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城區(qū)湖
- 所屬水系
- 淮河支流汲河下游
- 地理位置
- 安徽省霍邱縣城東
- 平均面積
- 約180平方公里
- 流域面積
- 2170平方公里
- 最高水位
- 25.5米
- 最大面積
- 376.4平方公里
- 最大蓄水
- 15.98億立方米
目錄
- 1 位置境域
- 2 主要水源
- 3 防洪工程
- 4 漁業(yè)生產(chǎn)
- 5 城鄉(xiāng)供水
城東湖位置境域
編輯城東湖,古稱氵戌湖,也作溶湖、榮湖,由汲河河水向兩岸漫溢而成。
[2]
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城東。湖區(qū)范圍:東起羅家崗,向南經(jīng)汪咀子、黃泊渡、胡家埠、孟集,然后向西越汲河至三流集,再向北經(jīng)曹墩子、滕橋、茅橋、趙咀子至唐家沖。地形狹長,東西平均寬度5~6公里,南北平均長度30公里,面積平均約180平方公里
[3]
,流域面積2170平方公里。
[1]
建國后,城東湖多年平均水位為海拔20米,相應面積139.2平方公里,蓄水2.86億立方米;蓄洪水位達25.5米時,相應面積376.4平方公里,蓄水15.98億立方米。經(jīng)20世紀末實測東西寬(陳郢子至龍泉寺)5公里,南北長(磚洪集至唐老莊)38.5公里。
[6]
城東湖主要水源
編輯城東湖主要來水為汲河。
汲河,古稱泄水,又名氵戌河或氵戌水,發(fā)源于金寨縣、六安縣交界處的黃石埂,上源名黃家河,出灌口集至姚李鎮(zhèn)長崗村入霍邱縣境,是霍邱縣與六安縣的界水。再經(jīng)邵高樓、舒店子,在大湖村王老莊匯石婆店、駱家巷、吳家岸來水,北流穿六(安)葉(集)公路橋,在石佛寺匯頭道河。再北流至洪集鄉(xiāng)魯大圩子匯二道河后北流出境。至六安縣儲渡口匯油坊橋水,折東北流至固鎮(zhèn)匯東汲河(六安縣境),流至磚洪鄉(xiāng)松墩子復入縣境。北流至老三流集南大橋匯洪城河和花果園、中心店等地來水,北流至曹墩子謝家行入城東湖。經(jīng)泥泊渡、城東湖閘,在溜子口入淮河,其經(jīng)城東湖一段河道,已被湖水淹沒。
全長133公里(縣境約75公里),流域面積2170平方公里(縣境1304平方公里),其中低山丘陵區(qū)占10.1%,丘崗區(qū)占63.2%,平原區(qū)占12.6%,湖泊洼地占14.1%。一般河寬20~30米??偮洳?54米,平均比降為1.91‰。汲河自六葉公路橋至城東湖關莊一段,河道曲折,磚洪以下,兩岸堤渠大小不到100米,城東湖底過高,洪水宣泄不易,澇災嚴重。汲河支流有頭道河、二道河、油坊河、洪城河。
[7]
城東湖防洪工程
編輯城東湖由于湖深,湖水不易排除,建國后,未進行圍墾,只作蓄洪治理,1951年,城東湖即被列為淮河中下游蓄洪區(qū)。原來西岸的三流集、磚洪集和東岸的孟集、中心、劉李、花園等老圩約8萬畝耕地常受澇災,后又還湖約7000畝。
1951年城東湖列為淮河中游蓄洪區(qū),從東起羅家崗穿越泥泊渡至新店鄉(xiāng)李莊筑堤建閘,壩上游流域面積2170平方公里。
[6]
城東湖計劃蓄洪水位為25.5米,相應總蓄洪量15.8億立方米,水面積384平方公里;當蓄水位達到26.0米時,總蓄洪量為17.9億立方米,水面積430平方公里。非汛期一般控制水位為19.5米,容積2.1億立方米,湖泊面積120平方公里。
[3]
主要設施有:
攔河壩
城東湖蓄洪臨時性控制工程由東湖壩、攔洪堤組成。東湖壩從羅崗至卜村為填湖部分,草壩口門位于泥泊渡。攔洪堤從卜村經(jīng)唐家沖至李莊,全長5.14公里,堤頂高25.5米,頂寬8.0米,內外坡1∶5,最高蓄洪水位24.5米,相應蓄洪量12.5億立方米。
東湖壩攔洪堤由壽縣總隊施工,民工11219人,1951年3月9日開工,同年5月21日完工,完成土方434759立方米。其中填湖部分占總土方68%,草壩口門60.0米,用柴土捆箱法堵口合龍,草壩頂高24.5米,一年后草壩沉陷0.2~0.4米。
1952年春,為排泄內水,在唐家沖開挖寬41.0米缺口放水,按1952年防汛要求保證淮河水位25.0米不破堤。同年7月東湖壩攔洪堤堤頂普遍加高到26.0米,草壩堤頂加高到25.0米,堵復唐家沖放水口門。1952年11月,城東湖閘開工,拆除草壩,筑成與城東湖攔洪堤同樣斷面的堤身,5月份完成。圍繞城東湖閘閘址,攔洪堤兩端改線延長堤線5.4公里。1954年汛期水位26.57米,汛后復堤,將堤頂高程加到27.0米,斷面不變。1956、1958年又先后兩次加大斷面。1987年頂寬8米,頂高28.0米,內外坡1∶50。
城東湖閘
位于唐家沖,5孔,中孔寬8.0米,高8.0米,邊孔4孔,孔寬8.0米,孔高6米,總寬44.0米,采用無樁基礎,全部載重由基土負荷。閘底板高程17.14米,設計流量1074立方米/秒。中孔閘門頂高程25.35米,無胸墻,邊孔23.34米,有胸墻。
1954年大水后,控制水位由1951年的24.5米提高到25.5米,相應蓄洪庫容15.9億立方米。1970年加做中孔胸墻,1979年增做檢修插板閘門和吊裝板閘門的滑輪行車。
由治淮委員會工程部設計,閘門及啟閉機由華東局工業(yè)部所屬設計公司及機械局制造,六安專區(qū)治淮指揮部組成施工指揮所負責施工,指揮所下設技工、土工兩個大隊,技工大隊310人承擔建筑物施工。施工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水利師三團一營軍工318人到工地參加施工。土工由霍邱縣民工隊擔任,最高出勤人數(shù)7000人。
[2]
城東湖漁業(yè)生產(chǎn)
編輯霍邱縣的東、西兩大湖泊,歷來是霍邱縣產(chǎn)魚區(qū),品種多,資源豐富。建國前,兩湖少壩無閘,與淮河通連。魚種一是來源于淮河流竄的魚苗,二是湖泊周圍溝塘堰壩隨水流入的魚種魚苗,三是自然繁殖的魚苗。漁民雖未放養(yǎng),但魚、蝦產(chǎn)量仍很可觀。其中尤以灃蝦、銀魚著稱于世。據(jù)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霍邱縣志》記載:《爾雅》鰝,大蝦,產(chǎn)灃河橋者佳。土人云:“同腐煮食,則蝦自人腐中,味鮮美。其蝦背有一縷紅線可別”。在歷代封建王朝時期,選為貢品,年年向皇帝進貢。1957年,國家宴請外賓,選用灃蝦、銀魚做成佳肴,以饗盛饌。
建國后,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兩湖的開發(fā)。1949年底,建立東、西湖漁民協(xié)會。1953年10月,經(jīng)過民主改革,建立東、西湖水上鄉(xiāng)。1955年11月,漁民自愿聯(lián)合組織起初級漁業(yè)生產(chǎn)合作社。1956年,分別組織起東、西湖兩個高級漁業(yè)生產(chǎn)合作社。1960年春,成立東、西湖水產(chǎn)養(yǎng)殖場,下設養(yǎng)殖、捕撈大隊。從1959年開始,向湖內投放大規(guī)格的魚種、魚苗。到1987年,連續(xù)投放了9年,共投放魚苗3123.8萬尾,平均年投放347萬尾。最多的1976年,投放了1570萬尾。但是,成魚產(chǎn)量波動性較大,水大、魚多、產(chǎn)量高;水少、魚少、產(chǎn)量低。1950年,兩湖產(chǎn)鮮魚、蝦432萬斤,其中成魚82.3萬斤,鮮銀魚77.7萬斤,鮮毛魚107.4萬斤,鮮雜魚81.5萬斤,鮮蝦83.1萬斤。最高的1963年,兩湖產(chǎn)鮮魚、蝦739.1萬斤,其中成魚108.3萬斤,鮮銀魚114萬斤。鮮雜魚154.8萬斤,鮮毛魚207萬斤,鮮蝦155萬斤。
1969年5月,縣革命委員會將東、西湖漁場撤銷,漁民下放到沿湖社隊務農(nóng),湖泊無人管理,沿湖農(nóng)村社員和縣內外漁船進入湖內亂捕亂撈,水產(chǎn)資源受到嚴重破壞。不僅兩湖成魚產(chǎn)量逐年下降,而且漁獲物日趨小型化,毛魚、小雜魚和小蝦比重上升,大型的鯉科魚類很少。1974年,兩湖的魚、蝦產(chǎn)量再度下降到32.5萬斤,比1950年減少13.3倍,比高產(chǎn)的1963年減少22.7倍。其中成魚產(chǎn)量3.2萬斤,占總產(chǎn)的9.8%;平均每畝水面產(chǎn)成魚0.16市斤,有些魚類已瀕臨絕跡。
1974年7月,根據(jù)六安地區(qū)水產(chǎn)部門建議,經(jīng)中共霍邱縣委批準,成立漁業(yè)公社(1983年12月,改為水上鄉(xiāng)),收回下放的漁民,建立養(yǎng)殖、捕撈專業(yè)組織,并成立湖泊管理委員會,嚴格執(zhí)行禁漁期和禁漁區(qū)的規(guī)定。同時,每年培育大規(guī)格的魚苗投放東湖。從此,成魚產(chǎn)量開始回升。1984年,兩湖產(chǎn)魚、蝦108.3萬斤,較1974年上升2.3倍,但仍比1963年低4.8倍。
城東湖城鄉(xiāng)供水
編輯城東湖湖區(qū)周邊涉及我縣11個鄉(xiāng)鎮(zhèn),1個漁業(yè)村,1個國營農(nóng)場,為周邊各鄉(xiāng)鎮(zhèn)城鄉(xiāng)群眾提供了重要的生產(chǎn)生活用水,也是霍邱城區(qū)近18萬居民唯一的生活飲用水源地。同時,孟集、花園、潘集、三流等鄉(xiāng)鎮(zhèn)也把城東湖作為居民生活飲用水水源地,規(guī)劃中的長集自來水廠也是取城東湖水,供給長集、夏店、宋店、岔路等鄉(xiāng)鎮(zhèn),被稱為霍邱縣的“大水缸”。
[1]
- 參考資料
-
- 1. 霍邱縣城東湖飲用水水源地綜合整治方案 .霍邱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2-19]
- 2. 霍邱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霍邱縣志: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水利
- 3. 城東湖 .安徽省水利廳 [引用日期2014-02-14]
- 4. 蘇州局實地監(jiān)管出口水產(chǎn)品原料捕撈過程 .蘇州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引用日期2014-02-17]
- 5. 我繞馬南園村轉一圈 .霍邱縣旅游局網(wǎng)[引用日期2014-02-17]
- 6. 霍邱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霍邱縣志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1992 :自然地理 .
- 7. 霍邱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霍邱縣志·自然地理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1992
- 8. 圖片新聞 .六安新聞網(wǎng)[引用日期2014-02-17]
- 9. 霍邱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霍邱縣志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1992 :漁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