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大學

編輯 鎖定 討論999
燕京大學(Yenching University),是20世紀初由四所美國及英國基督教教會聯合在北京開辦的大學之一,也是近代中國規模最大、質量最好、環境最優美的大學之一,創辦于1919年,司徒雷登任校長,曾與美國哈佛大學合作成立哈佛燕京學社,在國內外名聲大震。
在中國高等學校1952年院系調整中,燕京大學被撤消 [1]  。國民黨政府敗退臺灣后,燕京大學在香港被并入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在中國大陸,其資產由中央人民政府接管后被整并,文科、理科多并入北京大學,工科并入清華大學,法學院、社會學系并入北京政法學院(今中國政法大學)。校舍由北京大學接收,現在其建筑仍為燕京大學古跡 [2] 
燕大誕生于五四時期,作為那個時代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代表,一開始便與學生愛國民主運動結下不解之緣。存在的33年間,這所大學在教育方法、課程設置、規章制度諸多方面,對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3-4] 
沒有哪所大學能像燕京大學一樣,對中國的政治介入如此之深,以至于研究中國近現代政治史都無法繞開燕京大學。五四運動西安事變國共內戰學生運動……近現代中國的許多重大事件,都和燕京大學有關。而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特別是在20世紀20年代以后,教會大學在中國教育近代化過程中起著某種程度的示范與導向作用。因為它在體制、機構、計劃、課程、方法乃至規章制度諸多方面,更為直接地引進西方近代教育模式,從而在教育界和社會上產生極為深刻的影響。 [5] 
  • TA說
如今國人一提到教會大學,都會一臉茫然。因為,本國大陸,根本就沒有一所教會大學,自然也就聽說過這名詞了。不過,在民國時期,教會大學可是有十幾所。當然,國人恐怕聽了也會一臉不屑,教會辦的大學,不就是學怎么信上帝的么,有什么用!...詳情
相關新聞
內容來自
中文名
燕京大學
外文名
Yenching University
簡    稱
燕大
校    訓
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ervice)
類    別
私立教會大學
知名校友
黃昆孫道臨謝婉瑩周汝昌司徒喬
所屬地區
中國北京
成立時間
1919年 [6] 
撤銷時間
1952年

燕京大學創立背景

編輯
燕京大學 燕京大學
燕京大學是近代中國最著名的教會大學之一,它本來是由華北地區的幾所教會大學合并而成的,包括北京匯文大學、通州華北協和大學、北京華北女子協和大學,分別由美國長老會、美以美會、美國女公會、公理會、英國倫敦會等合辦,初期名為“北京大學”。 [7] 
由于是不同的教會合辦、不同的學校合并,所以起初管理非常混亂,一直沒有滿意的校長,直到1919年司徒雷登出任校長,才開始有了轉變。司徒雷登是著名的來華傳教士之一,后來還成為美國駐華大使。他上任后,立即對學校進行了改革并把學校更名為燕京大學。隨后開始建設新校區,向社會各界募捐。經過幾年的努力,該大學成為當時中國最美麗和有成就的大學。在教學思想上,該校不強調基督教教育,實行自由教學。從1929年起,正式設立了文學院理學院、法學院,總共有近20個系。它的畢業生主要活躍在中國的教育界、政界和宗教界。

燕京大學歷史沿革

編輯

燕京大學合并

建國前, 中國共有13所基督教教會大學,分別是:齊魯大學東吳大學圣約翰大學之江大學華西協合大學華中大學金陵大學福建協和大學華南女子文理學院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滬江大學嶺南大學等。前身是美英兩國教會在北京創辦的三所教會學校:
1、匯文大學(Peking University):1889年由美國美以美會創辦,初名崇內懷理書院,校長劉海瀾博士(Hiram Harrison Lowry)。位于崇文門船板胡同(今匯文中學)。
2、華北協和女子大學(The North China Union College for Women):1864年創辦,初名貝滿女塾,位于燈市口東口的佟府夾道胡同(后改辦貝滿女中)。
3、通州協和大學(North China Union College):1867年創辦,初名公理會潞河書院。謝衛樓(Davelle Sheffield)任校長。
1916年美國美以美會、公理會、美北長老會,英國倫敦會將三所教會學校合并,初名北京大學,司徒雷登任校長。
1921年在北京西郊購買前清親王賜園,聘建筑設計師墨菲進行總體規劃,建造了近代中國規模最大、質量最高、環境最優美的一所校園。
1926年正式遷址。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封閉學校。
1942年四川省成都市辦起燕京大學臨時學校,孔祥熙任校長,梅貽寶任代理校長。1945年學校在北平原址復校開課。 1946年成都臨時學校師生發回,開辦工學院。1951年學校改為國立。 [8] 

燕京大學拆分

燕京大學直接拆分而成的大學包括:中國政法大學(燕京大學法學院)、中央財經大學(燕京大學經濟系)、中央民族大學(燕京大學歷史系)。部分由燕京大學拆分的,如清華大學工學院。
1950年12月,政務院第65次政務會議通過決定:《接受美國津貼的文化教育救濟機關及宗教團體》。
1951年1月11日,教育部又根據政務院的決定作了具體部署,并召開了一些會議,強調新中國不允許外國人在中國內辦學校的方針。首批確定的改為公辦的有11所,其中有、協和醫學院等;中國人自辦,仍維持私立,政府給予補貼的有如滬江大學東吳大學等。 [9-10] 
1952年高等院校院系調整,學校民族學系、社會學系、語文系(民族語文系)、歷史系并入中央民族學院(今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并入北京政法學院(今中國政法大學),經濟學系并入中央財經學院(今中央財經大學)工科并入清華大學,文、理科并入北京大學,北大遷至原校園“燕園”。新中國成立后,中央政府就籌劃接收國民黨統治下的和外國人開辦的各級學校。使教育盡快適應新中國的建設與革命需要,并陸續接受了一些。

燕京大學傳承

匯文大學合并后成立的在1952年被分拆,文、理部分科系并入北京大學、工程科系并入清華大學,由于當時“院系調整”規模較大,除院系外人事亦有很大調整,涉及全國幾乎所有高等院校,其中一些調整在1952年以前已經開始,所有原教會背景學校于此時停辦,院系及人員分拆進入其他大學。
嚴格意義上說與其他中國教會學校的歷史在1952年正式終止。對于它的傳承問題,現時存在的主流意見分為三種:
(1)由于它的教會精神和立校精神等本質并無其他大學直接繼承,是以認為它并不具有任何承繼者。
(2)燕京大學接收了文、理學系的北京大學和接收了工學系的清華大學兩校在教員和學員上承擔了它的后繼責任,亦間接吸納了燕京大學的學術思想,因此兩校均為燕京大學的傳承者。
(3)因并校而吸納了燕京大學大部分人才并同時搬入燕園的北京大學從人員和設施配套(包括圖書館)上均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燕京大學的角色,因此認為北京大學可以在某程度上稱為燕京大學的傳承者。 [11] 

燕京大學校容校貌

編輯
燕京大學的校址即北京大學主校園--燕園。1921年—1926年,曾為多座在華教會大學進行過設計的美國建筑師亨利·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1877年—1954年)接受聘請,為燕京大學進行了總體規劃和建筑設計,建筑群全部都采用了中國古典宮殿的式樣。
校容校貌
校容校貌(23張)
燕京大學的東西軸線以玉泉山塔為對景,從校友門經石拱橋、華表(取自圓明園廢墟),方院兩側是九開間的廡殿頂建筑穆樓和民主樓,正面是歇山頂的貝公樓(行政樓),兩側是宗教樓和圖書館,沿中軸線繼續向東,一直到未名湖中的思義亭,湖畔還有博雅塔臨湖軒。東部以未名湖為界,分為北部的男院和南部的女院。男院包括德、才、均、備4幢男生宿舍以及華氏體育館。女院沿一條南北軸線,分布適樓、南北閣、女生宿舍和鮑氏體育館。 [12] 
燕京大學建筑群在外部盡量模仿中國古典建筑,在內部使用功能方面則盡量采用當時最先進的設備:暖氣、熱水、抽水馬桶、浴缸、飲水噴泉等等。

燕京大學院系設置

編輯
燕京大學初成立時設文理科,未分設學系。學制初為本科三年,預科二年。后改為本科四年,預科一年。初設文、自然科學、應用社會科學三學院,后改為三個學院,十八個學系。 [13] 
燕京大學歷史照片
燕京大學歷史照片(27張)
文學院有國文學系、英文學系、歐洲文學系、歷史學系、哲學系、社會學系、新聞學系、音樂學系。
理學院有化學系、生物學系、物理學系、地質學系、心理學系、軍事學系。
法學院有法律學系、政治學系、經濟學系。
1934年增設研究院,下設文、理、法三個研究所,以及制革專修科,屬化學系;幼稚師范,屬教育系。另設宗教學院及附屬學校。
抗日戰爭結束后,在華北工商界支持下,還組織了"工科教育合作委員會",從事發展該校工科教育,1946年設立工學院。

燕京大學文化傳統

編輯

燕京大學校訓

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ervice) [14] 

燕京大學校歌

雄哉、壯哉燕京大學,輪奐美且崇;
人文薈萃,中外交孚,聲譽滿寰中。
良師、益友如琢如磨,情志每相同;
踴躍奮進,探求真理,自由生活豐。
燕京、燕京事業浩瀚,規模更恢宏;
人才輩出,服務同群,為國效盡忠。 [15] 

燕京大學歷任校長

編輯
司徒雷登:1920年-1945年,后長期擔任校務長 [16] 
歷任校長
歷任校長(5張)
吳雷川:1929年-1934年為代理校長
陸志韋:1934年-1941年為代理校長
梅貽寶:1942年-1945年為代理校長
陸志韋:1945年-1949年為代理校長
翁獨健:1949年-1952年為代理校長

燕京大學校友教授

編輯
教授:埃德加·斯諾夏仁德;教育家林邁可陸志韋;社會學家雷潔瓊許仕廉;人類學家吳文藻;考古學家容庚;神學家趙紫宸;法學家張友漁江平;哲學家馮友蘭張東蓀洪謙;史學家錢穆顧頡剛鄧之誠韓儒林;文物鑒定家王世襄;地下醫務員劉耘誠;政治學家蕭公權;文學系周作人鄭振鐸冰心馮沅君林庚顧隨陸侃如; 西方語言文學系吳宓吳興華等。 [17] 
校友:
黃華龔澎龔普生陳翰伯謝家麟
黃昆侯仁之吳興華孫道臨謝婉瑩(冰心)
周南趙蘭坤黃篤修周汝昌韓于西
司徒喬 蕭乾劉耘誠

燕京大學合作辦學

編輯
哈佛燕京學社是美國建立較早的正規的漢學研究機構之一,也是民國時期對中美文化交流貢獻最大的學術機構之一。它是由美國著名學府哈佛大學和中國的燕京大學利用美國鋁業大王查爾斯·馬丁·霍爾(Charles Martin Hall, 1863-1914)的遺產基金,于1928年聯合建立,其名字就是取自這兩所大學的校名。 [18]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
詞條標簽:
社會 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