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關,又稱榆關、渝關、臨閭關,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千米處,是明長城的東北關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認為是明長城東端起點,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zhèn)北臺、西有嘉峪關)與“天下第一關”、“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之稱,與萬里之外的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筑城建關設衛(wèi),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關。山海關城周長約4千米,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門,多種防御建筑。包括“天下第一關”箭樓、靖邊樓、牧營樓、臨閭樓、甕城以及1350延長米的明代平原長城等景觀。
[1-2]
山海關距離河北省秦皇島市中心15公里,是萬里長城東部的第一個關口,是我國扼東北、華北咽喉的軍事重鎮(zhèn),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本文簡要地介紹了山海關修建的過程,基本的防御體系以及與山海關有關的傳說故事。...詳情
相關新聞
內容來自

- 中文名
- 山海關
- 外文名
- Shanhaiguan
- 又 名
- 榆關、渝關、臨閭關
- 地理位置
- 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
- 年 代
- 明
- 文保級別
-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價 值
- 世界遺產
- 榮 譽
- 天下第一關
- 建議游玩時長
- 1—2小時
- 適宜游玩季節(jié)
- 春夏秋為宜
- 所屬國家
- 中國
- 所屬城市
- 河北省秦皇島市
山海關地理位置
編輯山海關歷史沿革
編輯山海關古稱榆關、渝關、臨渝關、臨閭關。古渝關在撫寧縣東二十里。北倚崇山,南臨大海,相距不過數里,非常險要,在1990年以前被認為是明長城的東北起點(現已發(fā)現的明長城的起點于遼寧省丹東市寬甸縣虎山鎮(zhèn)——虎山長城)。
隋開皇三年(583年),筑渝關關城。
五代后梁乾化年間,渝關為契丹所取,薛居正指出:“渝關三面皆海,北連陸。自渝關北至進牛口,舊置八防御兵,募士兵守之,契丹不敢輕入。及晉王李存勖取幽州,使周德威為節(jié)度使,德威恃勇,不修邊備,遂失渝關之險。契丹芻牧于營、平二州間,大為邊患。”
明末女將軍秦良玉鎮(zhèn)守過山海關。李自成與吳三桂在此激戰(zhàn)。
[9]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山海關。
民國十一年(1922年)夏,直、奉軍閥大戰(zhàn)于石河西岸,1924年秋再戰(zhàn)于山海關外的關家墳、威遠城、姜女廟一帶。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日寇占領山海關。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九月,八路軍冀熱遼部隊配合蘇聯紅軍攻占并解放了山海關城。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了山海關保衛(wèi)戰(zhàn)。所有這些戰(zhàn)爭,對山海關關城和東羅城城墻均造成程度不同的破壞。
1958年,在山海關南門西260米的南城墻上,開21米寬的城墻豁口作為通道。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墻體內修建互相連通防空洞,墻體現有磚砌洞口。
從1956年到1994年,先后修復了鎮(zhèn)東樓至威遠堂和鎮(zhèn)東樓至靖邊樓的城墻,修復了靖邊樓、牧營樓和臨閭樓,城墻主要修復內容為:修復了靖邊樓和鎮(zhèn)東樓之間青磚內墻及鎮(zhèn)東樓和威遠堂之間的毛石內墻,修復了垛口墻和宇墻,修復了靖邊樓和臨閭樓之間外墻體,補墁靖邊樓到鎮(zhèn)東樓之間的城面。
為便于前往天下第一關,1980年在南門東正對一關路開35米的城墻豁口一處。
1987年為協(xié)調古城風貌,在豁口處修建券門洞四座,中間二座相同,洞高6.8米、寬6米,長16米;兩邊二座相同,洞高5.9米、寬5米、長16米。
2000年,被中央文明辦、國家旅游局授予“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qū)示范點”稱號;
[11]
2007年,全國旅游景區(qū)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審核批準評為首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
山海關建筑形制
編輯山海關的城池,周長約4千米,是一座小城,整個城池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全城有四座主要城門,并有多種古代的防御建筑,是一座防御體系比較完整的城關,有“天下第一關”之稱。以威武雄壯的“天下第一關”箭樓為主體,輔以靖邊樓、臨閭樓、牧營樓、威遠堂、甕城,東羅城、長城博物館等長城建筑。
[13-14]
山海關主要建筑
編輯山海關關城
山海關關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
是山海關長城的中心,呈不規(guī)則梯形,西北和西南轉角處呈圓弧形,未設角臺。關城城垣周長4727米,城高14米,厚7米。東墻為長城主線,關城東西南北四面各建有四座城門,東門為“鎮(zhèn)東門”,即“天下第一關”,西門為“迎恩門”,南門為“望洋門”,北門為“威遠門”,四門城臺上均建有城門樓。關城四門之外均筑有甕城,偏側開門。城墻的東南、東北隅處于長城主線,各建有東南角臺和東北角臺,角臺上分別建角樓,是關城轉角處防御性建筑,鎮(zhèn)東樓南北兩側還建有臨閭樓、牧營樓和新樓。在關城的東南、西北和西南隅各設水門一座,墻外有護城河環(huán)衛(wèi)。
[5]
[15]

山海關(2張)
山海關城門
山海關城門有四個,東稱“鎮(zhèn)東門”,西稱“迎恩門”,南稱“望洋門”,北稱“威遠門”。四門俱存,東門即為“天下第一關”,保存最為完整。城門臺上座有天下第一關城樓,天下第一關城樓,實乃箭樓格式。經實測:城臺高12米,城樓高13米,東西寬10.1米,南北長19.7米。樓分兩層,第一層高5.7米,第二層高8米。城樓建筑,上為歇山重檐頂,頂脊雙吻對稱,下為磚木結構,四角飛檐上,飾以形態(tài)各異的脊獸,造型美觀,栩栩如生。
[16]
山海關甕城
山海關城四座城門的外部均有甕城,現僅存東門甕城,周長318米,甕城門向南開,與第一關券門成直角形。
山海關東羅城
萬歷十年拜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總督薊、遼、保定軍務的張佳胤所撰寫《山海關羅城記》,對修筑東羅城的緣由及始筑時間作了明確的敘述
[19]
,按此記載,東羅城是在明中期北部防御局面遭到嚴重破壞,整個北方防線南移,山海關長城由明初的內邊重鎮(zhèn),變成御敵外邊的歷史背景下,為確保山海關主城不受攻擊,構成彼此呼應、重關鎖隘的防御布局,時任山海路參將的王守道于萬歷十一年(1583年)春開始修筑。
萬歷十二年(1584年)二月,永平兵備道副使成遜會同山海關兵部分司主事王邦俊,在王守道所筑夯土城墻由于戰(zhàn)事遭到嚴重破壞的情況下,將外墻體下部壘石,上部包磚,對內墻體僅做局部補砌,到當年五月即竣工,形成東羅城現在規(guī)模。東羅城墻體城磚大多印有“萬歷十二年真定營造”、“萬歷十二年德州營造”、“萬歷十二年建昌車營造”、“萬歷十二年撫寧縣造”等10種銘文,也印證了現存羅城城墻為萬歷十二年的修筑。
隨著清王朝政治軍事形勢的發(fā)展,統(tǒng)治策略由明王朝的軍事防御改為政治拉攏、懷柔政策,用宗教和思想統(tǒng)治的辦法,代替對長城的修筑,致使長城的防御功能逐步淡化,山海關東羅城也逐漸成為繁華的商業(yè)城鎮(zhèn),作為華北與東北的交通要道,信息和商品集散地而發(fā)揮作用,城墻維修基本停止。
現存東羅城東門即為關門上建服遠樓,城門之外有一長方形甕城護衛(wèi)。另外兩座城門,南門渤海門,北門為袞龍門之上的門樓早已坍毀,無可考察。東南、東北轉角各設角臺,上建敵樓。羅城設南北二水門,東北南三面護城河環(huán)衛(wèi)。
[5]
山海關西羅城
據《臨榆縣志》載:“西羅城,傅大城之西關外,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巡撫朱國棟請建,工未畢,通改革中止。門一,在城西,曰‘洪宸’。城未建時,即有拱宸樓,不知何年始建。
因土筑易圮,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副將楊元改用磚石。”今“拱宸門”及西羅城均毀。
山海關南北翼城
今兩座翼城皆毀,僅存殘址。
山海關其他建筑
在關城東南角舊有奎光樓,東北角舊有威遠堂,東羅城南北兩隅,筑有牧營樓,臨閭樓。以上四樓早已毀掉。關城中心,還有一座高二丈七尺,方五丈,穿心四孔的鐘鼓樓,此樓解放前就已破爛不堪,解放后因阻塞交通,于1952年拆除,后復建。
關城西門原亦有樓,與東門天下第一關城樓規(guī)模相同。亦有匾額題字“祥靄榑桑”,系清乾隆九年(1744年)御書。因年久失修,早已殘破不堪,于1953年拆毀。關城南門樓的規(guī)模和東、西兩門樓相同。匾額題字“吉里普照”。明嘉靖八年(1529年)修建。因年久失修,亦破損嚴重。于1955年拆毀。北門上有門樓,明天啟六年(1627年)建,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員外郎邵可立、副將劉孔尹重建。建后城樓多次遭受火災,故廢棄未修。
[20]
山海關文物保護
編輯1961年3月4日,萬里長城-山海關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2014年06月03日,國家文物局批復河北省文物局《關于呈報山海關八國聯軍營盤舊址--英軍營盤舊址保護維修工程立項報告的請示》(冀文物字[2013]385號),同意山海關八國聯軍營盤舊址--英軍營盤舊址修繕工程立項。
[27]
2014年6月9日,國家文物局批復河北省文物局《關于呈報山海關長城(關城北至旱門關段)保護維修工程設計方案的請示》(冀文物字〔2013〕159號),原則同意所報山海關長城關城北至旱門關段(長城認定編碼:北水關長城第1段墻體130303382103170007、北水關長城第2段墻體130303382103170008、角山長城第1段墻體130303382103170009)保護維修工程設計方案。
[28]
山海關價值意義
編輯山海關文物價值
山海關建筑價值
山海關古城是明萬里長城上的重要的軍事城防體系,東門鎮(zhèn)東樓氣勢雄偉,因地處要隘,形勢險要,又是萬里長城東起第一關,故稱“天下第一關”,是山海關古城的標志性建筑;在其左右兩側分別建有靖邊樓、牧營樓、鎮(zhèn)東樓、臨閭樓和威遠堂,五座敵樓,一字排開,均勻分布在一千多米長得長城線上,稱為“五虎鎮(zhèn)東”;城中心建有鐘鼓樓,關城街巷呈棋盤式布局,城外四甕城拱衛(wèi),形成重城并護之勢;外層筑有羅城、翼城、衛(wèi)城、哨城等,展示出中國古代嚴密的城防建筑風格。
[31]
甕城是長城建筑中最珍貴的城,雖規(guī)模不大,卻有重要作用。一是如遇敵人侵擾,可將關門作為二道防線,制敵于“甕中之鱉”;二是從建筑上看,城外甕城回護,形成重城并守之勢,堅固雄偉,體現長城防御工程的特色。
[16]
山海關軍事價值
天下第一關為萬里長城東部起點的第一座關隘,是關內關外的分界線,是明朝京師——北京的重要屏障。是以展現明代重要關口和平原長城為主的歷史遺跡人文景區(qū)
[32]
。山海關為軍事重鎮(zhèn)和戰(zhàn)略要地,明宣德年間曾在此特設兵部分司署,為明兵部的唯一分設機構,具有獨特的軍事與政治價值。自其設立至明朝覆滅,二百多年間,共有90位兵部分司主事于此。
[16]
山海關距離北京大約只有280千米,而且兩地之間的地形以利于騎兵沖殺的平原為主。正因為山海關的特殊地理位置,關乎明王朝京師的安全,所以,從明朝中后期開始,山海關逐漸贏得了“天下第一關”的稱號。而“天下第一關”中所謂的“第一”,不僅指山海關地處萬里長城最東端,更表明了它扼守遼西走廊,護衛(wèi)華北平原的重要地理價值。
山海關歷史價值
由于處在中原農耕文化和東北游牧文化的樞紐位置,山海關在明清時期的商貿地位尤為顯著,中原和少數民族商旅往來頻繁,山海關既是軍事重鎮(zhèn),又是商貿重鎮(zhèn)。
山海關及其建筑在明朝為防止東北女真族的崛起和元朝的殘余勢力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清朝入主中原后,山海關一帶長城失去了軍事防御作用,但仍然是東北和華北的交通要沖。清朝成為皇帝到沈陽祭祖的必經之路,也是文人雅士登樓攬勝的場所。
[16]
山海關逸聞軼事
編輯巨匾之謎
“天下第一關”巨匾約6米長,1.5米寬,上書“天下第一關”五個正楷大字。筆力凝重,骨氣遒健,氣勢豪壯,應該是出自某位書法大家之手。但匾上除了五個大字外,并沒有留下任何落款。
一說是明代成化八年進士、山海關人蕭顯所題。此說見于清光緒四年編纂的《臨榆縣志》。但書中在有關記載的前面,卻加上“相傳”兩字,顯得不十分肯定。而在當地的民間傳說中,有關蕭顯題匾的故事卻活靈活現,說是他大筆揮毫之后,叫人把巨匾掛上城樓,一看,卻發(fā)現“下”字少了一點,怎么辦?正當圍觀者議論紛紛之際,只見蕭顯抓起一塊麻布,揉成一團,沾上墨汁,往上奮力一拋,恰好就打到了點兒上,這一下,匾額就更顯得氣勢不凡了。此說雖然有趣,但一個讀書人,能否有如此精準的眼力和非凡的臂力,恐怕,只能是人們想象中的夸張與浪漫了。
二說是明代嘉靖年間武英閣大學士嚴嵩所題。此說見于1933年出版的《榆關抗戰(zhàn)史》。書載明代嚴嵩所題的匾,每字大1.7米見方,一向藏放在關城東南角的魁星樓中。日寇攻破山海關時,將其掠往東京,并公開陳列。從當年所拍攝的老照片上看,該匾的“第”字,寫成“竹”字頭。而現存山海關的這塊匾,其“第”字,卻分明寫成了“草”字頭。以此推論,巨匾真跡很可能有兩塊,分別為蕭顯和嚴嵩所題。但有人遍查明清兩代的各種地方志,全不見有關嚴嵩的記載。也許,因為嚴嵩是臭名昭著的奸相,世代精忠報國的山海關人,對此全都諱莫如深,避而不談吧?
此外,還有清代山海關人余一元及譚從簡所書的兩種傳說。但這兩說均不足信,因為早在明代中葉的《永平府志》中,就明確記載山海關上已有“天下第一關”之巨匾。因此,余、譚二人即便題過匾,也只能是依照前人的留墨摹寫罷了。那么,真正為現存巨匾題字者,又該是誰呢?有待后人研究。
[13]
山海關旅游信息
編輯地理位置
開放時間
旺07:00-17:30;淡07:30-17:00
門票價格
聯票(含老龍頭、天下第一關古城體驗游):120.00元
聯票(含孟姜女廟、天下第一關古城體驗游):90.00元
聯票(含老龍頭、孟姜女廟):90.00元
聯票(含孟姜女廟、孟姜女廟、天下第一關古城體驗游):200.00元
山海關相關詩文
編輯《出榆關》戚繼光
《鎮(zhèn)東樓》(明)戚繼光
《觀海亭》(明)戚繼光
《山海關》江南靖士
《山海關》明代學士黃洪憲
《山海關》(明)顧炎武
《山海關》(清)魏源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 參考資料
-
- 1. 秦皇島山海關景區(qū)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7-04-18]
- 2. 晚夏的那片靜海 遼寧止錨灣海濱攻略 .央視網[引用日期2017-04-18]
- 3. 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的通知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17-04-18]
- 4. 中國長城 .中央電視臺[引用日期2017-04-18]
- 5. 山海關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7-04-18]
- 6. 秦皇島山海關重回5A級景區(qū)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8-11-21]
- 7.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17-04-18]
- 8. 河北“不得不游”的十大風景名勝,你去過幾個? .河北新聞網[引用日期2017-04-18]
- 9. 山海關歷史概況 .山海關區(qū)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7-04-18]
- 10. "天下第一關"古城街景將全面恢復明清風貌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7-04-24]
- 11. 第二批文明風景旅游區(qū)示范點確定 .光明日報[引用日期2017-04-24]
- 12. 國家旅游局處理部分違規(guī)景區(qū) 山海關景區(qū)被取消5A資質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7-04-18]
- 13. 【不到長城非好漢】愛上山海關的鐵漢柔情 .河北新聞網[引用日期2017-04-18]
- 14. 【勝境河北】盤點河北5A景區(qū) .河北新聞網[引用日期2017-04-18]
- 15. 據《盧龍塞略》記載,關城“高四丈一尺,周千五百二十八丈,凡八里百三十七步。月城二,水關三,居東、西、南三隅。四門樓,東曰鎮(zhèn)東,西月迎恩,南曰望洋,北曰威遠;東南角樓曰靖邊,樓各重建。”
- 16. 山海關 雄偉天下第一關 .北京晨報[引用日期2017-04-18]
- 17. 依傍大海的歷史遺存——山海關 .邯鄲日報[引用日期2017-04-18]
- 18. “羅城在東關外,連接大城,高二丈三尺,闊一丈四尺,周五百四十七丈有奇。門三,水門二,角樓二,敵樓七。東門有重樓,甕城,勢闊大,為通遼孔道。池,闊三丈,深二丈,外設夾濠一道。皆主事王邦俊、副使成遜請建。”
- 19. “嘉靖初,遼暴客戕主關事,胡馬如故。中季之后,乃四五至甕城外,比閭亦為海盜資防之。斯無寧日,遂視為外邊矣。歲癸未之春,參將王首道筑土墻未訖,秋,而部刺史長垣成君巡邊,慮而將為之圖。未幾,虜犯前屯郊原,血戰(zhàn)為墟,惟拒墻者完,是土功固足恃也。”
- 20. 華夏子.《明長城考實》:檔案出版社,1988
- 21. 三、長城維修實踐與理念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17-04-18]
- 22. 山海關古城再現明清風貌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7-04-18]
- 23. 河北省山海關古城重現明清古城風貌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17-04-18]
- 24. 山海關重現明清古城風貌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7-04-18]
- 25. 長城保護條例(全文) .中國網[引用日期2017-04-18]
- 26. 關于山海關關城鎮(zhèn)東樓屋面維修加固工程設計方案的批復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17-04-18]
- 27. 關于山海關八國聯軍營盤舊址——英軍營盤舊址保護維修工程立項的批復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17-04-18]
- 28. 關于山海關長城關城北至旱門關段保護維修工程設計方案的批復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17-04-18]
- 29. 《河北省長城保護辦法》即將公布實施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17-04-18]
- 30. 《河北省長城保護辦法》2017年2月1日施行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17-04-18]
- 31. [美麗河北·最美旅游景區(qū)]“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7-04-18]
- 32. 天下第一關 山海關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7-04-18]
- 33. 好消息!河北這么多著名景區(qū)都降價啦,國慶節(jié)走起! .澎湃新聞網[引用日期2018-09-25]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