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陽縣,隸屬于陜西省咸陽市,位于陜西省中部,涇河之北,“八百里秦川”的腹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原點所在地,東與三原、高陵區交界,南與咸陽市渭城區接壤,西隔涇河與禮泉縣相望,北依北仲山、嵯峨山與淳化、三原縣毗鄰,總面積780平方千米。
[1-3]
- 中文名稱
- 涇陽縣
- 外文名稱
- Jingyang County
- 行政區類別
- 縣
- 所屬地區
- 陜西省咸陽市
- 下轄地區
- 1個街道、12個鎮
- 政府駐地
- 涇干街道中心街190號
- 電話區號
- 029
- 郵政區碼
- 713700
- 地理位置
- 關中平原中部
目錄
涇陽縣歷史沿革
編輯涇陽縣地名由來
涇陽縣建置沿革
涇陽縣屬雍州。
西周(約前11世紀年—前771年)
屬畿內。
春秋(前770年—前256年)
前770年—前750年,為犬戎占據;前750年—前646年屬東周地;前646年—前256年屬秦國,其中前424年—前415年為秦國國都。
戰國(前475年—前221年)
晚期秦置涇陽縣。今縣域西北部為云陽縣轄地,東南部為弋陽縣轄地。
秦(前221年—前206年)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并六國,行郡縣制,京都咸陽所在地關中不稱郡,沿用周朝掌管京師的官名,今縣域涇陽、云陽、弋陽縣屬內史轄。秦二世三年(前207年),項羽三分關中為雍(都廢丘,在今興平)、塞(都櫟陽,在今西安市閻良區)、翟(都高奴,在今延安),史稱“三秦”。涇陽縣地屬塞。
西漢(前206年—8年)
漢高祖二年(前205年)滅塞,設立河上郡,漢高祖九年(前198年),復設內史,今縣域涇陽、云陽、弋陽縣分屬河上郡、內史轄。漢惠帝四年(前191年)改涇陽為池陽縣,漢景帝二年(前155年)內史分為左、右內史,漢景帝四年(前153年)改弋陽為陽陵縣,池陽、云陽、陽陵縣屬左內史轄。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加強中央集權,劃分全國為14個行政監察區域,在京畿范圍的稱為司隸校尉部。太初元年(前104年),左、右內史分為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史稱“三輔”,池陽、云陽、陽陵縣屬司隸校尉部左馮翊轄。
新莽(9年—23年)
撤銷司隸校尉部,天鳳元年(14年)分三輔為六尉郡,天鳳二年(15年)改陽陵為渭陽縣,池陽、渭陽、云陽縣屬烈尉郡。
東漢(25年—220年)
沿襲西漢地方行政制度,渭陽復名陽陵縣。今縣域屬司隸校尉部左馮翊池陽、云陽縣和京兆尹陽陵縣。
三國(220年—265年)
曹魏劃分全國為12個州,池陽縣(今縣域東南部陽陵縣轄地及西北部云陽縣轄地并入池陽縣)屬曹魏雍州馮翊郡。
西晉及十六國(266年—420年)
西晉泰始二年(266年),今縣域屬西晉雍州扶風國池陽縣;建興四年(316年)起,屬前趙雍州扶風郡池陽縣;后趙因之;前秦皇始二年(352年),析池陽復置涇陽縣(轄區為今縣域東南部和咸陽市渭城區東部),屬前秦司隸校尉部咸陽郡池陽、涇陽縣,后秦因之;大夏真興元年(419年)起,屬大夏南臺。
南北朝(420年—589年)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并涇陽入石安縣,屬雍州咸陽郡(治所在今縣城)池陽、石安縣;太和十一年(487年),分池陽縣北部置云陽縣,今縣域北部屬雍州北地郡云陽縣轄,東南部屬石安縣轄,余境屬池陽縣轄;景明二年(501年)分石安縣復設涇陽縣,轄區為今縣域東部,西部屬池陽縣轄,北部屬云陽縣轄。西魏因之。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并池陽縣入涇陽縣,今縣域北部屬宜州云陽郡(治所在今口鎮長街村)云陽縣轄,南部屬雍州咸陽郡涇陽縣轄。
隋(581年—618年)
開皇三年(583),實行州、縣二級地方行政制度,撤銷咸陽郡及石安縣,轄地并入涇陽,直屬雍州。同年,撤銷云陽郡,今縣域北部屬宜州云陽縣轄。開皇九年(589年)涇陽縣改名咸陽縣,開皇十一年(591年)咸陽縣遷治咸陽故城西10.5千米,今縣域南部復設涇陽縣。大業三年(607年)改州為郡,將咸陽縣廢入涇陽,屬京兆郡涇陽、云陽縣。
唐(618年—907年)
初依隋開皇舊制,罷郡為州,改京兆郡為雍州。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屬雍州涇陽、云陽縣。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整治地方行政區劃,劃全國為十道,實行道、州、縣三級行政制度,今縣域南部屬關內道雍州涇陽縣轄;北部因云陽縣易名而改為池陽縣轄,貞觀八年(634年)復為云陽縣轄。天授二年(691年)設鼎州(治所在今口鎮長街村),云陽及今縣城南部屬鼎州轄。久視元年(700年)鼎州廢,復屬雍州轄。唐玄宗開元元年(713年),京都和皇帝幸臨的州改設府(相當于州),雍州因之改為京兆府,屬關內道京兆府涇陽、云陽縣。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增設京畿道,屬京畿道京兆府涇陽、云陽縣。
五代(907年—960年)
道一級建置逐步廢除。后梁,今縣域屬大安府涇陽、云陽縣;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屬京兆府涇陽縣、耀州云陽縣。
初襲唐制,分全國為13道,屬關西道京兆府涇陽縣、耀州云陽縣。至道三年(997年)改道為路,路下設府、州、軍,府、州、軍之下設縣,府、軍非常制,故行政建置仍為路、州、縣三級,今縣域屬陜西路京兆府涇陽縣、耀州云陽縣。熙寧五年(1072年),置永興軍路,屬永興軍路京兆府涇陽縣、耀州云陽縣。金皇統二年(1142年)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屬京兆府路京兆府涇陽、云陽縣。
元(1206年—1368年)
除大都周圍的縣由中書省統轄之外,將全國劃分為11個行中書省,形成省、路、州(府)、縣四級制。至元元年(1264年),并云陽入涇陽縣,至元二年(1265年)并涇陽入高陵縣,至元三年(1266年)分出復置涇陽縣。皇慶元年(1312年)直屬陜西等處行中書省奉元路。
初分全國為12個行中書省,洪武九年(1376年),行中書省改為承宣布政使司,直屬陜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清實行省、府、縣三級制,屬陜西省西安府。

涇陽(10張)
中華民國(1912年—1949年)
民國三年(1914年),省縣之間設道,屬陜西省關中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取消道制,地方行政區劃為省縣兩級制,直屬陜西??;民國二十年(1931年),為強化反動統治,鎮壓革命力量,國民黨設置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屬陜西省第十行政督察區。
1949年5月17日,涇陽縣解放,屬陜西省三原分區;1950年5月起屬陜西省咸陽專區;1953年1月起屬陜西省渭南專區;1956年10月起直屬陜西?。?958年12月與淳化、三原、高陵一起并入三原大縣;1961年9月恢復涇陽縣建制,屬陜西省咸陽專區;1969年10月屬咸陽地區;1983年10月屬咸陽市至今。
[7-8]
涇陽縣行政區劃
編輯涇陽縣區劃沿革
清以前區劃
涇陽縣行政區劃,唐以前無資可考。唐天授二年(697年),轄5鄉18里。據宋《長安志》載,全縣共分6鄉,每鄉管1里,即瑞寧鄉管神狐里,永順鄉管藕南里,會仙鄉管仙洞里,廣吉鄉管張良里,河池鄉管養生里,宜善鄉管輔政里。元時涇陽縣政區有所增加,至明洪武二年(1396年),全縣共轄8鄉48里。
[9]
清代區劃
清雍正十年(1732年),撤宜善鄉之仁和里、廣吉鄉之安化里、瑞寧鄉之永章里及順德里,其余未變,全縣共轄8鄉44里。其后政區穩定。光緒十六年(1890年),在涇河南岸設臨涇分鄉、瑞安分鄉,其時全縣轄10鄉、44里,至宣統年間政區一直未變。
[10]
民國區劃
民國八年(1919年),改10鄉為10個鄉治局。
民國十五年(1926年),改10個鄉治局為10個區。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改區為聯,聯以下實行保甲制,全縣劃為19聯、138保。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9聯并為12聯,138保并為78保。
建國后區劃
1949年5月,涇陽縣解放,以民國時期12鄉為基礎,全縣劃為12區、74鄉、8街、7鎮。
1950年4月,并12區、74鄉為9區、60鄉,撤銷大東、千云、百谷3個區。
1951年3月,全縣仍劃分為9個政區,區名改以序數代替,鄉減至50個。
1955年6月,政區仍為9個區,名稱改為原稱;鄉增至52個,名稱以序數代替。
1956年2月,撤區并鄉,全縣劃為20個鄉。
1958年9月,取消鄉建制,實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全縣建立9個人民公社。
1958年12月,涇陽縣并入三原大縣,原縣轄區劃為4個人民公社、22個生產管區(簡稱管區)。
1961年4月,撤銷4個人民公社,全縣劃為12個中型人民公社。
1961年9月,恢復縣制,全縣劃為20個人民公社,211個生產大隊,1590個生產隊。
1962年,析瀛洲公社為蔣劉、高莊2個公社。全縣轄21個人民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數依舊。
1964年,城關公社分為涇干公社和城關鎮,駐地均在北極宮。
1966年,川流公社并入石橋公社。全縣轄1個鎮、20個公社,4個居委會,209個生產大隊,1529個生產大隊。
1981年,全縣劃為1個鎮、20個公社,4個居民社區,213個生產大隊,1591個生產大隊。
1982年9月,石橋鎮更名為橋底鎮,石橋公社更名為橋底公社。
1984年5月,改變“政社合一”體制,實行政社分開,設立鄉鎮。全縣劃為涇干、永樂、云陽、橋底、口鎮5個鎮和王橋、白王、興隆、太平、中張、掃宋、燕王、蔣路、龍泉、蔣劉、雪河、姚坊、崇文、高莊、三渠15個鄉,8個居民社區,538個行政村。
1987年7月,王橋鄉改為王橋鎮。
涇陽縣區劃現狀
截至2016年,涇陽縣下轄1個街道:涇干街道,12個鎮:永樂鎮、云陽鎮、橋底鎮、王橋鎮、口鎮、三渠鎮、太平鎮、高莊鎮、中張鎮、崇文鎮、興隆鎮、安吳鎮,231個行政村。涇陽縣政府駐涇干街道中心街190號。
涇陽縣地理環境
編輯涇陽縣位置境域
涇陽縣地處關中平原中部,涇河下游。東與三原、高陵縣交界,南與咸陽市渭城區接壤,西隔涇河與禮泉縣相望,北依北仲山、嵯峨山與淳化、三原縣毗鄰,介于東經108°29′40″—108°58′23″,北緯34°26′37″—34°44′57″之間,南北寬27千米,東西長37千米,總面積780平方千米。縣城位于西安市北偏西54千米,咸陽市北偏東28千米,距首都北京1290千米。
[1-3]
涇陽縣地質構造
地層
涇陽縣地層區劃屬陜甘寧盆地邊緣分區和汾渭分區。地層主要為古生代地層和新生代第四系地層。
(一)古生代地層
以寒武、奧陶系石灰巖為主,主要分布于基巖山區。
(二)新生代第四系地層
分布廣泛,成因復雜,有洪積相、風積相及河流相等。
區域構造
涇陽縣位于關中地塹北緣與鄂爾多斯向斜的接觸部位,地質構造受祁呂賀“山”字構造、新華夏構造及秦嶺緯向構造的影響,形成出露的構造形跡有東西走向的斷裂構迪及北東走向的褶皺和斷層,隱伏的構造有涇河斷裂、扶風—禮泉斷裂及永樂—零口斷層等。
[13]
涇陽縣地形地貌
涇陽縣位于渭河地塹北緣中段,岐山至富平斷裂帶兩側。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東西長37千米、南北寬27千米,海拔最高1614米,最低361米,垂直高差1253米。境內北部和西北部系嵯峨山、北仲山、西鳳山及黃土臺塬。涇陽縣南北寬27千米,東西長37千米,總面積780平方千米,有耕地67萬畝。山區面積97平方千米,占涇陽縣總面積的12.4%。中部為沖洪積平原,自西向東逐漸展寬降低,大部分海拔400米左右,地勢平坦,面積503平方千米,占涇陽縣總面積的64.5%。南部為黃土臺塬,位于涇河以南,塬面開闊,海拔為430—500米,面積180平方千米,占涇陽縣總面積的23.1%。
[14]
涇陽縣氣候特征
涇陽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冷暖、干濕分明。年平均氣溫13℃,冬季(1月)最冷為—20.8℃,夏季最熱(7月)為41.4℃。年均降水量548.7毫米,最多降水量829.7毫米,最少為349.2毫米。日照時數年平均為2195.2小時,最多(8月)為241.6小時,最少(2月)為146.2小時。無霜期年均213天。
[14]
涇陽縣水文概況
涇陽縣地表水資源總量19.2328億立方米,其中自產徑流量0.2518億立方米,平均年徑流深32.3毫米,過境客水量18.9810億立方米。境內有涇河、冶峪河、清峪河3條過境河流,均屬渭河水系,年入境客水總量19.8億立方米。
[15]
涇河
涇河源自寧夏涇源縣,自謝家溝入境,張家山出谷,東南流至桃園村附近出境。縣內河長77千米,流域面積634平方千米。
[15]
冶峪河
冶峪河系渭河二級支流,全長77.8千米,總流域面積541.3平方千米。三王溝入境,口鎮出谷,沿北部黃土臺塬北界東南流,水磨村以下橫切沖洪積平原北部,東注清河。縣內河長27.3千米,流域面積45.7平方千米。
[15]
清峪河
涇陽縣土壤類型
涇陽縣自然災害
涇陽縣自然資源
編輯涇陽縣水資源
涇陽縣水資源由地表水和地下水兩部分組成。地表水資源總量19.2328億立方米,主要由三條過境河流供給。涇河自王橋鎮謝家溝入境,張家山出谷,東南流至桃園村附近出境??h內河長77千米,流域面積634平方千米。年平均徑流量18.67億立方米。張家山谷口建有著名的涇惠渠引水樞紐,是該縣地面灌溉的主要水源。冶峪河系渭河二級支流,口鎮三王溝入境,口鎮出谷,東注清河。縣內河長27.3千米,流域面積45.7平方千米,年平均徑流量1539萬立方米。清峪河為該縣與三原縣的界河,接界段長16千米,年平均徑流量0.63億立方米,境內流域面積100.5平方千米。地下水資源年均8306萬立方米,占全縣水資源總量的25.8%。
[2]
[16]
涇陽縣礦產資源
涇陽縣境內礦產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區,有石灰石、粘土、鐵礦、大理巖礦、白云巖礦、石英砂巖礦和涇河沿岸的沙礫石礦,其中石灰石、藏量最為豐富,發展前景廣闊。現已探明儲量599億立方米,大理石巖礦總儲量為52萬噸、耐火粘土總儲量為242.68萬噸。
[2]
[16]
涇陽縣植物資源
涇陽縣森林植被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建國后營造了部分人工林,天然林稀少。灌木林主要有黃刺玫、連翹、麻葉繡球、紫丁香、六道木、枸杞子、酸棗等。荒山荒溝的陰坡,多為雜草灌木所覆蓋,覆蓋度70%—90%;陽坡及梁峁頂部主要為草本植物,有白草、黃菅草、本氏羽茅、茵陳蒿、長茅草等,覆蓋度40%—50%,灌木以酸棗居多。
森林
一、林木種類
可分為防護林、用材林和經濟林三類,主要樹種有刺槐、油松、泡桐、楊樹、椿樹、榆樹、蘋果、梨、桃、柿子、杏、棗、葡萄、核桃等。
二、林木分布
以刺槐、油松、楊樹、泡桐為主的用材林,主要分布于北仲山林場,涇河流域亦有一部分。
經濟林中蘋果、葡萄、柿子主要分布于白王、興隆、口鎮、蔣路、龍泉、橋底、王橋等鄉鎮;紅棗主要分布于太平鄉;梨主要分布于涇河沿岸的一些鄉鎮;杏主要分布于龍泉、口鎮和太平等鄉鎮;桃樹全縣20個鄉鎮均有分布;核桃、山杏、花椒等樹種,集中分布于北仲山林場和北塬五鄉鎮。
三、珍稀古樹
灌木草本植被
灌木草本植物中,藥材資源豐富,種類多,分布廣,已識別的有120余種,其中常用藥材50余種。根據藥物分類,大體可分為八大類146種,即根莖類、子實類、草類、花葉類、樹皮類、藤本樹脂類、菌類、動物類等。主要品種有防風、黃芩、柴胡、蒼術、板藍根、黨參、遠志、蒲公英、茵陳、丹參、香附、黃芪、南沙參、麥冬、白勺、車前子、牽牛子等。家種藥材主要有苡米、故子、沙參、荊芥、山藥、蒺藜、生地等。木本藥材主要有山芋、杜仲、槐米等。
[16]
涇陽縣動物資源
一、獸類
二、禽類
禽類動物數量大,種類多。家禽類有雞、鴨、鵝、鵪鶉等;野生禽類有綠頭鴨、潛鴨、大雁、石雞、畫眉、環頸雉等鳥類。
三、蟲類
種類繁多,僅農田害蟲及其天敵就有147種,隸屬2綱42種。
四、水生類
涇陽縣人口
編輯涇陽縣經濟
編輯涇陽縣綜述
2017年,涇陽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5.96億元,同比下降7%。按常住人口計算,全縣人均生產總值達到23992元。按現行價格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31.224億元,增長4%,占生產總值比重為41%;第二產業增加值13.194億元,下降40.4%,占生產總值比重為17%;第三產業增加值31.541億元,增長4%,占生產總值比重為42%。全年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37.75億元,占生產總值比重為49.7%。
[4]
固定資產投資
2017年,涇陽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46億元,同比下降18.9%,其中城鎮投資9.11億元,農村私人建房0.344億元,跨地區投資0億元。分三次產業來看:第一產業投資2.08億元;第二產業投資4.55億元;第三產業投資2.83億元。
[4]
財稅收支
2017年,涇陽縣地方財政收入合計1.37億元,同比增長34.7%;財政支出22.03億元,同比增長2.6%,其中節能環保、科學技術、教育、文化體育與傳媒、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和社會保障和就業等重點支出11.93億元,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為54.17%。
[4]
人民生活
涇陽縣第一產業
2017年,涇陽縣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2.816億元,其中農業25.45億元、林業0.075億元、牧業5.66億元、漁業0.042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1.59億元。
涇陽縣第二產業
工業
2017年,涇陽縣實現工業增加值12.6億元,下降41.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以上)增加值9.2億元,同比下降46.5%,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3.4億元,增長6.4%。全年32戶規模工業企業實現產值29.92億元,同比下58%。
[4]
建筑業
涇陽縣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7年,涇陽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4.46億元,同比下降21%。分經營地看:城鎮完成零售額1.94億元,下降19.7%;鄉村完成零售額2.52億元,下降21.9%。分消費形態來看:商品零售總額完成1.88億元,同比下降19.1%,住宿和餐飲業完成營業收入2.58億元,同比下降22.3%。
[4]
金融業
2017年,涇陽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176.13億元,比年初增加19.46億元,同比增長12.42%,其中住戶存款126.89億元;各項貸款余額47.74億元,比年初增加2.43億元,同比增長5.4%。
[4]
涇陽縣交通運輸
編輯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位居涇陽南塬,縣城距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僅10千米;咸銅鐵路穿境而過;包茂高速公路、新西銅高速、208省道縱貫南北,西咸北環線、關中環線、211國道溝通東西;咸旬高速從縣境通過;地方公路縱橫交錯,村村通油(水泥)路,形成了航空、鐵路、公路立體交通網絡格局。
[3]
涇陽縣社會事業
編輯涇陽縣科學技術
明代,涇陽縣人王徵編譯的《新制諸器圖說》、《遠西奇器圖說錄最》、《西書譯釋》等科技著作問世,對傳播西方科學技術知識、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影響頗深。
清以后,科技相對落后。
民國時,科技僅限于農業領域。
2017年,涇陽縣R&D支出占GDP比重達到0.02%,技術合同交易額累計完成0.2億元,縣域發明專利申請35件,縣域科技進步貢獻率預計35%。專利授權78件;科技服務熱線接聽咨詢求助電話120余次,解答群眾技術難題26個,提供現場服務520人次,散發科技資料10000份。結合“科技之春”宣傳月、科技活動周、科技下鄉活動等,全縣各涉農部門和各鎮共舉辦農民科技培訓會530余場次,發放各類資料4萬余份,培訓農民3萬余人。以“科技入園入企”活動為平臺,組織開展科技創新培訓3次,參加培訓300人次,為企業送技術3項,支持企業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研發應用。認真開展知識產權宣傳。4月26日“世界知識產權日”,組織人員上街開展宣傳咨詢,展出展版10塊,發放宣傳資料2萬余份,向群眾現場講解假冒和冒充專利的鑒別方法。
[4]
涇陽縣教育事業
涇陽縣教育事業源遠流長,宋時即設書院。
清乾隆五年(1740年)至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全縣共建縣學1所、社學48所、書院5所,其中味經書院不惟科舉,崇尚務實,開創新風,名聞陜、甘兩省,與西安關中書院、三原宏道書院齊名。更有崇實書院開陜西講授外國語之先河。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改書院為學堂。之后,高、初等小學堂、師范、農藝、工業學堂在涇陽縣次第建立。至宣統三年(1911年),全縣共建各類學堂60所。
民國初,改學堂為學校。民國十一年(1922年),有高等小學校3所,初級小學校63所,女小1所,教育事業有所發展。
截至2017年末,涇陽縣共有各類學校79所,其中普通中學16所,小學63所,中等職業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26737人,其中普通中學12931人,小學13806人。專任教師3067人,其中普通中學專任教師1802人,小學專任教師1265人。小學畢業生升學率100%;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8.26%。
[4]
涇陽縣文化事業
涇陽縣文化乃古京畿文化之大系,其民間藝術受宮廷文化、都市文化影響較深。唐貞觀五年(632年)前,太宗李世民聘十八學士于瀛洲臺賦詩作畫。明清時,眾多書畫名家在境內留下墨跡。
民國時,受新文化運動影響,一批文學青年先后步入中國文壇,在涇陽縣叉化藝術史上寫下輝煌一頁??谷諔馉幠甏?,文化活動與安吳青訓班的抗日宣傳一道融會于中國革命文化的大潮,話劇、歌劇、黑白無聲電影等新型文藝形式相繼傳入。
2017年,涇陽縣完善建成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25個,達標率為25%以上,超出市考指標5%;建有縣圖書館1個、縣文化館1個、鎮文化站8個,鎮綜合文體服務中心3個,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13671平方米,達到每萬人420平方米,超出市考指標70平方米;建成三渠鎮山東莊村等4個文化活動室。全年文化下鄉共放映各類影片2800余場次,送戲137場次,綜合文藝演出22場次,公共文化服務年度任務完成率達到了100%。同時以脫貧攻堅為主題的原創小品《回家》、《暖春》已多次演出,原創舞蹈作品《幸福涇河水》、《涇陽鍋盔》參加了陜西省藝術節群星獎評選。據統計,2017年市級以上刊物發表各類文化藝術作品60余件,在縣內發表或展出各類作品400余件。
[4]
涇陽縣體育事業
2017年,涇陽縣組織舉辦馬拉松、籃球賽、健步走等各類體育活動7場次,組織隊員參加陜西省第十六屆田徑資格賽、十四屆全國武術之鄉套路等競技比賽,累計榮獲金牌12枚,銀牌6枚,銅牌12枚,我縣培養輸送的運動員王沛宣獲得中國雪橇國家杯冠軍、青少年體育學校被授予2013—2016年度群眾體育先進單位。體育彩票截止12月底銷量達1156萬元。
[4]
涇陽縣醫療衛生
涇陽縣素有“醫林故邑”之稱。唐時,城南有“養疾院”。明時,西醫傳入,城西北設“醫學”。清時,“大寺狗皮膏藥”名噪關中。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創立衛生院、中醫研究社,因培養諸多岐黃高手,受到南京國醫館暨于右任先生嘉獎。但全縣衛生事業總體發展緩慢,黑熱病、猩紅熱、麻疹、乙型腦炎、痢疾等疾病流行,尤以黑熱病、甲狀腺腫等地方病為甚,嚴重危害人民健康。
解放前夕,全縣有中(西)醫診所、藥鋪(房)113處,從業人員約300人。
建國后,大力發展醫療衛生事業。1949—1956年,縣、區、鄉相繼設立醫療單位28個,村普遍建起醫療保健室(產院),縣、區、鄉、村四級醫療預防網絡形成。1989年,有縣級醫療單位5個,地段醫院6個,鄉鎮衛生院14個,村級醫療站279個,其中集體辦30個,鄉醫聯辦56個,個體辦118個,其他15個。
[22]
涇陽縣社會保障
2017年,涇陽縣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2個,床位數360個。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21039人,參加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人數8147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42694人,其中被征地農民社會養老保險6442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34290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46578人;參加工傷保險16980人;參加生育保險人數為14999人;參加失業保險18282人。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人數459869人。城鎮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數170戶,共301人,發放城鎮低保資金1438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數2621戶,共8239人,發放農村低保資金3076萬元。
[4]
涇陽縣環境保護
涇陽縣安全生產
涇陽縣歷史文化
編輯涇陽縣綜述
涇陽縣文化乃古京畿文化之大系,其民間藝術受宮廷文化、都市文化影響較深。唐貞觀五年(632)前,太宗李世民聘十八學士于瀛洲臺賦詩作畫。明清時,眾多書畫名家在境內留下墨跡。
民國時,受新文化運動影響,一批文學青年先后步入中國文壇,在涇陽縣文化藝術史上寫下輝煌一頁。抗日戰爭年代,文化活動與安吳青訓班的抗日宣傳一道融會于中國革命文化的大潮,話劇、歌劇、黑白無聲電影等新型文藝形式相繼傳入。
涇陽縣方言
涇陽方言屬北方官話中原方言關中片。
涇陽境內方言的主要分化是太平、蔣劉、高莊三鄉古漢語泥母洪音字北京讀[n〕聲母的讀作〔l〕聲母,與古來母合流;太平等鄉稱母親為“〔mγ〕”,稱祖母為“□□〔niania〕”??阪偟忍幏Q肚臍為“巴勞勞〔 palaulau〕”,白王稱人家為“人家〔 nie〕”,哪里為“達里〔ta.1i〕”也很有特點。
[24]
涇陽縣戲曲
流傳于涇陽縣的劇種有秦腔、眉戶、漢調二簧、花鼓戲、關中道情、阿宮、碗碗腔、弦板腔等,以關中方言為主的秦腔屬主要劇種。
清時,秦腔小戲班遍及城鄉。農閑時,藝人自愿結合,隨時隨地演出,城鄉許多男女老少能隨口哼唱秦腔。
民國十八年(1929年),縣內有戲樓38座,其中縣城內12座,其間涌現出劉俊容、李清云、唐德忠等一批造詣較高的秦腔名角。民國三十六至三十九年(1945年—1948年),戲曲活動最為活躍,城內秦腔、二簧同時演出,場場爆滿。在馳名渭北的二月養疾古會上,設南北兩臺,同時上演各種古典戲曲。其時,造就了彭易國、王益民等秦腔名角,并有任哲中、大麻子、張健民、張新華、康正緒、湯滌俗等境外秦腔名家來縣獻藝。
建國后,劇種呈現出以秦腔為主體,其他劇種兼收并蓄的新格局。20世紀50年代,眉戶劇《十二把鐮刀》《梁秋燕》,歌劇《白毛女》頗為盛行。“文化大革命”中,秦腔受京劇樣板戲的沖擊,一度曾被冷落。
涇陽縣民間樂舞
鼓樂
鼓樂,即鑼鼓打擊樂,用于鬧新年、重大節日慶典、歡迎歡送儀式和民族民間舞蹈的演奏。常用的打擊樂有大鼓、馬鑼、勾鑼、鐃鈸,甚者加京鑼、京釵、馬號,以渲染氣氛,豐富音色,增強效果。其中大鼓包括獅鼓、竹馬鼓、龍鼓(俗稱亂咚兒)、旱船鼓、霸王鼓、大頭娃戲柳翠鼓及秧歌鼓等。鼓樂人員編制少則三五十人,多則百人以上。全隊統一古裝,指揮員服裝有別于隊員。
[26]
吹打樂
民間嗩吶吹打樂班遍布涇陽縣城鄉,全縣有100余家,嗩吶藝人1500余人。80年代,樂班一般由4人組成,2把嗩吶,1只云鑼,1面帶把手鼓。境內民間嗩吶流派較多,尤以燕王鄉坡西村豐派最為著名。豐派嗩吶系世代相傳,內容豐富,曲目廣泛,質樸地道,音調細膩而富鄉韻;南塬嗩吶則抒情深沉;北塬嗩吶剛柔相濟,委婉動人。演奏形式分為獨奏、齊奏、合奏、雙吹。演技較高者,口吹兩只;高超者用口和鼻孔同時吹3—4只。
社火
社火,俗稱“社呼”,是涇陽縣比較古老的民間文藝活動。建國前,社火均為群眾自行組織演出,多以村為單位,也有幾村合伙結“社”的,經費自籌。演出前,先以紅帖通知富戶、商號或其他村寨。演出后由收帖者發給麻花、點心、香煙或錢幣。建國后,大多由社、隊集體組織演出,費用由集體開支。80年代以來,組織形式多樣化,既有集體社火隊,也有村民合伙自發組織的表演組。耍社火的時間一般在農歷正月初八至十五。內容包括芯子、高蹺、獅子、竹馬、火龍、賊打鬼、旱船、大頭娃等。
[27]
涇陽縣書法美術
涇陽縣素有崇尚書畫的良好風習,名家輩出,風格各異。唐代書法家韓擇木撰寫的隸書碑文成為后世研習書法之上品。明代畫家徐清萍、梁時元,清代畫家許旹、強應祥、劉源、杜儉等開一代畫風,對后人影響很大。
民國時,于右任先生首倡“標準草書”,并以草書《千字文》廣傳于世,對中國書法影響極大,世人稱“于體”。周伯敏研習“于體”,造詣頗精,為“于派”書法名家。工于魏體的茹欲立,廣臨秦、漢、唐、宋名家碑石,獨樹一幟。長于王體的王菩僧潛心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筆意,苦心研習《圣教序》和《蘭亭集序》,其筆鋒秀麗,功力健美,有很高造詣。張守道以“二王”行草作為研習歸依,旁收孫過庭、米芾等名家之長,自成流派。精于行草,兼寫石鼓、鐘鼎、隸、篆各體的何惠玄名揚三秦,其字氣勢豁達,筆力挺拔大方,大型草書激情奔放。
[28]
涇陽縣民間工藝
剪 紙
建國前,涇陽縣城鄉普遍流行剪窗花的習俗。逢年過節或婚嫁時一般剪貼喜鵲鬧梅、石榴結籽、老鼠嫁女、麒麟送子、蓮生貴子、鳳凰戲牡丹等字畫和翎毛花卉及雞、魚動物。建國后的剪紙增添了夫妻識字、學文化、勤勞致富等新內容。從事剪紙工藝者多系農村婦女。
[29]
紙扎
品種多樣,以花燈為主。主要有石榴燈、蓮花燈、魚燈、獅子燈、西瓜燈、轉燈、龍燈。一般在正月初四至十五上市,燈市主要在縣城二條街。建國前,涇陽縣紙扎店較多,主要承接花圈、腳纏、牌樓、筒紙、金銀山、斗課、紙人、紙馬、紙車等紙扎祭品。工藝名師席志清的紙扎店“成古齋”名揚渭北,店址初在縣城北關村,后遷至二條街。其工藝品制作精細,色彩艷麗,形象逼真,種類繁多,各具特色。
[29]
笙
涇陽縣民間文學
涇陽縣民間文學源遠流長,蘊藏量極為豐富。主要有諺語、歇后語、故事、風物、神話傳說等。明嘉靖年間《涇陽縣志》藝文卷中已載有《白渠歌》《涇水黃》《涇陽八景》《柳毅傳》《張真人飛升貓樹庵》等民謠和傳說。
[30]
涇陽縣風景名勝
編輯涇陽縣文物景點共660余處,縣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是陜西省36個文物大縣之一。有中國第一點——大地原點,第一渠——鄭國渠首遺址,第一塔——崇文磚塔,第一班——安吳青訓班,以及漢景帝陽陵、文廟博物館、李儀祉紀念館、張家山、文涇水電站等景點。
[31]
陽陵 漢陽陵是西漢景帝劉啟(前188年—前141年)和王皇后合葬的陵園,座落在陜西省咸陽市涇陽縣高莊鎮東南原上,是世界第九大奇跡。帝、后二陵并峙,呈西南—東北向排列,間距450米。封土呈四棱臺體,景帝陵高31米,陵墓周長680米,王皇后陵高25.2米,陵墓周長640米。兩陵各自圍以墻垣,形為陵園,又各具四門。門外“司馬道”兩側立“雙闕”,高4—5米。陵園內外有很多地面建筑遺址,在東南部形為半月形。在陽陵北部分布有大型的陪葬墓數座,而集中的陪葬墓區則位于陵園東?!瓣柫暌亍边€遠在陪葬墓區東北的原邊。
[33]
| |
張家山風景區 | |
太壸寺 | |
文廟 涇陽文廟位于涇陽縣城,南臨南環路,北背北極宮大街。1980年,涇陽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建筑平面以南北中軸線對稱排列,形成完全四合院群落,整體建筑坐北朝南,建筑面積1358平方米,整個建筑分大成殿、戟殿(山門)、東西廡殿、東西翼室四大部分。清同治元年(1861年)毀壞。同治四年(1865年),知縣黃傳紳修大成殿。其它建筑系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吳周氏捐銀所修。建國初,被學校占用,之后改為糧站、種子公司。1985年,縣文物管理委員會遷入辦公,現為縣博物館所在地。查考舊志,對文廟始建年代均無記載。
[36]
| |
鄭國渠首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秦王政元年(前246年),秦國興建的一項大型灌溉工程,由韓國水工鄭國設計,發動近萬人歷時10年完工,灌溉面積約110萬畝。渠首位于“瓠口”(今陜西省涇陽縣王橋鎮上然村西北),渠首樞紐由引水口,引水渠和擋水土堤構成較為完整的無壩引洪格局。主干渠至今涇陽王橋起,東北向經橋底、云陽橫絕冶峪河、清峪河,繞三原縣城北,東流橫絕濁峪河,東與石川河匯流,經臨潼、富平至蒲城縣龍陽注入洛河,全長126.03千米。鄭國渠引水口及引水渠多次變化,白渠、鄭白渠、豐利渠、王御史渠、廣惠渠、龍洞渠等的修建,均是對鄭國渠的改造和續建。
[37]
| |
崇陵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咸陽城北45千米涇陽縣蔣路鄉的嵯峨山南麓。唐德宗李適墓。李適(742年—805年),代宗李豫長子,在位期間(779年—805年),改租庸調為兩稅法,并征收間架稅、茶稅等,以增加財政收入。為加強中央集權,對藩鎮割據勢力采取裁抑政策,但無成效。用宦官統率禁兵,致使宦官權勢日盛。崇陵依山為陵,居高臨下,山環水抱,墓冢高突,全部用青石壘砌,嵌鑿石槽,澆灌鐵汁,卡有鐵板,十分堅固。陵園方圓20千米。石刻保存基本完好。朱雀門旁有10余尊石人,身著斗篷。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原點 |
涇陽縣著名人物
編輯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
| |
吳宓(1894年—1978年)
| |
高鴻(1918年—2013年)
| |
仵德厚(1910年—2007年)
| |
馮日乾(1939年—)
筆名仲鹿,白王鎮馮家溝村人,雜文家,高級講師,陜西省作家協會會員、陜西省雜文學會常務理事。
1991年,事跡入選《中國自學人才薈萃》。
1993年,入選《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
1995年,獲國家教育委員會長曾憲梓教育基金會教師獎。
2012年8月,著作《晚明奇士王徵》由西北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 |
馮潤璋(1902年—1994年)
| |
李若冰(1926年10月—2005年3月) | |
白描(1952年8月1日年—)
原名白志鋼,漢族,1952年8月1日生于陜西涇陽。畢業于陜西師范大學中文系,曾在大學任教6年,從事期刊編輯工作18年,著有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報告文學、文學評論以及散文隨筆200余萬字,影視作品多部。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中國國際人才交流與開發研究會理事,現任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副院長。
| |
雷抒雁(1942年8月18日—2013年2月14日)
|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 參考資料
-
- 1. 自然地理 .涇陽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7-06-30]
- 2. 自然地理 .涇陽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7-06-30]
- 3. 涇陽位置及優勢 .涇陽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7-06-30]
- 4. 二O一七年涇陽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涇陽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3-01]
- 5. 涇陽概況 .涇陽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5-08-28]
- 6. 涇陽縣志 行政建置志 .涇陽縣志[引用日期2017-07-01]
- 7. 涇陽歷史沿革 .涇陽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7-06-30]
- 8. 涇陽縣志 行政建置志 第二章 建置沿革 .涇陽縣志[引用日期2017-09-02]
- 9. 涇陽縣志 行政建置志 第三章 行政區劃 第一節 清以前區劃 .涇陽縣志[引用日期2017-09-02]
- 10. 涇陽縣志 行政建置志 第三章 行政區劃 第二節 清代區劃 .涇陽縣志[引用日期2017-09-02]
- 11. 涇陽縣志 行政建置志 第三章 行政區劃 第三節 民國區劃 .涇陽縣志[引用日期2017-09-02]
- 12. 涇陽縣志 行政建置志 第三章 行政區劃 第四節 建國后區劃 .涇陽縣志[引用日期2017-09-02]
- 13. 涇陽縣志 自然地理志 第一章 地質與礦產 第一節 地質概況 .涇陽縣志[引用日期2017-09-02]
- 14. 地貌氣候 .涇陽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7-06-30]
- 15. 涇陽縣志 自然地理志 第四章 水文 第一節 地表水 .涇陽縣志[引用日期2017-09-02]
- 16. 自然資源 .涇陽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7-06-30]
- 17. 涇陽縣志 自然地理志 第五章 土壤 第一節 土壤分類及其分布 .涇陽縣志[引用日期2017-09-02]
- 18. 涇陽縣志 自然地理志 第八章 自然災害 .涇陽縣志[引用日期2017-09-02]
- 19. 涇陽縣志 科技志 .涇陽縣志[引用日期2017-07-01]
- 20. 涇陽縣志 教育志 .涇陽縣志[引用日期2017-07-01]
- 21. 涇陽縣志 文化志 .涇陽縣志[引用日期2017-07-01]
- 22. 涇陽縣志 衛生體育志 第一章 衛生 .涇陽縣志[引用日期2017-07-01]
- 23. 涇陽縣志 文化志 .涇陽縣志[引用日期2017-07-04]
- 24. 涇陽縣志 民俗方言宗教志 第五章 方言 .涇陽縣志[引用日期2017-07-04]
- 25. 涇陽縣志 文化志 第三章 戲曲 音樂 舞蹈 第一節 地方劇種 .涇陽縣志[引用日期2017-07-04]
- 26. 涇陽縣志 文化志 第三章 戲曲 音樂 舞蹈 第四節 音樂 舞蹈 .涇陽縣志[引用日期2017-07-04]
- 27. 涇陽縣志 文化志 第五章 民間文藝 第一節 社火 .涇陽縣志[引用日期2017-09-02]
- 28. 涇陽縣志 文化志 第四章 書法美術 第一節 藝術流派與風格 .涇陽縣志[引用日期2017-09-02]
- 29. 涇陽縣志 文化志 第五章 民間文藝 第三節 民間工藝 .涇陽縣志[引用日期2017-09-02]
- 30. 涇陽縣志 文化志 第五章 民間文藝 第四節 民間文學 .涇陽縣志[引用日期2017-09-02]
- 31. 人民時評:抗日英雄被中共判處10年徒刑真相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7-07-02]
- 32. 崇文塔 .涇陽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7-06-30]
- 33. 漢陽陵 .涇陽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7-06-30]
- 34. 張家山風景區 .涇陽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7-06-30]
- 35. 太壸寺大殿 .涇陽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7-06-30]
- 36. 文廟 .涇陽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7-06-30]
- 37. 鄭國渠首遺址 .涇陽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7-06-30]
- 38. 大地原點 .涇陽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7-06-30]
- 39. 他是望之儼然即之也溫的老人(圖) .網易[引用日期2017-07-02]
- 40. 紀錄片《百年巨匠——于右任》西安交大開機(圖) .網易[引用日期2017-07-02]
- 41. 長路踏歌 玉琢汝成——培華早期捐資人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7-07-02]
- 42. 于右任之子:蔣介石和宋美齡常與父親討論字畫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7-07-02]
- 43. 姬發之子 于姓始祖(圖) .網易[引用日期2017-07-02]
- 44. 中國僑聯將在臺北舉辦于右任書法紀念辛亥展 .中央電視臺[引用日期2017-07-02]
- 45. 于右任:民國難得的一大趣人 .騰訊網[引用日期2017-07-03]
- 46. 1949:國學大師吳宓到北碚任教之謎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7-07-02]
- 47. 多情吳宓浪漫長沙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7-07-02]
- 48. 涇陽28名貧困生領4.8萬“高鴻獎學金” .華商報[引用日期2017-07-02]
- 49. 著名分析化學家、教育家高鴻院士逝世 享年95歲 .中國科學院[引用日期2017-07-02]
- 50. 他把“高深莫測”變成“高深可測”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7-07-02]
- 51. 抗日名將 臺兒莊戰役“敢死隊”隊長仵德厚辭世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7-07-02]
- 52. [抗日敢死隊長仵德厚辭世] .騰訊網[引用日期2017-07-02]
- 收起
詞條標簽:
V百科往期回顧
- 1 歷史沿革
- 1.1 地名由來
- 1.2 建置沿革
- 2 行政區劃
- 2.1 區劃沿革
- 2.2 區劃現狀
- 3 地理環境
- 3.1 位置境域
- 3.2 地質構造
- 3.3 地形地貌
- 3.4 氣候特征
- 3.5 水文概況
- 3.6 土壤類型
- 3.7 自然災害
- 4 自然資源
- 4.1 水資源
- 4.2 礦產資源
- 4.3 植物資源
- 4.4 動物資源
- 5 人口
- 6 經濟
- 6.1 綜述
- 6.2 第一產業
- 6.3 第二產業
- 6.4 第三產業
- 7 交通運輸
- 8 社會事業
- 8.1 科學技術
- 8.2 教育事業
- 8.3 文化事業
- 8.4 體育事業
- 8.5 醫療衛生
- 8.6 社會保障
- 8.7 環境保護
- 8.8 安全生產
- 9 歷史文化
- 9.1 綜述
- 9.2 方言
- 9.3 戲曲
- 9.4 民間樂舞
- 9.5 書法美術
- 9.6 民間工藝
- 9.7 民間文學
- 10 風景名勝
- 11 著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