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張心湜
- 國 籍
- 中國
- 出生地
- 湖南省常德市
- 出生日期
- 1942年6月26日
- 職 業
- 醫生
- 主要成就
- 發明經尿道前列腺切除手術計算器監控裝置
- 學 位
- 學士
張心湜簡介
編輯張心湜主要貢獻
發明經尿道前列腺切除手術計算器監控裝置,獲多國發明專利及臺灣科技最高獎,專利金全數捐出,成立泌尿科研究發展基金,獎掖后學。成立臺灣第一個"泌尿外科培訓班"及"外科腫瘤醫師培訓中心"。從事醫學教育三十余年,并持續第一線臨床醫療及教學工作,經驗豐富,深受病患愛戴。發表論文204篇(含SCI 93篇),書籍22本,擔任各醫學雜志主編、世界影視泌尿學及國際外科學會世界大會主席。
張心湜擔任職務
1990年起為促進兩岸醫學發展,從事下列交流工作:每年赴大陸頒發獎助學金,舉辦研討會,安排兩岸醫科大學師生互訪,安排大陸醫師來臺觀摩、研究,捐贈大陸醫學院及醫院先進設備、醫學期刊及錄像帶,擔任北大泌尿科培訓學院榮譽院長及專家培訓委員,2008年12月15日受聘為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并鑒于張心湜院士在海內外醫學教育領域的卓越成就以及對該校醫學人才培養和醫學學科發展做出的突出貢獻,于2010年4月30日聘請張心湜院士為交通大學醫學院名譽院長。
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心湜人物生平
編輯談及自已的生長經歷,張心湜簡約到如同填履歷:在臺灣讀書長大,1967年畢業于國防醫學院,到榮民總醫院作醫生、泌尿科主任,然后任陽明大學醫學院院長、陽明大學校長,2011年5月接任振興醫院院長。然而,對他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醫學雜志上發表的近200篇學術論文,對他業已出版的18部醫學專著,張心湜卻少有談起。他說,自己是外科醫生,長于開刀,短于言談,面對媒體的采訪,更是“不會講話”。為了強調這一點,他還列舉了自己直到5歲還不能開口說話的例子,以證明自己的確訥于言。但是,擺放在他不大的辦公室內的一籃籃鮮花,卻在以一種美麗的方式證明著他的成就。這些鮮花,是島內同行和被張心湜治愈的患者,得知他榮獲中國工程院院士后特意送來的,對張心湜成就的肯定和褒揚與對他的祝賀一起,隨著淡淡的花香彌散開來。
張心湜取得成就
早在20年前,張心湜就在外科治療前列腺疾病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前列腺手術精細而且復雜,困難度極大。主攻醫學工程的張心湜利用人體不同組織電阻不同的原理,在不用開腹的情況下,將一種由電腦控制的電刀,由前列腺患者的尿道探入其體內,將患病的組織切除。由于人體不同組織的電阻不同,在手術過程中,手術刀遇到正常組織就會自動斷電,從而大大降低了手術的危險性。
時光悠悠,現今張心湜不僅親自為病患解除痛苦,而且更著力于培養后起之秀。從帶研究生到辦培訓班,張心湜言傳身教,誨人不倦。在他看來,一個好的醫生不僅要有精湛的醫術,更要懂得尊重和關愛患者。他認為,勤奮和努力再加上幾分運氣,成就了他的成功,而勤奮的原動力,源于責任心、道德操守、榮譽感、敬業精神的總和。所以他嚴格地要求自己的學生,包括清晨6點半就帶他們去醫院查房。盡管沒睡夠的學生們有意見,覺得過份,但張心湜卻說,這不僅僅是形式,而是在一點一滴地鍛造一名合格醫生的精神。
張心湜現今生活
早晨6點出門,晚上8點才回家,這在張心湜已成了習慣,而對家人他卻帶著一份深深的欠疚。“每個人每天只有24小時,用到這方面,就無法兼顧另一方面。”張心湜如是說。嫻淑的妻子作為護士能夠理解丈夫,而3個孩子卻與他日漸生疏。張心湜說:“與孩子建立感情不是在家里,而是在他們上大學我去看望他們的時候。”分別遠在英國和北京讀書兩個孩子,從風塵仆仆的父親那里感受到他深藏于內心的愛,于是他們理解了過于忙碌的父親,也加深了對父親的敬重。
作為島內第一個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的人,張心湜說他得知這個消息后“深受感動”。他說,參加評審的院士無論專業精神還是胸襟氣度都令他極為感佩。談到日后,張心湜說,希望結識更多的院士,并邀他們來臺灣交流,同時也要推動更多的島內醫學界人士前往大陸交流。他說: “大陸與臺灣在醫學、教育等方面的問題很接近,兩岸文化同質,語言一樣,應該多交往、交流,這樣不僅有利于兩岸的發展,而且更有利于增進兩岸民眾的福祉。”
扶持后進和促進兩岸交流,在張心湜是心之所系。他有很多工作,也有很多打算,同時更負有眾多期望。他辦公室里兩個金色托盤上鐫刻著這樣8個字:“眾望所歸”, “任重道遠”,也許這正是兩岸醫學界對他的冀望。
張心湜論文及著作
1. 張世琦, 陳光國, and 張心湜, Evaluation of Erectile Dysfunction Using the International Index of Erectile Function-5 (IIEF-5) in 200 Urological Patients. 中華民國泌尿科醫學會雜志, 2000.
2. 黃建勛, et al., Tuberculosis of the Prostate. 中華民國泌尿科醫學會雜志, 2000.
3. 盧令一, et al., Metastatic Tumors Involving the Testes. 中華民國泌尿科醫學會雜志, 2000.
4. 黃家倫, 陳光國, and 張心湜, A Non-Invaisve Measurement of Bladder Urine Volume by Ultrasound Scan. 臺灣泌尿科醫學會雜志, 2002.
5. 林志杰, et al., Assessment of the Analgesic Effect of Meperidine in Patients Receiving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 臺灣泌尿科醫學會雜志, 2004.
6. 蔣智宏, 陳光國, and 張心湜, The Role of Hematuria in Predicting the Outcome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臺灣泌尿科醫學會雜志, 2004.
7. 黃一勝, et al., Application of the NMP22 Test in the Diagnosis of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of the Urinary Bladder. 臺灣泌尿科醫學會雜志, 2005.
8. 黃逸修, et al., Bilateral Hydronephrosis Caused by Intravesical Foreign Body: A Case Report. 臺灣泌尿科醫學會雜志, 2005.
9. 蔡升翰, et al., Diagnosis and Surgical Management of Renal Angiomyolipoma: Clinical Experience at Taipei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 臺灣泌尿科醫學會雜志, 2005.
10. Lee, Y.H., et al., Reduction of calcium excretion in the stone-forming kidney in 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 Urological Research, 1991. 19(3): p. 193-8.
11. Lu, C.L., et al., Effect of a calcium channel blocker and antispasmodic in diarrho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2000. 15(8): p. 925-30.
12. Chang, S.S., et al., Amyloidosis-induced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in a patient with multiple myeloma. Journal of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2001. 32(2): p. 161-3.
13. Chang, S.S., et al., Unchanging trend of 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 and gastric cardia in Taiwan: a 15-year experience in a single center. Digestive Diseases & Sciences, 2002. 47(4): p. 735-40.
14. Ko, S.Y., et al., Modulation of KGF-1 gene expression in oral fibroblasts by ripe areca nut extract. Journal of Oral Pathology & Medicine, 2003. 32(7): p. 399-407.
15. Lu, C.L., et al., Silent peptic ulcer disease: frequency, factors leading to "silence," and implications regarding the pathogenesis of visceral symptoms.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2004. 60(1): p. 34-8.
16. Shieh, T.M., et al., Association of expression aberrances and genetic polymorphisms of lysyl oxidase with areca-associated oral tumorigenesis.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2007. 13(15 Pt 1): p. 4378-85.
17. Shieh, T.M.,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lysyl oxidase polymorphisms and oral submucous fibrosis in older male areca chewers. Journal of Oral Pathology & Medicine, 2009. 38(1): p. 109-13.
百度百科內容由網友共同編輯,如您發現自己的詞條內容不準確或不完善,歡迎使用本人詞條編輯服務(免費)參與修正。立即前往>>
詞條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