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名
世界
外文名
World
原    意
大自然的總名
拼    音
shì jiè
法    譯
monde
德    譯
welt
俄    譯
мир
日    譯
世界
注    音
ㄕˋ ㄐㄧㄝˋ

世界概念解讀

編輯
1.世界代稱有天地天下 [1]  此岸 [2] 世間萬物世上等, [1]  在許多場合, [3]  也以全球、寰球(環球)、寰宇(環宇)、國際等詞作為代稱,通常指人類現今所生活居住的地球,在某些方式解讀更廣義的世界指的是全宇宙。
2.地球表面可以用一張世界地圖來描述,至于人類預測或設計的世界,詳見未來世界和虛擬世界。
3.中文中的“世界”一詞來源于佛經,并非現代新生名詞,世指時間,界指空間,追溯其源頭乃出于佛教。
4.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詞,則專指地球而言。
5.世界是人性中所形成的一種格式:人類對世界的認知,是自己對所在宇宙的詮釋。人類以世界作為某種格式,把宇宙劃分了不同的區域—范圍。如:礦物世界、植物世界、動物世界、多重世界、虛幻世界和現實世界等。世界的不同,表示不同的活動區域。宇宙中各種不同形態的物質,它們的活動都遵循一定的規律,在自己的世界進行相互的作用,從而來完成宇宙的整體運行。

世界地理理念

編輯

世界地形排列

紅外線世界空拍:七大洲位置示意圖;
七大洲示意圖
七大洲示意圖(2張)
全世界(地球)的地理區域劃分為七大洲五大洋

世界七大洲

世界五大洋

世界全球問題

編輯

世界人口

世界人口總數是人類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內在地球上生活的數目。根據美國人口調查局估計,截至2013年1月4日,全世界約有70.58億人。世界人口在15世紀的黑死病后不斷增長,最快的世界人口增長率(高于1.8%)出現于20世紀50年代。據世界人口預測,世界人口將繼續增長直到2050年

世界全球變暖

全球變暖指在一段時間中,地球大氣和海洋溫度上升的現象,主要是指人為因素造成的溫度上升。世界范圍內認為主要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排放過多所造成。 近100多年來,全球平均氣溫經歷了:冷→暖→冷→暖四次波動,總體趨勢為氣溫上升。進入80年代后,全球氣溫明顯上升。

世界水污染

水體因某種物質的介入,而導致其化學物理生物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變,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現象。水污染主要由于人類排放的各種外源性物質(包括自然界中原先沒有的),進入水體后,超出了水體本身自凈作用(就是江河湖海可通過各種物理、化學、生物方法來消除外源性物質)所能承受的范圍,就算是水污染了。

世界文學界定

編輯

世界哲學定義

基本定義
時空及有無的劃分匡定是為世界。世界是對存在的生命范圍的描述,自然社會和人類社會一切事物的總和。
地球 地球
世界開始于地球生命出現的那一刻,沒有生命出現的地球,只是以本原形式而存在著的宇宙的一部分。人們對世界的描述,就是對以自然形式而存在的生命環境里存在的一切生命事物的范圍描述。宇宙沒有起始,世界有起始,當一切生命結束的時候,就是世界結束的時候。世界有了起始,就有了可以用時間來描述的條件,世界有范圍,就有了可以用空間來描述的條件。在生命的時空概念里,人類就有了歷史、有了文化、有了社會、有了民族、有了國家、有了世界范圍內一切的概念區分。
時空本不存在,有無只是生命意識與存在事物之間的所處關系,本身也不存在,也只存在于概念里,世界本身也是個概念,因生命的出現而開始。宇宙的念沒有有無,無形無態,而世界的概念里有有無,世界存在著形態。世界形態因人的思想意識的不同而不同,不同的世界形態就是人各自的世界觀。
世間一切事物無論是以概念的形式存在,或是存在著的概念化,都可用有無來表達,因人的認知認識而體現出人的價值,組成有價值的世界,世界有價值,世界的價值就是呈現出生命的真善美。自然存在的自然事物,社會存在的社會事物,歷史存在的過去事物,知識造就的未來事物,文化產生的事物,國家與民族的文化差異,生物的演化,人類的文明,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類本身對真善美世界的不懈追求,共同組成了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世界因生命的誕生而產生,世界是自然生命力的產物,生命力本身是世界的締造者,世界是生命力里全部生命活動的概括。宇宙不因生命力的存在而原本存在著,沒有了生命的世界就不是世界,人體是自然生命力作用下最高形式的生命體,宇宙需人類去探索,世界要人類來創造,但人類的所作所為也使地球母親千瘡百孔。
世界不只是人類的,它是屬于生活在其中的所有生物,宇宙也不是人類的,光世界與非光世界的不同,造就我們處于不同的態,而我們處于其他時空中也不一定就會失去生命,但當我們處于其他時空中后是什么樣呢,或者我們再回光世界后,就是所謂的時間停止。
一般定義
“古往今來曰世,上下四方曰界”,世界就是全部時間與空間的總稱,通常指人類所生活居住的地球。地球表面
世界衛星地圖 世界衛星地圖
可以用一張世界地圖來描述。到16世紀哥白尼建立日心說后才普遍認識到:地球是繞太陽公轉的行星之一,而包括地球在內的八大行星則構成了一個圍繞太陽旋轉的行星系──太陽系的主要成員。世界,其他名稱有天地、天下、人間、世間、萬物、世上等,通常指人現時正在生活居住的地球,地球表面可用一張世界地圖來描述。
今天中文中,所使用的世界一詞,來源于佛經,并非現代名詞,追溯其源頭乃出于佛教。世界一詞,“世”為時間,“界”為空間,涵蓋了時間空間不可分隔的道理。這正符合了愛因斯坦相對論,中國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則多用“天下”一詞,并無世界。蓋因世界乃佛教名詞,如今被廣泛采用,但應當了解這個名詞的來源。據楞嚴經卷四載,世,即遷流之義;界,指方位。即于時間上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遷流,空間有東西南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場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詞,非僅僅指地球而指整個宇宙,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專指地球而言。也為多元化綜合一體,并較大覆蓋面積而闡述,更廣的定義則指全宇宙。

世界佛學概念

梵語loka-dha^tu,巴利語同。音譯路迦馱睹,意謂可毀壞之處所,略稱界。據楞嚴經卷四載,世,即遷流之
西方極樂世界 西方極樂世界
義;界,指方位。即時間上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遷流,空間上有東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場所之意。亦指眾生居住之所依處,如山川、國土等。由上面所述,可知世界原指三界之有為世界;然大乘佛教亦指蓮華藏世界華嚴宗所說之境界)、彌陀凈土等,即包含超越相對世界之絕對世界、無為世界。
  古代印度依須彌山之說成立宇宙論,即以須彌山為中心,加上圍繞其四方之九山八海、四洲(四天下)及日月,合為一單位,稱為一世界。合千個一世界,為一小千世界;合千個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合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大千界、大千)。一個大千世界包含小、中、大三種‘千世界’,故大千世界又稱為三千大千世界(三千世界)。宇宙即由無數個三千大千世界所構成,由此可見世界之廣大無邊。
  一佛施行教化之范圍(即一佛土),或為一世界,或一三千大千世界,或為更廣大之世界。‘世界’一語本與‘世間’同義,包含有情世間器世間,然一般慣指器世間(山河大地)而言。
  此外,住于一世界中之有情眾生,可分為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等六道之別。其中,前五道所住之世界,稱為欲界;而天道之中,有色天所住之世界,稱為色界;無色天所住之世界,稱為無色界。然于大乘諸經論中,則載有諸佛凈土存在于上述三界以外之說。如摩訶止觀卷五上載,于六道之外另立聲聞緣覺、菩薩、等四圣,總稱十界,此十界各有其所居之國土。又如華嚴五教章卷三依據華嚴經而舉出十佛境界之所依為國土海、世界海二種。即:①國土海:十佛自體之所居,為不可說圓融自在之依報。②世界海:舍那十身攝化之處,又分為蓮華藏莊嚴世界海、十重世界海、無量雜類世界海三類。

世界現代世界

編輯
對于全球人類來說,20世紀在世界上發生的重大事件有:
  • 1914年和1945年的兩次破壞性的世界大戰;
  • 1930年的經濟大蕭條;
  • 龐大的殖民體系的結束;
  • 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終于踏上了月球;
  • 發生在北約和華沙條約國家之間的冷戰;
  • 北美、歐洲和日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
  • 更加關心環境問題,包括森林的消失、能源和水的短缺、生物多樣性的衰退及空氣污染;
  • 艾滋病的流行。
使用Plate Carrée投影法組合衛星照片形成示意地球表面的地圖
此外,全球人口數量也呈現爆炸性的增長:從1820年的10億,到1927年的20億,1960年達到30億,1974年的40億,1988年的50億,2000年達到60億,2011年達到70億。
21世紀,科學技術仍然呈現出指數性的增長趨勢,這既給人類帶來了希望,例如醫學的進步,同時也帶來了恐懼,例如戰爭中越來越多致命武器的出現。關注的議題則有全球變暖、流行性感冒、可再生能源等。 [4] 

世界名言名句

編輯
要在這個世界上獲得成功,就必須堅持到底:至死都不能放手。—伏爾泰 [5] 
生活的苦難壓不垮我。我心中的歡樂不是我自己的,我把歡樂注進音樂,為的是讓全世界感到歡樂。—莫扎特 [6] 
分形幾何不僅展示了數學之美,也揭示了世界的本質,還改變了人們理解自然奧秘的方式;可以說分形幾何是真正描述大自然的幾何學,對它的研究也極大地拓展了人類的認知疆域。—周海中 [7] 
全人類的充沛精力要是都集中在一個的頭顱里,全世界要是都萃集于一個人的腦子里,那種狀況,如果延續下去,就會是文明的末日。—雨果

世界相關概念

編輯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參考資料
詞條標簽:
語言術語 自然 社會 文化 教育 地理 地點 歷史著作 歷史 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