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恩杰

編輯 鎖定 討論999
欒恩杰(1940.10.25- ),中國工程院院士,原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嫦娥工程總指揮,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全國政協常委,原國家航天局局長,研究員。 [1] 
欒恩杰,1960年哈爾濱工業大學自動控制專業畢業,1965年清華大學精密儀器專業研究生畢業, 1970年任航天四院、一院17所技術員、工程師,1978年任航天一院、二院17所副室主任、副所長、所長,二院副院長、高級工程師,1988年為航空航天部總工程師、研究員,1993年升為航天總公司副總經理兼國家航天局副局長,1998年為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兼國家航天局局長。200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工程管理學部),曾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部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出版和發表專著、論文 30余篇。 [1] 
中文名
欒恩杰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滿族
出生地
吉林白城
出生日期
1940年11月
職    業
工程師
畢業院校
哈爾濱工業大學,清華大學
主要成就
中國工程院院士
性    別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籍    貫
遼寧沈陽

欒恩杰人物簡介

編輯
欒恩杰生于吉林省白城地區,原籍遼寧省沈陽市。遼寧沈陽人,196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5年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自動控制系,1968年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研究生畢業,1968年9月參加工作。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現任國家國防科工局科技委主任,中國科協榮譽委員。曾任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兼國家航天局局長。參與組織、主持首型潛地戰略導彈和首型陸基機動中程戰略導彈研制,提出陸基機動中程戰略導彈型譜化、系列化發展思路,適應了發展需求。參與組織、主持首次月球探測工程,提出深空探測“探、登(?。焙汀袄@、落、回”的技術發展路線,開辟了深空探測新領域。在航天型號和工程研制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開拓性和創新性成果,為我國武器裝備和航天事業發展做出重大貢獻。長期工程實踐中,提出了適合國情的系統工程管理理論與方法,已廣泛應用于國防科技工業系統并取得顯著效果。主編出版了《國防科技名詞大典》,撰寫出版學術專著《航天系統工程運行》,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與科學報告。 [2] 
獲2003年、2004年、2009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獲1999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1979年國家國防科技重大成果二等獎。
200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欒恩杰人物生平

編輯

欒恩杰教育經歷

1958年9月,鄧小平哈工大視察,提出“哈工大要搞尖端”。為此,哈工大創建了一批尖端專業。
1960年,20歲的欒恩杰從鐵一中(現齊齊哈爾中學)考上哈爾濱工業大學,從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來到省會哈爾濱市,在這里度過的5年大學生活,成為欒恩杰人生中的重要經歷。
欒恩杰正好趕上哈工大的專業調整,他被從電機系轉到控制系,學習陀螺原理、儀表及慣性制導專業,陀螺儀是飛行器里的核心器件,飛機、導彈、飛船飛行時的姿態就是由陀螺儀控制的。
這個偶然的專業調整,奠定了欒恩杰一生的事業方向。
大學時期,欒恩杰讀書用功,成績出眾,是班上的學習委員,他的學習經驗,還被刊登在哈工大的校報上,題目就是《欒恩杰是怎樣學習的》。
許多年后,在欒恩杰已經成為中國航天事業的重要領軍人物時,回憶往事,他仍認為大學5年的學習生活,為他積累了很多優秀品質,尤其是哈工大“規格嚴格、功夫到家”的校訓,更是讓他獲益終生。
“我要感謝老師教給了我基本的、扎實的功夫,雖然技術千差萬別,但原理萬變不離其宗,這是我這么多年工作的體會,也是哈工大老師對我的教育、培養?!?sup class="sup--normal" data-sup="3" data-ctrmap=":3,"> [3] 
1965年在清華大學機械系精密儀器專業讀研究生。
196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欒恩杰工作經歷

1968年,從清華大學精密儀器與自動控制專業畢業的欒恩杰,被分配到內蒙古的七機部第四研究所。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這里做一名普通的技術員。
1970年任七機部第一研究院技術員。
此后的幾十年,他的工作經歷,再沒離開過航天。他逐漸從一名普通的技術員,成長為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副所長、所長,再到研究院副院長,逐步完成了由一名技術人員向管理者的轉變。
1978年后,任七機部第二研究院十七所室副主任、副所長、所長。
1984年后,任航天工業部第二研究院副院長,航空航天部總工程師。
1993年6月任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副總經理、國家航天局副局長。
1998年4月任國家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副主任兼國家航天局局長。中共第十三屆、十四屆、十五屆中央候補委員。
2001年6月,任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兼國家航天局局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六屆副主席。
2006年6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七屆副主席。

欒恩杰主要成就

編輯

欒恩杰欒恩杰與航天局

1993年,欒恩杰出任國家航天局副局長,走上領導崗位,1998年升任局長,兼國防科工委副主任,主管工程質量和科學技術發展等工作,直至2006年卸任。
在主政航天局的8年時間里,他主抓的其他工作也驚天動地。他倡導并組織完成了我國首部航天白皮書;作為總主編,組織幾千名各個領域的專家,用2年時間,撰寫出版了圖文并茂的《國防科技名詞大典》,該書成為我國第一部集國防科技工業各領域專業名詞術語于一體的大型專業工具書;在深空探測科學研究方面,提出并指導了小行星附著等前瞻性課題的研究,為探月工程立項及中國以探月為起點的深空探測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間,欒恩杰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其個人獲得的獎項證書,更是不計其數。
欒恩杰的航天事業,從普通的技術人員起步。欒恩杰曾說:“在我當航天局局長的時候,趕上中國航天創造的很多第一。我感到,沒有哪一項事業,能像航天這樣表現高科技的實力和綜合科技的發展;沒有哪一項事業,它的成功能如此凝聚全民族的力量,振奮全民族的精神?!?/div>

欒恩杰欒恩杰與探月工程

1998年,他一出任國家航天局局長,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就擺在他面前———我國正式啟動了探月工程的規劃論證。之后的2000多個日子,欒恩杰做了大量前期數據和實驗的準備工作。
探月工程被批復的那天,他寫下了一首詩,“地球耕耘六萬載,嫦娥思鄉五千年。殘壁遺訓催思奮,虛度花甲無滋味。”對于探月工程,欒恩杰有著很深的感情。2004年1月,我國探月工程被批復并正式啟動。他清楚地記得工程被批復的那一天,正好是猴年的大年初二,當晚,他用自己最慣用的情感表達方式,記下了那一瞬間的興奮與感慨,他寫下了一首詩,“地球耕耘六萬載,嫦娥思鄉五千年。殘壁遺訓催思奮,虛度花甲無滋味。” [3] 
2004年,已64歲的欒恩杰又多了一個頭銜———探月工程總指揮。這一年,欒恩杰請來了一批各個領域資深的老科學家,組建了一個近萬人的龐大工作團隊,在3年的時間里,實現了“嫦娥工程”的三個大步走。“2004年是開局年,2005年是攻堅年,2006年是建造年,在航天史上,僅用三年,就拿出衛星而且是新星,確確實實不容易,其中的酸甜苦辣,一言難盡?!睓瓒鹘苷f。 [3] 
雖然已經搞了近40年的航天事業,看了無數次發射,經歷過各種成功和失敗,但每次進發射場,欒恩杰仍會掉眼淚,成功了高興地落淚,失敗了痛苦地落淚。 [3] 

欒恩杰人物軼事

編輯
欒恩杰是滿族人,1940年出生在吉林省白城子,在5個兄弟中排行老大,祖籍遼寧省沈陽雙樓子村,童年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度過。欒恩杰的父親是1945年參加革命的老干部,一直工作在鐵路戰線。他參加過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抗美援越的鐵路運輸工作,曾獲朝鮮領袖金日成主席頒發的國旗勛章。欒恩杰的母親沒上過學校,卻能看報、讀信,她的文化是解放后在掃盲班學的。 [3]  欒恩杰的一個舅舅在當時的蘇聯列寧格勒大學空氣動力系留學,學習非常出色。母親經常用舅舅刻苦學習、立志報效祖國的故事鼓勵他。
6歲時,日本戰敗,欒家舉家從白城縣(今白城市),搬遷到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欒恩杰的少年時期在齊齊哈爾度過,因此,他總將這里稱作家鄉。
欒恩杰自幼活潑頑皮,天資聰明,學習成績在班級里一直名列前茅。上中學時,他訂了一份雜志叫《知識就是力量》,其中就有動物、植物、天文的知識,尤其是里面介紹了太陽系,介紹了水星、金星、火星、土星等等。應該說這本雜志對他有科學啟蒙的作用。
在上高中時,欒恩杰聽到了關于火星上有人造“運河”的故事,并被這個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對火星“運河”的強烈興趣,對宇宙奧秘的心向神往,欒恩杰慢慢地產生了長大后搞科學研究的愿望。這種愿望得到了父母的鼓勵,也得到了任課老師和班主任老師的鼓勵。1960年,欒恩杰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機系。
欒恩杰到哈工大報到后,被分配去控制系學習。他學的是陀螺原理、儀表及慣性制導專業,這是哈工大新開的一個專業。這個專業當時是高度保密的,對外用代號代替,連陀螺原理對外也用代號。
1965年哈工大畢業后,欒恩杰在舅舅的鼓勵和父親的支持下,考入清華大學攻讀研究生,主攻靜電懸浮陀螺等當時國內的尖端學科。
1968年,欒恩杰奔赴內蒙古,進了剛剛組建的國家固體火箭發動機研究院。固體火箭發動機是當時國防和航天需求的關鍵技術,為了進行某種型號新型導彈制導研究,擔任工程組長的欒恩杰和幾個單位的專家一起,面對先進大國對技術的封鎖,懷著為中華民族爭一口氣的決心和毅力,以嚴謹科學的態度,潛心鉆研,刻苦攻關,反復實驗,用13年的時間圓滿完成了任務,填補了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空白,也為發展航天技術奠定了基礎。
從研究室副主任,到研究副所長、所長,再到研究院副院長,直到1988年擔任第一個“一彈兩用”的總指揮,欒恩杰在中國導彈控制技術、型號研制管理和國防科技工業管理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曾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兩項,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各一項,部委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多項。
2003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欒恩杰作為第一次載人航天工程的副總指揮。
作為老一代航天人,欒恩杰對有志于航天事業的年輕一代寄予厚望,他利用各種機會到大中院校作專題報告。他曾寫過一首詩《接力,一代勝過一代》。
1998年欒恩杰任國防科工委副主任時,他組織專家編寫了航空航天方面的系列科普讀物。他提出:“出書就要出精品”。在審稿時,他親自動筆逐字逐句地認真修改。這些科普讀物出版后受到了廣大讀者特別是青年學生的歡迎,并榮獲了科普圖書一等獎。為此,他專門填了一首詞《水龍吟·賀科普叢書出版》。 [1] 
欒恩杰作為總主編,組織幾千名各個領域的專家,用兩年時間,撰寫出版了圖文并茂的《國防科技名詞大典》。成為中國第一部集國防科技工業各領域專業名詞術語于一體的大型專業工具書。 [1] 
工作之余,欒恩杰時常有感而發寫詩填詞,寫豪情、寫友情、寫親情、寫心情。2005年12月,他出版了詩詞集《村子情懷》。 [1] 

欒恩杰欒恩杰的愛好

欒恩杰是一個喜歡用詩表達情緒的人。成功完成發射任務時,親人故去時,看了一篇好文章想抒發情感時,甚至在街頭看到城管查抄小販,他都要寫首詩,表達情緒。欒恩杰說:“閑暇時,我看一些書,什么書都愛,也時常有感而發地寫上幾句,詩為言聲,且有聲外之意,我于詩詞并不精通,只是一個愛好,特別是填詞,總存一種樂趣?!?sup class="sup--normal" data-sup="3" data-ctrmap=":3,"> [3] 
閑暇時,欒恩杰愛讀書,而且什么書都讀,包括工作需求的書,比如關于世界上最新升空理論的書,還有大科學家的著作,比如牛頓的《自然科學的數學原理》、歐基里德的《幾何原本》等。他還通讀了<魯迅全集>18卷,《論語》反復讀了3遍。讀了<江澤民選集>以及《大國崛起》、《話說中國》乃至一些佛教經典書籍等等。 [4] 

欒恩杰欒恩杰的家人

1969年,29歲的欒恩杰與妻子王勝萍結婚,此后的30余載,他們牽手走過。 [3] 
唐山大地震發生時,我正在外地搞實驗,當時交通中斷,通訊不暢,不得不讓妻子獨自一人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去桂林父母家暫避。兒子曦曦一歲時發高燒,妻子抱著孩子去醫院打針,由于連續過量注射慶大霉素等降燒藥,導致孩子聽力失聰,造成了終身殘疾?!碧岬接H人,欒恩杰總覺愧對妻子和孩子。 [1] 
“我愛我的妻子,片刻都不愿離開她,沒有她,我不知與誰分享憂喜,我不知哪里是我的家。”在一首詩里,欒恩杰熱情地表達他對妻子的感情。 [1] 
在一次慶功會上,同事們要求欒恩杰也表演個節目,在麥克風前,欒恩杰動情地唱起了小時候的兒歌———我的小娃娃。這是幾十年前在東北時,欒恩杰的母親經常哼唱著哄他睡覺的一首兒歌,幾十年后,欒恩杰仍然清晰記得曲調和歌詞,唱著唱著居然動情地掉了眼淚。
欒恩杰是個易動感情,也重感情的人,作為航天工程的管理者和科學家,欒恩杰把絕大部分時間都放在了工作上,但他對家,對妻子,有著深深的眷戀。 [3] 

欒恩杰大家眼中的欒恩杰

在工作上,同事稱他可敬;在生活上,大家稱他是“幽默風趣、愛激動的可愛老頭兒”。他還喜歡用詩表達情緒,其弟稱他是一個耕天的詩人。 [3] 

欒恩杰欒恩杰的自我評價

評價自己的一生,欒恩杰稱,“我一開始搞技術工作、設計工作。隨著職務的提升,從工程組長、研究室主任、研究所所長、研究院院長,到航天局長,一個臺階一個臺階走,但我有一條,絕不丟掉腳踏實地的作風,絕不能隨著職務的提升就腳不沾地。這個地就是工作的質量、技術的發展、型號任務完成的進程、每次實驗的過程,就是要接觸實際。”

欒恩杰個人榮譽

編輯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獲2003年、2004年、2009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獲1999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1979年國家國防科技重大成果二等獎。
200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工程管理學部)。
2012年11月,第8屆“航空航天月桂獎”頒獎典禮在珠海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嫦娥探月工程總指揮欒恩杰獲得“終身奉獻獎”。 [5] 
2006年,在人民大會堂耀眼的燈光下,欒恩杰和建筑大師吳良鏞、藝術大師喬羽、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一起,獲得了中國十大系列英才獎,頒獎詞稱贊欒恩杰是“我國著名的導彈控制技術專家和航天工程管理專家”。這句頒獎詞,概括了他一生在航天事業上的兩大建樹。 [3] 
百度百科內容由網友共同編輯,如您發現自己的詞條內容不準確或不完善,歡迎使用本人詞條編輯服務(免費)參與修正。立即前往>>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參考資料
詞條標簽:
行業人物 , 工程師 ,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