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衛背景介紹
編輯天津簡稱津,意為天子渡過的地方,別名津沽、津門等。天津始于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在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會處、現在的金鋼橋三岔河口地方,史稱“三會海口”,是天津最早的發祥地。唐中葉以后,天津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金代在直沽設“直沽寨”,元朝設“海津鎮”,是軍事重鎮和漕糧轉運中心。
“衛”是明朝的軍事建制,由指揮使統領,直隸于后軍都督府。每衛士兵足額5600人,天津三衛士兵定額16800人。
衛的建制雖沒有行政職權,但有一定的土地(城堡及屯田)、數量較多的民眾(屯田的軍士及軍屬)和政事(軍政及屯政)。隨著人口增加,商業發展,事務繁多,詞訟糾紛發生,衛所已不能治理這個軍民混雜的商業化城市,明廷在天津陸續因事設官、設衙,建學,或將外地官、衙遷津理事。
從明朝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到2004年,天津建城已有600周年。
1860年天津被辟為通商口岸后,西方列強紛紛在天津設立租界,天津成為中國北方開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國“洋務”運動的基地。由天津開始的軍事近代化,以及鐵路、電報、電話、郵政、采礦、近代教育、司法等方面建設,均開全國之先河,天津成為當時中國第二大工商業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貿中心。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天津作為直轄市,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進一步鞏固了中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和商貿中心的地位。改革開放以來,天津的港口優勢不斷增強,對外交往進一步擴大。進入新世紀,天津已經成為現代化的國際港口大都市和中國北方重要的經濟中心城市。
[1]
自從明朝永樂二年,成祖親傳諭旨“筑城浚池,賜名天津”建衛至今,這座城市歷經了六百余年的沉淀。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天津作為通商口岸后,工商業、金融業迅速發展,一時成為全國最大的金融商貿中心,在全球享有盛譽,“南上海,北天津”代表著中國的一個時代..
與眾多文化古城相比,這座年輕的城市正在以嶄新的姿態,通過“天津速度”詮釋著北方經濟中心的誕生。
天津衛歷史沿革
編輯天津衛古代
四千多年前,天津所在的地方慢慢露出海底,形成沖積平原。現在天津處于的位置原來是海洋,黃河改道前由泥沙沖積形成,古黃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寧河縣附近入海,西漢時期在黃驊縣附近入海,北宋時在天津南郊入海。金朝時黃河南移,奪淮入海,天津海岸線固定。漢武帝在武清設置鹽官。
唐朝在蘆臺開辟了鹽場,在寶坻設置鹽倉。遼朝在武清設立了“榷鹽院”,管理鹽務。南宋金國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設直沽寨,在今天后宮附近已形成街道。是為天津最早的名稱。元朝改直沽寨為海津鎮,這里成為漕糧運輸的轉運中心。設立大直沽鹽運使司,管理鹽的產銷。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爭奪皇位。朱棣成為皇帝后,為紀念由此起兵“靖難之役”,在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作為軍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帶,天津開始筑城設衛,稱天津衛,揭開了天津城市發展新的一頁。后又增設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
清順治九年(1652年),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三衛合并為天津衛,設立民政、鹽運和稅收、軍事等建置。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衛為天津州。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為天津府,轄六縣一州。
天津衛近代
清末開埠
天津作為直隸總督的駐地,也成為李鴻章和袁世凱興辦洋務和發展北洋勢力的主要基地。1860年,英、法聯軍占領天津,天津被迫開放,列強先后在天津設立租界。1900年7月,八國聯軍攻打天津,天津淪陷。1901年,由八國聯軍組成的天津都統衙門下令拆除城墻。
北洋政府(1912-1928)
南京國民政府
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占領天津,南京國民政府設立天津特別市。1930年6月,天津特別市改為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直轄的天津市。11月,因河北省省會由北平遷至天津,天津直轄市改為省轄市。1935年6月,河北省省會遷往保定,天津又改為直轄市。
日本侵略軍占領時期(1937-1945)
侵占時期日本對天津基本實行武力統治。日軍對天津肆意燒殺搶掠,加上當時天津水災,使天津成為名副其實的人間地獄。被抓走的“勞工”達5萬人。
天津曾于清朝大量開辟租界,日軍占領初期租界內還算比較安全。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本強行占領其他國家租借地后天津再無寧日。
解放戰爭時期(1946-1949)
1949年1月15日凌晨5時,人民解放軍東西突擊集團在金湯橋上勝利會師。17日解放塘沽,天津全境解放。
天津衛現代
天津是世界經濟論壇新領軍者年會(夏季達沃斯論壇)的常駐舉辦城市,亦是第六屆亞歐財長會議、第八屆中歐工商論壇、第四屆中阿合作論壇部長級會議和聯合國第四次氣候變化談判的舉行城市。同時是第四十三屆世乒賽(1995年)、第三十四屆世界體操錦標賽(1999年)、第二十九屆世界滑水錦標賽(2005年)、第二十五屆亞洲男子籃球錦標賽(2009年)、第十五屆亞洲女子排球錦標賽(2015年)和第六屆東亞運動會(2013年)等國際體育賽事的舉辦城市以及第五屆女足世界杯(2007年)、第二十九屆夏季奧運會(2008年)等國際大型賽事的協辦城市。亦是第九屆全國大運會(2012年)和第十三屆全運會(2017年)的舉辦城市。
2014年12月12日,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獲得國家批準設立。2015年4月21日,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掛牌。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是中國北方唯一的自貿區。
天津衛地理位置
編輯天津位于東經116°43'至118°04',北緯38°34'至40°15'之間。市中心位于東經117°10',北緯39°10'。地處華北平原北部,東臨渤海,北依燕山。天津位于海河下游,地跨海河兩岸,是北京通往東北、華東地區鐵路的交通咽喉和遠洋航運的港口,有“河海要沖”和畿輔門戶”之稱。北起薊縣黃崖關,南至濱海新區翟莊子滄浪渠,南北長189公里;東起濱海新區灑金坨以東陡河西干渠,西至靜??h子牙河王進莊以西灘德干渠,東西寬117公里。天津市疆域周長約1290.8公里,海岸線長153公里,陸界長1137.48公里。東、西、南分別與河北省的唐山、承德、廊坊、滄州地區接壤。對內腹地遼闊,輻射華北、東北、西北13個省市自治區,對外面向東北亞,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沿海開放城市。
天津衛大事年表
編輯宋、遼時期,今海河當時稱“界河”。海河以北屬遼幽都府(后改析津府)武清縣;海河以南屬北宋高陽關路乾寧軍和滄州清池縣。宋朝在海河以南設立許多軍事據點——“寨”、“鋪”,如泥沽、雙港、三女、南河、沙渦、獨流等,以防遼軍南下。
金貞佑二年(1214)前,設“直沽寨”,派都統完顏佑、副都統完顏咬住戍守,“直沽”之名始見史籍。天津成為畿南軍事重鎮。
元至元十九年(1282)海漕開通,直沽成為漕運樞紐,為此在大直沽專設了接運廳和臨清萬戶府;并修建了直沽廣通倉等糧倉。至元年間(1264-1294)還在大直估、三岔口分別建了天后宮(東、西廟)。1234年三岔沽一帶鹽鹵涌出,特許高松、謝實等18戶在此設灶煮鹽;兩年后,又專門設立“三岔沽司”、“大直沽司”,管理直沽鹽場。
元延佑三年(1316)在直估設“海津鎮”,命副都指揮使伯顏鎮守。
明建文二年(1400),燕王朱棣以“靖難”為名,與其侄朱允炆爭奪皇位,率兵從直沽渡河南廠,偷襲滄州,攻下南京,建文四年(1402)奪取了政權,翌年改元“永樂”。
永樂二年十二月九日(1405年1月9日)設天津左衛。永樂四年十一月八日(1406年12月18日)改青州右衛(一說青州左衛)為天津右衛。
清朝初年,沿襲了明朝的各項制度。順治九年(1652)將左、右衛并入天津衛,結束了衛所官員的世襲制。三衛合并后,設立“巡道”、“同知”,負責民政事宜;“戶曹”、“鹽政”,負責稅賦和鹽業;“總兵”、“游擊”、“參將”,負責軍事。
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占領天津,南京國民政府設立“天津特別市”。1930年6月,天津特別市改為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管的直轄的天津市。1930年11月,因河北省省會由北京遷至天津,天津直轄市改為省轄市。1935年6月,河北省省會遷往保定,天津又改為直轄市。
另外,光緒二十六年六月十八日(1900年7月14日),八國聯軍攻陷天津城,于七月五日組成“暫行管理津郡城廂內外地方事務都統衙門”(簡稱“都統衙門”),對天津實行軍事殖民統治達兩年之久。
1937年7月30日,日本侵略軍侵占天津,次日成立偽天津市地方治安維持會;12月17日,偽天津市地方治安維持會,改組為偽天津特別市公署;1943年11月,偽天津特別市公署又改稱偽天津特別市政府,對天津人民實行了八年的法西斯統治。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 參考資料
-
- 1. 天津為什么叫天津衛? .百度知道.2011-09-25[引用日期2013-10-18]
詞條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