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英法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發動戰爭,所以被英國人稱為“亞羅號戰爭”(The Arrow War)。又稱“英法聯軍之役”(Anglo-French expedition to China)或“第二次中英戰爭”(Second Anglo-Chinese War)。同時因為這場戰爭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即鴉片戰爭,相對于第二次而言)的延續,所以也稱“第二次鴉片戰爭”。
- 名 稱
- 第二次鴉片戰爭
- 地 點
- 中國(清)
- 時 間
- 1856年-1860年
- 參戰方
- 英法聯軍、中國
- 結 果
- 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 參戰方兵力
-
17700人,173艘軍艦(聯軍)
約290000人(清軍)
第二次鴉片戰爭背景
編輯第二次鴉片戰爭修約失敗
1854年,《南京條約》屆滿十二年。英國曲解中美《望廈條約》關于十二年后貿易及海面各款稍可變更的規定,援引最惠國待遇,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條約》的要求。主要內容為:中國全境開放通商,鴉片貿易合法化,進出口貨物免交子口稅,外國公使常駐北京等。法、美兩國也分別要求修改條約。清政府表示拒絕,交涉沒有結果。1856年,《望廈條約》屆滿十二年。美國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條約的要求,但仍被清政府拒絕。于是,西方列強決心對中國發動一場新的侵略戰爭。
[1]
[5-6]
第二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
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后,列強認為這是加緊從中國攫取利益的大好時機。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后,廣東民間排外活動時有發生。當時兩廣總督兼五口通商大臣葉名琛采取默許態度,對一切外國的投訴均置諸不理。
[1]
第二次鴉片戰爭世界形勢
1853年至1856年間,爆發奧斯曼帝國(1299~1922)、英國、法國與沙俄之間的克里米亞戰爭。沙俄戰敗,因而轉向東方發展,企圖用侵略中國來彌補損失。英、法獲勝得以調出較多的兵力轉向中國。美國則積極向外擴張,采取與英、法勾結侵略中國的政策。
第二次鴉片戰爭導火線
編輯第二次鴉片戰爭亞羅號事件
1856年10月,英殖民主義者利用“亞羅號事件”制造戰爭借口。“亞羅號”是一艘中國船,曾為了走私方便在香港英國當局注冊,但是已過期。10月8日,廣東水師在“亞羅號”上逮捕幾名海盜和有嫌疑的水手,按道理這純系中國內政,與英國毫不相干。但是英國駐廣州代理領事巴夏禮在英國駐華公使、香港總督包令的指使下,致函清兩廣總督葉名琛,稱“亞羅號”是英國船,捏造中國兵曾侮辱懸掛在船上的英國國旗,要求送還被捕者,賠禮道歉。葉名琛據理力爭,態度強硬,而且不賠償、不道歉,只答應放人。1856年10月23日,英軍開始行動,三天之內,連占虎門口內各炮臺。
[5]
27日,英艦炮轟廣州城。29日,英軍攻入城內,搶掠廣州督署后退出。12月,洋行夷館被毀,盡成灰燼。一艘自廣州開往香港的英國郵船遭劫。1857年1月,英軍焚燒洋行附近民宅數千家,后因兵力不足,為等待援軍而退出珠江內河。
[9]
第二次鴉片戰爭馬神甫事件
為了擴大侵略戰爭,英國政府于1857年3月任命前加拿大總督額爾金為全權代表,率領一支海陸軍來到中國;同時向法國政府提出聯合出兵的要求。此前,法國正以“馬神甫事件”(又稱“西林教案”)向清政府交涉。
[5]
所謂“馬神甫事件”,是指法國天主教神甫馬賴違反《中法黃埔條約》,自行進入中國內地活動。但馬賴1856年2月在未依據條約義務——把拘捕的法國人解送至法領事館的情況下,就被廣西西林縣知縣處死。
[11]
1857年,法國政府遂以此為借口,任命葛羅為全權代表,與英國聯兵侵略中國。此外,英法雖然還聯合了美國,但美國僅以外交支持。俄國外交代表則以東正教團監護的身份早先混入北京,后來則以調停人的面目出現,借機漁利
[12]
。
[5]
第二次鴉片戰爭過程
編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過程可拆分為“第一次英法聯軍之役”與“第二次英法聯軍之役”。第一次英法聯軍之役是從1856年戰爭爆發到1858年聯軍抵達天津附近海域為止簽訂《天津條約》,第二次英法聯軍之役是從1858年爆發第一次大沽口戰役到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為止。
[13]
第二次鴉片戰爭廣州城戰役
1856年12月,英法侵略軍五千六百余人(其中法軍一千人)在珠江口集結,準備大舉進攻。美國公使列威廉和俄國公使普提雅廷也到達香港,與英、法合謀侵華。12月12日,額爾金、葛羅分別對葉名琛發出以10日為限的通牒。此時,清政府正全力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加上“餉糈艱難”,對外國侵略者采取“息兵為要”的方針。葉名琛忠實執行清政府的政策,不事戰守。12月28日,英法聯軍炮擊廣州,并登陸攻城。都統來存、千總鄧安邦等率兵頑強抵御,次日失守。廣東巡撫柏貴、廣州將軍穆克德訥投降,并在以巴夏禮為首的“聯軍委員會”的監督下繼續擔任原職,供敵驅使。葉名琛被俘,后解往印度加爾各答
[14]
。侵略軍占領廣州期間,當地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反帝國主義斗爭。廣州附近義民在佛山鎮成立團練局,集合數萬人,御侮殺敵。香港、澳門等愛國志士也紛紛罷工,以示抗議。
[5]
第二次鴉片戰爭第一次大沽口戰役
1858年4月,英、法、俄、美四國公使率艦陸續來到大沽口外,分別照會清政府,要求六日內指派全權大臣談判。俄、美的照會還表示愿意充當“調停人”。咸豐帝一面命令清軍在天津、大沽設防,一面派直隸總督譚廷襄為欽差大臣,前往大沽交涉,并把希望寄托在俄、美公使的所謂“調停”上。英、法侵略者并無談判誠意,只是以此拖延,加緊軍事準備。1858年5月20日英法聯軍炮轟大沽炮臺,駐守各炮臺的清軍奮起還擊,與敵鏖戰。但譚廷襄等毫無斗志,棄守逃亡,加以炮臺設施陳陋,孤立無援,大沽失陷。26日,英法聯軍溯白河而上,侵入天津城郊,并揚言要進攻北京。6月13日,清政府慌忙另派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為欽差大臣,趕往天津議和。桂良等在英法侵略者威逼恫嚇下,分別與俄、英、法、美簽訂《天津條約》
[16]
。
[5-6]
此外,俄、美公使還利用“調停人”身份,以狡詐手段,分別于13日、18日與清政府簽訂中俄《天津條約》十二款、中美《天津條約》三十款,攫取了除賠款外與英、法所得幾乎一樣的侵略特權。中俄《天津條約》第九款還特別規定,兩國派員查勘“以前未經定明邊界”,“務將邊界清理補入此次和約之內”,以便日后解決,從而為沙俄進一步掠奪中國領土埋下了伏筆。
[5]
同年,沙皇俄國以武力迫使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璦琿條約》。
[17]
《天津條約》簽訂后,英法聯軍撤離天津,沿海陸續南下。咸豐帝對條約內容感到憂恐,令桂良等在上海與英、法代表談判通商章程時,交涉修改《天津條約》,取消公使駐京、內地游歷、內江通商等條款,并設法避免英、法到北京換約。11月,桂良等與英、法、美代表分別簽訂了《通商章程善后條約》,規定:鴉片貿易合法化;海關對進出口貨物照時價百抽五征稅;洋貨運銷內地,只納2.5%子口稅,免征一切內地稅;聘用英國人幫辦海關稅務。但是,英、法不容修改《天津條約》的各項條款,并堅持要在北京換約。
[5]
[18]
第二次鴉片戰爭第二次大沽口之戰
英、法政府遠不滿足從《天津條約》攫取的種種特權,蓄意利用換約之機再次挑起戰爭。1859年6月,在拒絕桂良提出的在滬換約的建議后,英國公使普魯斯、法國公使布爾布隆和美國
公使華若翰各率一支艦隊到達大沽口外,企圖以武力威懾清政府交換《天津條約》批準書。清政府以大沽設防,命直隸總督恒福照會英、法公使,指定他們由北塘登陸,經天津去北京換約,隨員不得超過二十人,并不得攜帶武器。英、法公使斷然拒絕清政府的安排,堅持以艦隊經大沽口溯白河進京。大沽一帶防務,自1858年英、法艦隊撤走后,清政府即命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負責。6月25日,英海軍司令賀布親率12艘軍艦從攔江沙開往海口,下午3時賀布下令英法聯軍進攻大沽炮臺。清軍在僧格林沁的指揮下,英勇抵抗,發炮反擊,戰斗異常激烈。直隸提督史榮椿、大沽協副將龍汝元身先士卒,先后陣亡。由于清軍火力充分,戰術得當,擊沉擊傷敵艦10艘,斃傷敵軍近500人,重傷英艦隊司令何伯,
[17]
英法聯軍慘遭失敗,這也是鴉片戰爭以來,清軍唯一—次的勝利。
[5-6]
[19]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大沽炮臺(11張)
第二次鴉片戰爭進軍北京
英法聯軍進攻大沽慘敗的消息傳到歐洲,英、法統治階級內部一片戰爭喧囂,叫嚷要對中國“實行大規模的報復”,“占領京城”。1860年2月,英、法帝國主義當局分別再度任命額爾金和葛羅為全權代表,率領英軍一萬五千余人,法軍約七千人,擴大侵華戰爭。4月,英法聯軍占領舟山。5、6月,英侵略軍占大連灣,法侵略軍占煙臺,封鎖渤海灣,并以此作為進攻大沽口的前進基地。
[20]
俄國公使伊格納季耶夫和美國公使華若翰也于7月趕到渤海灣,再次以“調停人”為名,配合英、法侵華戰爭。清政府在大沽戰役獲勝后,幻想就此與英、法帝國主義罷兵言和。當英、法軍艦逼臨大沽海口時,咸豐帝還諭示僧格林沁、恒福不可“仍存先戰后和”之意,以免“兵連禍結,迄無了期”,“總須以撫局為要”,并派恒福與英、法使者談判。前敵統帥僧格林沁則以為敵軍不善陸戰,因而專守大沽,盡棄北塘防務,給敵以可乘之機。伊格納季耶夫為英、法提供了北塘未設防的情報。
[5]
[21]
第二次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
1860年8月1日,英法聯軍18000人,由北塘登陸,進占天津。
[17]
英法聯軍在北塘登陸,沒有遇到任何抵抗。14日,攻陷塘沽,水陸協同進攻大沽北岸炮臺。守臺清軍在直隸提督樂善指揮下,英勇抗擊。但清政府本無抗戰決心,咸豐帝命令僧格林沁離營撤退。清軍遂逃離大沽,經天津退至通州(今北京通縣)。1860年8月21日,大沽失陷。侵略軍長驅直入,24日占領天津。清政府急派桂良等到天津議和。英、法提出,除須全部接受《天津條約》外,還要增開天津為通商口岸,增加賠款以及各帶兵千人進京換約。清政府予以拒絕,談判破裂。侵略軍從天津向北京進犯。
[5]
[21]
1860年9月18日,英法侵略軍攻陷通州。21日,清軍與英法聯軍在八里橋展開激戰,統帥僧格林沁等率先逃走,
[21]
清軍全軍覆沒。9月22日咸豐帝等則以北狩為名攜皇后、懿貴妃等離京逃往熱河避暑山莊。10月13日聯軍從安定門攻入北京。聯軍發現清軍將英法使節團多人虐待至死,遂決定報復中國之野蠻行為,及教訓清朝皇室以后不得蔑視英國及法國。10月18日,英法聯軍占領北京,搶劫焚毀圓明園。英法聯軍在北京城郊搶掠燒殺近50天,京郊皇家園林如圓明園、清漪園、靜明園(玉泉山)、靜宜園(香山)、暢春園等均被付之一炬。清廷派奕訢為全權大臣議和,簽訂中英、中法《北京條約》。聯軍洗劫和燒毀了圓明園和靜宜園。圓明園大火持續了三天三夜,300多名太監和宮女葬身火海。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曾對此給予強烈譴責,稱之為“兩個強盜的勝利”。
[5]
[22]
第二次鴉片戰爭沙俄侵略
鴉片戰爭后,清政府忙于對付外來殖民者和鎮壓太平天國革命,造成了北方邊疆防備空虛。俄國乘虛而入,加緊蠶食和非法占領黑龍江流域和巴爾喀什湖以南的許多戰略要地,而且,一直在尋找機會,想用條約的形式把所占領的中國領土固定下來。1856年,英法聯軍進攻廣州,派普提雅廷為公使,與清政府談判邊界問題。1858年5月,俄國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乘英法聯軍攻陷大沽口,用武力強迫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了中俄《璦琿條約》。根據這個條約,俄國割占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的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同時,把烏蘇里江以東約4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劃作兩國共管。
俄國駐中國公使伊格納切夫以“調停有功”為借口,提出了新的領土要求。14日,清政府與俄國簽訂了《北京條約》,將烏蘇里江以東4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劃歸俄國,增開喀什噶爾為商埠,并在喀什噶爾、庫倫設領事館。同時,俄國還將由其提出的中俄西部邊界走向強加給中國。1864年,俄國強迫清政府訂立《勘分西北界約記》,割占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4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成為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最大的獲利者。
[23]
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果
編輯第二次鴉片戰爭聯軍撤退
1860年10月24日、25日,奕訢分別
與額爾金、葛羅交換了《天津條約》批準書,并訂立中英、中法《北京條約》。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有:開天津為商埠;準許英、法招募華工出國;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退還以前沒收的天主教資產。法方還擅自在中文約本上增加:“并任法國傳教士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自便”;賠償英、法軍費各增至八百萬兩,恤金英國五十萬兩,法國二十萬兩。
[24]

圓明園被焚毀(1860年時期)(15張)
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簽訂后,英法聯軍開始撤離北京。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
第二次鴉片戰爭簽訂不平等條約
1858年5月,英法聯軍侵占大沽炮臺,并以進攻北京作為威脅。6月23日,迫使清政府與英、法、俄、美四國分別簽訂了《天津條約》。主要內容:公使進駐北京;開放牛莊、登州、臺南、淡水、潮州、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外國商船可以自由駛入長江一帶通商口岸;外國人可以到內地游歷經商;外國傳教士可以到內地自由傳教;中國對英、法兩國賠款600萬兩白銀。1860年10月,英法侵略軍占領北京。侵略者以焚毀皇宮作為威脅,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條約》,作為《天津條約》的補充,續增的條款包括: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給英國;準許外國人在中國買賣人口;將已充公的天主教教堂財產發還,法國傳教士可以在各省任意租買田地,建造教堂;對英、法兩國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
[5]
[25]
名稱 | 時間 | 簽訂國家 | 條約內容 |
---|---|---|---|
《璦琿條約》
| 1858年5月
| 中俄
| 1、中國將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的大片領土割讓給俄國。
2、烏蘇里江以東至海的中國土地改由中俄共管。
|
《天津條約》
| 1858年6月26日
| 中英
| 1、英國公使得駐北京,并在通商港口設領事館。
2、增開南京、臺南、漢口、九江等九個通商口岸。
3、英國人可以往內地游歷、通商。
4、英國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往來。
5、中國給英國賠償白銀四百萬兩等。
|
《天津條約》
| 1858年6月27日
| 中法
| 1、允許天主教入內地自由傳教。
2、法國兵船可以在通商口岸停泊。
3、中國給法國賠款白銀二百萬兩。
|
《天津條約》
| 1858年6月13日
| 中俄
| 1、允許俄國在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臺南、瓊州七口通商。
2、準許在中國設領事,并派兵船在通商口岸停泊。
3、準許俄國教士入內地自由傳教。
4、日后中國若給其它國家以通商等特權,俄國得一律享受。
|
《天津條約》
| 1858年6月18日
| 中美
| 1、美國公使駐北京。
2、增開潮州(汕頭)、臺南通商。
3、擴大最惠國待遇等。
|
《北京條約》
| 1860年10月24日
| 中英
| 1、開天津為商埠。
2、準許英國招募華工出國。
3、割占九龍司地方一區。
|
《北京條約》
| 1860年11月2日
| 中法
| 1、開天津為商埠。
2、準許法國招募華工出國。
3、任法國傳教士在各省租買土地,建造自便。
|
《北京條約》
| 1860年11月2日
| 中俄
| 1、中俄共管的烏蘇里江東至海的大片中國領土劃給俄國;
2、規定蒙、新西北邊界,割占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大片中國領土;
3、開放喀什噶爾為商埠等。
|
第二次鴉片戰爭大片領土被割讓
乘英法聯軍攻陷大沽口之際,以武力強迫清廷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了中俄《璦琿條約》。根據這個條約,清政府割讓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的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予俄國,并把烏蘇里江以東約4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劃作中俄共管。
[25]
另一方面,俄國伺機介入調停,普提雅廷先于英法美三國與清政府簽訂了《中俄天津條約》。
《中俄北京條約》即《中俄續增條約》。1860年(咸豐十年)沙俄利用英法侵華聯軍攻占北京的軍事壓力,強迫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由清欽差大臣奕訢與俄國駐華公使伊格那提也夫在北京簽訂。共十五款。主要內容為:
(1)將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約四十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強行劃歸俄國;
(2)規定中俄西段疆界,自沙賓達巴哈起經齋桑卓爾、特穆爾圖卓爾(今伊塞克湖)至浩罕邊界,“順山嶺、大河之流及清朝常駐卡倫等處”為界,根據這一規定,于1864年簽訂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將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和齋桑卓爾南北四十四萬多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割給俄國;
(3)開放喀什噶爾(今喀什市)為商埠;
1860年11月,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簽訂后,英法聯軍開始撤離北京。俄國新任駐華公使伊格那季耶夫以“調停有功”為由,提出了新的領土要求。14日,清政府與俄國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同時,俄國還將由其提出的中俄西部邊界走向強加給中國,把歷來屬于中國的山河湖泊和設在中國境內的卡倫指為分界標志,為更多地割占中國西部領土制造了條約。根據1864年,俄國強迫清政府訂立《勘分西北界約記》,割占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44萬平方公里土地。
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原因
編輯第二次鴉片戰爭備戰不利
1857年,英法聯軍進攻廣州,當時的清政府忙于鎮壓太平天國,沒有太多的精力關注此次戰役。導致廣州淪陷。1858年4月,英法聯軍北上,挑起了第一次大沽口戰役,清政府還是沒有給與足夠重視,加上裝備落后,導致慘敗。等到了1859年6月第二次大沽口戰役,清政府給與了重視,僧格林沁親自負責指揮海防,加上英法聯軍有些輕敵,僅派12艘軍艦來犯,經過激烈的戰斗后,清軍打退了聯軍的進攻,保衛了大沽口。
從第二次大沽口戰役來看,英法聯軍由于是臨時組建,長途跋涉,所以并不是堅不可摧。可是清政府忙于和太平軍作戰,加上麻痹大意。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廣州淪陷和第一次大沽口戰役的失利。
第二次鴉片戰爭昏庸無能
1860年8月,英法聯軍重新組織了1萬8千人,先攻占了天津。1860年9月,英法聯軍8000多人進犯北京。清軍統帥僧格林沁率領3萬人在八里橋附近,與英法聯軍展開激戰。這是一場冷兵器為主的軍隊,和一個當時已經先進裝備的軍隊之間的對話。結果,清軍慘敗,3萬清軍傷亡過半,英軍死2人,傷29人,法軍死3人,傷18人
[29]
。這是一場令人嘆息的戰斗,清軍雖有火器,但是基本沒用,全是騎兵步兵拿著冷兵器,向對方的槍炮陣地發起的自殺式沖鋒。
不客氣的說,這完全是當時清政府的昏庸無能造成的。第一次鴉片戰爭已經過去20年了。清政府早領教過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化軍隊的厲害,但是清軍基本還是原地踏步,沒有提升裝備,也沒有改進訓練。3萬蒙滿精兵,就這樣被稀里糊涂的派上了戰場,被敵軍當成活靶子打。
第二次鴉片戰爭訓練不足
當時清兵入關的時候,依靠的是滿蒙騎兵打敗了擁有火器的明軍。當時的滿八旗,蒙八旗和漢八旗(多為明朝的流民和逃犯組成),還是有很強的戰斗力的。
在成吉思汗的時代,蒙古騎兵使用的是150斤拉力的強弓,到了皇太極時代,滿蒙騎兵可以使用120斤強弓,就是到了康熙乾隆時代也可以使用90斤拉力硬弓。
而到了咸豐年間,很多接近內地的盟旗已經以耕地為主,而這次征調的蒙古騎兵實際上都是各個王公手下的農牧民,根本不是脫產的正規軍,這些蒙古人和馬都沒有受過訓練,乘馬上了戰場甚至會因為巨大的爆炸聲而受驚。
同樣,由于蒙古草原長期的和平和喇嘛教的傳播,普通蒙古人的騎射本領已經下降到了驚人的程度,多數牧民只能使用拉力為20-30斤的弱弓,既沒有射程,也沒有穿透力,更加沒有射速。
另一部分“精銳”則因為距離文明更近而改用火槍,欠缺訓練的現實,使得他們馬上肉搏的能力也退化到驚人的程度,因此,當他們面對印度錫克騎兵時,除了憑借優異的馬術逃跑之外,完全沒有可稱道之處。
[29]
說白了,清軍的火槍隊,只是“看起來很美”,由于缺乏正規的訓練,上了戰場基本就是花架子,沒法和對方的正規軍相抗衡。
第二次鴉片戰爭裝備落后
其實從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和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了清軍武器裝備的落后。后來甚至連普通老百姓都知道。但是清政府還是盲目的以天朝自居,除了鎮壓國內起義之外,根本沒用重視去縮小和世界軍事強國的差距。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之際,中國還是封建王朝統治之下的冷兵器時代,雖然那時候中國已經有了大炮,但是其射程,擁有的數量都遠遠在西方列強之下。
[31]
另外,當時英法軍隊已經裝備了世界先進的單發膛擊發槍,后膛火炮,便于淺水航行的蒸汽式戰艦。而清軍依然是和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差不多:大刀配合鳥槍,抬槍,弓箭,前膛火炮和帆船。炮臺都是露天式的,根本經不起炮轟。
[32]
清軍損失慘重的八里橋之戰,僧格林沁在奏折中曾向朝廷立下誓言:“奴才等現在督帶官兵退八里橋以扼赴京道路。奴才等趕緊再振軍心,倘該夷由通(州)上犯,奴才等惟有與之以死相拼”。
[33]
清軍指揮官僧格林沁完全不知道對方槍炮的厲害,把3萬多清軍精銳送進了敵軍的火力網。然而僧格林沁見大事不妙,則臨陣逃脫。三萬清軍損失過半,卻僅僅殺死敵軍不到10個人,武器裝備上的差距顯而易見。
第二次鴉片戰爭戰爭影響
編輯1、政治上,它使中國損失了更多的主權和領土,中國喪失了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中俄北京條約還為沙皇俄羅斯更多地割占中國西部領土制造了條件。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進一步加深;清朝統治者投靠外國侵略者,開始成為他們的附庸與工具,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
[34]
3、鴉片貿易合法化、華工出國及允許外國人前往內地傳教,都使中國的社會矛盾更加激化。
[34]
5、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占領京城,火燒圓明園,對中國文化和心理都造成了沉重打擊,地主階級分化,部分滿清統治者痛定思痛,決定“師夷長技以制夷”,從而開始了“洋務運動”,迎來了回光返照的同治中興。
[34]
7、戰爭結束后,清政府得以騰出手來鎮壓太平天國,勉強維持了其統治。《北京條約》剛一簽字,英、法、俄等公使就立即表示,只要清政府認真“履行條約”,就可以得到“任何援助”。1861年1月,清政府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1862年1月,清政府對太平天國事件確立了“借師助剿”的方針,引用外國軍隊來幫助其鎮壓內亂。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之后,清政府的統治得以繼續維持.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再一次向外國侵略者屈服,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后果,中國在半殖民地道路上陷得更深了。但是,廣大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的斗爭從未停止過。他們在英法聯軍所到之處,奮起進行保衛祖國的斗爭,顯示了中國人民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
[34]
第二次鴉片戰爭評價
編輯1856年10月到1860年11月歷時四年多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人民和愛國官兵英勇抗敵,給予侵略者沉重的打擊。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軟弱、腐敗和無能,戰爭以中國失敗而告終。戰爭中,英法聯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使中華民族再次蒙受沉重災難。英法聯軍在北京洗劫和燒毀了融匯中外建筑藝術精華的萬園之園——圓明園。侵略者也不得不承認“我們就這樣以最野蠻的方式,摧毀了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你想象不到這座宮殿有多么華美壯麗,更不能設想法軍、英軍把這個地方蹂躪成什么樣子”。
[25]
其次是清軍武器裝備落后。當時英法聯軍已裝備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如發射圓錐形彈丸的單發前裝式線膛擊發槍、(1853式恩菲爾德步槍和米涅步槍)后裝線膛火炮(阿姆斯特朗炮)以及便于淺水航行的蒸汽炮艇等,而清軍的裝備卻仍停留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的水平(仍是冷兵器、鳥槍、抬槍和發射球形彈丸的前裝炮),炮臺露天式建造,經不起炮火的猛烈轟擊。
[25]
再是清軍戰術笨拙落后。英法聯軍注意水陸協同作戰,以強大炮火掩護陸軍登陸,陸上戰斗采取散兵戰術,而清軍則墨守成規,忽視陸地縱深設防,不懂散兵戰術,所以一敗再敗。如在張家灣、八里橋之戰中,由于清軍缺乏大規模近代野戰的訓練和經驗,加之馬隊使用不當,雖擁有數量的優勢和本土作戰的有利條件,也未能取勝。
[25]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 參考資料
-
- 1. 第二次鴉片戰爭形勢圖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2-12-21]
- 2. 南京龍:火燒圓明園被遮蔽的背景 .共識網[引用日期2013-05-29]
- 3. 第二次鴉片戰爭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3-08-22]
- 4. 第二次鴉片戰爭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2-12-21]
- 5. 第二次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 .鐵血網[引用日期2013-05-29]
- 6. 第二次鴉片戰爭[圖] .中華網[引用日期2013-05-29]
- 7. 第二次鴉片戰爭 .中國網[引用日期2013-08-22]
- 8. 第二次鴉片戰爭起源 .中國未網[引用日期2012-12-29]
- 9.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第四章西方沖擊(下)·西方國家的攜手擊(5)》:格致出版社,2009
- 10. 馬賴 .王朝網路[引用日期2013-08-22]
- 11. 現代化與歷史教科書 .中國青年報[引用日期2013-05-29]
- 12. 近代中國的反侵略 .教育檔案網[引用日期2012-12-21]
- 13. 大沽口炮臺 .天津測繪地理信息[引用日期2013-05-29]
- 14. 茅海建,《苦命天子 咸豐皇帝奕詝》。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4月:頁179─180。ISBN 978-957-08-3260-0
- 15. 蒙古鐵騎前仆后繼“八里橋”血戰英法聯軍(2) .中國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8-22]
- 16. 抗擊英法聯軍入侵大沽之戰 .中國國防資訊網[引用日期2013-05-29]
- 17. 回顧北京重大歷史事件—清代時期 .中國文物鑒定網[引用日期2013-05-29]
- 18. 第二次鴉片戰爭 .中國網[引用日期2013-08-22]
- 19. 晚清罕見的外戰勝利:第二次大沽口大捷(1) .中華網[引用日期2013-05-29]
- 20. 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北塘之戰. .中國青年網[引用日期2013-05-29]
- 21. 第二次鴉片戰爭[圖] .中華網[引用日期2013-05-29]
- 22. 維克多雨果·法國·《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
- 23. 第二次鴉片戰爭 .中國網[引用日期2013-10-08]
- 24.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結果 .中國古代史[引用日期2012-12-29]
- 25. 第二次鴉片戰爭 .中華軍事[引用日期2012-12-29]
- 26. 俄國割占中國北方領土示意圖 .中國歷史網[引用日期2012-12-29]
- 27. 柏楊.中國人史綱: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
- 28. 第二次鴉片戰爭 .中國網[引用日期2018-03-15]
- 29. 3萬滿蒙精騎加27門大炮決戰1天打死英法聯軍5人 .搜狐[引用日期2018-03-15]
- 30. 3萬滿蒙精騎只打死5個英法聯軍 .騰訊網[引用日期2018-03-16]
- 31. 第二次鴉片戰爭路線 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原因 .學歷史網[引用日期2018-03-18]
- 32. 第二次鴉片戰爭路線 第二次鴉片戰爭為什么失敗 .歷史上的今天[引用日期2018-03-18]
- 33. (《欽差大臣僧格林沁等奏英軍來撲迎擊失利退守八里橋折》
- 34. 高三歷史知識點: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新東方網[引用日期2013-05-29]
- 收起
詞條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