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埠湖

編輯 鎖定 討論999
瓦埠湖,是安徽省淮河流域最大的湖泊,位于壽縣城東南,全長60公里,水面最寬6000米,最窄處只有300米,水位保持在18.0米時,其相應的湖區水面達156平方公里,蓄水量為2.2億立方米。
此湖由東淝河下游河段,積水而成。入湖河流主要為瓦埠河,東淝河和陡澗河等。下游經東淝河干流匯入淮河。
瓦埠湖也是淮河中游的蓄洪區之一,蓄洪水位為22米。20世紀50年代確定為蓄洪區之后,多次運用,為減輕淮河防洪壓力做出了貢獻,也給沿岸群眾造成了損失。
瓦埠湖盛產魚類,蟹蝦,尤以銀魚著稱。 [1] 
中文名
瓦埠湖
所屬水系
淮河支流東淝河
地理位置
位于壽縣、長豐縣之間
類    型
淡水湖
長    度
8公里
寬    度
4公里
面    積
約32平方公里
水    深
2.5米至4.5米之間
水    位
18米左右

瓦埠湖位置境域

編輯
瓦埠湖,是安徽省淮河流域最大的湖泊,位于壽縣城東
瓦埠湖區位圖 瓦埠湖區位圖 [2]
南,縱橫涉及壽縣、長豐縣、淮南市3個行政區域(其中壽縣占65%,長豐縣占30%,淮南市占5%),北起壽縣城附近的五里閘,南至邢鋪,全長60公里,水面最寬6000米,最窄處只有300米,水位保持在18.0米時,其相應的湖區水面達156平方公里,深處水深4.5米,淺處水深0.5米,湖區內平均水深2~2.5米,蓄水量為2.2億立方米。 [3] 
此湖原系東淝河下游河段,在沿河注入的部位,兩岸低陷,積水而成。清光緒《壽州志》載:“(沿河)過莊墓橋西行,至瓦埠街下十五里注肥,其南北濱悉卑下,每遇水漲,數十里皆成巨浸,殆《酈注》所稱‘水積為陽湖’者也?!?sup class="sup--normal" data-sup="4" data-ctrmap=":4,"> [4] 

瓦埠湖水文特征

編輯
瓦埠湖全景 瓦埠湖全景 [2]
瓦埠湖流域面積420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河川徑流深95毫米,多年平均來水量3.99億立方米,最多年為8.66億立方米,最少年為1.56億立方米,經東淝河與淮河相通,為縣境最大的天然蓄水庫。 [4] 

瓦埠湖水系構成

編輯
瓦埠湖承低山丘陵來水,中段寬淺潴水遂為湖,經東淝河下游宣泄入淮。 [5] 
入湖河流主要為瓦埠河,東淝河和陡澗河等。 [3] 
瓦埠河,亦稱沿河,古稱閻澗水,俗稱莊墓河,其上源及支流均為季節河。清光緒《壽州志》載:“沿河即閻澗水,出合肥縣北土山,歷定遠縣西至方家集入壽州境,過莊墓橋水始盛,通舟楫……?!毖睾由显粗Я魃醵啵饕挠腥龡l:西源,發源于長豐縣吳山鎮南橋沖水庫,穿合淮公路北流,經龍門寺到車王鄉甄小橋轉西北流,過莊墓橋到陳崗嘴入瓦埠湖,這是主河道,全長52.8公里,源頭高程近67米,落差49.5米,河底比降1/1000;中源,發源于雙墩鄉北部朱沖,經黃壩向西穿淮南鐵路北流,經下塘西側余橋和瓦東干渠燕莊地下涵,到甄小橋與主河道匯合,全長40.5公里,源頭高程62米,落差近45米,河道比降1/900;東源,發源于吳店鄉海寶集東側,向北經東嶺塘、下塘渡槽,在陶湖鄉紅石橋轉向西北,穿淮南鐵路到車王集附近老鼠籠匯入中源。全長35公里,源頭高程62米(老鼠籠附近22米),落差約40米,河底比降1/870。 [4] 
東淝河,發源于肥西縣,承接東起大潛山,西至六安市龍穴山以北來水。上游有東淝源、西淝源,在壽縣董埠匯合,北流經石埠嘴、船漲埠、白洋淀入瓦埠湖,以下河湖混流,經本縣22個鄉鎮,至后趙臺入淮,流經本縣約80公里。1950年開挖長15公里的新淝河,增強了排洪能力,水位高程(1954年汛期最高水位25.78米)一般在17—18米。 [5] 

瓦埠湖水利建設

編輯

瓦埠湖治理工程

壽縣境內瓦埠湖治理工程,包括疏浚、開挖東淝新河、興建東淝河節制閘、加固城墻等工程。
1950年治淮開始,東淝河疏浚及開挖新河被列為第一期工程。原計劃循老河疏浚中泓,后因淤泥較深,施工困難,改在淝河北側開挖新河,全長15公里,底寬18米,邊坡1∶3,比降1/1000,水位在17.7米時,相應流量為78.3立方米/秒,比原計劃少挖6公里。
1951年1月6日定線測量,16日正式開工,工程分三段,一段從河口至壽縣城,長5.5公里,分別由莊墓、三和、曹庵(以上3區均劃給長豐縣)、瓦埠、堰口、雙廟6個區大隊出民工37062人,開挖土方854710立方米;二段縣城北段經東津渡至施家湖,長7.5公里,由7個區大隊(后又增加保義區)承擔,出民工34200人,開挖土方748925立方米;第三段從施家湖至金剛嘴,長2公里,分別由湖濱、湖上2大隊承擔,出民工3000人,開挖土方110490立方米。分別建北新橋、東津橋(詳見《壽縣交通志》)。
東淝河閘壩的建成,可放開瓦埠湖蓄洪,調節淮河的泄洪流量,削減洪峰500—1500立方米/秒,計劃蓄洪水位高程22米,相應庫容12.9億立方米,減少對淮北大堤和淮河下游的威脅;非蓄洪年份,可控制淮河水倒灌,降低湖水位,確保麥收面積15.7萬畝。 [6] 

瓦埠湖防洪工程

瓦埠湖是淮河中游的蓄洪區之一。20世紀50年代初,在治淮委員會統一規劃下,瓦埠湖被列為蓄洪區,明確蓄洪水位為22米。當洪水位22米時,水面積365平方公里、蓄洪水總量12.9億立方米。 [3]  瓦埠湖蓄水18米高程時,為148平方公里。
1954年大水,瓦埠湖蓄洪區淹沒95個村,1066個生產隊,45252戶,198115人被洪水圍困,淹沒耕地301407畝。經奮力搶救,轉移45052戶,人口198055,耕畜10266頭,糧食37850噸。大水時,受淹的大部分房屋倒塌或被毀(房屋多土木結構)。很多物資未能轉移出來而被淹。當時,7月26日最高水位25.9米,蓄洪總量38億立方米。 [3]  1982年9月7日,湖區內澇水位22.96米時,共有23個鄉(鎮),1個漁業社,98個村,16.4萬人,31.34萬畝土地受災,占全縣耕地面積17%(中有湖灘非耕地9.72萬畝)。 [6] 

瓦埠湖水域環境

編輯
20世紀末期,瓦埠湖湖水呈粉白色,且無水草,沿岸植被不豐富,水中浮游生物含量:浮游植物為191萬個/升,生物量為0.2255毫克/升;浮游動物為309個/升;生物量為42.0326毫克/升;底棲生物為112.8克/平方米,因此瓦埠湖屬中等偏下的營養型湖泊,水質不夠肥沃,但也決非是貧脊的湖泊,因為湖水中的浮游生物絕大多數能為魚類直接利用,且大型的種類占有很大優勢。每年都有大雁、野鴨來這里棲息越冬,瓦埠湖湖水含沙量為350毫克/升,湖岸坍塌經常發生,有損沿湖的建筑物和良田。 [3] 

瓦埠湖漁業生產

編輯
瓦埠湖盛產魚類,蟹蝦,尤以銀魚著稱。歷年平均
瓦埠湖漁業生產 瓦埠湖漁業生產
捕魚470噸,平均畝產4斤,其中以1954年捕1006.5噸最多;1977年捕140噸最少。可見生產水平是極為低下的,而且是逐年下降狀態,到了20世紀80年代略有上升,但這是漁業機械濫捕的結果。所捕的魚屬于小型化,多為“魚子魚孫”,1斤鯽魚多達15~20尾,毛刀魚在魚產量中65%以上。瓦埠湖的魚種人工投放是微乎其微的,解放后共向湖中投入養殖魚種3745.5萬尾,而且都是小規格的夏花,一直都是以自然繁殖為主。 [3] 
參考資料
  • 1.    焦崗漁歌  .淮南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5-11]
  • 2.    瓦埠湖初探  .淮南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5-12]
  • 3.    安徽省地方志編委會 .安徽省志 自然環境志 :方志出版社 ,1999-01 :水系 淮河水系 湖泊 .
  • 4.    長豐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長豐縣志(1986-2005) :方志出版社,2009年12月1日:卷一 地理 第二章 自然環境 第四節 水文
  • 5.    壽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壽縣志 :黃山書社 ,1996 :地理環境-水文 .
  • 6.    壽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壽縣志:黃山書社,1996:水利-河湖治理工程
詞條標簽:
地點 地形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