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
湘子橋(中國四大古橋之一)一般指廣濟橋(潮州廣濟橋)
廣濟橋為浮梁結合結構,由東西二段石梁橋和中間一段浮橋組合而成,梁橋由橋墩、石梁和橋亭三部分組成。東邊梁橋長283.35m,有橋墩12個和橋臺一座,橋孔12個;西邊梁橋長137.3m,有橋墩8個,橋孔7個,石梁寬5m。中間浮橋長97.3m,由十八只木船連接而成。
橋墩用韓山的大青麻條石砌成,大小不一,石條疊合很有規律,石與石之間沒有勾灰,全部卯榫。橋墩寬從6m至13m,墩長從11m至22m不等,最小橋墩的表面積超過60㎡,大的可達200㎡以上。因為橋墩先后損壞,修復時期不同,又沒有按照原來的規格修復,所以橋墩的高度不同,形態各異。廣濟橋的橋墩有二種造型,一種是六邊型的船型墩,一種是五邊型的半船型墩。所有的橋墩上游都做成尖型,有效地分解徑流的沖擊力。
[6]
橋亭都建在橋墩上,全部為中國傳統建筑風格,形態多種多樣,空間大小不一。廣濟橋現有橋亭30個,其中12個為殿式閣,18個為雜式亭臺。殿式閣為東西向,橫跨橋面,一閣獨占一墩,屋頂以歇山、硬山和懸山等形式為主,規矩平穩威嚴,有如大殿,故稱殿式閣。雜式亭臺二亭合占一墩,分立大橋中軸線南北二側。亭臺多依地勢而立,各具形態,屋頂為雜式攢尖,形式多樣,有圓形、三角形、四角形、扇面等等。橋亭基本以一殿配二亭的形式,以大橋中軸線為軸縱向排列。
[6]
浮橋由十八只木船橫向并排連接而成,船長14m寬3.6m,船中央鋪設木板作為橋面。浮橋橋面寬5m,橋面二側各有一段長約5m的船體。浮橋二端用鐵鏈固定在梁橋的磯頭墩,隨水位漲落而高低變化。磯頭墩各有一段石階梯供行人上下浮橋。浮橋可啟可閉,閉合可連接二邊梁橋,開啟能通行大型船舶和快速排洪。
[6]
廣濟橋上原來有二頭鉎牛,分立東西梁橋礬頭墩,后一只被洪水沖走,下落不明?,F今剩一只獨立西橋第八墩。廣濟橋鉎牛是廣濟橋重要的組成部分,韓江水患頻繁,大橋屢屢受損,人們期望鉎牛鎮水減少水患。
[6]
廣濟橋,即潮州廣濟橋,古稱康濟橋、丁侯橋、濟川橋,俗稱湘子橋,又稱潮州湘子橋,位于廣東省潮州市古城東門外,橫跨韓江,聯結東西兩岸,為古代廣東通向閩浙交通要津,是潮州八景之一,是潮汕地區著名文物旅游勝地,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
該橋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解放前夕廣濟橋已是殘破不堪,1958年對全橋進行加固維修,并拆除了十八梭船,改建為三孔鋼架及兩處高樁承臺式橋梁。2003年10月,廣濟橋開始進行全面維修,總體按明代風格為修復依據,功能定位為旅游觀光步行橋,2007年竣工。
[2]
1988年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2017年12月27日至29日,央視《2018春節戲曲晚會》潮州分會場活動在廣濟樓廣場進行現場錄制。
[4]
- 中文名稱
- 廣濟橋
- 外文名稱
- Guangji Bridge
- 地理位置
- 廣東省潮州市湘橋區環城東路
- 氣候類型
- 亞熱帶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
- 平日10:30-17:00,節假日9:30-17:00
- 門票價格
- 20元(潮州市民憑潮州市身份證享受10元票價,學生證半價)
- 稱 號
- 中國四大古橋之一
- 性 質
-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 動工時間
- 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
- 建設時間
- 南宋至明朝
- 所屬國家
- 中國
- 所屬城市
- 廣東省潮州市
- 別 稱
- 湘子橋
廣濟橋建設沿革
編輯廣濟橋宋朝時期
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州守曾汪倡議,造舟為梁,以八十六只船架設浮橋,并在中流砌一個長寬均為五丈的大石墩,以固定浮橋,取名“康濟橋”。
南宋淳熙元年夏天(1174年),韓江大洪水,浮梁為洪水所毀,州守常偉出錢,居民捐款,修理浮橋,船只增至一百零六只。修橋后尚有余錢,因此在西岸創建杰閣一座,正對江對岸韓山,起名為仰韓閣。閣下砌石為臺基,以防御洪水的沖擊。
淳熙六年(1179年),州守朱汪在登流門右側建南州奇觀樓,在江中增建二個石洲(石墩),連原有的一洲,共三個石洲。洲上各筑一亭,東邊的叫冰壺,西邊的叫玉鑒,中間叫小蓬萊。
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郡守王正功在韓江西岸增筑一個石墩,離岸數步(大約合今七、八米),石墩與岸之間架巨木為梁式橋,下面可以通船筏,初步解決了水陸交通存在的矛盾。自此后,康濟橋成為浮橋與梁式橋相結合的橋梁。

潮州廣濟橋(6張)
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洲守丁允元修繕浮橋,并從西岸增筑四個石墩,連原有的四個,共有八個石墩,墩上架堅木為梁式橋,橋上覆以華麗的橋屋,命名為丁候橋。
南宋紹熙五年(1194年),州守沈宗禹在東岸壘石為墩,墩上前方建抱秀亭,與登斌門隔江相對。
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洲守陳宏規在東岸增筑二個石墩,墩上架木為橋,命名為濟川橋,把抱秀亭改名為濟川亭,作為往來客商吏民休息之所。亭后為見思庵。自此之后,河上東有濟川橋,西有丁侯橋,中間連以浮橋,已具后世廣濟橋之雛形。
慶元四年(1198年),州守林漂在濟川橋以西增筑四個石墩,架木為橋,其雄麗較丁侯橋有過之而無不及。又因潮州至漳州的道路難行,又捐款砌石路。
南宋嘉泰三年冬(1203年),濟川橋火災,亭臺樓閣一個晚上全部燒毀??な刳w師會增高石墩,重架橋梁,上覆橋屋,下甕磚石,橋上建亭,名稱照舊。
南宋開禧二年(1206年),州守林會在濟川橋的西面又增筑五個石墩,修理舊石墩一個,上覆屋,下甕磚,匾名仍叫小蓬萊。
南宋紹定元年(1228年),州守孫叔謹在丁候橋的東面又增筑二個石墩,這樣丁侯橋有十個橋墩,濟川橋有十二個橋墩,中間連以浮橋。
南宋端平初(1234年),由于洪水和臺風災害,橋上的亭屋漸漸破舊,州守葉觀任命趙汝督工,將橋、屋修整一新,中間匾名為玉鑒,與東邊的小蓬萊相對。又在橋上新建二亭,一個名為飛躍亭,為祝圣放生的地方,一個名為盍簪亭,是禮賢賓餞的所在。
南宋末,祥興元年(即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兵到潮州,橋為兵火所毀。
廣濟橋元朝時期
元大德二年(1298年),總管大中怡里(蒙古人)修造橋梁亭屋,但沒幾年就被洪水沖毀。
元大德十年(1306年),郡守常元德將各橋墩筑高三尺多,并重新修造橋梁亭屋。
元末明初,廣濟橋年久失修,橋路不通。
廣濟橋明朝時期
明宣德十年(1435年),由潮州知府王源主持對橋進行規模空前的重修,全面加固23個橋墩,墩上加梁,木石間用,梁上鋪厚板,板上再鋪磚,并用灰勾縫以防火。為使行人免遭日曬雨淋,還在橋上建起126間亭屋,亭屋間建造了12座樓閣(也稱“樓臺”)。江心急流處,仍用24艘船只連結為浮橋。浮橋用3根鐵索固定,每根鐵索重達4000斤。橋修好后,更名為“廣濟橋”,寓意為“廣濟百粵之民”。
明嘉靖九年(1530年),州守丘其仁減去浮橋用船六只,“十八梭船廿四洲”之格局從此形成。自創設以來,共歷時359年。
廣濟橋清朝時期
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圍攻潮州城,久攻不下,廣濟橋毀于兵火??偙淘迯?。
清順治十年(1653年),潮鎮郝尚久,反清歸明,清將耿繼茂率滿漢兵十萬圍潮州城,廣濟橋又遭兵災毀壞,蔡元又修復。
清雍正二年(1724年),知府張自謙修廣濟橋,并鑄造牲牛二只,分置西橋第八墩和東橋第十二墩,意在“鎮橋御水”。道光二十二年門(1842年)洪水,東墩鐵牛墜入江中。
廣濟橋民國時期
民國十八年(1929年),曾取消浮橋,改用懸索吊橋,但通車一次即廢。
隨著歷史變遷,至解放初,廣濟橋的橋墩已減少為二十座,十九孔,全橋長:517.95米,計東岸橋墩十二座加橋臺一座,十二孔,長283.4米,西岸橋墩八座七孔,長173.3米,橋寬5米,中間97.3米,仍以十八木船連接。
廣濟橋新中國時期
1958年,人民政府大修廣濟橋,原有梭船撤去,建成雙柱式(高椿承臺)橋墩二座,架以鋼梁,鋪設路面,接通東西二橋。原有舊石墩,全部整治后留用,在舊石梁上,加鋪鋼筋路面。路面原為寬五米,擴闊而為七米,兩旁加設行人道,道外有花格欄桿及燈柱。至是全東西橋為一,汽車由橋上通過。
1977年,又一次進行擴建,原7米的橋面作為行車道,橋兩側各加寬2米作人行道。
1988年3月,鑒于廣濟橋具有極大的歷史、藝術及科學價值,因而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9年11月,潮州市政府在廣濟橋下游一公里處建成現代化的韓江大橋,從而結束了廣濟橋作為交通紐帶的歷史使命,并為其全面修復提供了先決條件
2001年7月,潮州市政府向省文化廳和國家文物局上報《潮州廣濟橋維修方案》。同年12月,獲文物局正式批復。
2002年4月,潮州市政府決定成立“潮州市維修廣濟橋委員會”,以統籌修橋事宜,并聘請全國文物古建專家和海內外德高望重的潮籍鄉親為顧問。
2003年10月,廣濟橋維修工程正式動工。工程以修舊如舊為準則,以重現明代風貌為設計依據,功能定位為旅游觀光步行橋,共分二期實施:一期為加固橋墩、修復橋面及十八梭船;二期修復橋上之亭臺樓閣。經數年努力,工程于2007年6月告成。
廣濟橋建筑結構
編輯廣濟橋綜述

廣濟橋亭臺樓閣圖(3張)
廣濟橋橋墩

橋墩(2張)
廣濟橋石梁
廣濟橋橋亭

合并圖冊(2張)
廣濟橋浮橋

合并圖冊(3張)
廣濟橋欄桿
廣濟橋的欄桿造型簡單,梁橋部分是常見的橫條式石欄桿,豎向立柱加上橫向的扶手條。浮橋部分為木質欄桿,分段獨立再用鐵鏈連接,每段都是六根豎向立柱加二根橫向扶手條。欄桿處在兩舟之間,在防護的同時也起連接二船作用。石欄桿四根橫條都是正方形的小石條,其中第一、二和第四條正面擺放,第三條改為側面擺放,變成一條棱形條。
[6]
廣濟橋石雕木雕
大橋裝飾以簡樸為主,重在吉祥寓意。雕刻內容都是傳統吉祥圖案,卷草紋、如意紋、祥云、蓮花,梅蘭菊竹等等。石雕裝飾主要在梁橋欄桿望柱,柱頭雕成花瓶狀,寓意平安吉祥。木雕裝飾集中在橋亭的木構屋頂和門窗上,梁架、柱頭、藻井、檐角、雀替、拱托,屋檐下的匾額、門窗的槅扇都是木雕裝飾的主要部位。雕刻的工藝有圓雕、通雕、淺浮雕、深浮雕和線刻等多種。
[6]
廣濟橋匾額楹聯
廣濟橋鉎牛

廣濟橋鐵牛(2張)
廣濟橋橋梁特點
編輯“十八梭船廿四洲”
梁舟結合,剛柔相濟,有動有靜,起伏變化,是廣濟橋的一大特色。其東、西段是重瓴聯閣、聯芳濟美的梁橋,中間是“舳艫編連、龍臥虹跨”的浮橋。這簡直是一道妙不可言的風景線。清乾隆間有詩贊道:“湘江春曉水迢迢,十八梭船鎖畫橋?!薄跋鏄虼簼q”因而列“潮州八景”之首。從結構上說,梁舟結合,實開世界上啟閉式橋梁之先河。啟閉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航、排洪,正如《粵囊》記載:“潮州東門外濟川橋…晨夕兩開,以通舟棋?!倍慨旐n江發洪水,又可解開浮橋,讓洶涌澎湃的洪流傾瀉。還有關卡的作用,“郡縣以廣濟橋為鹽船所必經,乃始榷取鹽稅”。后來,上級甚至派人與潮州府共管,方志有載:“清雍正三年(1725),由鹽運同駐潮州與知府分管橋務,東岸屬運同掣放引鹽,西岸屬潮州府稽查關稅?!?/div>
街區路
,
旅游
,
建筑
,
地點
“廿四樓臺廿四樣”
廣濟橋草創階段,便有筑亭、“覆華屋”于橋墩上的舉措,并冠以“冰壺”、“玉鑒”等美稱。明宣德年間,知府王源除了在5OO多米長的橋上建造百二十六間亭屋之外,還在各個橋墩上修筑樓臺,并分別以奇觀、廣濟、凌霄、登瀛、得月、朝仙、乘駟、飛躍、涉川、右通、左達、濟川、云衢、冰壺、小蓬萊、鳳麟洲、摘星、凌波、飛虹、觀滟、浥翠、澄鑒、升仙、仰韓為名。至此,橋樓之設,乃造其極。誠如明代李齡在《廣濟賦》中所云:“方文一樓、十丈一閣,華稅彤撩,雕榜金桷,曲欄橫檻,丹漆黝堊,鱗瓦參差,檐牙高啄…”古代嶺南風雨橋是常見的,但規模如此之大,形式如此之多,裝飾如此之美,確實是世罕其匹。
“一里長橋一里市”
廣濟橋是“全粵東境,閩、粵、豫章,經深接壤”的樞紐所在,橋上又有眾多的樓臺,因此,很快便成為交通、貿易的中心,成為熱鬧非凡的橋市。天剛破曉,江霧尚未散盡,橋上已是“人語亂魚床”了。待到晨曦初露,店鋪競先開啟,茶亭酒肆,各色旗幡迎風招展,登橋者抱布貿絲,問卦占卜,摩肩接踵,車水馬龍,正如李齡《廣濟橋賦》所描寫的:‘諾夫殷雷動地,輪蹄轟也;怒風搏浪,行人聲也;浮云翳日,揚沙塵也;向遏行云,聲報林木,游人歌而驛客吟也;鳳嘯高岡,龍吟瘴海,士女嬉而蕭鼓鳴也;樓臺動搖,云影散亂,沖風起而波浪驚也…”活脫脫地就像一幅活動的《清明上河圖》。無怪乎,游客會鬧出了“到了湘橋問湘橋” 的笑話。
廣濟橋的夜色又別有一番情趣:“吹角城頭新月白,賣魚市上晚燈紅。猜拳蛋艇猶呼酒,掛席鹽船恰駛風?!泵髟鲁跎系膹V濟橋,酒肆中燈籠高懸,蛋艇里猜拳行令,妓篷中絲竹細語,真是“萬家連舸一溪橫,深夜如聞鼙鼓鳴”,待到“遙指漁燈相照靜”,已是“海氛遠去正三更”。
廣濟橋建筑原理
編輯廣濟橋浮梁結合
廣濟橋位于潮州古城東門外,橫跨韓江,是韓江最重要的橋梁。韓江流域汛期長水量豐,所有支流同時進入汛期,汛期水量非常大,大橋墩可以應對強大徑流。初創期的100多年里,廣濟橋的橋梁是木質的,在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才改為石梁。受架梁材料性質的限制,廣濟橋橋墩非常密集,兩墩之間最大的距離是13.45m,最小的只有5.9m,又大又密的橋墩使廣濟橋的排洪能力受到嚴重影響。浮梁結合的結構可以減少中間部分的橋墩,極大地減少對徑流的阻力,遇到洪迅,打開浮橋還能迅速排洪,可以極大地提高大橋的排洪能力,使大橋的安全性得到很大提高。
[8]
廣濟橋墩型
廣濟橋的橋墩有2種墩型,船型墩和半船型墩。船型墩為六邊形,上下做成尖形,像船。半船型墩為五邊形,上游尖下游平。所有的橋墩上游部分全部做成尖形,可以有效地降低徑流對大橋的沖擊。上下都尖的船型墩是為了能同時緩沖來自上下游的沖擊力。南宋時期,韓江三角洲還沒沖積形成,廣濟橋下游陸地還處在形成之中,大橋受到海潮的沖擊時,船型墩能降低海潮對大橋的沖擊。廣濟橋的船型墩數量超過總墩數的一半。由于韓江汛期的水量太大,廣濟橋建成之后多次有橋墩被損,修理時期不同,又沒有嚴格按原來的墩型修復,所以后來隨著下游陸地的沖積形成,海潮離橋漸遠,后期修復的橋墩就改成半船型墩。
[8]
廣濟橋橋屋橋亭
廣濟橋上的橋屋可以為橋梁和過往行人提供遮護,使橋身和過往行人少受日曬雨淋。橋屋同時能增加橋身重量,增強橋身的穩定性,提高橋身的抗風御潮功能,延長大橋壽命。廣濟橋的橋屋跟西南的廊橋有很大的不同。西南的廊橋是走廊式,整座橋的橋屋連成一條走廊,比較封閉。廣濟橋的橋屋只建在橋墩上,互不相連。
廣濟橋歷史上有過很多次維修,最近的一次是2003年,此次維修把橋屋改成橋亭,橋亭獨立而通透,有利排水通風。韓江汛期的水量非常大,洪峰過境時常常漫過橋面,獨立通透的橋亭可以迅速排洪。潮州夏季多臺風,廣濟橋所處江面開闊,風力很大,獨立通透的橋亭通風透氣,有效地降低了臺風對大橋的傷害。廣濟橋的橋亭為中國傳統建筑風格,大石柱支撐木構大屋頂,石柱粗壯,大屋頂厚重結實,重量和強度上都能滿足抗洪御風要求。
[8]
廣濟橋選材造法
潮州地處東南沿海,風雨中帶有酸性物質,為了防止海風的侵蝕,廣濟橋橋墩全部用韓山的大青麻條石有規律地疊合而成,沒有勾灰,全部卯榫。這種建造方法能夠有效地防止海風的侵蝕,特別是古代海潮的沖擊。橋上沒有用石灰,而是用貝灰,也是適應海洋氣候的選擇。2003年大修之時,橋亭的屋頂用木一律采用坤甸木。坤甸木是一種密度大、硬度大、強度高,耐腐性耐久性強的木料,常用于制造航海船舶,非常適合廣濟橋所處的酸性環境。
[8]
廣濟橋民間傳說
編輯傳說之一“仙佛造橋”。即唐代韓愈來潮州后,為了溝通兩岸,請他的侄孫韓湘子等八仙與潮州的廣濟和尚分東西斗法造橋。由于中途法力失效,致中間一段未能連接,由廣濟和尚用禪杖和八仙之何仙姑用蓮花化作巨纜和十八只梭船連接起來,因此分別稱橋名為“湘子橋”和“廣濟橋”。而在他們法力失效的地方就有羊變成的“烏洋山”(浮洋鎮)和豬變成的“豬山”(磷溪鎮)。
傳說之二“王源除怪石”。王源是明宣德七年主持大規模修橋的潮州知府,并在橋上建“廿四樓臺”而有“江南第一橋”之譽。由于建橋需大量石料,此時傳葫蘆山上出有2塊怪石,使潮城經常有火災和訴訟。于是他親自帶人上山,帶頭砸下2塊怪石,并題下了除怪石詩(此詩及“王源除怪石處”刻于石上,“文革”時被毀)。王源此一舉動,不僅破除了人們對怪石的恐懼,也解決修橋的部分石料。
傳說之三“吳府公祭水”。吳府公是清代道咸年間的潮州知府吳均,某年因韓江水漲淹上城墻,潮城危急,他在東門樓上祭水,乞求水退,但水始終沒退,于是他把自己的官帽、官服投于水中,表示與城共存亡。說也奇怪,此時洪水就退了。此后,人們在東門樓設了他的神像祭祀,并在湘子橋的東橋建了“民不能忘”的牌坊。
[9]
廣濟橋旅游信息
編輯票價:20元(潮州市民憑潮州市身份證享受10元票價,學生證半價)
交通:乘3、10路公交車,在韓祠站下車,票價1元/人。
廣濟橋廣濟橋的滄桑
編輯廣濟橋的滄
[10]
?!袊氖皹颍斒淄坪颖壁w縣的趙州橋和北京豐臺的盧溝橋,而上虞石拱橋之典范非嶺南鄉廣濟橋莫屬。廣濟橋在覆卮山下西里村,鄉人叫西里洞橋,橫跨于隱潭溪上,是上虞區文物保護單位,亦是上虞古橋之翹楚——跨度最大,結構最精、造型最美。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 參考資料
-
- 1. 看“潮人”:著名僑鄉,書寫傳奇(組圖) .網易網[引用日期2018-12-11]
- 2. 潮州廣濟橋 .廣東省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5-12-02]
- 3. 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15-12-02]
- 4. 央視《2018春節戲曲晚會》潮州分會場正式錄制 .中國發展網[引用日期2018-06-23]
- 5. 廣濟橋歷史變遷 .中國潮州[引用日期2015-12-02]
- 6. 曾麗潔.潮州廣濟橋的美學分析[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年,30(1),33~36
- 7. 廣濟橋簡介 .中國潮州[引用日期2015-12-02]
- 8. 曾麗潔.潮州廣濟橋自然、歷史環境和空間藝術分析[J],中國市政工程,2012,1(05),105~106
- 9. 湘子橋的民間傳說 .中國潮州[引用日期2015-12-03]
- 10. 廣濟橋的滄桑 .上虞日報.2018年06月19日[引用日期2019-02-16]
詞條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