恩庫倫齊扎總統訪比。2010年1月,比副首相兼外交大臣瓦納克爾訪布。11月,比國防部長戴爾庫爾訪布。2012年1月和3月,布第二副總統魯菲基里、外長卡瓦庫雷分別訪比。7月,比利時王儲菲利普出席布獨立50周年慶典。
[15]
同法國的關系
布法關系長期穩定發展。兩國簽有經濟、技術、軍事、文化等合作協定,法在布專家、技術人員共150余人。1996年7月布發生政變后,法一度停止了與布的合作,僅向布提供人道捐助。2000年阿魯沙和平協議簽署后,法逐步恢復了對布援助,并宣布免除布所有債務。2005年10月,布法達成協議恢復兩國間軍事合作。2006年2月,法外長訪布,會見恩庫倫齊扎總統。11月,恩庫倫齊扎總統訪法。2007年2月,恩庫倫齊扎總統赴法出席第24屆法非首腦會議。2011年7月,法國國民議會議長阿夸耶訪布。2013年3月,恩庫倫齊扎總統對法國進行國事訪問。2013年9月,比國有企業和發展合作部長拉比耶訪布。
[1]
同美國的關系
美在醫療衛生、農業、環保、能源和培訓等方面向布提供援助。2005年8月,美負責非洲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出席布總統就職儀式。9月,恩庫倫齊扎總統赴美參加紀念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12月,美將布納入“非洲增長與機遇法案”。2006年3月,布國民議會議長納哈約訪美。2007年3月,美國負責非洲事務的助理國務卿訪布,會見了恩庫倫齊扎總統。11月,美國參議院代表團訪布。12月,美宣布將對布年度財政援助由1860萬美元上調至2860萬美元。2008年5月,恩庫倫齊扎總統訪美。2012年3月、2013年6月,布第二副總統魯菲基里兩次訪美。
[1]
與中國的關系
1981年中布雙方決定成立貿易混合委員會,1983年擴大為經濟技術貿易合作混合委員會。1982至2002年,雙方分別在北京和布瓊布拉舉行了9次混委會會議。2007年9月,混委會第10次會議在北京舉行。
自1981年以來,中國路橋、中水、中紡、中地、中農及江蘇、重慶、安徽等地共8家公司相繼進入布市場,承攬了一些基礎設施工程。
1972年1月中布兩國簽訂貿易協定,規定兩國貿易以現匯支付。2012年兩國貿易額5700萬美元,同比增長1.5%,其中中方出口4600萬美元,同比增長9.2%,進口1100萬美元,同比增長18.7%。中國主要從布進口鈮、鉭、釩礦砂和咖啡,向布出口機電、計算機、通信、塑料和紡織產品等。
從1975年至2011年底,中國共接收布獎學金生395名,2011年在布在華獎學金生150人。
1986年7月,兩國政府簽訂關于中國派遣醫療隊赴布隆迪工作的議定書,截止2014年我在布醫療隊員為第15批282人次,截止2014年在布醫療隊員共29人,由青海省派出。
1986年6月和1991年3月,合肥市和布瓊布拉市及青海省和基特加省分別建立友好城市和友好省關系。1999年7月,布瓊布拉市市長恩蒂揚肯迪耶訪問合肥,2005年9月青海省副省長鄧本太訪布。
據布隆迪中央銀行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是布隆迪第三大進口貿易伙伴,排在沙特和比利時之后。 2011年,布隆迪進口貿易總額為9528.52億布朗,從中國進口額為794.28億布朗,占8.3%。當年,布從沙特進口額為1399.19億布朗,占14.6%;從比利時進口865.83億布朗,占9%。中國與布隆迪的進出口貨物主要是靠埃塞俄比亞航空公司承運,而自從埃航簽署北京泛源國際運輸服務有限公司為核心代理后,中國出口布隆迪的貨物與日俱增。
[15]
同非洲國家的關系
重視睦鄰友好,強調鄰國對布和平的重要作用,積極恢復和發展同周邊國家關系。1999年1月22日,第7次布隆迪問題大湖地區國家組織首腦會議決定中止對布經濟制裁后,布與鄰國關系不斷改善。2006年4月,大湖地區三方加會議在布瓊布拉召開,布隆迪、盧旺達、剛果(金)外長和烏干達國防部長,以及美國、歐盟、非盟、聯合國等國家和組織與會,會議就打擊本地區非法武裝,加強安全合作等進行討論,并發表聯合公報。2007年7月,布正式加入東部非洲共同體。2012年7月,布舉行獨立50周年慶典活動,非洲國家中肯尼亞、中非、赤道幾內亞、索馬里、剛果(金)、坦桑尼亞六國總統以及烏干達副總統、盧旺達總理等出席。2013年7月,盧旺達、肯尼亞總統和加蓬國民議會議長、烏干達副總理等外國政要出席布獨立51周年慶典。
布隆迪旅游
編輯布瓊布拉——花園城市
布瓊布拉倚山面湖,有終年不敗之花,四季常熟之果;熱帶林木蒼翠蔥蘢,奇花異卉爭芳斗妍;市內房屋造型各異,風格獨特。許多院落圍以花樹籬墻,花團錦簇;遠遠望去,整個城市宛如一座大花園,真可謂山城無處不飛花!
坦葛尼喀湖

坦葛尼喀湖(4張)
湖中有許多河馬和鱷魚,鳥類品種也很多。湖中魚類有300多種,其中非洲鯽魚最為有名。水運發達,有基戈馬、烏吉吉、卡萊米、烏維拉、布瓊布拉等湖港。湖中多鱷魚和河馬,周圍有大象、羚羊、獅子、長頸鹿等非洲的特有動物。湖中魚類和各種水鳥豐富,是良好的天然漁場和鳥類群集之地。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 參考資料
-
- 1. 布隆迪共和國國家概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引用日期2017-07-21]
- 2. 18個國家成功當選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 .新浪[引用日期2015-10-29]
- 3. 布隆迪gdp、人口 .世界銀行[引用日期2017-07-23]
- 4. 布隆迪 .聯合國[引用日期2018-04-25]
- 5. 中國駐布隆迪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對外投資合作國別(地區)指南——布隆迪:商務部出版社,2014:2-5
- 6. 18個國家成功當選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5-10-29]
- 7. 中國駐布隆迪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對外投資合作國別(地區)指南——布隆迪:商務部出版社,2014:4-10
- 8. 布隆迪頒布法令,將政治首都遷至基特加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2019-01-02[引用日期2019-02-01]
- 9. 潘基文任命新的布隆迪沖突調停人 .鳳凰[引用日期2015-06-22]
- 10. 中國駐布隆迪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對外投資合作國別(地區)指南——布隆迪:商務部出版社,2014:13-19
- 11. 中國駐布隆迪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對外投資合作國別(地區)指南——布隆迪:商務部出版社,2014:14-16
- 12. 非洲國家布隆迪要求全國學校教授中文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4-10-23]
- 13. 中國駐布隆迪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對外投資合作國別(地區)指南——布隆迪:商務部出版社,2014
- 14. 布隆迪因總統連任爆發政治暴亂 4萬人淪為難民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5-05-08]
- 15. 中國駐布隆迪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對外投資合作國別(地區)指南——布隆迪:商務部出版社,2014:6
- 收起
詞條標簽:
V百科往期回顧
- 1 歷史沿革
- 2 自然環境
- 2.1 區域位置
- 2.2 地形地貌
- 2.3 氣候特征
- 2.4 水系分布
- 3 自然資源
- 4 行政區劃
- 4.1 區劃
- 4.2 首都
- 5 國家象征
- 5.1 國名
- 5.2 國旗
- 5.3 國徽
- 5.4 國歌
- 5.5 格言
- 6 人口民族
- 7 政治
- 7.1 政體
- 7.2 憲法
- 7.3 議會
- 7.4 政府
- 7.5 政黨
- 7.6 政要
- 7.7 司法
- 8 經濟
- 8.1 概況
- 8.2 工業
- 8.3 農業
- 8.4 銀行業
- 8.5 對外貿易
- 8.6 對外投資
- 9 文化
- 9.1 語言
- 9.2 宗教
- 9.3 節日
- 9.4 習俗
- 10 軍事
- 11 交通
- 11.1 鐵路
- 11.2 公路
- 11.3 水運
- 11.4 空運
- 12 社會
- 12.1 教育
- 12.2 醫療
- 12.3 娛樂
- 12.4 治安
- 13 外交
- 13.1 外交政策
- 13.2 對外關系
- 14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