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建筑簡介
編輯中國歷史悠久,疆域遼闊,自然環境多種多樣,社會經濟環境不盡相同。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這種傳統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環境的烙印,生動地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最有特點的是北京四合院、廣東鑊耳屋、西北黃土高原的窯洞、安徽的古民居、福建和廣東的客家土樓、蒙古的蒙古包、廣西的“桿欄式”和云南的“一顆印”。
民居建筑四合院建筑
編輯四合院建筑,是中國古老、傳統的文化象征。“四”東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口字形,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四合院建筑之雅致,結構之巧,數量之眾多,當推北京為最。 北京的四合院,大大小小,星羅棋布,或處于繁華街面,或處于幽靜深巷之中;大則占地幾畝,小則不過數丈;或獨家獨戶,或數戶、十幾戶合居,形成了一個符合人性心理、保持傳統文化、鄰里關系融洽的居住環境。
它的布局,是以南北縱軸對稱布置和封閉獨立的院落為基本特征的。按其規模的大小,有最簡單的一進院、二進院或沿著縱軸加多三進院、四進院或五進院。
民居建筑廣東鑊耳屋
編輯
廣東鑊耳屋(40張)
鑊耳屋象征著官帽兩耳,具“獨占鰲頭”之意,也是家境殷實的象征。后來,只要是發了財的村民,都會建造一所鑊耳屋以顯示其富有與氣派。鑊耳屋代表性建筑群有碧江金樓、黃飛鴻紀念館、錦綸會館、廬江書院、嶺南印象園、沙灣古鎮、資政大夫祠、黃埔古港古村、坑貝古村、塱頭古村、大旗頭古村、大灣古村落、長岐古村、深井古村、九江煙南煙橋村、莘田村、松塘村、武壟村、莘村、黎邊村、逢簡村、璜溪村、上岳村、蓮塘村、從化錢崗村、佛山南海西城村古建筑群、陽山大禾崗學發公祠等。
[2]
鑊耳屋的內部格局是廣東民居典型的“三間兩廊”的肌理。“三間”指的是排成一列的三間房屋,其中間為廳堂,兩側為居室。三間房屋前為天井。天井兩側的房屋即為“廊”。“兩廊”一般用作廚房或門房。這種廊檐相間的布局,刻意營造虛實相結合的意境,不但較于閉塞自封的北地建筑更顯開放,而且還擰開了一道實用的閥門:一方面便于空氣流通、消暑散熱;另一方面靠著廊廡連接了建筑的骨骼,起到隔絕風雨、遮擋陽光的作用。當然,有的鑊耳屋的間數不止如此。開間越多意味著等級越高,這自然與先民的等級觀念相關。
[3-4]
民居建筑陜北窯洞
編輯陜北,山大溝深,萬壑縱橫。這里深厚的黃土和豐富的砂石,為建造窯洞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陜北建造窯洞,最早應該始于周代,半地穴式。秦漢后發展為全地穴式,就是現在的土窯。明朝中葉,開始用石塊做窯面墻。清末民初,當地人仿土窯模式建起了石砌窯洞。陜北窯洞在各地樣式略有差別,體現了不同的風格。但就用料而言,大體分四種:土窯 石窯 磚窯 接口窯。土窯是靠山挖的黃土窯洞。石窯 磚窯是在平地上用石塊和磚塊砌成的窯洞。接口窯是在土窯洞口,再從底到頂用一層石塊或磚箍窯面的窯洞。這種窯洞看起來整潔,結實。在陜北,許多農戶住的就是這種窯洞。
民居建筑廣西的“桿欄式”
編輯
民居建筑(16張)
民居建筑云南滇中高原地區
編輯四季如春,無嚴寒,多風。故住房墻厚重。最常見的形式是毗連式三間四耳,即正房三間,耳房東西各兩間,有些還在正房對面,即進門處建有倒座。通常為樓房,為節省用地,改善房間的氣候,促成陰涼,采用了小天井。外墻一般無窗、高墻,主要是為了擋風沙和安全,住宅地盤方整,外觀方整,當地稱"一顆印"。
民居建筑蔡氏建筑群
編輯位于福建南安官橋漳里村,距泉州市區 20 公里,2001年06月25日,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作為清代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永定土樓并稱為福建的兩朵民居奇葩。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由蔡啟昌及其子蔡資深于清同治年間(1862)至宣統三年(1911)興建。現存較為完整的宅第共16座,依次前后平行排列有序地分布于大約3公頃 (40多畝)的長方形地塊中,東西通長200多米,南北通寬100多米。前后座之間鋪寬10多米的石埕,山墻之間有兩米寬的防火通道。夏季南面日曬不入室內,冬季北風被后墻擋住,為閩南地區民居的最佳朝向。

閩南建筑大觀園(6張)
建筑群座座屋脊高翹,雕梁畫棟,門前墻磚石浮雕,立體感強,窗梭鐫花刻鳥,裝飾巧妙華麗,門墻廳壁書畫點綴,別有一番情趣,篆隸行楷,各具韻味,留下較多當時名流的書畫。書畫如墨、彩、金、素等色彩斑讕;匾額如書、卷、扇、菱等別具一格;門窗如圓、拱、菱、方等形式多樣。隨處可見的木雕、泥塑、磚雕及石雕,工藝精美,多數采用透、浮、平雕等手法。雕琢內容豐富多彩,有禽獸,花鳥、魚蟲、山水人物,圖案古樸,而東北角最后一座附建的書軒,梳妝閣,為二層小樓,憑欄遠眺,令人油然而生幽幽古情。古民居精美的雕飾,不僅集中表現了閩南成熟的雕塑藝術,而且反映了受印度教、伊斯蘭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藝術的影響,譽為閩南建筑的大觀園。同時古民居以其宏大的規模、嚴整的布局、精美的雕飾、豐富的內涵,從而被譽為一座地地道道的清朝閩南建筑博物館。
[5]
民居建筑客家建筑
編輯圍龍屋建筑始建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漢族建筑工藝中最先進的抬梁式與穿斗式相結合的技藝,選擇丘陵或斜坡地段建造。在建筑上以南北子午線為中軸,東西兩邊對稱,前低后高,主次分明,錯落有序,布局規整。主體結構為“一進三廳兩廂一圍”。圍龍屋左右兩廂俗稱橫屋,在左右橫屋盡頭,筑起圍墻形的屋,把正屋包圍起來,正中一間為“龍廳”,故名“圍龍”屋。小的圍龍屋一般只有一至二條圍龍,大型圍龍屋有四至六條圍龍。然而梅州的客家圍龍屋基本上都不是圓形的,是半圓形的,屋前定有一個呈半圓的水塘,水和屋最后合成為一個圓,這些是其他地方所沒有的。
據歷史學家考察,這種民宅建筑與中原貴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這是有其歷史淵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漢人,因戰亂、災荒等原因輾轉南遷贛、粵、閩交界山區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遷定居嶺南后,不但傳播了中原的先進耕作技術,而且建筑民宅保持了原有的傳統風格。
[6]
不同的民居建筑包含的文化內涵也不同,比如說客家民居建筑反映了客家人團結互助、敬老尊賢、禮貌文明、知書達理的傳統美德。漢族傳統四合院形成了家庭院落為中心,街坊鄰里為干線,社區地域為平面的社會網絡系統。
民居建筑建筑特點
圍龍屋的整體布局是一個大園型,在整體造型上,圍龍屋就是一個太極圖八卦圖。
圍龍屋前半部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兩個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長方形空地隔開,空地用三合土夯實鋪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動或晾曬的場所。“禾坪”與池塘的連接處,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墻,矮的叫“墻埂”,高的叫“照墻”。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來放養魚蝦、澆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倉庫,也是污水自然凈化池。
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為方形主體建筑。有“三棟二橫”,一圍層;有“三棟四橫”,二圍層。最小的圍龍屋的建筑面積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則上萬平方米。有的大圍龍屋居住著上百戶人家,幾百口人。普遍為“三棟二橫”一圍屋居多。三棟二橫圍龍屋,有上、中、下三廳,各廳之間均有一口天井,并用木制屏風隔開,屏風按需要可開可閉。廳堂左右有南北廳、上下廊廁、花廳、廂房、書齋、客廳、居室等,錯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筑結構前低后高,這樣就有利于采光、通風、排水、排污。
正屋——橫屋外層便是半月形的圍屋層,有的是一圍層,有的二圍層,圍龍屋由此而得名。弧形的圍屋間,拱衛著正屋,形成一道防御屏障,圍屋間窗戶一般不大,是自然的了望孔、射擊孔,便于用弓箭、土槍、土炮等武囂抗擊來攻之敵。圍龍屋的設計建筑其實與當時客家人的處境有極大關系。客家人是唐宋以來由中原南遷的漢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區,受當地人的排擠和欺侮,為了團結御侮求生存,他們不得不聚族面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圍龍屋,以抵御盜匪和當地人的侵擾。圍龍屋還建有堅固的多層“角樓”,既可用來儲備糧食、草料,又可居高臨下射擊來犯之敵。如遇盜匪前來擾劫,只要把大門、半門一關,村民們便攜武器進入圍龍屋和角樓,進行抗擊。
民居建筑文化精神
圍龍屋隱含的文化精神。
第一、反映了客家人團結互助、敬老尊賢、禮貌文明、知書達理的傳統美德。圍龍屋內的大小天井一般配置有小型假山、魚池和盆景,正屋后面半園“花頭”和正門前面半月形池塘四圍均載有各種花木和果樹,圍龍屋背后的山頭林木叫“龍衣”,嚴禁砍伐,整座建筑掩映在萬綠叢中,一年四季鳥語花香,環境優美而靜雅。
圍龍屋內的柱、梁、枋、門等雕繪上山水花鳥、飛禽走獸等栩栩如生的圖案,并涂上鮮艷奪目的油漆,顯得金碧輝煌,古色古香,十分壯觀、氣派。一般來說,一座圍龍屋聚居著一個近親家庭,相互之間和睦共處,尊老愛幼、相敬如賓。逢年過節,男女老少齊集正屋上廳祭拜祖宗,在正中大門前的禾坪上舞龍舞獅,敲鑼打鼓,盡情歡樂,呈現出一派喜悅、祥和景象。
第二、客家圍龍屋的風格是原始住宅風格的承傳。據考古資料表明,處于黃河流域的原始社會中后期的半坡氏族和龍山氏族,他們居住的區域就是由幾十座樣式為方形和圓形的土夯房屋組成。這說明客家人的居住觀念中潛意識地蘊含了其對祖先某些住宅經驗的復蘇和借鑒。
第三、圍龍屋的建筑特色也是古代陰陽思想的投射。集中體現在講求建筑物體與天然地形的協調統一,而合符“天人合一”的哲學道理。如遇上不盡人意的地形則通過增加半月形花臺或池塘或建筑半門調整座向,以達到陰陽平衡和適應環境。這種陰陽思想,后來又夾雜了不少講究“風水屋場”的巫術文化,如俗諺:“風水人間不可無,全憑陰陽兩相扶”等。
第四、體現了傳統的宗族觀念。客家民居建筑規模宏大,一方面,呈現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習性。因為,他們不論是在長途跋涉的游離中,還是新到一處人生地不熟的居地,都有一家一戶所難于克服的困難,得靠本姓本族人聚居在一起;另一方面,屋內住戶按輩分高低及尊卑來分配房間,其建筑中心位置都安排放祖宗牌位,供后人拜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這種傳統家族倫理思想。
客家人做了新屋,一般都要舉行“搬新屋”禮俗,叫“出煞”。要請風水先生驅趕“三煞”之后,才會平安吉利。遷居之日,大排宴席,祭祀神靈。
客家人在治家,處事,待人,立身等方面,無不體現出明顯的文化特征。比如,許多房屋大門上刻著這樣的正楷對聯:"承前祖德勤和儉,啟后子孫讀與耕",表現了先輩希望子孫和睦相處,勤儉持家的愿望。
客家人那和睦相處,勤儉持家的品格值得我們學習,土樓內所保留的民俗文化,讓人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久遠。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 參考資料
-
- 1. 居建筑群圖
- 2. 廣府文化的活化石 .廣東省情網[引用日期2018-08-10]
- 3. 嶺南民居鑊耳屋 “三間兩廊”建筑布局 .中國民族建筑網[引用日期2018-08-10]
- 4. 三間兩廊、鑊耳墻..你們村的建筑有這些嗎? .網易[引用日期2018-08-10]
- 5. 文化意義
- 6. 摘要民居建筑圖片來源
詞條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