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詞條由“科普中國”科學百科詞條編寫與應用工作項目
審核
。
- 中文名
- 隔離
- 外文名
- isolation
- 拼 音
- gé lí
- 解 釋
- 傳染病隔離和保護性隔離
隔離基本解釋
編輯(1) [keep apart;seprarate from;isolate]∶斷絕接觸;斷絕往來。
種族隔離。
隔離治療。
(2) [partition;separate]∶隔斷。
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唐· 杜牧《阿房宮賦》
[1]
隔離引證解釋
編輯1. 隔斷
2. 不讓聚在一起,使斷絕往來
毛澤東《為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而斗爭》:“ 日本 帝國主義在奪取 平 津 之后,依靠其野蠻的武力……利用中國國民黨對于廣大勞動民眾的隔離,毫無疑義將繼續堅持其大規模進攻的方針。” 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四二章:“她只好躺在床上看書,暫時與沸騰的外界隔離。”
4.防曬隔離:可以起到隔離“彩妝、空氣中的臟東西、輻射、折射紫外線”外還可以起到修飾美白的效果。
隔離生物學上的隔離
編輯是指在自然界中 生物不能 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產生可育后代的現象。
隔離機制如果發生在受精之前,就稱為 受精前隔離,包括 地理隔離、 生態隔離、 季節隔離等;隔離機制如果發生在受精之后,就稱為受精后隔離,如雜種不活、雜種不育等。
物種之間的隔離一般并不是由單個隔離機制造成的,往往是數種不同機制的組合作用。
長期的地理隔離可能造成生殖隔離。隔離的作用在于阻止不同群體間的基因交流,促使各個隔離種群較強的遺傳穩定性,從而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各自沿著與環境相適應的方向發展。其結果是,隔離的種群不斷積累,分歧增大,并逐步形成不同的物種。因此, 隔離是生物進化的重要因素,尤其對 物種形成起著重要作用;地理隔離使不同種群的基因庫發生改變,形成 生殖隔離,導致新物種的形成。
隔離醫學上的隔離
編輯隔離解釋
醫學上的隔離可分為傳染病隔離和保護性隔離兩種。傳染病隔離是將處于傳染病期的傳染病病人、可疑病人安置在指定的地點,暫時避免與周圍人群接觸,便于治療和護理。通過隔離,可以最大限度地縮小污染范圍,減少傳染病傳播的機會。如傳染病流行時的疫區、傳染病院等。保護性隔離是指將免疫功能極度低下的易感染者置于基本無菌的環境中,使其免受感染,如器官移植病區等。
[2]
隔離隔離的種類
1、嚴密隔離
2、呼吸道隔離
3、消化道隔離
4、接觸隔離
5、昆蟲隔離
6、保護性隔離
7、血液、體液隔離
隔離隔離的措施
為避免傳染病病人傳染他人,而將病人與其他人隔開的措施。一般根據各種疾病傳染性的大小和傳播途徑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隔離措施。
對于傳染性強的烈性傳染病如 霍亂、鼠疫、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非典)等,采取嚴格隔離;對于經空氣中飛沫傳播的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腦炎.、肺結核等,采取呼吸道隔離;對于 消化道傳染病如細菌性痢疾、傷寒、甲型病毒肝炎等采取消化道隔離或床邊隔離;對于接觸傳播的疾病如皮膚 炭疽、破傷風、氣性壞疽等采取接觸隔離;對于昆蟲傳播的疾病如 瘧疾、斑疹、傷寒、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出血熱等,采取蟲媒隔離等。
[3]
隔離時間的長短應根據該種傳染病的最長傳染期而定。原則上是以病人沒有傳染性不能再傳染他人為度。除傳染病病人外,接觸傳染病病人的接觸者也應隔離觀察,稱為留驗。留驗期間如接觸者發病則應立即隔離、治療。若接觸者未發病,觀察期滿即可解除隔離。觀察期應按該種傳染病的最長潛伏期計算。
檢疫法術語,指將染疫人收留在指定的處所,限制其活動并進行治療,直到消除傳染病傳播的危險。
- 參考資料
-
- 1. 資料 .漢典[引用日期2014-09-30]
- 2. 傳染病醫院消毒與隔離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17-10-02]
- 3. 各種傳染病的隔離期 .維普期刊[引用日期2017-10-02]
詞條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