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
尼克松(美國第37任總統(tǒng))一般指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
1937年至1942年,在加利福尼亞州惠特爾當律師。
解讀詞條背后的知識
話題人物
,
政治人物
,
官員
,
外國歷史人物
,
人物
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1913年1月9日-1994年4月22日),美國著名政治家,美國第34任副總統(tǒng)(1953-1961)及第37任總統(tǒng)(1969-1974)。
生于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附近的約巴林達鎮(zhèn),愛爾蘭人后裔。父親是汽車加油站和百貨店老板。尼克松畢業(yè)于惠蒂爾學院和迪克大學,先當律師,后入海軍,復員后曾兩次選入參議院。1952年參加副總統(tǒng)競選成功,任副總統(tǒng)4年。1960年、1964年兩度競選總統(tǒng)失敗。1968年參加總統(tǒng)競選獲勝。1972年謀求連任成功。執(zhí)政后,尼克松對內的目標是抑制通貨膨脹,重振美國經濟。對外,提出尼克松主義,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直接接觸,于1972年實現(xiàn)訪華,打開了兩國關系的大門。1973年,結束了越南戰(zhàn)爭。同年,蘇聯(lián)領導人回訪美國,雙方宣告冷戰(zhàn)結束。
-
人物關系有錯誤 已反饋
-
糾錯關閉糾錯
- 中文名
- 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
- 外文名
- Richard Milhous Nixon
- 國 籍
- 美國
- 出生地
-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約巴林達
- 出生日期
- 1913年(壬子年)1月9日
- 逝世日期
- 1994年(甲戌年)4月22日
- 職 業(yè)
- 政治家,軍人,律師
- 畢業(yè)院校
- 杜克大學法學院(1937年)
- 信 仰
- 基督教(新教圣公會)
- 主要成就
-
獲得兩枚戰(zhàn)斗之星
曾任美國第37任總統(tǒng)
尼克松訪華結束越戰(zhàn) - 代表作品
- 《尼克松回憶錄》《真正的戰(zhàn)爭》《領袖們》《六次危機》
- 政 黨
- 共和黨
- 配 偶
- 帕特·尼克松
- 血 型
- A型
- 子 女
- 帕特麗霞·尼克松;朱莉·尼克松
- 星 座
- 摩羯座
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人物生平
編輯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早年經歷
1941年,尼克松一家來到華盛頓,他在物價管理處找到了一個工作,但這個工作并不使他滿意,于是他加入了海軍,開始他被安排在本土工作,但他希望能尋求一些刺激的工作,于是他被派到所羅門群島分管后勤,他從未前往前線,但獲得了兩枚海軍戰(zhàn)斗之星,1945年底晉升為海軍少校,并準備復員。
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踏入政壇
1946年,美國即將進行中期選舉,美國共和黨迫切希望能夠得到一位合適的候選人參選加利福尼亞州的12眾議員選區(qū),以擊敗該選區(qū)民主黨人杰里·沃勒斯,然而共和黨調查委員會始終未能尋找到一位合適的參選人,最終尼克松的母校惠蒂爾學院推薦了他們的校友尼克松,尼克松坦然接受了提名,他并在選戰(zhàn)中一舉以65586票擊敗了沃勒斯的49994票,當選美國國會眾議員。
1948年,尼克松作為眾議員非美活動委員會的成員參與了希斯間諜案,他是該調查的堅定支持者,在有證據(jù)表明希斯無罪時,他要求委員會繼續(xù)調查,也因此被視為是共和黨保守派成員和麥卡錫主義的幫兇。
1949年,尼克松開始籌備競選加利福尼亞州參議員,他計劃擊敗民主黨參議員謝爾登·唐尼以躋身參議院,在民主黨人道格拉斯同樣宣布競選后,唐尼宣布退出,尼克松最終在1950年的中期選舉中以高票擊敗道格拉斯,當選美國國會參議員。
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競選總統(tǒng)
從1951年開始,美國總統(tǒng)杜魯門的地位開始搖搖欲墜,共和黨不擇手段的對其發(fā)動攻擊,麥卡錫主義泛濫、朝鮮戰(zhàn)爭,特別是解職麥克阿瑟和1951年鋼鐵工人大罷工,都一次又一次打擊了他。1952年3月,杜魯門正式宣布不再試圖競選連任—盡管他仍然可以參選。
與此同時,從1951年開始,越來越多的人呼吁北約最高統(tǒng)帥艾森豪威爾參選,1952年3月,在得知杜魯門已經決意不參選后,在新罕布什爾州州長舍曼·亞當斯的幫助下,艾森豪威爾宣布參選,他回到了美國,積極投入競選活動,盡管羅伯特·阿爾方索·塔夫脫的呼聲也很大,但所有人都希望—未來的共和黨候選人應該是一位中間派,在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中,艾森豪威爾以595票擊敗了羅伯特·塔夫脫的500票,順利獲得提名。
由于是一位軍人,艾森豪威爾對競選搭檔的挑選并無意見,于是在杜威—前兩次總統(tǒng)選舉的共和黨候選人的建議下,艾森豪威爾決定挑選尼克松,尼克松決定同意。
然而,到了9月,開始有媒體大肆渲染尼克松擁有所謂的富豪基金會為其進行政治募捐,共和黨高層建議尼克松親自上電視解釋,尼克松同意了,就在9月23日尼克松即將舉行演講時,他突然接到了杜威的電話,杜威表示艾森豪威爾的幕僚要求尼克松辭職,憤怒的尼克松掛斷了電話,隨即上臺開始直播演講。
他在演講中公布了微薄的財產,還表示到目前唯一收到的禮物是別人寄給他女兒的一條狗,名叫跳棋,并表示無論如何,他們都將繼續(xù)收養(yǎng)它,也因此,這篇演講被稱為跳棋演講。
這篇演講吸引了大約6000萬美國人觀看,也直接使得艾森豪威爾放棄了撤換尼克松的想法,并和他一起投入競選。
在1952年11月4日的大選中,艾森豪威爾和尼克松取得的優(yōu)勢令人咂舌,他們奪取了除南方以外的所有州份,以3400萬票和442張選舉人票大敗民主黨伊利諾伊州州長阿德萊·史蒂文森,1953年1月20日,艾森豪威爾和尼克松就任美國總統(tǒng)和副總統(tǒng)。
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任內大事
1959年7月,時任美國副總統(tǒng)理查德·尼克松受總統(tǒng)艾森豪威爾之托出席在前蘇聯(lián)首都莫斯科舉行的美國國家博覽會(American National Exhibition)開幕式。為了這次展覽,整個展館都布置了美國人心目中每個國民能擁有的一切。展館內到處都是現(xiàn)代的、自動化的休閑娛樂設備,用以顯示在資本主義制度的美國規(guī)模巨大的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成果。在一座模板美式別墅的廚房展臺,尼克松和前蘇聯(lián)部長會議主席尼基塔·赫魯曉夫之間展開了一場關于東西方意識形態(tài)和核戰(zhàn)爭以及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和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優(yōu)劣的論戰(zhàn)。大多數(shù)美國人認為尼克松贏得了這場辯論,他在本國的威信也因此大大增加,這就是著名的“廚房辯論”。
1972年2月,尼克松首次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他也成為首位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的美國總統(tǒng)。訪華期間中美兩國政府發(fā)表了著名的《上海公報》。尼克松為打開中美關系大門并為改善和發(fā)展中美兩國關系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尼克松的任期內,逐步將美國軍隊撤出越南。1973年1月27日,美國簽署《關于在越南戰(zhàn)爭結束、恢復和平的協(xié)定》。3月29日,美軍完全從越南的南部地區(qū)撤出。至此,這場美國歷史上持續(xù)時間最長,也使這個國家陷入危機的越南戰(zhàn)爭結束。
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水門事件
1972年6月17日,在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總部查獲的竊聽事件。當時(6月17日凌晨2點30分)有5人被捕,他們帶著手套、電筒、復雜的偷聽工具和電子竊聽器。事件的起因是由于尼克松吩咐查爾斯·科爾森去搞民主黨全委會總部主要負責人拉里·奧布賴恩的情報。可是,由于民主黨對此早有提防,而中央情報局又自始至終監(jiān)視著竊聽者的行蹤,所以竊聽者的一切作為都敗露了。這件事發(fā)生在美國總統(tǒng)競選期間,后來追究到“總統(tǒng)競選連任委員會”中的官員們,一些政府官員先后辭職了。其他一些官員,包括前司法部長約翰·米切爾,前白宮辦公廳主任霍爾德曼、前內務部總顧問埃利希曼,由于極力掩蓋這個事件而觸犯了法律。尼克松則否認這個事件和自己有任何瓜葛。但是法庭強迫他交出那些表明他實際上企圖逃避調查的錄音磁帶,結果他不得不把磁帶交了出來。
1974年7月8日,最高法院以八票對零票通過了對尼克松不利的裁決。與此同時,報紙社論發(fā)出要他辭職的輿論,國會也不停地呼吁,要對他進行彈劾。尼克松于8月7日在給霍爾德曼打電話,告訴他已決定辭職時,他說:“我簡直得不到國會的政治支持,而我要繼續(xù)擔任總統(tǒng)是需要這種支持的。我不能眼看由于6個月或更長時間的彈劾審判,國家陷于分裂,我們的對外政策遭到破壞。”于是他在第二天宣布辭去了總統(tǒng)職務。1個月之后,尼克松被赦免一切與“水門事件”有關的罪名,而20名自認為是代表總統(tǒng)采取行動的總統(tǒng)下屬人員都被定了罪。
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晚年生活
1974年,辭職時的尼克松已61歲,一般而言應該長期隱居,安度晚年,可尼克松不是這樣,他要做一件看來幾乎沒有可能實現(xiàn)的事情——用另一種努力改變他在美國公眾心目中的形象,挽回自己的聲譽。在此后20年的時間里,尼克松不斷反思自己,積極參與國際間事務,為美國的在任總統(tǒng)出謀劃策,在國內外講演數(shù)百次,寫出了包括《尼克松回憶錄》、《六次危機》和《領導人》在內的8部暢銷書。這期間,每年的6月17日——水門事件的紀念日,對尼克松來說都是一個痛苦的關卡,因為許多媒體會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來反思那段對尼克松來說極不光彩的日子,不斷有新的錄音資料公布出來,記者會在不同的場合發(fā)出攻擊性的提問責難尼克松。尼克松以極大的耐心和真誠的悔恨來求得公眾的原諒,并用實際行動來等待時間的裁決。他的行為終于讓美國人感動了,他重新贏得了人們的信任。這也是尼克松真正打動少女莫尼卡的地方。
1993年4月8日,尼克松最后一次訪問中國。
[2]
因當時的中國政府怕引起外交事件,所以當時中國的媒體對此只做了有限的報道,這些報道一個也沒有作為重點,更沒有一個放在頭條位置。尼克松曾在后來的談話中對此表示過不滿,但他已不是美國權力塔尖上的那個人,不滿也只能不滿了。后來這次訪問被詳細地記錄在《冬天里的尼克松》一書里,對出訪背景、訪問行程、與誰談過話、到過哪些地方都敘述得清清楚楚,多少彌補了尼克松的一點缺憾。這本書的作者就是陪同尼克松的女助手莫尼卡·克羅利。
莫尼卡之所以能成為尼克松晚年最得力、最親近的女助手,有一段令人感動的故事。1989年5月,剛滿20歲,就讀于柯爾格特大學的莫尼卡,在一位教授的建議下讀完了尼克松的新書《1999年:不戰(zhàn)而勝》,其中的外交思想對她產生了很大的沖擊,她馬上寫了一封長信寄給尼克松,信中表達了她的許多外交見解以及對尼克松的不同意見。暑假過后,莫尼卡竟收到了尼克松的親筆回信,對她的信大加稱贊,并承諾在適當?shù)臅r候與她當面討論美國的外交政策。10月2日,莫尼卡如約來到新澤西北部尼克松的辦公室,和他就與美國有關的國際政治問題面談了兩個小時,從此這個比尼克松小56歲的美國女孩走進了尼克松的工作和生活中,直到他在1994年中風去世。在尼克松最后的四年里,莫尼卡“成了他一個專職的知己和女友,成了他允許進入自己營造的避風港的少數(shù)人之一”。莫尼卡陪尼克松到國內外旅行,準備研究和講演的資料,與他一同討論有關事件和他的思想、觀點,“有時干脆同情地傾聽他的訴說”,不僅幫助尼克松順利地完成了他的最后兩部著作《只爭朝夕》和《超越和平》,而且在他死后又獨立完成了《記錄外的尼克松》和《冬天里的尼克松》,使得尼克松的晚年生活得以生動、真實地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
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經濟政策
編輯1971年8月到1974年4月,尼克松政府為克服美國經濟滯脹危機采取的刺激經濟發(fā)展的措施。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失業(yè)、通貨膨脹和美元危機是美國經濟的三大嚴重問題。尼克松就任之初,試圖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限制經濟增長速度,削減政府開支,但未能緩解通貨膨脹,反而加劇了失業(yè)。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宣布轉向“新經濟政策”,目的在于對外維持美元的經濟霸主地位,對內控制通貨膨脹,刺激經濟回升。它分四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1971.8.15-1971.11)凍結工資和物價,禁止外國用美元兌換黃金并增收10%的進口附加稅;
第二階段(1971.11-1972.12)對工資和物價實行管制,把年通貨膨脹率控制在2~3%,工資增長率不得超過5.5%,同意將美元貶值7.89%,并取消10%的進口附加稅;
第三、四階段都以限制工資和物價增長率為目標。1973年又將美元與黃金的比價貶值10%。
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訪問中國
編輯1969年珍寶島事件后,毛澤東主席決定和美國加強關系。而美國的新總統(tǒng),理查德·尼克松為遏制蘇聯(lián)力量,結束越戰(zhàn),也想與中國走得更近。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正式訪華。2月28日,中美兩國發(fā)表了指導兩國關系的《中美聯(lián)合公報》,中美交往的大門終于被打開,東西方握手跨過1萬6千英里和20年敵意之橋梁。尼克松此次訪華是20世紀國際外交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尼克松對此引用毛澤東的話:“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就是今日,就在此時。”
毛澤東主席在中南海會見了尼克松總統(tǒng)。22日,周恩來總理同尼克松總統(tǒng)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會談,就中美關系正常化及雙方關心的其他問題進行了討論。周恩來表示:臺灣問題是阻礙兩國關系正常化的關鍵。尼克松表示:美國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自古以來就中國的一部分。 26日,周恩來總理陪同尼克松總統(tǒng)赴杭州訪問。之后,尼克松一行飛往上海。
28日,中美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lián)合公報》。在公報中,雙方聲明:“中美兩國關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國家的利益的。”在臺灣問題上中方重申了“一個中國”的原則,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必須從臺灣撤走。美方聲明:“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并“確認從臺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中美聯(lián)合公報》是中美兩國簽署的第一個指導雙邊關系的文件。它的發(fā)表,標志著中美隔絕狀態(tài)的結束和關系正常化進程的開始。
尼克松對中國的訪問改變了冷戰(zhàn)平衡,他在中國的勝利使人們淡忘了在越南發(fā)生的越來越悲哀的事件。
1976年2月,尼克松第二次訪問中國,此時已經卸任的尼克松雖然是以平民身份到中國訪問,但依然受到了總統(tǒng)般的禮遇,他還同毛澤東主席進行了1小時40分鐘的會談,只比福特總統(tǒng)在1975年12月同毛的會談少10分鐘。
1978年12月16日晚,發(fā)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關于建立外交關系的聯(lián)合公報》。這為尼克松訪華以及同毛澤東的會晤畫上圓滿的句號
[4]
。
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訪問深圳
編輯1993年4月8日,曾經歷史性地”跨越浩瀚的太平洋”向中國人民伸出友誼之手的美國第37任總統(tǒng)理查德·尼克松,進行了最后一次訪華之旅。期間,他興致勃勃地訪問了北京、上海、杭州、廣州等城市,并于4月14日至15日到訪深圳,并以此結束在華全部行程。
當時距其于1972年2月開創(chuàng)的”破冰之旅”已有21年之久。這期間,中國大地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之后,尼克松也曾多次訪問中國。1993年4月的深圳之行,是他唯一一次訪問深圳。一年后的1994年4月22日,尼克松因突發(fā)中風去世。于是,這座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也就成為他在中國大陸的最后記憶。
首站登上國貿大廈
1993年4月14日上午10點50左右,尼克松一行從廣州乘火車抵達深圳。火車為這些尊貴的客人專門留出了一節(jié)車廂。從廣州到深圳的途中,尼克松對隨行的助手莫尼卡·克羅利說看到了”真正的中國”。窗外的農田和牛車引起了他的興趣,它們與步入現(xiàn)代化進程的廣州都市形成巨大反差,也讓他看到中國經濟發(fā)展過程中不同的側面。
南國春早,四月的深圳天氣濕暖,鮮花盛開。80歲高齡的尼克松在中國游歷一周后,對這座幾乎是一夜之間崛起的城市還是充滿好奇。11點市外辦的專車將尼克松一行直接送抵國貿大廈,前往頂樓的旋轉餐廳觀看市容。
一直對中國的發(fā)展非常關注的尼克松不可能不知道,就在一年前,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也來到深圳,也曾和他一樣登臨國貿的旋轉餐廳。“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真是個了不起的創(chuàng)舉啊。”尼克松一邊看,一邊由衷地感慨。
當時的國貿大廈是深圳速度、深圳奇跡的象征,是全國各地游客必去之處,也是深圳最熱鬧、最繁華的地方。姚偉志記得,國貿大廈的所見所聞讓尼克松非常興奮,從旋轉餐廳下來,走到大廈的門口,他發(fā)現(xiàn)附近游玩的群眾聞訊而來,在警戒線外好奇地觀望,不少人認出了尼克松,喊著他的名字向他揮手致意。
當時尼克松也激動起來,他突然大步向前,一腳踏上等候他的奔馳車,一手抓著車頂保持身體的平衡,另一只手高高舉起向圍觀的群眾致意,引起一陣熱烈的歡呼。是啊,他的舉動就像個活潑的年輕人,根本看不出是個80歲的老人。保安人員都嚇了一跳,趕緊過去保護他。過了好久,尼克松才肯下來坐進車里。這個小插曲,給姚偉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深圳比我期望的還要好
14日中午12點,時任深圳市長厲有為在富臨大酒店會見尼克松一行。
尼克松在會見中表示,我來深圳前,看過深圳的許多照片,對深圳抱有很高的期望,看了這個城市,我感到激動,事實上這個城市比我期望的還要好。我將向美國的商人們建議,如果要投資就來中國,把資金投向深圳。
尼克松的助手莫尼卡·克羅利在著作《冬天里的尼克松》里,詳細記錄了尼克松最后一次訪華前前后后的許多細節(jié)。她在書中寫道,應尼克松的要求,她收集了美國國會對中國、日本和朝鮮的概括性評論、剪報和其他背景資料。1993年3月31日,尼克松把克羅利叫去,對中國自1978年以來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翻三番等成就發(fā)表了不少感嘆。他輕拍著一張紙說,“1992年,中國吸引了100億美元的外資,這個數(shù)字與美國吸引的外資相同,這對于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來說是很不錯的!”
感激中國人民對自己的欣賞
據(jù)克羅利在書中的描述,尼克松于1993年4月11日說,“有兩件事將使我載入史冊:水門事件和對中國開放。”
雖然歷經多次風波和坎坷,尼克松始終對中國人民抱有好感。他不止一次稱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最富有、最古老、最驕傲的文明國度。上世紀70年代,他促使中美關系解凍,為中國走向開放創(chuàng)造了國際條件。1989年,當中國再一次面臨困難時,尼克松又回到中國,以現(xiàn)實主義的態(tài)度為中美關系的繼續(xù)發(fā)展做出了努力。1993年的最后一次旅行,正如克羅利在書中透露的,“尼克松是要評價中國經濟改革的現(xiàn)狀,在離開時為中國的進步而大為驚嘆。”
那天下午,尼克松先后參觀了博物館、杜邦中國集團有限公司和錦繡中華景區(qū)。在博物館參觀時,他兩次重復同一句話,“中國是一所學者們窮其一生都無法畢業(yè)的大學”,意指中國文化之浩瀚令人嘆為觀止。記者在查閱資料時發(fā)現(xiàn),尼克松已將這句話寫入著作《競技場上》(又譯《角斗場上》)。
在錦繡中華,尼克松不顧保安人員的勸阻,興致勃勃地停下來和景區(qū)的演員或游客握手、交流,對于有人能夠認出他、記得他表示開心。當年還是年輕小伙的姚偉志也是尼克松的崇拜者之一。他得知尼克松要來深圳,事先去香港采購了尼克松英文原版著作《競技場上》,并順利地要求到尼克松在書的扉頁簽名。
克羅利在書中寫到:“人們對他的欣賞和尊敬,在國內已漸漸變弱,而中國人對他顯示出來了。在中國那個溫暖的一天......他是一個受尊敬、受聆聽、被需要的人。他尋求尊敬,在中國他找到了。最后一次訪華途中,尼克松還對她說,中國人感激他為中國開放做出了貢獻,而我則為他們的欣賞而感激他們。”
[2]
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個人著作
編輯1962年,尼克松寫了《6次危機》一書,記敘他自己的生活經歷,自道短長,自言甘苦。退出政壇后,他在隱居式生活中大量讀書,尤其偏愛政治家的著作。讀書之余以筆耕為樂,于70年代末和80年代先后出版了《尼克松回憶錄》、《真正的戰(zhàn)爭》、《領袖們》、《不再有越戰(zhàn)》和《1999:不戰(zhàn)而勝》、《超越和平》。
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大事年表
編輯1934年,獲惠特爾學院學士學位。后進杜克大學專修法學,1937年獲法學士學位。

《時代周刊》封面人物尼克松(20張)
1938年6月,加入美國共和黨。
1942年至1946年,在海軍服役,升為海軍少校。
1950年,當選為美國聯(lián)邦參議員。
1952年,他作為艾森豪威爾的競選伙伴,當選為美國副總統(tǒng)。
1956年,他再度當選為美國副總統(tǒng)。
1968年,尼克松重返政壇,在當年的美國大選中,他擊敗民主黨人漢弗萊和獨立競選人華萊士,當選為美國第46屆(第37任)總統(tǒng)。
1972年11月,連任第47屆總統(tǒng)。
1974年8月,因“水門事件”被迫辭去總統(tǒng)職務。
1994年4月18日傍晚,尼克松在新澤西家中突患中風,當即被送往康奈爾中心急救。
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藝術形象
編輯《尼克松》
英文名:Nixon
中文名:《尼克松》
別名:《驚世謊言尼克遜》
導演:(奧利弗·斯通Oliver Stone)
主演:(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瓊·艾倫Joan Allen)(鮑爾斯·布思Powers Boothe)(艾德·哈里斯Ed Harris)(鮑勃·霍斯金斯Bob Hoskins)(E·G·馬歇爾E.G. Marshall)
上映:1995年12月20日
地區(qū):美國
對白:英語 普通話 俄語
顏色:彩色/黑白
聲音:杜比數(shù)碼環(huán)繞聲(Dolby Digital)
時長:192min / USA:212
類型:傳記 劇情
發(fā)行公司: Buena Vista Home Video(BVHV)
劇情介紹:
影片試圖從客觀的立場出發(fā)探討因水門丑聞而下臺的美國總統(tǒng)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的政治生涯。雖然也涉
及到他的童年和早期從政的經歷,但重點是在水門事件。當影片中一個女學生當面問總統(tǒng):“為什么你作為總統(tǒng)制止不了越南戰(zhàn)爭?是不是因為這個制度?”尼克松似有所悟,他對手下人說:“她懂得我花了25年時間搞政治才懂得的事情……”編導者正是試圖從這樣的角度來塑造尼克松的形象:對所謂“野獸”的無可奈何,沉湎于過去而不能自拔,既脆弱又具有領袖的魅力,易受驚嚇又十分強硬,總之,是個復雜的悲劇性的人物。本片由奧斯卡大導演奧利弗·斯通所執(zhí)導,奧利弗·斯通曾導過《七月四日誕生》
[5]
、《刺殺肯尼迪》
[6]
等大家熟知的得獎佳片,《白宮風暴》則是他在1995年最新的作品,除了導演之外,深為國人所熟知的奧斯卡影帝安東尼·霍普金斯及東尼獎影后瓊安艾蓮同片較勁,給愛看好片的朋友絕佳的視覺享受。本片榮獲奧斯卡四項提名: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編劇及最佳電影配樂。

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13張)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 參考資料
-
- 1. 美國歷屆總統(tǒng)簡介:理查德·尼克松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8-07-14]
- 2. 尼克松在深圳度過難忘的兩天 .深圳特區(qū)報[引用日期2016-10-11]
- 3. 尼克松新經濟政策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8-07-14]
- 4. 鮮為人知的尼克松下臺后1976年訪華內幕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4-1-26]
- 5. 生于七月四日 .豆瓣.2015-11-01[引用日期2015-11-01]
- 6. 刺殺肯尼迪 JFK .豆瓣.2015-11-01[引用日期2015-11-01]
詞條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