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西陵(Western Royal Tombs of the Qing Dynasty),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縣梁各莊西15公里處的永寧山下,
[1]
離北京120多公里。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時起四位皇帝的陵寢之地,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
- 中文名稱
- 清西陵
- 外文名稱
- Western Royal Tombs of the Qing Dynasty。
- 地理位置
- 河北省保定市易縣
- 氣候類型
- 溫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
- 800平方公里 [2]
- 開放時間
- 8:00至17:30
- 景點級別
- 國家AAAA級
- 門票價格
- 120元
- 著名景點
- 泰陵、昌西陵、慕陵、崇陵、永福寺
- 所屬國家
- 中國
- 所屬城市
- 河北保定
- 建議游玩
- 建議3-5小時
- 適宜游玩季節
- 四季皆宜
清西陵歷史沿革
編輯清西陵修建盛期
清西陵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帝選此為陵址。雍正的陵址本來是選在清東陵九鳳朝陽山,但他認為“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因而將原址廢掉,命另選“萬年吉地”。選陵址者奏稱,易縣永寧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匯合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咸備。”雍正帝覽奏后十分高興,也認為這里“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壤”。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間隔分葬于遵化和易縣東、西兩大陵墓。
[4]
嘉慶元年(1796年),嘉慶帝登基后遵循其父乾隆帝的依昭穆次序在東陵、西陵界內分建陵寢的制度,在按照乾隆為他選好的陵址,于即位當年開始興建,到嘉慶八年(1803年)完工。
[5]
這是清西陵營建的第二座皇帝陵寢。與此同時興建、同時完工的還有嘉慶皇帝17位嬪妃的園寢昌陵妃園寢。嘉慶十三年(1808年)六月,西陵守護大臣永鋆奏報嘉慶帝發現昌陵工程有工程質量問題。由于連月大雨,幾處建筑出現滲漏,嘉慶帝立即派人查看,經過檢查發現昌陵幾乎所有建筑都存在工程質量問題。嘉慶帝緊接著進行了為期兩年的大修。
清西陵衰落時期
咸豐帝本來在清西陵選擇了金龍峪和龍泉峪兩處寶地,但后來選擇了東陵龍泉峪。慈禧太后為同治帝選陵是選擇了清西陵的金龍峪和清東陵的雙山峪,但后來慈禧太后破壞了乾隆帝立定的昭穆之制,將同治帝的陵地選在了清東陵的雙山峪。
清崇陵于宣統元年(1909年)破土興建,民國四年(1915年)竣工。1938年,崇陵地宮被盜。
清西陵建國之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4年成立西陵文物保管所后,在日常維修保護中,嚴格遵守“不改變原狀”(即盡最大努力保存文物的真實性)的原則,以確鑿文獻和檔案資料為依據,其設計、材料、工藝、布局等方面均保持了歷史的真實性,未增加一座建筑,從主體建筑,大木結構、規制,甚至連門窗格扇等都保持原狀,成為修繕、參觀清代陵寢的樣本。在對清西陵建筑主體進行保護的同時,亦注重其周圍環境的保護,基本上沒有改變其環境關系,15000余株古松柏林的完好保存又是清西陵環境風貌的真實寫照。
[6]
清西陵于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正式對外開放。
[7]
2000年11月,清西陵與清東陵一起,被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8]
清西陵自雍正八年(1730年)首建泰陵,至民國四年(1915年)光緒的崇陵建成,歷經186年,共建有帝陵4座,后陵3座,王公、公主、妃嬪園寢7座,埋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4個皇帝,9個皇后,56個妃嬪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建筑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1000多間,石雕刻和石建筑100多座。
[9]
清西陵地理環境
編輯清西陵位于東經115°13’—115°25’,北緯39°20’—39°25’之間。河北省保定市易縣城西15公里處的永寧山下,離北京120多公里。
清西陵是一片丘陵地,區域內西北高、東南低,境內崗巒起伏,林木叢茂,河道縱橫,為北易水河的發源地,最高海拔1121m。周圍群巒疊嶂,東有2300多年前的燕下都故城址,西望紫荊關,北枕永寧山,現抵易水河。
清西陵建筑布局
編輯清西陵總體規模
清西陵有規模宏大、體系完整的古建筑群。在方圓200華里、面積800平方公里的陵區內,有華北地區最大的人工古松林。從建陵開始,清朝就在永寧山下、易水河畔、陵寢內外栽植了數以萬計的松樹,這里有古松1.5萬株,青松幼柏20余萬株。
陵區內千余間宮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每座陵寢嚴格遵循清代皇室建陵制度,皇帝陵、皇后陵、王爺陵均采用黃色琉璃瓦蓋頂,妃、公主、阿哥園寢均為綠色琉璃瓦蓋頂,這些不同的建筑形制,展現出不同的景觀和風格。
[10-11]
清西陵共有14座陵寢,帝陵4座:泰陵(雍正皇帝)、昌陵(嘉慶皇帝)、慕陵(道光皇帝)、崇陵(光緒皇帝);后陵3座:泰東陵、昌西陵、慕東陵;妃陵3座,其他陵寢4座(懷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爺陵等)。共葬有4個皇帝、9個皇后、56個妃嬪以及王公、公主等70多人。
清西陵陵區布局
清西陵陵區內各陵園共用祖山、石牌坊、大紅門,周圍均用風水圍墻和火道、界樁圍繞。陵寢布局有主有從,皇后陵和妃園寢均以本朝帝陵為中心,分建左右,自成一區,體現了附屬關系,表明陪葬之意。各帝陵神道均與主陵神道相接,后陵神道與本朝帝陵神道相接,形成枝狀的神道網絡。這些特點是清代以前的歷代皇陵所不具備的。整個清西陵陵區以清世宗雍正帝的泰陵為中心,西面分布著清仁宗昌陵和清宣宗慕陵,東面分布著清德宗崇陵、溥儀墓以及阿哥、公主園寢和永福寺等建筑。
清西陵文物遺存
編輯清西陵清泰陵
- 建筑形制
清世宗泰陵,居于清西陵陵區的中心位置,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規模最大的一
座。其余各陵分布在東西兩側。清泰陵是清西陵的首陵,埋葬著雍正帝及孝敬憲皇后、敦肅皇貴妃。位于永寧山主峰之下,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
[12-13]
泰陵的神道,由三層巨磚鋪成,上南往北分布著40多項大大小小的建筑。第一座建筑物是進入陵區的一座聯拱式五孔橋,橋北有三座高大的石牌坊。這三座石坊,都是五間、六柱、十一樓形式,用青花石筑成,上刻有山、水、花、草、禽獸等圖形,被視為清西陵建筑藝術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14]

泰陵(9張)
清泰陵是西陵的主體建筑,規模大,體系完整。清西陵以泰陵為中心,其余各陵分布在它的東西兩側,規制與清東陵基本相同。過一座聯拱式的五孔橋,進入陵區,前有三座精美高大的石牌坊和一條寬十余米、長5華里的神道貫穿陵區全部。依次建造石牌坊、大紅門、具服殿、圣德神功碑樓、七孔石拱橋、石像生、隆恩門、隆恩殿、方城明樓和寶頂等一系列建筑和石雕刻。隆恩殿建造精美壯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重檐歇山黃瓦頂,木結構卯榫對接。明柱瀝粉貼金包裹,殿頂有旋子彩畫,梁枋裝飾金線點金,枋心彩畫“江山統一”和“普照乾坤”,色彩調和,殿宇金碧輝煌。
[13]
- 陵區構造
清西陵泰東陵
- 建筑形制
泰東陵內安葬的是雍正帝熹妃、乾隆帝生母孝圣憲皇后。泰東陵位于雍正帝的泰陵東北約1公里處的東正峪。泰東陵是清西陵3座皇后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乾隆元年(1736年)九月,主持泰陵工程事務的恒親王弘晊,內大臣、戶部尚書海望向乾隆帝請示:雍正帝入葬泰陵地宮后,是否給皇太后預留分位。乾隆帝不便作主,轉而請示皇太后。皇太后降懿旨:“世宗憲皇帝奉安地宮之后,以永遠肅靜為是。若將來復行開動,揆以尊卑之義,于心實有未安。況有我朝昭西陵、孝東陵成憲可遵,泰陵地宮不必預留分位。”乾隆帝遵照皇太后懿旨,于乾隆二年(1737年)在東正峪為皇太后營建泰東陵,約于乾隆八年(1743年)建成。
[17]
其主要建筑由南至北依次為:三孔拱券橋一座、東西下馬牌、東西朝房各5間、東西值房各3間、隆恩門一座5間。東西燎爐、東西配殿各5間、重檐大殿一座5間。陵寢門3座、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寶頂下是地宮。陵前左側是神廚庫。庫外井亭一座。
[17]
- 陵區構造
景點 | 簡介 | 圖片 |
---|---|---|
隆恩殿 | 隆恩殿月臺上設銅鹿、銅鶴之制。在泰東陵之前建成的昭西陵和孝東陵,隆恩殿月臺上只設銅爐一對。而泰東陵則又增設銅鹿、銅鶴各一對。很明顯,這是仿照帝陵之制,首創了皇后陵設銅鹿、銅鶴的制度。以后建的各皇后陵改為設銅鹿、銅鶴各一只,成為定制。 | |
地宮 | 泰東陵地宮里也鐫刻了經文、佛像。泰東陵早裕陵6年而建。這表明第一個在地宮內鐫刻經文、佛像的不是裕陵而是泰東陵。清宮檔案還記載,泰東陵地宮的地面不是用條石鋪墁,而是用金磚鋪墁。具體泰東陵地宮的規制、經文佛像的內容,因為地宮尚未開啟,檔案也不全,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考證。 | 暫缺 |
清西陵清昌陵
清仁宗昌陵是嘉慶帝和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的陵寢,位于泰陵以西2里,以一條神道與泰陵相接,是西陵中唯一有神道與主陵相接的陵墓。昌陵的建筑形式與布局,跟泰陵基本一致,其豪華富麗亦不亞于泰陵。隆恩殿大柱包金飾云龍,地面用貴重的花斑石墁地,黃色的方石板上,帶有紫色花紋,別具特色。昌陵有清朝建立的最后一座圣德神功碑亭,此后清朝皇帝各陵均不建圣德神功碑亭。
嘉慶元年(1796年),仁宗愛新覺羅·颙琰即位,他遵循父親乾隆帝的依昭穆次序在東陵、西陵界內分建陵寢的制度,在泰陵之西500米處選定了陵址,于當年開始興建,到嘉慶八年(1803年)完工。工程結束后,陵寢定名為“昌陵”。這是清西陵營建的第二座皇帝陵寢。與此同時興建、同時完工的還有嘉慶皇帝17位嬪妃的園寢——昌妃園寢。
[18]
昌陵內葬仁宗嘉慶皇帝和孝淑睿皇后,位于泰陵西側,于嘉慶八年(1803年)建成,建筑形式與泰陵大同小異,規模并列。乾隆傳位給嘉慶帝時并為他在泰陵南西南一公里的地方,選好陵址。從前面的神道到最后的寶城,一應俱全,但昌陵的寶城比泰陵還高大。昌陵的隆恩殿很有特色,地面鋪的是很貴重的黃色花斑石,黃色的方石板上有天然雅致的紫色花紋,素有“滿堂寶石”之稱。嘉慶皇帝的皇后陵昌西陵的回音石、回音壁,回音效果絕妙,可與北京天壇的回音壁相媲美。昌陵西邊是昌西陵和昌妃園寢,分別葬著孝和睿皇后和妃嬪等人。
清西陵昌西陵
昌西陵既不象孝圣憲皇后(乾隆帝生母)的泰東陵那樣宏偉富麗。隆思門以內的建筑,從前到后,一座高于一座,陵寢圍墻前方后圓,表示“天圓地方”。在寶頂月臺前面,神道上的第七塊石板是塊回音石,站在上面說話,無論聲音大小,都可以聽到宏亮的回音。
昌西陵與慕陵體制相似,于方臺上直接建圓墳,沒有方城明樓,建筑規制雖簡陋,卻有其特殊之處:一是隆恩殿內藻井彩繪為丹鳳展翅,其他后陵則為3朵蓮花襯以18個金點的水浪花紋;二是隆恩殿后與三座門之間有御帶河一條,河上有三座跨橋,中間一座有欄板,左右兩座各為無欄平板橋;三是三座門前圍墻為方形,三座門后北墻為圓弧形,切入三座門的直墻上。圓形寶頂毫立于北弧墻前,祭臺立于三座門的中門內,而弧形圍墻產生了奇特的回音壁、回音石回聲現象,是中國陵寢建筑中的孤品。
[19]
清西陵清慕陵
- 建筑形制
清宣宗慕陵位于清西陵的昌陵西15公里處的龍泉峪。該陵建造得很特殊,與其他帝陵都不相同,是道光帝獨樹心裁之作。慕陵的特點是規模小,沒有方城、明樓、大碑亭、石象牲等建筑,但其工程重量之堅固,則超過泰、昌二陵。整個圍墻,磨磚對縫,干擺灌漿,墻身平齊結實。隆恩殿的建筑工藝精巧,大殿全用金絲楠木,不飾油彩,保持原木本色,打開殿門,楠木香氣撲鼻而來。
[20]
起初道光的陵寢設在清東陵,陵寢本著道光追求節儉的精神,取消了二柱門、地宮瓦頂、內刻經文、佛像等部分,大殿、碑亭、石像生體量也小了,道光七年(1827年)完工,且葬入了孝穆成皇后,殊不料一年后發現地宮滲水一尺七寸,震怒之下,全部陵寢被夷為平地。道光帝不顧乾隆帝定下的祖宗昭穆相間的定制,改在清西陵選址重建陵寢。該陵設計上更加刻意求簡,僅有建筑27座,占地45.6畝,比泰陵縮小近80畝。但其實外“儉”內“奢”,其用料材質精美,圍墻采用磨磚對縫、干擺灌漿工藝到頂,不涂紅掛灰,改變了傳統的上身糙砌灰磚,刷紅漿,下肩干擺的做法,加之兩建一拆的經歷,道光建陵耗資超過了西陵任何一座陵墓。
- 陵區構造
景點 | 簡介 | 圖片 |
---|---|---|
神道 | 慕陵神道放棄與泰陵相接,最南端是一座五孔橋,因為鴉片戰爭的失敗,道光帝“愧對祖宗”、“愧對天下百姓”,遂下令取消了歌功頌德的圣德神功碑和石像生。五孔橋之北即龍鳳門,與孝陵、泰陵、昌陵相同,但略小。龍鳳門以北建有下馬碑東西各一座,神道碑亭體量較小,石碑正面刻有宣宗謚號,背面按照道光的遺囑,刻有咸豐帝親自撰寫的記述宣宗一生事跡的碑文,這在清陵中絕無僅有,其實是兼有圣德神功碑的作用。 | |
神道橋 | 神道碑亭往北,是神道橋,慕陵沒有按照三路三孔的慣例,而是變成了一路拱橋,東西兩側各有一平橋。 | |
朝房、班房 | 神道橋北東西朝房各一座,前出廊,面闊三間,但進深縮小為兩間。朝房之北各有一座班房。隆恩門建在石質須彌座上,臺面鋪金磚,面闊五間,黃琉璃瓦單檐歇山頂,中開大門三道,門內燎爐已無。東西配殿較小,面闊僅三間,進深兩間,前出廊,單檐歇山頂。 | |
隆恩殿 | 隆恩殿最為特殊,一改面闊五間的慣例,縮為三間,進深也三間,改重檐歇山頂為單檐歇山頂。殿四周設有回廊,裁撤了月臺和大殿周圍的欄板和雕龍頭,月臺上僅設銅爐兩尊,不設鹿、鶴。 |
清西陵慕東陵
慕東陵為道光帝孝靜成皇后的陵寢,位于慕陵東北方的雙峰岫,原本是慕陵妃園寢。最南端是神道旁兩座下馬碑,左側有神廚庫和井亭(原來均無,后添建),神道全為磚墁,沒有皇后陵神道的中心石和兩側牙石,三座五孔平橋,都是妃園寢留下的痕跡。
東西朝房面闊五間,進深兩間,黃琉璃瓦硬山頂(原為布瓦),布瓦東西班房各三間、隆恩門面闊三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原為綠琉璃瓦,后全改為黃色)。門內燎爐兩座,東西配殿面闊三間(原無),隆恩殿面闊三間,前出月臺,但無欄板、銅鼎鹿鶴。殿后為面闊墻一道,中門有門樓,黃琉璃瓦單檐歇山頂,正面額枋上為青白石匾額,上書滿蒙漢“慕東陵”字樣,中門兩側開角門。墻北是石五供,北為月臺,上建圓形寶頂一座,無方城和明樓。寶頂東側并列建有寶頂一座,為莊順皇貴妃烏雅氏。
清西陵清崇陵
- 建筑形制
崇陵陵址名叫金龍峪。其規模雖不如雍正、嘉慶的陵墓那樣龐大,沒有大碑亭、石像生等建筑,但它除繼承清代建陵規制,參照咸豐帝定陵、同治帝惠陵的風格外,又吸收了古代建筑技術的某些精華,仍具有它的特色。整個陵寢根據守衛和祭把的需要,建筑了五孔橋、巡房、牌樓門、神廚庫、三路三孔橋、朝房、班房、隆恩門、燎爐、配殿、隆思殿、三座門、石五供、方城、明樓、寶頂、地宮。為了增強排水性能,每個宮殿基部都建有2米寬的散水,明樓前和三座門前分別挖砌了御帶河,地宮內鑿有14個水眼與龍須溝相通。隆思殿木料均為異常珍貴的銅藻、鐵藻,用這種木料制作一把普通太師椅,重量竟高達百余斤,所以隆思殿被譽為“銅梁鐵柱”,且梁架之間增加了隔架料,既能托頂,又使殿內更加美觀。隆思殿內的四根明柱,底部有海水江涯圖案,柱身為一條金龍盤繞向上,較其它帝陵的寶相花更加富麗堂皇。
- 陵區構造
清西陵溥儀墓
清西陵文物保護
編輯清西陵損毀
陵中泰昌慕三陵保存完好,并未被盜,崇陵,瑾妃墓(盜墓賊誤認為是珍妃墓)曾被盜,陪葬物已然流失。崇陵地宮已被打開,成為博物館。
2003年9月,清西陵火焰牌樓上4個石雕蹲龍、1個石雕火焰寶珠被盜,但隨后被警方追回。
清西陵維護
多年來,國家和省市文物、旅游部門及各界人士給予了我們高度關注和鼎力支持。“十二五”時期,多項文物保護工程全面實施,國家文物局把清西陵列入全國文物維修的樣板基地,不僅使文物保護得到加強,更為清西陵保護區科學快速發展提供了堅強保障。
[22]
中國“十一五”時期,國家有關部門曾對清西陵泰陵西配殿,崇陵西配殿,慕陵隆恩殿、東西配殿、石構件以及泰陵五孔石拱橋等進行了保護維修,實施了泰陵石像生、昌陵石像生等安防工程,完成了泰陵、昌陵內部分馬槽溝清淤、泊岸石補配歸安等工程。
[23]
2012年3月28日,清西陵保護維修工程全面啟動。清西陵計劃實施保護維修項目33項,先后投入資金6.9億元人民幣。其中文物本體保護維修項目16項,安防、避雷、消防系統綜合工程項目3項,基礎工作項目6項,其他項目8項。截至2012年3月底,已完成泰東陵、慕東陵、泰妃園寢全面維修保護工程方案的上報和審批工作,國家文物局已批復項目維修保護資金6000萬元,已到位資金2080萬元。
[23]
清西陵作用價值
編輯清西陵藝術價值
清西陵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博物館,四座帝陵中除崇陵地宮被盜外,均保存完整,泰陵的三座石牌坊、昌陵隆恩殿內的花斑石墁地、慕陵的金絲楠木大殿、昌西陵的回音壁、祟陵的銅梁鐵柱等,都是清陵建筑中保存最完整的珍品。432座古建筑、數以千計的雕刻作品和彩繪作品,從不同側面展示了18世紀30年代至20世紀初,中國陵寢建筑藝術風格及皇家宗教信仰的重大發展和變化。
[22]
清西陵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史料,從不同側面展示了18世紀30年代至20世紀初期中國陵寢建筑藝術風格及皇家宗教信仰的重大發展、變化,對中國古代陵寢建筑藝術的創新與發展有重要貢獻,具有清代以前各代陵寢建筑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科學和鑒賞價值。
[6]
清西陵風俗價值
清西陵還是一個滿族民俗文化的風情園。伴隨著清西陵的營建,大批滿族人遷移至此,從事祭祀和陵寢管理。歷經近300年的歷史變遷,幾十座護陵營房如今已演變成了村落,但大部分仍保持著清代建筑格局,圍墻、大門、衙署、廟宇、街道等原始風貌尚存。守陵人后裔依然延續著自己獨特的京味方言、特色飲食、禮儀歌舞等極具風情的民俗文化。此外,保護區內的云蒙山、峨磨寺、永福寺還是歷史上有名的佛教活動場所。
[22]
清西陵歷史價值
清西陵四座帝陵附屬陵寢的建筑無論在規模和形制上,都反映
了清王朝由盛至衰的演變過程。泰陵、昌陵完整宏偉的陵寢規模,反映了清王朝鼎盛時期的輝煌,慕陵建筑的裁減(清朝陵寢中第一個裁去圣德神功碑樓、石像生、明樓、寶城等)、崇陵陵寢規模的減小,真實地記錄了清王朝從強盛走向衰亡,由封建社會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歷史軌跡。而葬在清西陵崇陵及其紀園寢的清朝末期人物光緒皇帝和珍紀的命運,更記錄了慈禧皇太后獨霸朝廷、喪權辱國、禍國殃民的歷史。而末代皇帝愛新覺羅·博儀的寢宮工程由于清王朝的被推翻而終止,更是中國幾千年封建歷史結束的實物例證。就保存狀況而言,清西陵是中國陵寢建筑群中保存最完整的陵寢之一。
[6]

清西陵風光(8張)
清西陵機構設置
編輯清西陵保護區黨工委、管委會
清西陵保護區管委會
- 綜合辦公室:負責機關人事、機構編制管理以及督查督辦、文秘、信息、保密、安全、檔案和后勤保障等工作。
- 財務處:負責管理和使用清西陵保護區建設發展和文物、旅游、文化等專項資金。
- 文物保護與旅游開發處:落實文物工作的政策法規,確保文物安全和有效利用。
- 社會事務管理處:負責協調清西陵保護區與所在地政府和相關部門關系;負責轄區內市場秩序的規范、監督和管理。
清西陵文物管理處
清西陵林場
- 辦公室:文秘、信息、保密、安全、勞資、檔案和后勤保障、值班、督查等工作。經費報表、辦公經費使用管理。
清西陵旅游信息
編輯清西陵門票
景區聯票價格旺季每張122元,60歲以上老人,全國勞動模范等半價62元;其中:泰陵(包括大紅門)門票價格旺季每張45元,淡季每張35元;崇陵(包括崇妃陵)門票價格旺季每張45元,淡季每張35元;昌陵(包括昌西陵)門票價格旺季每張45元,淡季每張35元。
淡旺季時間劃分為每年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為淡季,4月1日至10月31日為旺季。自2018年10月1日期,門票價格調整后旺季108元。
清西陵自駕
清西陵景區各景點較分散,游客相對較少,內部道路路面條件較好,適合自駕游。北京方向的自駕游者可沿京石高速南行,過涿州后繼續南行,見京昆高速提示牌后西行上廊涿高速涿州方向,西行至張石高速清西陵出口(大約40公里)然后右拐1公里即到清西陵大紅門,行程大約90分鐘。
清西陵最佳旅游
最佳出行月份:每年4月~10月
出行看點:春夏秋三個季節是清西陵的最佳旅游時間。
清西陵開放時間
8:00-18:00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 參考資料
-
- 1. 王其鈞.《中國建筑圖解詞典》.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第270頁
- 2. 張妙弟 主編.《中國國家地理百科全書:河北、山西、內蒙古》: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6:第53頁
- 3. 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的通知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18-04-28]
- 4. 訪古踏青祭清明 北京5大皇陵盤點 .法制晚報[引用日期2015-12-18]
- 5. 乾隆皇帝的裕陵 .政協唐山文史網[引用日期2015-12-19]
- 6. 清西陵 .華夏經緯網[引用日期2015-12-29]
- 7. 清朝最后一座帝王陵——崇陵 .清西陵政務網[引用日期2015-12-19]
- 8. 易縣清西陵:軍民戰火守皇陵世界瑰寶與世存 .中國網[引用日期2015-12-18]
- 9. 易縣清西陵: 軍民戰火守皇陵世界瑰寶與世存 .內蒙古晨報[引用日期2015-12-18]
- 10. 雪花純生中國古建筑活動走進石頭村、清西陵 .北方網[引用日期2015-12-18]
- 11. 體系完整的古建筑群 .黑龍江新聞網[引用日期2015-12-18]
- 12. 皇家陵寢清西陵——最宏偉壯觀的皇帝陵 .信息服務網[引用日期2015-12-18]
- 13. 清西陵--永寧山下的“宮殿” .網易[引用日期2015-12-18]
- 14.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保定概覽 .中國地質大學長城學院[引用日期2015-12-18]
- 15. 世界文化遺產:明清皇陵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5-12-29]
- 16. 世界文化遺產——明清皇家陵寢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5-12-28]
- 17. 歷史上的甄嬛揭秘 清朝孝圣憲皇后 .中國日報[引用日期2015-12-18]
- 18. 明清皇家陵寢 .中國網[引用日期2015-12-18]
- 19. 明清皇陵(明顯陵、清東陵、清西陵) .國家文物局官網[引用日期2015-12-28]
- 20. 探秘我國最后一座帝王陵墓 .名城蘇州[引用日期2015-12-18]
- 21. 中國最后一座帝王陵墓--清崇陵 .中國網[引用日期2016-03-11]
- 22. 清西陵保護區的發展優勢 .清西陵政務網[引用日期2015-12-19]
- 23. 清西陵全面保護維修動工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15-12-18]
- 24. 世界文化遺產——明清皇家陵寢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5-12-28]
- 25. 清西陵保護區管委會 .清西陵·政務網[引用日期2018-12-20]
- 26. 清西陵文物管理處 .清西陵·政務網[引用日期2018-12-20]
- 27. 清西陵林場 .清西陵·政務網[引用日期2018-12-20]
- 收起
詞條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