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地區是革命老區,是中國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包括陜西省的榆林市和延安市,它們都在陜西的北部,所以稱做陜北。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總面積92521.4平方公里,是在中生代基巖所構成的古地形基礎上,覆蓋新生代紅土和很厚的黃土層,再經過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蝕而形成的。基本地貌類型是黃土塬、梁、峁、溝、塬,是黃土高原經過現代溝壑分割后留存下來的高原面。
陜甘寧革命老區(以下簡稱“老區”)是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創建的紅色革命根據地,她既是黨中央和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又是進行全民族抗日戰爭的出發點。這里誕生了偉大的毛澤東思想,孕育了光耀千秋的延安精神。老區人民為民族解放和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犧牲和不可磨滅的貢獻。為在新形勢下加快老區振興,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依據《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若干意見》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持西部地區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意見》,編制《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
[1]
陜北概況
編輯陜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繩結區域”。從商周時代起,鬼方,獫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盧水胡,鮮卑,氐,突厥,黨項,羌,女真,蒙古,滿等少數民族先后以戰勝者的雄姿,走上這塊歷史舞臺,從而演出了一幕幕歷史壯劇。陜北成為華族(漢代以后的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融合與交流的“繩結區域”。在陜北形成了以秦漢文化為主體,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數民族文化的獨特文化個性。秦漢以前,陜北一直是畜牧區。西漢以后,農耕業才大量發展,成為半農半牧區。一直到隋唐時期,陜北南界的黃龍山仍然是農耕區和半農半牧區的天然分界線,這種狀況在宋代以后才逐漸有所改變。從陜北地名中,可以看出古代民族的地理分布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著名語言學家羅常培先生曾指出:“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借字殘留在征服者的語言里,大部分是地名。”因為地名是各民族文化起源,行政管理的真實記錄。
陜北稱號來源
編輯陜北,特指陜西的延安和榆林地區。他是相對于陜西的陜南和關中而言的,因為它地處陜西北部,故稱為陜北。該地區東隔黃河與晉西相望,西以子午嶺為界與甘肅寧夏相鄰,北與內蒙古相接,南與關中的銅川相連,其范圍包括榆林和延安的25個縣區。
根據陜西省地理國情監測成果,陜西省最北位于榆林市府谷縣古城鄉,各地市中,行政區域南北最長是榆林市,為312.0千米。確定陜北——關中界線為:由西向東依次為黃陵——旬邑分界;印臺區玉華鎮;宜君縣哭泉鄉、云夢鄉、王石凹鎮;印臺區——富平縣分界;白水縣林皋鎮、蕘禾鎮、北塬鄉;白水——洛川分界;黃陵——澄城、合陽分界;韓城——合陽分界;韓城市芝陽鎮、巍東鄉、新城街道、西莊鎮、龍門鎮。
[2]
陜北行政區劃
編輯榆林市:
延安市:
陜北歷史沿革
編輯據史料記載,夏商時,榆林的部分地方(神木、府谷、佳縣等地)在雍州白翟的一部分,戰國時為秦國上郡地。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始皇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上郡是其中一個。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項羽三分關中,封秦朝的降將董翳于上都為翟王,二年翟王降漢高祖,漢又置上郡,七年(公元前200年)置西河郡(郡址在內蒙古境內),領言陰、言陽(神木縣禿尾河兩岸)和榆谷(府谷縣北河套中)三縣。其時定邊縣屬北地郡馬嶺縣地。 三國時期,上郡、西河郡為匈奴占據,未設置郡縣。東晉時期,匈奴王赫連勃勃在統萬城(今靖邊白城子)建立大夏國。公元427年,北魏滅大夏,設立統萬鎮,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改設夏州,并在境內設置化政、闡熙、朔方三郡。西魏大統十二年(公元546年),增設長州及大安郡,同時把化政郡改稱弘化郡。廢帝元年(公元552年),撒銷朔方郡,另設綏州及安寧、安政、撫寧三郡。北周保定二年(公元562年),增設銀州及中鄉郡。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因避文帝父親楊忠的名諱,將中鄉郡改稱真鄉郡(今佳縣真鄉川);三年撤弘化、大安、闡熙、安寧(今綏德以南)、安政(今清澗境內)、撫寧(今米脂西部)、真鄉郡,仍設夏(治統萬)、長(治長澤,今靖邊境內)、綏(治龍泉,今綏德縣城)、銀(治儒林,今橫山境內)四州;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將綏州改稱上州,三年撤銷州制,設立朗方、雕陰二郡。
隋末唐初,榆林為地方豪族梁師都占據,自稱梁國,潛皇帝位。貞觀二年師都被滅,唐復設銀、綏、夏三州,均屬關內道管轄。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在本區東北部增設麟州(治所今神木楊城)。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撤州設上郡(今綏德)、銀州郡(今黨岔)、朔方郡(今白城子)、新秦郡(今楊城)。乾元元年(公元753年)撤郡,復設綏、夏、銀、麟四州。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午)宥州治所由內蒙鄂托克旗遷到今定邊境內。后唐莊宗李存勖以府谷縣升州(今之府谷)。
五代時期州縣設有夏州(領朔方、德靜、寧朔三縣,均在今靖邊境內)、銀州(領真鄉、開光、儒林三縣,在今米脂、佳縣境內)、麟州(領新秦、連谷、銀城,在今神木境內)、府州(今府谷)、綏州(領綏德、龍泉、延福,城平、大斌五縣,在今綏德、清澗、吳堡、子洲境內)。
北宋時,榆林屬永興軍路(初名陜西路),綏州、宥州被西夏占據,未設郡縣,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收復,元符二年(公元1096年)后,得失無常。宋高宗南渡后,又淪為金有,屬鄜延路的一部分,設綏德州、晉寧軍(佳蘆紫),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撤軍設綏德州、晉寧州(二十四年改佳州)。元代綏德州、佳州屬延安路,綏德州領清澗、米脂二縣,佳州領神木、府谷二縣。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在長城一帶設置榆林衛,孝宗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九月設立東路神木道,領佳州、府谷、神木三州縣,中路榆林道領綏德、米脂、清澗、吳堡四州縣,西路靖邊道領保安(今志丹)、安定(今子長)、安塞三縣,包括榆林地區的定、靖、橫三縣。
清雍正年間,設有榆林府和綏德直隸州兩個省轄行政區。辛亥革命后,1913年廢府州制度,設榆林道。后又廢道,各縣由省直轄。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后,1937年陜甘寧邊區政府成立,本區除榆林城外,各縣先后解放,在原蘇維埃政權的基礎上建立人民政府,設置綏德、三邊兩個分區,分別管轄綏德、米脂、佳縣、橫山、清澗、吳堡和靖邊、定邊、安邊(后撤銷)。1944年1月10日從綏德、米脂、清澗、橫山及延屬分區的子長五個縣各劃出一部分成立子洲縣,屬綏德分區。當時,神木、府谷之東區設神府特區,歸晉綏邊區管轄。1949年6月1日榆林城和平解放,撤銷三邊分區,設榆林分區,管轄榆林、定邊、靖邊、橫山、神木、府谷六縣。1950年5月成立綏德、榆林兩個專區。1956午10月撤銷綏德專區,將所轄綏德、米脂、佳縣、吳堡、清澗、子洲六縣并入榆林專區,子長、延川并入延安分區。1958年將十二縣并為榆林(橫山)、神本(府谷)、靖邊、定邊、綏德(民堡、清澗、子洲)、米脂(佳縣)六縣。1961年所并各縣恢復原制。1968年將榆林專員公署改為榆林地區革命委員會,是一級政權機構。1979年改為榆林地區行政公署,為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1988年9月2日,榆林縣改為縣級榆林市。2000年7月1日,榆林地區行政公署撤銷、設立地級榆林市,原縣級榆林市改為榆陽區,撤地設市,將榆林地區正式改為了榆林市。
陜北陜北方言
編輯陜北方言屬晉語,至今保留入聲。共有24個聲母,比普通話多了個聲母,即有全濁聲母V,Z和次濁聲母η。方言詞匯也有自己獨特之處。獨特之一是保留不少古代詞語,如“逍遙散誕”、“賤臟(去聲音,賣東西) ”、“鼻子A”、“A”(多) ,“過啐”、“身子”、“植”、“樨”等;另有不少獨特的甚至為外地人所不可理解的詞,舉不勝舉。如星星為“星宿”,雷擊為“龍抓”,頂風叫“戧風”,洪水叫“山水”,土塊叫“土疙瘩”,“去年”叫“年死”,‘現叫“爾格”,什么時候叫“多乎r”,玉米叫“金稻黍”,高梁叫“紅逃黍r”,高梁桿叫“棒棒”,自生的叫“柳生”,樹干叫“樹不浪”,牲口叫“牲靈”,牛犢叫“牛不老”,公羊叫“羯羝”,公貓叫“兒貓”,母貓叫“女貓”,公豬叫“羯豬”,公狗叫“伢狗”,蚜蟲叫“油漢”,窯頂叫“腦畔”,門坎叫“門限”,臺階叫“圪臺”,耳光叫“屄斗”,勞動叫“受苦”,害病叫“難活”,叫干飯為“撈飯”,叫豬羊內臟為“下水”,小孩過生日叫“過啐”,參加紅白大事叫“尋門戶”或“趕事情”,債務叫“饑荒”,叫小為“猴”,連說帶罵叫“譴葬”,挨批評叫“挨頭子”,巴結人叫“溜尻子”,派遣叫“打發”,強迫人做事叫“罟”,完蛋叫“毬勢”,熱鬧叫“紅火”,茂盛叫“蔥”,不端叫“咻”,不直叫“圪柳”,疲勞叫“熬”,害羞、丟人叫“背興”,蔬菜放時間長不新鮮叫“死蔫”,糧食變質叫“A”,住、閑呆叫“盛”,支持不住叫“立不定”,壞人壞事叫“兒人兒事”,全部叫“一滿”,拉、握叫“動”,知道叫“解下”(讀haiha),不知道叫“解不下”,拾、揀叫“亂”,身體曲叫“骨斂”,互相說話叫“拉話”,抗叫“掏”,光屁股叫“赤獨子”,趕叫“斷”,夠不著叫“探不見”,煤渣叫“蘭炭”,拿叫“撼”,篩、揀叫“唼”,攙扶叫“A”,揪叫“”,中間叫“當旮旯”,塞叫“擩”,頭搖擺叫“卜唻” , 幫忙叫“相互”,快叫“歡”,跑叫“杠”,調皮叫“缶古”,許多叫“一圪堆”、“一坬”。稱謂方言中,叫連襟為挑擔、兩挑,叫妻子或結過婚的女人為婆姨,叫青年男子為后生,叫青年女子為女子,叫丈夫為漢,叫妯娌為先后,叫小孩為猴娃、碎腦娃娃,叫小男孩為小子、猴小小,叫媳婦為媳(xiu)子,叫沒對象的男子為光棍,叫姑表兄弟為姑舅,姨表兄弟為兩姨,叫朋友為拜識,叫妻子偷漢的丈夫為蓋老,叫和兒媳發生不正當關系的人為炒面神,叫不務正業的人為二打流或二流子,叫不精明的人為八成、半吊子、二百五、胡腦A,叫到處尋事的人為攪茅棍,叫太忠厚的人為瓷腦,叫頑固不化的人為牛腦,叫亂搞兩性關系的人為嫖腦。陜北群眾愛給原來的單音節詞加一些毫無意義的字,使其變成雙音節詞,如圪蹴,格枝,格臺,格生,圪峁,圪梁,圪洞,圪楞,圪缽,還有綠格茵茵,干格巴巴,齊格爭爭,慢格騰騰等,陜北方言中還有豐富多彩的摹擬詞,如笑格盈盈,苗格條條,俊格丹丹,穩格堰堰,直格挺挺,端格爭爭,濕格淋淋,笑格迷迷,紅格丹丹,黑格褚褚,白格生生,新格嶄嶄,白格醵酥,薄忽閃閃,生格巴巴,清格啦啦,嫩格蛋蛋等。陜北人忌諱說別人是蓋佬、炒面神、嫖腦,忌諱別人說自己八成、二百五、半吊子、胡腦髁、攪茅輥、瓷腦,忌諱說兒人、兒事、兒話、兒路、毯勢等不吉利話,人死后不說死,該說老去了,歿下了,失覺了,忌說別人的孩子胖。陜北俗語、諺語頗有特色,舉例如下: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清澗的石板瓦窯堡的炭。柱棍柱個長的,攀伴攀個強的。窮相譏,餓相吵。小小偷針針,大了抽筋筋。一個一個上串哩,一粒一粒上石(dan)哩。長上千只手,按不住萬人口。不怕一萬,只怕萬一。飛起要落,張開要合。好漢死在陣上,賴漢死在炕上。鞋有鞋樣,襪有襪樣,世事沒樣。瓜地挑瓜,挑得眼花。陜北還有不少獨具特色的歇后語,如“苧條梁的麻花——另外拐了幾拐”,“安文欽的買公債——盡力而為”,“宋川的毛鬼神——好請難發送”,“木匠的斧子——一面砍”,“攔羊打酸棗——捎帶”,“做滿月殺駱駝——大鬧哩”,“炒面捏的個人——熟人”等。
00. "nia"穩---"nia",壓,壓穩,有沉住氣之意思。
01. 昂---哦,恩,答應某人做某事
02. 可---語氣助詞,沒實際意義,例如:回可, 死可,上可,哈可,進可,串可呀?......
03. ...藍...--- ...了...
04. 哈說---撒謊
05. 鳥---癢。 "挖鳥鳥"-"抓癢癢"..
06. 日摸各出---行動很詭秘,但是一般會有大動作...
07. 握沿---合適,滿意
08. 害哈---知道。 "害哈藍",知道了。 "害不哈",不明白,不知道。
09. 呢些---那些。"呢",那的意思。
10. 夜天---昨天‘ 年四---去年
11. 拐拐---角角,角落。 同"各烙烙"
12. 灰---二稈子。例如:[你這人灰著呢][你個灰各蛋]
13. 三汗(灰汗)---不思考,沖動的人
14. 寺達---試一試,同陜西話"寺或"
15. 難活---困難、不好受
16. 拉話---聊天,說話
17. 爾;約摸---壞;約摸:估計.大概的
18. 騷青---熱情過分,討好獻媚之嫌
19. 就呢么個---一般,還行、過得去
20. 幕囊---行動遲緩、浪費時間的行為
21. 少擰瓷---少惹事,別找事(有警告的意思)。
22. 抹綠---計劃,打算著
23. 日捻---麻煩、問題
24. 荷哩正道---快點
25. 求勢藍---完蛋了,指事態無可挽回。
26. 四遠--- 一邊去(口氣嚴重)
27. 的留---提
28. 嚓---咱們
29. 崗---崗(發二聲).碰,一般用在干杯上。 [來!崗(二聲)杯!][兩個車崗架藍...]......
30. 爬遠遠--- 一邊去
31. 七繳---搗亂的意思
32. 起起楚---一般用在賭場上...
33. 朝腦挖五---不專心,粗心的..
34. 鬧碟大性性接---頭很大的意思
35. 腦出的成干---比喻很無奈.....
36. 爾格兒---現在,當前
37. 楚密---丟人
38. 朝崗崗---??
39. 一滿軸不住---總是不低調的意思吧?
40. 你特泥的足濕馬列?---你.....干什么呢?
言傳(chuǎn)是很古雅的話,一直流行,代代相傳,普通話讀作二聲不好,我們讀成四聲就對了,很有勁,說的是那樣有感情,那樣的熱愛生活。如果兩個人交往,一個人忽然不和對方言傳了,那才有意思吶。談戀愛時不言傳,那就真糟了,麻煩了。
然而言戳更好。一下就可知道關系的親密,你推我一把,我拍你一下,你看看,我們好的。
語言有時可最大程度的表現、反映、留存生活本身的豐富性。神情舉止,都照在里面了。這里我并沒有特別夸大、炫耀陜北話的意思,因為我知道,人類的任何一種語言都是神奇的,都是智慧的證明,都是文明的結晶。語言甚至直接構成了世界。
陜北農業發展
編輯安塞縣堅持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領農業農村工作全局,不斷加大惠農政策扶持力度,全力加快農村主導產業開發,狠抓農業基礎建設,積極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農業生產農村基礎建設呈現良好態勢。 農村主導產業開發勢頭強勁,質量效益穩步提升。該縣棚栽業在菜農培訓、生產管理、技術推廣、市場營銷等方面取得了新進展,整體開發水平全面提升。截至目前,全縣共落實新建大棚1627棚,已動工建設1232棚,實施舊棚改造1156棚。生態農業示范園萬頭仔豬養殖場和大型沼氣站建設項目全面啟動實施,“三通一平”工程基本完成。林果業開發力度加大,果園管理工作得到加強。春季完成新建果園預整地1.3萬畝;實施果樹整形修剪10萬畝,大改形5.5萬畝,巧施肥5萬畝,病蟲害防治10萬畝,強拉枝5.5萬畝;嫁接苗木280萬株。草畜業開發穩步推進,在規模養殖和經營效益上取得了新突破。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快全縣草畜產業發展的決定》,對人工種草、規模養殖戶、養殖小區建設等方面給予補助和貸款貼息,極大地調動了廣大群眾發展草畜產業的積極性。春季共落實人工種草面積4萬畝,發展各類養殖戶300多戶。深入開展了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活動,全縣畜禽免疫率達100%。
退耕還林成果得到鞏固,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安塞縣抓住今春雨水充沛、土壤墑情好的有利時機,集中時間、勞力和苗木,對歷年來工程實施質量不合格,苗木成活率、保存率低的小班和地塊進行了全面彌補完善,退耕還林成果得到有效鞏固和發展。完成新造林2.1萬畝,補植造林20.4萬畝,綠化道路116公里;實施中幼林撫育46萬畝;育苗2132畝。繼續推行工程造林機制,認真實施延靖高速公路百里綠色長廊、城區綠化和石油企業義務植樹基地建設等重點生態工程,重點區域的綠化、美化取得了明顯成效。完成綠化面積6300畝,栽植各類大苗52萬株。全面落實禁牧封育措施,集中組織開展了春季禁牧封育專項整治活動,從嚴從重查處了一批偷牧亂牧行為,促進了自然植被的快速恢復。
農業基礎建設全面加強,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安塞縣堅持以村莊周圍和旱溝淤地壩為主攻方向,科學規劃,合理選地,全力加快基本農田建設。已完成9個鄉鎮、7096畝基本農田建設規劃。狠抓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設,開工建設了淤地壩建設工程2座。積極實施農村沼氣國債項目,大力發展農村新型能源。共落實新建沼氣池1500口,其中已動工建設120口。全面落實糧食直補政策,千方百計穩定糧食生產。已落實糧食種植面積40萬畝,其中完成地膜覆蓋種植6.6萬畝。
科學規劃,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安塞縣全面啟動了15個示范村、18個推進村建設。狠抓15個試點村的鞏固提高工作,村莊綠化基本完成,道路改建、巷道硬化、給排水等配套工程全面開工建設,預計6月底全部完工。堅持立足實際、因地制宜、統籌規劃、科學設計的原則,認真組織編制65個中心村新農村建設規劃,其中31個村村莊建設規劃通過了初審。以白于山區為重點的扶貧開發工作進展順利,完成了6個扶貧重點村建設,啟動了3個村、117戶、615人的異地搬遷。全面加強農民培訓教育,農民綜合素質得到很大提高。全縣共舉辦各類培訓會20多場次,受訓農民達1.2萬人次。
陜北工業發展
編輯延安是我國石油工業的發祥地,1907年打成了中國陸上第一口油井
全市共有地方石油開采、煉制企業3戶, 2004年全市地方石油產量達到626萬噸,原油加工量達到664萬噸,預計2005年原油產量可達到750萬噸,石油工業已經成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和主要拉動力量。我市高度重視石油開發的秩序整頓工作,石油工業發展逐步走上了科學開采、有序開發、依法規范、持續發展的路子。
歐新黔在聽取情況匯報后說,延安市在規范石油開采秩序、保護環境和資源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實細致的工作,依法打擊和取締了一些非法開采企業和土煉油,有效維護了國家利益,促進石油工業得到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她同時指出,陜北石油開發還存在著體制、機制和政策上的一些矛盾和問題,延安市各有關部門對此也提出了一些積極的建議,調研組將認真匯總這些建議,在進一步調研的基礎上,上報國家有關部委進行研究。
陳強代表市委、市政府對調研組一行專程前來我市進行調研,關心和支持老區建設表示感謝。陳強說,延安石油工業的發展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和國家各部委的大力支持,經過多年的發展,石油工業已經成為我市經濟和財政的主要支柱。延安將一如既往地按照國家有關政策發展石油工業,推動陜北石油工業健康持續向前發展。
陜北自然景觀
編輯(一)白云山
白云山位于陜北佳縣城南5公里處的黃河之濱。這里山水相映,白云繚繞,松柏參天,廟宇林立,是全國著名風景名勝區和道教名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云山,古稱雙龍嶺,亦叫嵯峨嶺,后因終年白云繚繞,而稱白云山,廟也因“山門無鎖白云封”而叫白云觀。道家圣地白云觀,自從明萬歷皇帝親賜御制《道藏》4726卷以后就聲名大震,幾百年來香火長盛不衰,遠近香客絡繹不絕。此外,白云觀還是整個西北地區最大的明代古建筑群,大小廟宇殿堂鱗次櫛比,大處看雄偉壯觀,小處看精美絕倫。在白云山上還可以望見不遠處的黃河大峽谷,蒼勁的陜北黃土風光一覽無遺。
(二)紅石峽
紅石峽位于榆林市城北3公里處,距離榆林市區僅5公里。紅石峽谷長約350米,峽谷東崖高約11.5米,西崖高13米,東西對峙,峭拔雄偉。峽內榆溪河水穿峽而過直達城西。
古代駐守榆林的文人墨客甚至武將都喜好到紅石峽題刻以抒發邊塞豪情壯志,所以紅石峽又是長城書法藝術的一大寶庫。從題字的內容,可以看出榆林古時“九邊重鎮”的地位。此外,還可以欣賞到宋元時期的石窟藝術。趕上晴天,就可以一睹“紅山夕照”的風彩:夕陽之下如同晚霞一般絢麗的紅石峽風光。是著名的“榆林八景”之一。
紅石峽的得名,一說是因山皆紅石而來。一說明成化八年(1472),余子明為副都御史巡撫延綏,駐榆林,鑿石為渠,引水由西而下與無定河合流,定名“榆溪河”。渠成之時,夕陽東照,紅石映日,分外耀目,名為“紅石峽”。
峽分南北兩段。北峽兩壁中分,上部是榆溪河水聚集而成的天然湖泊,浮金耀銀,清流溢出,形成一道飛流直下的瀑布,然后穿越西壁石窟而南下。站在巖頭,只聞水石相擊,如獅吼,如雷鳴;波翻浪滾,似霧起,似云涌;登臨洞口,頓覺寒氣撲面,沁涼爽人,歷來被譽為奇觀,洞口刻有“蛟窟龍窩”4個大字,赫然醒目。
據統計,紅石峽題刻、石匾和各類碑記共有200種之多。更有蒙文題刻,堪稱一絕。它們雖久經風雨剝蝕,但其雄姿英貌經久未衰,向來被人們譽為“塞上小碑林”,陜北書法藝術的一座寶庫。
(三)紅堿淖
紅堿淖風景名勝區位于神木縣西北的爾林兔鄉,神府、東勝煤田腹地。1995年被省政府確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紅堿淖的“淖”是蒙古族語,意思是“海子”,“水泊”、“湖泊”。景區似三角形,東西最寬處10公里,南北最長處12公里,水面面積67平方公里,屬高原性內陸湖,是中國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紅堿淖四周生態環境良好,東側有天然牧場爾林兔草原,水草豐盛,牛羊成群。南北兩側以沙丘、灘地為主,灘地上是以沙柳為主的大面積固沙防風林帶,沙丘多已固定。紅堿淖盛產多種淡水魚。紅堿淖風景名勝區的自然生態環境為許多候鳥提供了理想的棲息地,共有30余種野生禽類在這里繁衍生息,主要有國家二類保護動物白天鵝以及鸕鶿、海鷗、魚鷹、野鴨、鴛鴦等。每逢春、秋兩季,成千上萬只鳥類聚集于此,上下翻飛,翩翩起舞,和樂齊鳴,場面非常壯觀。
(四)福地湖
福地湖位于宜君縣城東30華里處。1998年,縣政府集資開發,使蒙芒湖光秀色再展。
湖中半山腰的北魏石窟始建于446年。融佛教、道教為一窟。該窟歷經北魏、北齊、隋、唐、宋、清歷代雕鑿,窟為方形平頂,進深1.25米,寬1.78米,高1.29米。石窟中央和左、右壁正中各雕一龕造像。正中央大龕中釋迦牟尼佛洗足跌坐,左下方雕一供人在博山爐前跪拜禮佛。窟右壁中間石龕中造像已塌毀,尚存火焰紋龕,楣上飾蛟龍和4朵蓮花,周圍雕12個小佛,佛龕上雕有山巒和走鹿、蹲猴。窟左壁中央尖拱形大龕中,雕手持芭蕉的老君盤膝端坐像,左右道士捧笏侍立。龕楣浮雕10個半身像,上為7個手持箜篌、笙、琵琶、簫、長笛、腰鼓、長鼓的伎樂飛天。雕刻內容除佛教、道教外,還涉及音樂、體育、游樂、服飾等。人物造型嚴謹,形象秀美。充滿力量的摔跤力士給人以無窮力量,飄飄欲仙的“飛天”是中國石刻藝術的一絕。龕楣背光精巧富麗,圖案紋飾豐富多彩,對研究中國的雕塑藝術史、體育史有著重要的價值。
(五)清涼山
清涼山,又名太和山,屹立于延安城北,隔延河與寶塔山、鳳凰山相望。山勢陡峻,山上殿宇嶙峋,文物眾多,久負盛名。歷代名人題詠詩詞甚多,贊頌清涼勝境。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戍守延安時曾登臨此山賦詩:“金明阻西嶺,清涼峙其東。延水正中出,一郡兩城雄。”
清涼山游覽內容分為3部分:以萬佛洞為主的佛教文化,以太和殿為主的道教文化及眾多革命舊址。
萬佛洞是清涼山18洞中最大的一個。鑿于隋代以前,唐、宋、金、元、明、清歷代均有造像和維修。主窟規模宏大,寬17米,深14米,高6.7米,面積238平方米。中央臺基上有佛像三尊,窟內四周及石柱上有神態各異的浮雕佛10000余尊,最大的有1米高,小的僅有0.13米,造型優秀,神態情異,姿態動人。范仲淹曾賦詩贊曰:“鑿山成石宇,镵佛一萬尊。人世已稀有,神功豈無存。”
萬佛洞左側是三圣佛洞。正面洞壁雕有釋迦牟尼和他的兩大弟子迦葉、阿難的立像。兩壁有韋馱、增長天王及16羅漢像。
彌勒洞正中的蓮臺上,端坐著高1.8米、體態肥胖、袒胸露懷、喜形于色的“皆大歡喜”彌勒佛。兩邊有對聯曰:“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山上曾是解放日報社、新華通訊社、新華廣播電臺、中央印刷廠等新聞出版機構所在地。有歷代文人摩崖題刻50多處的“詩灣”以及“水照延安”、“天下奇觀”、“仙人洞”、“桃花洞”等景觀。
山下有2004年新建的“延安清涼山新聞出版革命紀念館”。
(六)萬花山
萬花山,又名牡丹山,位于延安城東南20公里處,海拔1500米,總面積千余畝,樹木茂盛、奇花異草到處可見。其中野生牡丹有5萬余株,春暖之際,牡丹盛開,五顏六色,爭奇斗妍,香飄四野,沁人心脾。
萬花山牡丹的來歷,有兩種傳說。一說王母娘娘的四姑娘,愛上窮書生崔文瑞,私自下凡,結為夫妻,四姑娘從天宮帶來各色牡丹種子,種在這里;一說隋朝巾幗英雄花木蘭替父從軍,征戰歸來,途經洛陽、長安,帶回牡丹種子,撒在山上。
萬花山野生牡丹歷史悠久,宋代就有記載。據《延安府志·膚施縣》記載:縣“稍南有牡丹山,山下有杜甫川”。宋《圖經本草》中記:牡丹“今牡丹山中皆有,但花有黃紫紅白數色”。歐陽修《洛陽牡丹記》:“牡丹出丹州、延州”,而且天然生成,不用澆水施肥,年年枝茂花繁。《大清一統志》載:“牡丹山,在膚施縣南四十里,其地多產牡丹。山為花名,故萬花山得名于牡丹,又榮于牡丹。”洛陽、菏澤牡丹興盛,實際上,萬花山原生牡丹為天下正宗,延安堪稱中國牡丹的故鄉。
相傳萬花山所在地的花源頭村是花木蘭的故鄉。這里建有規模宏大的木蘭陵園,園內石碑刻著《木蘭辭》全文和廖沫沙和舒同分別題寫的“木蘭祠”和“木蘭詩”。木蘭墓前立有舒同寫的“花將軍之墓”墓碑,碑前有一4米多高的花木蘭跨馬征戰的戌裝石雕。萬花山上還有跑馬梁、從軍亭、望仙亭、吟詩亭、崔府君廟、群芳譜等景點。山下有萬花湖,碧水蕩漾,游船穿梭,石橋臥波,湖光山色,風景秀麗。
(七)寶塔山
寶塔山,在延安城南延河對岸,海拔1135.5米。隋代稱豐林山,宋代改稱嘉嶺山,因山上建有寶塔一座,俗稱寶塔山。寶塔始建于唐,系樓閣式磚塔。宋代曾重修,金、明也曾修葺。現塔為重建。塔外觀呈八角形,高44米,共9層。內有樓梯,登塔可俯瞰延安全景。塔底層有南北兩個拱形門洞,額上分別刻有“高超碧落”、“俯視紅塵”匾。塔旁有洪鐘一口,高150厘米,上部有佛教常用的蓮花紋飾,下部有道教常用的八卦紋飾,是佛道融合觀念的體現。該鐘鑄造于公元1620年,原置于清涼山上,抗日戰爭時期移置于此,曾用來報時、報警。
北宋時期,韓琦、范仲淹曾以寶塔山為寨,御西夏之進犯,留下許多遺跡。山上有古城寨、烽火臺、東岳廟、摘星樓、嘉嶺書院等遺址,山下有范公井及范仲淹手書“嘉嶺山”石刻大字。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延安是中國革命的中心和總后方,寶塔山也聞名遐邇,成為革命圣地延安的象征。
(八)魏塔古村落
魏塔村古樸,寧靜,原生態。沒有城市的喧囂和擁堵。人置身于此,輕松、自由,可尋找到一片心靈寧靜的歸宿,吸引了大量畫家寫生、攝影以及電影拍攝。延安大學藝術學院、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中央美院附中、陜西國畫院等在此掛牌并確定為寫生創作基地。先后有許多畫家來此寫生,著名的就有李愛國、袁武、許勇、孫志鈞、陳鈺銘、李乃蔚、鄒立穎、馬新林、邢慶仁、范華、陳曉光、盛沉、張春華、鐘劍秋、廖哲林(臺灣)等人,創作了一批批優秀作品。魏塔儼然成了名符其實的“畫家村”。
陜北地理文化
編輯陜北延安市
位于延安地區中部,東西寬50公里,南北長96公里,丘陵溝壑地貌,海拔最高1525米,市區海拔957.6米。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9.4℃,年降水量550毫米,無霜期52天。有天然次生林173萬畝,中草藥材180余種,野生動物30余種。煤炭總儲量約5000萬噸,石油儲量4845萬噸。全市總人口317313人。
陜北榆林市
榆林市位于陜西省的最北部,在陜北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地南緣的交界處,也是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區,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轄榆陽區和府谷、神木、定邊、靖邊、橫山、米脂、佳縣、子洲、吳堡、綏德、清澗11個縣,總面積43578平方公里,總人口3351437人,耕地64.1萬公頃,為陜西雜糧的主產區。能源礦產資源富集一地,被譽為“中國的科威特”。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我國陸上探明的最大整裝氣田。輕工產品以皮革、紡織、毛毯最為出名。名勝古跡有紅石峽、鎮北臺、李自成行宮、易馬城等。
陜北重要革命紀念地
安塞縣:位于延安地區北部、延河上游。西鄰志丹、北靠靖邊、東毗子長、延安市,縣城距延安市40公里,東西寬136公里,南北長92公里,面積2984平方公里。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地貌,海拔最高1731米,縣城海拔1061米。暖溫帶半干旱氣候,年平均溫度8.8℃,年降水量531.4毫米。礦產資源有石油、油母巖、鐵、石灰石、石膏等,其中石油蘊藏量較大。有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尤以腰鼓、剪紙、民歌、農民畫最為人們喜愛。安塞腰鼓打出陜北,傳遍全國;剪紙、農民畫被中國美術館及歐美許多國家收藏,剪紙能手李秀芳曾應邀赴法國進行剪紙表演。 子長縣:位于延安地區北部。北靠子洲、橫山縣、東與清澗毗鄰,西北與靖邊接壤,縣城距延安市95公里,東西寬72公里,南北長55.7公里。面積2405平方公里,屬陜北黃土高原峁梁丘陵溝壑區,最高海拔1560.3米,縣城海拔1294.8米。暖溫帶冷溫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9.1℃,年降水量514.7毫米,無霜期175天。礦產有石油,煤炭、鐵礦、石灰石。子長是重要革命紀念地,有“瓦空投堡會議舊址”、“抗日紅軍軍政大學舊址”、“毛澤東舊居”、“子長烈士紀念館”等。位于縣城西15公里處安定城東山下的“石宮寺”系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鑿造,是古代石刻藝術寶庫,被列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陜北民俗風情
編輯陜北陜北民歌
陜北民歌是陜北勞動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結晶,是陜北人民最親近的伴侶,是陜北勞動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陜北是民歌薈萃之地,民歌種類很多,當地俗稱“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調、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種,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陜北陜北說書
陜北說書是西北地區十分重要的曲藝說書形式,主要流行于陜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窮苦盲人運用陜北的民歌小調演唱一些傳說故事,后來吸收眉戶、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調,逐步形成為說唱表演長篇故事的說書形式。
陜北陜北秧歌
陜北秧歌是流傳于陜北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和代表性的傳統舞蹈,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它主要分布在陜西榆林、延安、綏德、米脂等地,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中綏德秧歌最具代表性。
陜北陜北道情
是以陜北官話綏,米話為唱白基準語音,以道教誦經音樂曲牌為唱腔基調,吸收秦腔等劇唱腔板式及陜北民間小調形成的地方戲曲劇種。形成于清代中葉,流行于榆、延兩地區。陜北道情唱腔為曲牌,板腔并存體。其唱腔曲牌有[平調]、[十字調]、[耍孩兒調]、[涼腔]、[一枝梅]、[梅花調]、[跌落金錢]、[五花調]等;唱腔板式有[大起板]、[平調]類板式(內含4種)、[尖板]、[滾白]四種。曲調和板式在應用上比較靈活自由。
陜北陜北春節
陜北的春節是熾熱的,到處是紅紅火火。
黃土地的百姓重視過節,一年中有許許多多的節日,不過,人們最注重的還是春節。辛勤勞動一年的人們,把歡樂、希望全都寄附于過年。每年一進臘月,人們就忙起來了。說忙,實際上忙的是婦女。忙吃忙穿,忙洗忙涮,樣樣活兒都要婆姨們親手操作。推上碾子壓糕面,趕上毛驢磨豆腐,蒸黃饃饃,做黃酒,搟雜面,炸油糕,過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準備好。過年了,全家老老少少、里里外外,都要換新衣服。再窮的人家,也要人人做一件新外衣。另外,所有的被褥衣服都要洗得干干凈凈。在這里還有這樣一種習俗,過年都要給孩子做個“棗牌牌”。“棗牌牌”就是用紅線穿上紅棗、谷草秸秸,上面掛個銅錢,下面墜個鞭炮,掛在孩子的背后,這是一種避邪祝福的吉祥物。在這里,我還看
[3]
到有的人家用紅線穿上做針線活用的“頂針”,掛在孩子的脖子上,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歲頂針”。每年增加一個,一直到十二歲為止。
除夕到了,萬事俱備,貼對聯,打醋炭,掛紅燈,凈院落。打醋炭,是一種獨特的習俗,就是在鐵勺上放一塊燒紅的煤炭,再澆上醋。“打醋炭”要在家里的每個角落進行,意為驅邪,實際上這是一種科學的殺菌消毒的辦法。夜幕降臨,老年人總是虔誠地敬神點香燒紙,領著好奇的孫子們叩頭。大孩子忙著放炮、點火塔塔。細心的婆姨在門邊放上炭塊和冰塊,在門后立個搟杖和刀斧,據說,這是鎮邪的,在這里叫“守歲”。除夕之夜人們總是睡得很晚。一般家里都徹夜不熄燈,預示四季平安,長命百歲。鍋里放些吃食,這叫“照鍋”,意思是一年不缺吃。有些老人這夜睡不著覺,一個人靜靜地踏黑爬上山頂,面向東方了望,這叫“品天”。據老人說,從曉天的色道上能看出莊稼的豐歉、村寨的吉兇。究竟靈不靈,誰也不去深究。正月初一,天剛朦朦亮人們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開門炮”,這意味著開門大吉。接著,老人們便忙著迎神、接灶君。孩子們早都跑出去拜年了。拜年在這里叫“問強健”,小輩見了長輩都要“問強健”,像“爺爺強健啦!”“奶奶強健啦!”長者便回答“娃娃乖著哩!”意思是夸孩子健康進步。這種拜年禮俗,不僅限于孩子,就是已娶妻養子的漢子,見了長輩也是如此。
秧歌拜年是陜北年俗中獨特的風情。春節期間,村村都組織秧歌隊,挨門逐戶拜年,在這里俗稱“沿門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謁廟、敬神,祈禱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然后到各家各戶拜年。秧歌隊每到一戶,傘頭觸景生情,即興創作自編唱詞向主人祝福。如“進了大門抬頭看,六孔石窯齊展展,五谷豐登人興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陜北特色建筑
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陜北農民的象征。在這里,沉積了古老的黃土地深層文化人民創造了陜北的窯洞藝術(民間藝術)。過去,一位農民辛勤勞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
幾孔窯洞。有了窯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業。男人在黃土地上刨挖,女人則在土窯洞里操持家務、生兒育女。小小窯洞濃縮了黃土地的別樣風情。
深達一二百米、極難滲水、直立性很強的黃土,為窯洞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前提。同時,氣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較少等自然狀況,也為冬暖夏涼、十分經濟、不需木材的窯洞,創造了發展和延續的契機。由于自然環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風土的影響,窯洞形成各式各樣的形式。但從建筑的布局結構形式上劃分可歸納為靠崖式、下沉式和獨立式三種形式。
窯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涼,既節省土地,又經濟省工,確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
人們利用黃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修成的窯洞叫土窯洞,一般深7—8米,高3米多,寬3米左右,最深的可達20米。窗戶有兩種,一種是1平方米左右的小方窗;另一種是約3—4平方米的圓窗。其特點是冬暖夏涼。用石頭作建筑材料,深7—9米,寬、高皆為3米左右的石拱洞,叫石窯洞。磚窯的式樣、建筑方法和石窯洞一樣,外表美觀。一院窯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窯為正窯,有的分前后窯,有的1進3開。窯洞一般修在山腰或山腳下的向陽之處,窯洞上面的腦畔多栽樹木和花草。
陜北地方小吃
錢錢飯
這本是陜北缺糧人家的一種度荒飯,多和米糠、秕谷同煮,借以充饑。而現在已成為粗糧細做的風味飲食。其做法為,將黑豆經水浸泡膨脹,放在石碾上碾壓成片,形如銅錢,故人稱“錢錢飯”。煮時按豆錢二成米八成對摻起來,逐次下鍋,等豆錢半熟時,再放入小米。當豆錢漂浮于粥面上時就可以食用了。錢錢飯粘糊爽口,香濃味美,尤其是寒冬里,喝一碗錢錢飯驅寒保暖,愜意極了。
鹵煮驢板腸
是將整副驢大腸反復漂洗干凈,入清水煮半熟,撈出加醬、辣椒、花椒、蔥、姜、鹽等鹵煮而成,其特點是麻、辣、咸、嫩、鮮香味美,為陜北食中一奇。
火燒
火燒,扁圓如燒餅,含陷似餃子,皮薄陷多,外酥里綿,鮮香味濃,輕咬一口,油水便滋溢而出。分為干火燒和油火燒二種。
干火燒做法是,把面和好揉到,切成一兩左右大小,用搟杖搟成薄皮,皮薄可至紙張一般,抹上油卷起,豎立壓開,包入肉陷,再壓成直徑10厘米左右的圓餅,放在專門打餅子用的鏊子上烙至外皮焦黃即可。油火燒則直接用面皮包陷,在平底鍋淺油中煎熟,食用時,澆蘸上醋蒜汁,清香解膩,更為爽口,其陷多用豬肉剁大蔥。也有用羊肉或牛肉的。受外地游客稱道。
黑楞楞
由土豆做成沫狀,去處淀粉,然后做成圓球狀,放入鍋內蒸熟,陪上調料便可食用。雖然去處了淀粉在營養方面有一定的影響但是絲毫不能影響其令人難忘的味道。
密汁南瓜
洋芋擦擦
延安傳統飯食之一,又名“洋芋不拉”、“洋芋庫勒”。洋芋就是土豆。此菜加工時將土豆用擦子擦成寸長的薄片,拌入花椒、蔥絲、姜粉、鹽末等,同面粉攪勻,上籠蒸熟。食用時,盛入大碗,調入蒜泥、辣面、醬、醋、蔥油或香油。若用炒鍋快火炒出,其味更佳。
油饃饃
圓形,環狀,炸熟后,金黃似銅錢,在延安民俗中是富裕吉祥的象征。黃米磨面、細籮,用軟米熬成滾米湯燙面,置熱炕發酵。面發后,攤制成一個個中間有孔的小圓餅,入油鍋炸至紅褐色即可。
碗砣
碗砣為延安風味小吃。做法是用蕎麥仁加水滲透碾壓,漸漸加水,摻成糊狀,過濾去渣,稠度以掛勺為宜。而后將粉糊盛碗入籠,旺火蒸熟后晾涼,從碗中脫出成,故名碗。其色淺灰,食時切片,狀若柳葉。調拌湯汁用鹽、醋、油潑辣子、花椒粉、姜粉、蒜泥、香菜、芝麻等加水勾兌而成。此為秋冬美食,可獨食,亦可下酒。
抿節
抿節在陜北方言中讀“抿節兒”,節音兒化,所以也寫作“抿尖”。抿節用的面是由豌豆和小麥磨合而成的雜面,將和好的面團放在密布篩孔的特制抿節床上,用手掌抿壓而下,成一寸來長的小節,呈扭曲狀。食時,將抿節下鍋煮熟,澆以素湯,湯內有豆腐丁、土豆丁、豆角丁等,并佐以韭黃、芝麻、辣醬、香菜等,其味清淡可口,帶一股豆香味。此乃陜北面食中的佼佼者,食者必點之品種。
陜北大燴菜
陜北的最有特色的一道風味,雖然此菜源與內蒙,但是隨著在陜北的落地生根加進去了許多陜北獨特的風味,其主要有粉條、瘦肉、土豆、蔬菜等組成,味道鮮美,回味無窮。
陜北革命勝地
編輯延安革命舊址的陜西省延安市。1937年至1947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和陜甘寧邊區首府,是中國革命的指導中心和總后方,是革命圣地。延安革命舊址包括鳳凰山中央中央舊址,楊家嶺中共中央舊址,棗園中共中央書記處舊址,王家坪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陜甘寧邊區政府舊址等。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陜北鳳凰山革命舊址
鳳凰山革命舊址在延安北門內鳳凰山麓。1937年1月,中共中央由保安(今志丹縣)遷到這里。中共中央在此先后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全國代表大會、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等重要會議。鳳凰山麓有毛澤東舊居,毛澤東曾在這里會見白求恩大夫。這里還有紅軍總參謀部舊址、朱德舊居、劉伯承舊居等。1938年11月,日軍飛機轟炸延安城,中共中央機關由此遷往楊家嶺。
陜北楊家嶺革命舊址
楊家嶺革命舊址位于延安城北3千米處。中共中央在此繼續領導抗日戰爭、大生產運動和整風運動,召開了中國共產常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領導解放戰爭。這里修建了中央大禮堂、中央辦公廳樓及百余孔窯洞、百余間房屋。1942年5月在這里召開了"延安文藝座談會",1945年4月,中共中央擴大的六屆七中全會在此講座并通過了《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這里有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舊居及中央各機關舊址等。1943年10年,中共中央書記處由此遷往棗園,中央辦公廳、組織部、宣傳部、統戰部等部門仍留駐這里,直到1947年3月撤離延安。
陜北棗園革命舊址
棗園革命舊址在延安城西北7.5千米處。1940年中央機關在此興房屋、窯洞。1943年,毛澤東、張聞天、劉少奇等先后遷居棗園,這里成為中共中央書記處所在地。毛澤東舊居在棗園東北半山坡,與張聞天、朱德舊居左右為鄰,是一排五孔石窯洞。1945年8月,毛澤東由這里赴重慶和國民堂進行和平談判。棗園還有周恩來舊居、劉少奇舊居、任弼時舊居、彭德懷舊居,書記處小禮堂舊址及社會部、作戰研究室和機要室舊址等。中共中央書記處于1947年3月撤離延安棗園。
陜北王家坪革命舊址
王家坪革命舊址在延安城西北4千米處。1937年1月至1947年3月,是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和八路軍(后改為中國人民解放)總司令部所在地。軍委和總部在這里領導八路軍、新四軍及各解放區軍民堅持了八年抗戰,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領導中國人民解放軍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并為戰勝其"重點進攻"作了充分準備。1946年1月,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為了便于指導軍委和總部的工作,從棗園搬到王家坪居住。這里有軍委大禮堂舊址、軍委作戰研究室舊址、朱德舊居、彭德懷舊居、葉劍英舊居、王稼祥舊居等。1968年開始在王家坪革命舊址西邊建延安革命紀念館新館(紀念原址在鳳凰山麓)1973年正式對外開放,陳列展出大量革命文物。
陜北陜甘寧邊區政府舊址
陜甘寧邊區政府舊址位于延安城南關市場溝北、南村以南。1937年7月,選舉產生陜甘寧邊區蘇維埃政府,9月6日,正式更名為陜甘寧邊區政府,林伯渠為主席。1939年在舊址建成石窯洞53孔,平房100余間。這里有林柏渠舊居、李鼎銘舊居等,現存凹字形石窯洞三排。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 參考資料
-
- 1. 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 .中國老區網站.2013-01-11[引用日期2015-02-14]
- 2. 陜北關中陜南準確界定 .陜西省地情網.2012-01-10[引用日期2014-03-12]
- 3. 資料來源
詞條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