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清迄今,學者們為“秘色”一詞的確切含義聚訟不已。據宋人說,五代吳越國王錢鏐規定越窯專燒供奉用的瓷器,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藥配方、制作工藝保密。其說近是。據本百科“色”字條解釋,“色”除了“顏色”一解外,尚可解為“配方”。“秘色”的“秘”意思是“機密”、“保密”,“色”的意思是“藥粉配方”、“釉料配方”。故所謂“秘色”即“保密的釉料配方”之意。所以,“秘色瓷”就是釉料配方保密的瓷器。
- 中文名
- 秘色瓷
- 外文名
- ST color porcelain
- 類 別
- 瓷器的一類
- 發現地
- 法門寺
秘色瓷詞語釋義
編輯越窯秘色瓷,又稱秘瓷、秘色越器。“秘色”一詞最早出于晚唐詩人陸龜蒙(?—881年)寫的一首詩的篇名:《秘色越器》。據本百科“秘”字條和“色”字條的解釋,“秘”字從禾從必,“禾”指五谷糧食,“必”指隱匿,兩個字符聯合起來表示“國家糧食庫存數量機密”。“色”字從刀從巴,“刀”指“剁碎”
,轉義指“齏粉”;“巴”指“附著”、“黏著”。兩個字符聯合起來表示“敷臉用的粉末”,引申指“藥粉配方”。所以,“秘色”的意思是“保密的釉料配方”。“秘色瓷”就是用保密的釉料配方涂抹器物表面而燒成的瓷器。

秘色瓷器(19張)
秘色瓷特殊的釉料配方能產生瓷器外表“如冰”、“似玉”的美學效果,釉層特別薄,釉層與胎體結合特別牢固。所以,這種配方是保密的,專用于皇家瓷器的燒造。以后,凡是釉料配方保密的瓷器,都叫“秘色瓷”。例如,歷史上有過“高麗秘色瓷”等。
秘色瓷是越窯青瓷精品之一。秘色瓷是進貢朝廷的一種特制的瓷器精品,因其制作工藝秘而不宣得名。所謂“秘色瓷”,實為唐、五代之際越窯青瓷中的上乘之作。
秘色瓷燒造工藝
編輯秘色瓷燒造決定于瓷土、釉色和溫度。秘色瓷釉中相當部分的氧化鐵被還原,釉色就呈現為較純凈的青色;反之,還原氣氛弱,釉中相當部分的鐵仍保持氧化狀態,釉色就表現為青中泛黃的色調。
秘色瓷是越窯中的最優質的瓷器,其燒造工藝有三個步驟:
1.瓷土:采用專門粉碎、淘洗、腐化、捏練工藝流程,從而達到較高的“玻璃化程度”;
2.釉色:釉料提純,除去釉料中的雜質,并改良施釉方法,通體施釉,施釉后采取支釘架器的方法;
3.匣缽:秘色瓷燒造不是把瓷器接觸爐火的,而是將秘色瓷瓷胎裝入瓷質匣缽裝燒,一器一匣,并以釉水來密封匣與蓋之間的縫隙。
4.通過對爐溫的控制,才會出現奪得千峰翠色來的秘色瓷。 [1]
秘色瓷是越窯中的最優質的瓷器,其燒造工藝有三個步驟:
1.瓷土:采用專門粉碎、淘洗、腐化、捏練工藝流程,從而達到較高的“玻璃化程度”;
2.釉色:釉料提純,除去釉料中的雜質,并改良施釉方法,通體施釉,施釉后采取支釘架器的方法;
3.匣缽:秘色瓷燒造不是把瓷器接觸爐火的,而是將秘色瓷瓷胎裝入瓷質匣缽裝燒,一器一匣,并以釉水來密封匣與蓋之間的縫隙。
4.通過對爐溫的控制,才會出現奪得千峰翠色來的秘色瓷。 [1]
秘色瓷史籍記載
編輯“秘色”一名最早見于唐代詩人陸龜蒙的《秘色越器》詩中,詩云:“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遺杯”。可見“秘色”瓷最初是指唐代越窯青瓷中的精品,“秘色”似應指稀見的顏色,是當時贊譽越窯瓷器釉色之美而演變成越窯釉色的專有名稱。
據文獻記載,相傳五代時吳越國王錢繆命令燒造瓷器專供錢氏宮廷所用,并入貢中原朝廷,庶民不得使用,故稱越窯瓷為“秘色瓷”。周輝《清波雜志》云:“越上秘色器,錢氏有國日,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秘色”。對此,趙麟《候鯖錄》、趙彥衛《云麓漫鈔》、曾梃的《高齋漫錄》以及嘉泰《會稽志》等書都提出異議,認為“秘色”唐代已有而非始于吳越錢氏。關于“秘色”究竟指何種顏色,以前人們對此眾說紛紜。一九八七年四月陜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扶風縣法門寺塔唐代地宮,發掘出13件越窯青瓷器,在記錄法門寺皇室供奉器物的物帳上,這批瓷器的確記載為“瓷秘色”,從而使人們進一步認識了“秘色瓷”。這批“秘色瓷”除兩件為青黃色外,其余釉面青碧,晶瑩潤澤,有如湖面一般清澈碧綠。
法門寺“秘色瓷”的出土,解決了陶瓷界長期以來議論不休的問題,同時有力地說明了“秘色瓷”晚唐時開始燒造,五代時達到高峰。
秘色瓷質地色澤
編輯關于秘色瓷的質地和色澤,清人說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過之"。從出土的典型的秘色瓷看,其質地細膩原料的處理精細,多呈灰或淺灰色。胎壁較薄,表面光滑,器型規整,施釉均勻。從釉色來說,五代早期仍以黃為主,滋潤光澤,呈半透明狀;但青綠的比重較晚唐有所增加。其后便以青綠為主,黃色則不多見。
秘色瓷傳說
編輯秘色瓷在法門寺地宮未開啟之前的今人眼里,一直是個謎。人們只是從記載中知道它是皇家專用之物,由“越窯”特別燒制,從配方、制坯、上釉到燒造整個工藝都是秘不外傳的,其色彩只能從唐詩“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等描寫中去想象。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瓷碗、瓷盤、瓷碟,從“地宮寶物帳碑文”中得知,原來它們就是“秘色瓷”!這些秘色瓷色澤綠黃,晶瑩潤澤,尤其是其中兩個銀棱秘色瓷碗,高7厘米,口徑23.7厘米,碗口為五瓣葵花形,斜壁,平底,內土黃色釉,外黑色漆皮,貼金雙鳥和銀白團花五朵,非常精美。這才讓今人一睹秘色瓷的風采。地宮中發現的13件宮廷專用瓷——秘色瓷,是世界上發現有碑文記載證實的最早、最精美的宮廷瓷器。
秘色瓷歷史意義
編輯這些秘色瓷器的發現在我國陶瓷史考古上具有突破性的意義,為鑒定秘色瓷的時代和特點提供了標準器。
經過專家多年考證,和有損與無損X光譜測試后,證實了秘色瓷在胎底,胎釉和燒制工藝上與青瓷完全不同。
秘色瓷歷史
編輯唐代中朝,余姚縣上林湖窯產品因質地超眾被朝廷錄為貢瓷,并置官監燒。此后,品質愈發日瑩的越窯備受文人雅土推崇,有“類玉”、“類冰”及“千峰翠色”的贊譽。晚唐起,越瓷中的貢品又得了一個千古絕唱的“秘色瓷”稱謂。
秘色瓷品種
編輯越窯品種十分豐富,有碗、壺、瓶、罐、盒、罌和雕塑等。同類器皿又有多種制式。以碗為例,分圓口、花口。圓口碗以斜壁呈45度的淺身敞口多見,據考證,當時主要用于喝茶,所以也叫茶盞。花口碗則有四瓣、六瓣等。上博展廳的晚唐越窯海棠式大碗就是花口碗中的佼佼者,因為器大規整,釉色青黃和造型酷似四瓣海棠花而顯名貴。壺又是一種特色器,形狀分盤口、直口、喇叭口,壺身有圓腹、瓜楞形腹、橢圓形腹等。唐代執壺最明顯的特點是短直流、小曲柄、體態飽滿。晚唐至五代,流與柄相對加長放大,腹體喜作成瓜果形。宋時則形體輕盈秀長,尤其流和柄,幾乎高于壺口。細辨這一時期的碗、壺、水盂等造型變化,可發現一些小規律:花口或瓜楞體呈四瓣通常為唐,五瓣系唐末五代,六瓣屬宋;直、短流的壺為唐,曲流或長曲流為五代或宋;平底足器物的年代相對較早,玉璧形底足多數屬唐中晚期之物,唐末五代出現了玉環形淺圈足,宋代圈足相對見高見窄。另外,由于疊燒法世襲沿用,鼎盛時期的部分越窯產品依然在器內可見到支燒痕,比如上博晚唐越窯海棠式花口大碗的碗內心就有支釘痕16個。這說明,唐末五代的越窯疊燒器皿未必都屬粗瓷,收集時當多一份細心。
秘色瓷發現過程
編輯晚唐五代的越窯有一種"秘色瓷"。從前人們提到它,都沿用宋代文獻,說這種瓷器是五代十國時位于杭州的錢氏吳越國專為宮廷燒造的,臣庶不得使用。至于它的釉色,也像它的名字一樣,秘而不宣,后人只有從詩文里領略它非同一般的風姿。唐人陸龜蒙吟詠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五代人徐夤贊嘆曰:"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云。"詩歌、文獻的描寫越是優美,越引得人們去考證、猜想,以致于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說法。而秘色瓷究竟"秘"在何處,知道的人卻越來越少,也就越發加劇了這種瓷器的神秘感。
1987年,隨著陜西扶風法門寺寶塔的轟然倒塌,塔基下的地宮暴露出來,一批稀世之寶的出土轟動了世界,其中有令佛教徒頂禮膜拜的佛骨舍利,有唐懿宗供奉給法門寺的大量金銀器、瓷器、玻璃器、絲織品,尤其重要的是,同時還出土了記錄所有器物的物帳碑,讓文物考古專家明明白白地知道了出土物的名稱。
物帳碑上"瓷秘色"三個字,叫古陶瓷專家眼前一亮。
這幾件瓷器,有八棱瓶和圓口、花瓣形口的碗、盤等,共同的特點是造型精巧端莊,胎壁薄而均勻,特別是湖水般淡黃綠色的瓷釉,玲瓏得像冰,剔透得如玉,勻凈幽雅得令人陶醉。
秘色瓷神秘的面紗終于被撩開了。專家們恍然大悟:秘色瓷我們并不陌生,它原來就是越窯青瓷中的極品,只是從前相見而不相識罷了。那種八棱瓶,陜西的唐墓里出土過,故宮的學者在越窯的遺址采集到過;杭州的吳越國錢氏墓群,出土的秘色瓷更豐富,更精美,釉色更青幽。法門寺出土的秘色瓷,還有一件盤子貼著金銀箔的裝飾,行話叫做金銀平托。在古代,金和玉被看作最高級的材質,把瓷器燒成玉色,又在上面加飾金銀,這種器物的地位可想而知。
秘色瓷評價
編輯秘色瓷之所以被抬到一個神秘的地位,主要是技術上難度極高。青瓷的釉色如何,除了釉料配方,幾乎全靠窯爐火候的把握。不同的火候、氣氛,釉色可以相去很遠。要想使釉色青翠、勻凈,而且穩定地燒出同樣的釉色,那種高難技術一定是秘不示人的。秘色瓷在晚唐時期燒制成功,不久之后,五代錢氏吳越國就把燒造秘色瓷的窯口劃歸官辦,命它專燒貢瓷,的確是"臣庶不得使用",它當然遠離百姓,高高在上了。至于它的名稱,偏偏不明說是青瓷,也不像宋代那樣,取些豆青、梅子青一類形象的叫法,卻用了一個"秘"字,著實逗弄得后人傷了一千年的腦筋。而細想想,這個"秘"字又包含了多少實的與虛的內容。這樣極富深意的名稱,恐怕只有浸泡在詩歌的海洋里的聰明的唐代人才琢磨得出吧?
秘色瓷頸瓶
編輯八棱短頸瓶是筆者幸獲的一件五代末越窯產品。本文的這件八梭短頸瓶失蓋,高14.3厘米。此瓶除足端無釉露出致密的淺色灰胎外,通體滿釉,釉面晶亮瑩澈,色澤青綠溫潤。上林湖產品代表了越窯工藝的最高水平。
秘色瓷其他信息
編輯八棱長頸瓶陳放于地宮后室第四道門內側的門坎上,當時,“瓶內裝有佛教五彩寶珠29顆,口上置一顆大的水晶寶珠覆蓋”。據法門寺博物館韓金科館長考證,“這件瓶子在佛教密宗拜佛的曼茶羅壇場中是有特殊用途的”。因而決定了它不能與別的秘色瓷放在一起,故沒有被納入地宮《衣物賬》內。但從其青釉比13件秘色圓器要明亮,玻化程度更好來看,上博研究員陸明華認為“法門寺八棱瓶是所有秘色瓷中最精彩也是最具典型性的作品之一,造型規整,釉色清亮,其制作達到了唐代青瓷的最高水平”。
另13件置于地宮中室并用紙包在一起的青瓷被《衣物賬》注明為:“瓷秘色碗七口,內二口銀棱;瓷秘色盤子疊(碟)子共六枚”。
遺憾的是,法門寺佛門魂寶自亮相后,代表越窯最高成就的秘色瓷并沒有得到應有的禮遇,特別二口銀棱碗,其泛黃的釉色,讓行家里手皺眉搖頭沮喪無比。
可是,用心細想覺得并無此種可能性。其一,被今人視為越窯正宗呈色的青綠色、湖綠色,從兩晉起已為數不少,唐代就更普遍了。“以次充好”的尷尬沒有可能。其二,法門寺地宮系李唐皇室供養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圣地,自咸通十五年(874年)封閉后再未開啟過。據記載,地宮內絕大多數珍寶屬懿、僖二宗供奉,許多器件乃系皇帝隨身攜帶的心愛物,并刻有僖宗當太子前的名謂。很難想象,為幾件秘色瓷,父子二人要在佛祖面前以次充好。其三,色彩喜惡多與個人美學理念與素養有關,各種釉色各領風騷,不惟討得歷代帝王關愛。因而,現代的“燒造不足”和“釉面偏黃”之說,盡管在測試手段上不可否認是科學和進步的,于色彩認同上很可能屬一種自以為是的一廂情愿。唐代,重豪華,嗜金銀,人所共知。以重彩裝扮供奉物,作為皇家,實在太自然了。
秘色瓷燒制年代
編輯秘色瓷五代之說
一為五代之說。這一觀點,依據宋人趙德麟《侯鯖錄》及曾《南齋漫錄》的“吳越秘色窯,越州燒進,為貢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解釋,長期以來被明清兩代專家學者普遍認同并成為陶瓷學界主流。至1982年,新編《中國陶瓷史》(文物出版社)仍以該觀點為說,是因為五代的錢氏朝廷向后唐、后晉和遼、宋王朝進貢的越瓷均實地反映在《十國春秋》、《吳越備史》、《宋史》、《宋兩朝供奉錄》等文獻內,這為史證。爾后,“近二十年來,這類越窯青瓷在考古發展掘中也出土過不少,吳越國都城杭州和錢氏故鄉臨安先后發掘了錢氏家族和重臣的墓七座,其中有杭州市效玉皇山麓錢元灌墓、施家山錢元灌次妃吳漢月墓、臨安縣功臣山錢元玩墓等,出土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秘色瓷器“(《中國陶瓷史》),這為實證。故“五代始燒秘色瓷”之說在法門寺發掘前,基本上令當今陶瓷學界深信不疑。
秘色瓷晚唐之說
一為晚唐之說。由于此說歷來缺乏較明確的歷史背景和強有力的發掘實證,持這一觀點者主要以晚唐詩人陸龜蒙和徐寅在篇名中有“秘色”一詞固守陳地。該觀點雖不乏飄渺,卻亦先知先覺。及法門寺地宮藏物發現,“秘色瓷始燒于晚唐”之說終在1995年初于上海舉行的《越窯·秘色瓷國際學術討論會》上被眾專家學者基本贊同。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 參考資料
-
- 1. 什么是秘色瓷 .樣子收藏網[引用日期2014-09-25]
- 2. 圖片來源:法門寺珍寶
詞條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