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諸子百家
編輯中國文化文化分支
編輯畫(繪畫):中國畫(中國繪畫):中國帛畫和中國國畫(包括: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等古代中國畫,寫實中國畫與寫意中國畫的現代中國畫,中國流藝術的當代抽象國畫)。其他還有:石刻浮雕畫、裝飾內畫、敦煌壁畫等,以及中國抽象油畫等。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中國建筑:長城、牌坊、園林、寺院、鐘、塔、廟宇、亭臺樓閣、井、石獅、民宅、秦磚漢瓦、兵馬俑、故宮(紫禁城)、頤和園、布達拉宮、平遙古城、喬家大院、蘇州園林、杭州園林、徽派建筑、十里長亭、長城、天壇、鳥巢、水立方等
漢字漢語:漢字、漢語、對聯、謎語(燈謎)、歇后語、熟語、成語、射覆、酒令等
地域文化: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鄉、塞北嶺南、大漠風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等
民風民俗:禮節、婚嫁(紅娘、月老)、喪葬(孝服、紙錢)、祭祀(祖);門神、年畫、鞭炮、餃子等
四大雅戲:花鳥蟲魚、牡丹、梅花、桂花、蓮花、鳥籠、盆景、鯉魚等
器物隨身: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藍、中國漆器、彩陶、紫砂壺、蠟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寶劍等)、青銅器、古玩(銅錢等)、鼎、金元寶、如意、燭臺、紅燈籠(宮燈、紗燈)、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糖葫蘆、銅鏡、大花轎、水煙袋、芭蕉扇、桃花扇等
飲食廚藝: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國菜、八大菜系(魯、 川、 粵、 閩、 蘇、 浙、湘、徽)、餃子、團圓飯、年夜飯、年糕、中秋月餅、筷子;魚翅、熊掌等
工具技藝:算盤珠算、紡織技術等
藝術文化:民樂、曲藝、三星堆文化等
傳統美德:孝敬父母、歲寒三友、誠實守信、尊師重教等
中國愛的文化:博愛、兼愛、仁愛。
中國文化后來發展
編輯中國文化漢唐
漢唐時期,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儒釋道思想以及文字、繪畫、建筑、雕刻等等,傳入了日本、朝鮮等國,譬如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在日本的傳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學、陽明學。唐鑒真東渡,中國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傳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備真備、高僧空海、阿倍仲麻呂等到中國研習中國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筑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在韓國,影響最大的是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后的實學思想,如果人們不知道李退溪、曹南冥、李栗谷、洪大容、丁若鏞等人是韓國哲學家,僅看他們的著作難以判斷作者的國籍,韓國被西方國家稱為是儒教國家的活化石。
中國文化明清
中國傳統文化在明清之際,通過西方耶穌會士,通過東學西漸,還傳播到了歐洲一些國家。中國的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先后傳入西方后,對于促進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傳統文化對法國的影響最大,法國成為當時歐洲“中國文化熱”的中心。從17世紀開始,中國的一些儒家經典如《論語》、《大學》等,就通過法國傳到了歐洲其他國家。法國18世紀的啟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如笛卡兒、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霍爾巴赫,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推崇程度,讓我們都感到震驚。伏爾泰就在禮拜堂里供奉著孔子的畫像,把孔子奉為人類道德的楷模。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直到費爾巴哈以及大文豪歌德等人都研究過中國哲學,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過中國文化的影響。如萊布尼茨就認為,正是中國的發現,才使歐洲人從宗教的迷惘中覺醒過來。這種影響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法國的啟蒙運動,影響了德國的辯證法思想。
中國文化中國文化的精髓
編輯中國自古就是一個禮儀之邦,“禮”乃中國文化的精髓。古代的“禮射”不僅貫穿與融合了華夏數千年璀璨的歷史文明,而且深度影響了世界,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為維系和發展優良的社會秩序與生態和諧而共同遵守的道德規范;是人類文明與智慧的結晶。“禮”和“射”分別為中國古代六藝之一,包括“禮、樂、射、御、書、數”。
古代中國的《禮記·射義》思想傳入江戶時代的日本,孕育了日本江戶時期射箭中的“文射”儀禮。日本現代的弓道正是將《禮記·射義》和江戶時代的《射法訓》一道兒奉為國之經典的。
《禮記·射義》中對射禮的性質、目的、做法之規定,就是以文射為指導思想的。 “射者,所以觀盛德也”;“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諸己,己正而后發,發而不中,則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就是告訴射手調心靜氣,從身心兩方磨練來提高技藝,而不是怨恨超過自己的強手。這樣,對手就不再是仇敵,而是推動自己長進的“另一只手。 《射義》還引用《論語·八佾》的一段話,說君子沒有什么可爭的事情,如果有所爭,一定是比箭。當射箭的時候,相互揖禮而后登高;射畢走下堂來,再作揖飲酒。強弓精箭,曾是漁獵為生的古代日本人最具殺傷力的兵器。江戶時代的日本因為德川幕府統治集團的需要出現了不以殺伐為目的的“文射”,射箭從此而演繹成了張弓搭箭、競射飲酒的娛樂文化,日本的社會從此誕生了君臣之義、長幼之序。中華古代禮儀與《禮記》對世界的影響不勝枚舉。“禮”乃中華文明與傳統思想的精髓。
——李二和《舟船的起源》
中國文化中國功夫
編輯眾所周知,中國功夫片從李小龍時代開始傳播到國外,許多現代西方人從李小龍身上開始認識中國文化。如今,李小龍已成為一個功夫偶像、文化偶像和精神偶像,他的傳奇人生成為跨文化傳播的經典范例。 李小龍是一代功夫巨星和武術宗師,他一生許下并實現了三樁宏愿:讓中國功夫走向世界,將中國電影帶入世界市場,自創一門武術。現代西方人對中國武術與中國電影的認識幾乎都是從李小龍開始。
[2]
作為一個武者,李小龍終其一生都在為研究和發揚武術傾情盡力。勤習中國拳術,鉆研外國拳,李小龍以海納百川的胸襟,融合各國多種門派諸多拳法的精華,武藝進展神速,并創立了截拳道。他在美國開國術館傳播詠春拳和截拳道,在各種演講中講述自己對中國武術的理解,跟世界各地的武術精英比武交流.
中國文化對周邊國家的影響
編輯中國文化日本
在文化上,清朝極大的改變了中國的文化和形象,例如外國人對中國的刻板印象是唐裝、旗袍等旗人服裝(原來是由滿族的騎馬褂演變而來),而清朝男子剃頭留辮也與以往中原王朝男子束發加冠不同;中國的茶文化從宋代時期由日本僧人榮西將茶種帶回日本并遍種日本,由此茶文化在日本發展起來;樂器音律由原來的風雅清幽轉變為喜慶熱鬧,之前多使用古箏,琵琶等民族管弦樂器,到了清朝則大肆使用嗩吶、鑼鼓等音色響亮的吹奏、打擊樂器;同樣建筑風格也發生巨大變化,原來的飛檐變得更加翹高,屋檐更加朝里,曲折度增加,筆直度縮短,由原來自然寫意的風格轉變為更加富麗堂皇;裝飾物從原來的比較多用自然紋理和植物變為更加傾向於雕龍雕鳳或者歷史典故。故清朝造成本土傳統漢服、音樂、建筑文化的極大改變,并且影響至今。而漢文化反而在日本有較多保留,如和服源于漢服,日本武士刀是由唐刀演化而來,日本的音樂、建筑保留了大量中國的古曲和建筑樣式(特別是唐代)。
中國文化韓國
韓國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現代化程度較高,但韓國的現代化不是在否定和拋棄傳統文化基礎上的現代化,而是在對傳統文化尊重、繼承和發展基礎上的現代化。到過韓國的人對韓國人的愛國精神和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都深有感觸。譬如,韓國目前最著名的大學成均館大學,校訓。每年2月和8月,韓國人還會按照傳統方式到文廟去祭祀孔子,還有完全按照傳統儒家教學方式授課的學院,講授的主要課程就是儒家的經典《四書五經》。在中國幾乎已經消失殆盡的傳統縣學和書院,在韓國至今還有300多所。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也在2004年底在韓國首都掛牌成立。韓國還將儒家文化的精神,通過電影、電視、媒體向全社會廣泛宣傳。可以說,韓國是以儒家文化立國育民的成功范例,被西方很多學者稱作“儒教國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國度”。韓國沒有拋棄和否定傳統文化,而是把傳統文化有機地融入到了現代社會和現代生活中。
中國文化新加坡
新加坡則從1980年代,就開始推行以中國儒家傳統文化為中心內容的“文化再生”運動。1982年春節,李光耀總理號召新加坡人民保持和發揚中華儒家的傳統道德,并把“忠孝仁愛禮義廉恥”作為政府必須堅決貫徹執行的“治國之道”。1988年10月,第一副總理吳作棟又提議把儒家東方價值觀提升為國家意識,并使之成為每個公民的行動指南。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發表了充滿儒家倫理精神的《共同價值白皮書》。該書提出了五大共同價值觀為:(1)、國家至上,社會為先;(2)、家庭為根,社會為本;(3)、關懷扶持,同舟共濟;(4)、求同存異,協商共識;(5)、種族和諧,宗教寬容。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 參考資料
-
- 1. 中華文化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2014-03-12]
- 2. 李小龍:跨文化傳播的典范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引用日期2014-10-17]
詞條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