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

(甘肅省地級市)

編輯 鎖定 討論999
張掖,甘肅省省轄市。以“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位于中國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古稱“甘州”,即甘肅省名“甘”字由來地,素有“桑麻之地”、魚米之鄉之美稱。盛產小麥、玉米、水稻、豆類、油料、瓜果、蔬菜,工業有煤炭、機械、紡織、釀造等10余個部門。土特產品有元蔥、蘋果梨、烏江米、紅棗、發菜、絲路春酒等。
張掖市面積40874平方千米,人口131萬。轄甘州區臨澤縣高臺縣山丹縣民樂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六個縣區。截至2017年末,常住人口122.93萬人。有漢、回、藏、裕固等38個民族,其中裕固族是中國唯一集中居住在張掖的一個少數民族
張掖市是國家1986年頒布的第二批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1]  。是古絲綢之路重鎮,是新亞歐大陸橋的要道,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貫穿全境,是甘肅省商品糧基地,自古有金張掖、銀武威”美譽。張掖擁有亞洲最大的軍馬場,國務院批準建設的國家級濕地保護區,以及被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觀的張掖國家地質公園。
張掖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人文景觀,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張掖之美譽,古人有詩曰不望祁連山頂雪,錯把張掖當江南。市內有大佛寺木塔寺、土塔寺、西來寺、馬蹄寺、鎮遠樓、山西會館、民勤會館、黑水國遺址等名勝古跡。
2016年11月,張掖市被國家旅游局評為第二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
中文名稱
張掖
外文名稱
Zhangye
別    名
甘州
行政區類別
地級市
所屬地區
中國西北甘肅省
下轄地區
甘州區山丹縣民樂縣臨澤縣高臺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政府駐地
甘州區南街街道南環路
電話區號
0936
郵政區碼
734000
地理位置
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部
面    積
40874平方千米
人    口
常住人口122.42萬人(2016年) [2] 
氣候條件
夏季干燥,溫度較低
著名景點
大佛寺木塔寺仙姑寺鎮遠樓丹霞地貌,濕地公園等
機    場
張掖甘州機場
火車站
張掖站張掖西站臨澤站臨澤南站高臺站山丹站
車牌代碼
甘G
高等院校
河西學院
GDP
407.71億元(2018年)

張掖歷史沿革

編輯
張掖風光
張掖風光(20張)
1954年,考古學家安志敏在張掖市山丹縣城南6公里發現距今約4000多年的四壩灘遺址,屬新石器時代末期的馬家窯文化類型并同時發現了近千年前創立張掖的先輩的青銅象,其背部可有篆體字:揚揚張掖。;1984年和1987年,在張掖“黑水國”遺址先后發現新石器時代的石斧、彩陶;1987年7月,甘肅省文物工作隊在張掖市民樂縣六壩鄉東北3公里的東灰山遺址,發掘出土大量磨制石器、陶器、炭化糧食籽粒及豬、牛、羊、鹿的齒骨等考古資料,由此證明,距今5000多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張掖先民已在這里從事原始農業生產和畜牧業,能用石球、石紡輪紡織、做衣服,制造彩色陶器,并開始使用青銅器。 [3] 
夏帝禹元年,張掖屬《禹貢》雍州之域,西戎氏之故墟。禹封少子于西戎,世代為首領。 [4] 
周穆王十三年,祭公率師隨穆王西征,西戎歸順。 [4] 
漢代(前206-220年)以前,月氏國稱雄于敦煌祁連間,張掖為其屬地。 [5] 
西周時期,戎、狄兩族在這里居住。 [5] 
春秋戰國時,烏孫月氏共居河西。其后,月氏逐烏孫而獨居。 [5] 
秦漢之際,北方的匈奴族強大起來,擊敗并趕走了月氏人,河西遂為匈奴右賢王的領地。黑河東、西分別由休屠王、渾邪王分領。 [5] 
西漢時期,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驃騎將軍霍去病進軍河西,戰敗匈奴,渾邪、休屠二王率眾歸漢。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置張掖郡。 [5] 
始建國元年(9年),王莽廢漢立新,令天下改郡、縣名。張掖郡改名設屏郡、觻得改名官式。 [6] 
建武三年(27年),光武帝劉秀令各郡、縣恢復舊名。張掖郡及各縣恢復原名稱。 [6] 
建康元年(144年),張掖、武威、隴西、漢陽、北地、武都,自上年九月以來地震180次,山谷坼裂,毀壞城寺,人民死傷,空情來重,順帝下詔并派光祿大夫到張掖視察慰問,安撫民眾。 [6] 
獻帝興平元年(194年)六月,分張掖郡之日勒、山丹置西郡。 [6] 
兩晉南北朝時期,沮渠蒙遜在張掖建立北涼國,都建康(今高臺縣駱駝城),他采取發展農業,大興儒學,擴大同西域各國的文化交流,繼承發揚漢文化,推廣佛教,翻譯佛經,開鑿石窟,并以當地音樂、歌舞與龜茲樂相結合,創造新的音樂《秦漢伎》等措施,使張掖文化呈現出空前繁榮的局面,成為北方中國佛教的中心,同時也使張掖成為中國內地與西域通使和商貿的中介。北魏(386-535年)時,《秦漢伎》傳入中原,稱《西涼樂》,成為北朝宮廷的“國伎”;張掖的佛教音樂傳入中原,稱《西涼州唄》,成為北朝佛寺的法樂。西魏廢帝三年(554年),因境內之甘泉而改張掖為甘州。 [3] 
唐時期,大力發展農業生產,“開置屯田,盡水陸之利,稻豐收稔,一縑數十斛,積軍糧數十年”。河西的國際貿易地位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張掖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場所。經濟的繁榮,促進了文化昌盛。著名高僧玄奘去印度(天竺)取經,途徑張掖。詩人陳子昂奉旨視察張掖,寫有《上諫武后疏》。王維、高適、岑參、馬云奇等駐足甘州時均留下著名詩篇。甘州音樂《波羅門佛曲》傳入宮廷后,唐玄宗改制為《霓裳羽衣舞曲》。甘州邊塞曲流入中原后,成為教坊大曲,以《甘州破》、《甘州子》、《八聲甘州》、《甘州曲》等命名的詞牌、曲牌流傳甚廣。唐末,張掖與中原、西域關系密切,通互市,發展貿易;僧侶往返,佛教文化得到進一步交流。 [3] 
五代時,后梁乾化元年(911年),甘州回鶻攻沙州,張承奉力屈,訂城下之盟,奉回鶻可汗為父。后唐莊宗同光二年(924年)六月,甘州回鶻遣使向后唐納貢,乃冊封王仁美為英義可汗。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年)甘州回鶻王仁裕(仁美之弟)遣使納貢,被封為奉化可汗。 [7] 
北宋時期,天圣六年(1028年),黨項族首領李元昊擊敗甘州回鶻,建立西夏。繼承漢文化傳統繼續興修水利,發展農業,興辦教育,推崇佛教、道教,建成了規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大佛寺。 [5] 
元時期,置甘肅行省,張掖為省會。元世祖忽必烈親詔郎中董文用墾甘州之土為水田,仿寧夏之法種水稻。城內建甘肅最大的糧倉-扎渾倉,供應各路軍糧。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前往上都途中,曾在甘州停留一年,在《馬可·波羅游記》中記述了張掖的富庶、城市的規模以及宗教寺廟的宏偉。 [5] 
明時期,張掖為陜西行都司及甘肅鎮的治所。
清時期,張掖為甘州府治所,甘肅提督統軍駐地,節制涼州、肅州、西寧、寧夏四鎮總兵。清王朝在西部的歷次軍事行動,均以甘州為軍事提調中心和后勤補給基地。清末,張掖人王之佐留學日本時,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回鄉后宣傳革命主張,他的《致馬安良書》,公開支持武昌起義、擁護共和、廢除帝制,風靡全省。 [5] 
1927年,設張掖縣。
1985年5月,撤銷張掖縣,設立縣級張掖市以原張掖縣行政區域為張掖市的行政區域。
再鑄金張掖輝煌 再鑄金張掖輝煌
1992年8月12日和2000年6月18日江澤民總書記兩次視察張掖,揮毫題寫了“金張掖”和“再鑄金張掖輝煌”題詞,為這古老而神奇的大地賦予了新的內涵,使華實蔽野的張掖更加煥發出時代的光彩。
2002年3月1日,國務院批復撤銷張掖地區和縣級張掖市,設立地級張掖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甘州區南環路。張掖市設立甘州區,以原縣級張掖市的行政區域為甘州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縣府街。地級張掖市轄原張掖地區的臨澤縣高臺縣山丹縣民樂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和新設立的甘州區 [5] 

張掖行政區劃

編輯
張掖市行政區劃 張掖市行政區劃 [8]
張掖市現轄甘州區、臨澤縣、高臺縣、山丹縣、民樂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六個區縣,共有93個鄉鎮,904個行政村。總面積40874平方公里。居住著漢族、回族、裕固族、藏族,蒙古族等26個民族,126萬人口。聚居在祁連山北麓肅南縣境內的裕固族,以畜牧業生產為主。其民族風情獨特,是中國獨有的少數民族之一。 [9] 
甘肅省張掖市行政區劃
縣區名稱面積(平方公里)人口(人)郵政編碼政府駐地
4240
507433
734000
南街街道縣府街
3687
219356
734500
2777
134328
734200
4312
143446
734300
5402
161299
734100
20456
33653
734400
注:人口數據據《張掖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 [10] 

張掖地理環境

編輯

張掖位置境域

張掖市位于甘肅省西部,河西走廊中段,地處東經97°20′~102°12′,北緯37°28′~39°57′。東靠武威、金昌,西至嘉峪關、酒泉,南與青海省接壤,北和內蒙古毗鄰,東西跨度4°52′,長210~465公里,南北跨度2°29′,寬30~148公里,總面積39436.53平方公里,占甘肅省總面積的8.67%。 [11] 
張掖

張掖自然氣候

張掖屬大陸性氣候,氣候特點是干燥,年平均氣溫6℃,一月份最冷,7月份最熱。每年6月至9月,是全年最佳旅游季節。
張掖市走廊平原和北山山地屬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祁連山屬高寒半干旱氣候,具有光能豐富、溫差大、夏季短而炎熱、冬季長而嚴寒,干燥少雨,分布不均的特點。全市平均氣溫6~8℃,年降水量104~328毫米,年蒸發量1639~2341毫米,年日照時數3000~3600小時),無霜期112~145天。主要災害性天氣有干旱、春寒、沙塵暴、干熱風和霜凍等。干旱少雨的氣候特征以及災害性天氣對農業發展有一定影響,但是日照時數長、晝夜溫差大則有利于農業的發展。 [11] 
張掖市氣候 張掖市氣候 [12]
張掖市氣候狀況表
  
山丹縣民樂縣甘州區臨澤縣高臺縣肅南縣
年平均氣溫(℃)
7.7
4.7
8.4
8.9
8.8
5.2
年降水量(毫米)
162.9
287.5
81.4
76.1
77.9
219.8
年蒸發量(毫米)
1770
1808.7
1667.6
2348.4
1429.3
1705.8
年日照時數(小時)
2876.6
3001
3255.4
3260
3124.1
2855.6

張掖地質地貌

張掖南枕祁連山,北依合黎山龍首山黑河貫穿全境,形成了特有的荒漠綠洲景象。境內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林茂糧豐、瓜果飄香。雪山、草原、碧水、沙漠相映成趣,既具有南國風韻,又具有塞上風情,所以有“不望祁連山頂雪,錯將甘州當江南”這樣的佳句。 [13] 

張掖自然資源

編輯
張掖風光 張掖風光
張掖市資源豐富,有極大的發展潛力。位居中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中上游,河西走廊腹地,為新亞歐大陸橋溝通國內東西交通的咽喉要道,是國家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地區之一。全區有耕地400萬畝(含山丹軍馬場),有可墾荒地300多萬畝;有大小河流26條,年徑流量26.6億立方米,地下水的儲量十分豐富;有草原2600多萬畝;有森林58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達9.2%;全年日照3000小時。 [14] 
張掖有黑河水灌溉,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物產豐饒,以烏江米為有名,盛產小麥、玉米、水稻、油菜、胡麻等農作物,為全國重點建設的12個商品糧基地之一。土特產品有圓蔥、蘋果梨、烏江米、紅棗、發菜、絲路春酒等。 [14] 

張掖礦產資源

張掖市是全省金屬礦產、能源礦產和冶金輔料、化工原料等非金屬礦產的集中區。煤炭、鎢鉬、鐵、石膏、凹凸棒石、鉀鹽等礦種探明資源儲量較大。
1.礦產及礦產地:
張掖風光 張掖風光
張掖市具有豐富的礦產、土地、水利、光熱和勞動力資源,有30多種礦藏,其中煤、鐵、石灰石、芒硝等儲量過億噸。已探明的金屬非金屬資源有累計儲量居全省之首。 [14]  張掖全市發現并評價了鐵、、銅、鉛、鋅、巖金、銀、鎢、、釩、、鉻鐵、砂金、硫、煤、芒硝、螢石、滑石、石膏、凹凸棒石、鉀鹽、蛭石、重晶石、石棉、耐火粘土、白云巖、石灰巖、石英巖、大理巖、花崗巖、礦泉水等33種礦產資源。截止今日,已發現礦床及礦化點429處,其中具有成礦價值的158處。按規模劃分,有大型10處,中型10處,小型64處,礦點74處。按資源類別劃分,黑色金屬礦46處,有色金屬礦49處,貴金屬礦6處,煤礦29處,非金屬礦26處,礦泉水2處。
2.礦產資源儲量:
張掖市轄區內已初步探明資源量的礦產有煤、鐵、銅、鉛鋅、鎢鉬、芒硝、石膏、熔劑用灰巖、冶金用白云巖、花崗巖、大理巖、含碘凹凸棒石粘土礦等24種。全市鐵礦儲量8.93億噸,鎢遠景資源量50萬噸(金屬量),鉬遠景資源量102萬噸(金屬量),煤炭遠景儲量10.5億噸,芒硝資源儲量2581.3萬噸,原鹽資源儲量320萬噸,重晶石資源儲量1850萬噸,螢石礦資源儲量23萬噸,石灰石資源儲量4.62億噸,冶金用白云巖資源儲量6031萬噸,石膏儲量2.32億噸,含碘凹凸棒石粘土礦資源儲量1137萬噸。 [15] 

張掖土地利用

張掖市土地總面積約4.2萬平方公里。根
2011年張掖市土地利用結構圖 2011年張掖市土地利用結構圖
據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按現行土地利用分類標準,2011年各類土地面積為:
●耕地253732.68公頃(380.60萬畝),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6.44%;
●園地27360.42公頃(41.04萬畝),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0.69%;
●林地373342.74公頃(560.01萬畝),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9.47%;
●草地2022417.24公頃(3033.62萬畝),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51.28%;
●城鎮村及工礦用地41449.05公頃(62.17萬畝),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1.05%;
●交通運輸用地7666.96公頃(11.50萬畝),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0.19%;
●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97511.99公頃(146.27萬畝),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2.47%;
●其他土地1120172.77公頃(1680.27萬畝),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28.41%。 [16] 

張掖人口民族

編輯

張掖人口

張掖市風光
張掖市風光(19張)
據《張掖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 [10]  ,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張掖市常住人口為1199515人。張掖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359228戶,家庭戶人口為1128019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14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52人減少0.38人。
截至2013年末,張掖市常住人口為121.05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為46.86萬人。2013年人口出生率為11.44‰,比2012年末上升0.05個千分點;死亡率為6.2‰,上升0.03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24‰,上升0.02個千分點。 [17] 
截至2017年末,張掖市常住人口122.93萬人,比2016年末增加0.5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56.25萬人,占常住人口的45.76%,比2016年末提高1.83個百分點;鄉村人口66.68萬人,占常住人口的54.24%。2017年,張掖市出生1.41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1.48‰,下降0.02個千分點;死亡人口0.79萬人,死亡率為6.42‰,上升0.11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06‰,下降0.13個千分點。 [18] 

張掖民族

張掖自古以來就是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地區。古代,除漢族以外,先后有西戎、月氏、烏孫、匈奴、羌、吐蕃、回鶻、黨項等14個民族在這里繁衍生息,他們用智慧和勞動,與漢族人民一起,共同創造了張掖悠久燦爛的文明。當代張掖,分布有37個少數民族。據2000年人口普查,少數民族人口26959人,占張掖市人口的2.15%。其中,人口超過或接近百人的少數民族有裕固、藏、回、土、蒙古、滿、朝鮮、彝等8個民族。獨具特色的裕固族是張掖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其98%的人口都居住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

張掖政治

編輯
中國共產黨張掖市委員會領導(截至2018年5月)
市委書記楊維俊 [19] 
市委副書記黃澤元 [19] 
市委常委韓正明 [19]  唐培宏 [19]  成廣平 [19] 
張勇 [19]  秦禾 [19]  潘衛東 [19] 
市委秘書長王榮才
張掖市人民政府領導(截至2018年5月)
  
市長黃澤元 [19] 
常務副市長韓正明 [19] 
副市長張勇 [19]  王向機 [19]  王海峰 [19]  趙學忠 [19] 
鞠毅 [19]  陳華 [19]  安文波 [19] 
市政府秘書長周元圣 [19] 

張掖經濟

編輯

張掖綜合

經初步核算,2018年,全市完成生產總值407.71億元,同比增長5.8%,居全省第8位,增速比上年提高4.3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89.13億元,同比增長6.3%,居全省第5位;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90.81億元,同比增長3%,居全省第9位;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227.77億元,同比增長7.3%,居全省第6位。三次產業結構從上年的25.03:24.11:50.86調整為21.86:22.27:55.87,第一產業比重降低3.1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降低1.8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提高5.01個百分點 [20] 

張掖第一產業

張掖市瓜果,蔬菜種類多、品質好,年產60多萬噸,洋蔥、辣椒、茄子、西瓜及新引進的精細瓜菜暢銷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是著名的西菜東運基地。紅棗、蘋果、蘋果梨、桃子、葡萄及其它優質雜果頗負盛名。同時還出產姜活、麻黃等80余種中藥材。 [14] 
1998年,被甘肅省政府批準為省級農業高科技示范園區。多年來農業生產條件的不斷改善和科學技術的應用推廣,使全市農業發展不斷跨上新的臺階,糧食、油料連年增產;分別達到100萬噸和7萬多噸。張掖市現已成為全國十大商品糧基地、十二大蔬菜瓜果基地之一。 [14] 
2013年10月25日,甘肅省張掖市委市政府公開發文,“嚴禁任何企業和個人在張掖落地從事繁育、銷售和使用轉基因種子的經營活動”。張掖市通過出臺文件明確禁止轉基因作物種植的地級市,創下中國先例。 [21] 
2013年,張掖市糧食作物種植面積277.68萬畝,全年糧食總產量128.04萬噸,比2012年增加4.48萬噸,增長3.6%。 [17] 
張掖市農業概況 張掖市農業概況 [22]
2018年,農作物總播面積穩中有增。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437.8萬畝,比上年增加1.39萬畝,增長0.32%。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10.62萬畝,其中:夏糧110.04萬畝,秋糧200.58萬畝。經濟作物面積117.55萬畝,增長11.94%。青飼料面積9.63萬畝,增長1.29%。糧經飼種植結構調整為70.95:26.85:2.2。全年糧食總產量139.63萬噸,同比下降0.67%。其中:夏糧總產41.25萬噸,同比增長19.36%;秋糧總產量98.38萬噸,同比下降7.2%。優勢特色農業穩步推進。大力提升特色農業水平,玉米制種、奶肉牛養殖、綠色有機蔬菜、優質飼草“四個百萬”工程穩步推進。制種面積95.51萬畝,玉米制種面積占播種面積比重由21.23%調整為18.29%。以油料、蔬菜、中藥材和其它制種為主的四大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增長13.43%,經濟作物占農作物總播面積比重由上年的24.06%調整為26.85%,增長2.79個百分點。畜牧業生產健康發展。全年豬出欄65.42萬頭,同比增長2.27%,存欄49.35萬頭,同比下降6.92%;牛出欄22.67萬頭,同比增長3.99%,存欄50.25萬頭,同比增長3.33%;羊出欄240.10萬只,同比增長1.39%,存欄280.10萬只,同比下降5.98%;禽出欄606.79萬只,同比下降1.97%,存欄405.31萬只,同比下降2.03%。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11.26萬噸、1.36萬噸和6.06萬噸。 [18] 

張掖第二產業

2018年,全市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46.44億元,同比增長3.4%,增速比上年提高17.8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34.44億元,同比增長4.3%,增速比上年提高21.4個百分點,其中,采礦業實現增加值5.21億元,同比增長7.6%;制造業實現增加值16.16億元,同比增長2.4%;電力、燃氣和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實現增加值13.07億元,同比增長5.5%。工業經濟總體呈高開低走、筑底回穩態勢 [20] 

張掖第三產業

2018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6.05億元,同比增長6.9%。石油制品行業拉動明顯。2018年底,全市成品油市場受到油價四連跌因素影響,零售額增長速度放緩。但從全年情況來看,在市場需求穩增和價格波動平緩的基礎上,石油及制品類企業累計實現零售額19.21億元,同比增長6.8%,拉動全市限額以上零售總額增長2.4個百分點。鄉村消費增長有力。隨著全市旅游行業的蓬勃發展,鄉村農家樂餐飲、民俗住宿等行業快速發展,鄉村消費市場體系逐步完善,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2018年,全市鄉村消費市場實現零售總額47.36億元,同比增長10.1%,高于全市平均增速3.2個百分點。旅游人次收入同步增長。市旅發委數據顯示,2018年全市接待游客3178萬人次,同比增長22.3%,實現旅游收入210.7億元,同比增長33.9% [20] 

張掖交通運輸

編輯
張掖機場通航 張掖機場通航 [23]
張掖市交通通訊便利,蘭新鐵路國道312、227線貫通,縣(市)鄉公路四通八達;西-蘭-烏通訊光纜橫貫全境,數字移動電話與全國并網;縣市及鄉鎮實現了電話程控并與因特網相連。改建后便捷、高速化的國道227線、312線,蘭新復線鐵路的電氣化,民航張掖機場支線業務已開通,加快了張掖立體交通框架的形成;2009年11月4日開工建設的蘭新二線橫穿全境,與規劃建設的蘭州至張掖客運專線,將使張掖的交通樞紐位置更加凸現。張掖交通發展迅猛,張掖機場與2011年11月1日正式通航。
  • 鐵路運輸
蘭新鐵路橫貫張掖,東起山丹縣東樂鎮、西到臨澤縣沙河鎮,每天有列車通達北京、烏魯木齊、蘭州、上海、西安、濟南等地。
  • 高速鐵路
蘭新鐵路第二雙線,改走青海西寧,穿越祁連,過河西走廊,直抵新疆首府烏魯木齊,是中國首條在高原高海拔地區修建的高速鐵路,被譽為高鐵“新絲路”。蘭(州)新(疆)鐵路第二雙線經過張掖,有望2014年年底全線建成通車。
  • 公路運輸
由于扼守著河西走廊的咽喉要道
張掖機場 張掖機場
,張掖境內有眾多高等級公路通過,甘新公路、甘青公路、312國道227國道在張掖境內縱橫交錯,組成了一個便利快捷的公路交通網絡。位于環城西路128號的西關汽車站是國家一級客運站,有開往甘肅各大城市的長途班車,以及張掖各區縣的短途班車。此外,位于東環南路1號的汽車東站、南環路35號的汽車南站也有部分班車開往張掖各區縣。
  • 航空運輸
張掖機場于2011年11月1日首航。成為張掖機場運營的第二條航線,河西走廊通往祖國大西南的第二條航線,2012年5月4日,張掖-蘭州-重慶往返航班正式開通。

張掖社會事業

編輯

張掖環境保護

截至2013年底,張掖市有自然保護區2個,
張掖剪紙 張掖剪紙 [24]
總面積218.02萬公頃,占張掖市國土面積的51.9%。 [17] 
2017年,張掖市空氣可吸入顆粒物年均值0.060mg/m,細顆粒物年均值0.024mg/m,二氧化硫年均值0.013mg/m,二氧化氮年均0.021mg /m,空氣優良天數(Ⅰ-Ⅱ級)比例為87.1%,區域環境噪聲平均值53.0dB,交通干線噪聲平均值66.4dB,地表黑河干流水質達標率100%,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87.5%。 [18] 

張掖科技教育

  • 科技事業
截至2017年末,張掖市共有科研機構5個,各類專業技術人員2.18萬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0.18萬人,農業技術人員0.14萬人,教學技術人員1.41萬人。2017年全年科學技術支出6798萬元,比2016年下降20.14%。全年共取得市省級以上科技成果37項,獲得獎勵項目7項。受理專利申請3506件,授權專利832件,授予發明專利權194件。2017年全年共簽訂技術合同143項,技術合同成交金額20.2億元,比2016年增長25.7%。 [18] 
  • 教育事業
截至2017年末,張掖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5029人,在校生19233人,畢業生5437人。中等職業教育招生3458人,在校生10085人,畢業生2066人。普通高中招生7576人,在校生25539人,畢業生9747人。初中學校招生12613人,在校生36436人,畢業生12965人。普通小學招生13319人,在校生76944人,畢業生12491人。特殊教育招生23人,在校生187人。學前教育在園幼兒36229人。2017年,向全國各類高、中等專業院校輸送新生13462人,高考錄取率為95.62%。 [18] 
張掖市中學名單
  
張掖中學張掖市第一中學張掖市第二中學張掖市第三中學張掖市大成中學
張掖市第四中學張掖市第五中學張掖市第六中學張掖市第七中學張掖市甘州中學
張掖市天一中學張掖市實驗中學張掖市金觻中學張掖市青西中學

張掖體育事業

2011-20
張掖·中國汽車拉力錦標賽
張掖·中國汽車拉力錦標賽(9張)
13年,“絲路春”杯張掖·中國汽車拉力錦標賽(CRC)張掖·中國汽車拉力錦標賽在張掖市甘州區連續舉辦3年,每年7月份舉行。以打造中國西部“濕地之城、汽車之都”休閑旅游勝地為目標。
2013年,張掖中國汽車拉力錦標賽將升級為世界汽車拉力錦標賽(WRC)備選站,這是WRC備選站賽事14年后再次來到中國。1999年,北京懷柔舉辦過一站WRC賽事。 [25] 
2017年,張掖市在各類體育比賽中獲得獎牌42枚,其中金牌15枚,銀牌24枚,銅牌3枚。截至2017年末,張掖市全市共有各類體育場地2560個,其中全民健身活動中心4個,鄉鎮體育健身場所59個,村級農民體育健身場所834個。 [18] 

張掖對外交往

甘肅省張掖市友好城市
  
國別
城市
締約時間
中華人民共和國
延安市 [26] 
2007年9月15日
海北 [27] 
2010年8月26日
宣城 [28] 
2012年6月4日
羅馬尼亞共和國
阿爾巴縣塞貝什市 [29] 
2011年9月27日

張掖特色小吃

編輯
張掖的小吃較有名,比如搓魚子、拉條子、臊面、釀皮、炒炮、揪面片、魚兒粉、牛肉小飯等本地小吃,諸如蘭州拉面、燜羊肉、羊肉燜卷子、雞肉燜卷子、新疆烤羊肉串、四川麻辣燙、陜西肉夾饃到處是,且在保持傳統口味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張掖特色,回味無窮。
張掖小飯 張掖小飯
除此之外,張掖的豆腐腦灰豆湯醪糟、馬場酸奶等特色飲品,也是張掖人民的最愛。在張掖,只要是席宴,都會上一道特別的名為“西北大菜”的菜肴,香香的扣肉下是一個個象征吉祥意義的肉丸子和豆腐丸子,旁邊點綴著嫩香的炒雞蛋和木耳以及翠綠的青菜,美味無比。還有張掖的鹵肉,鹵雞爪等各種鹵味,張掖的涼粉,魚兒粉等小吃,都會讓人在這個城市流連忘返。由于地處西北,光照充足,使得這里的瓜果多而且甜,每年夏秋兩季整車的瓜果被運往外地,為張掖人增加了收入。
張掖如今有濱河集團、國風葡萄酒公司的干紅葡萄酒已經成為國宴紅酒,甘肅祁連葡萄酒業的冰白葡萄酒也獲得世界級大獎,是中國冰白葡萄酒的旗幟。

張掖地方特產

編輯
黃酒張掖黃酒在張掖是祭祀、婚喪的必備之物,如民間兒女結
張掖特產
張掖特產(6張)
婚,父母給他(她)釀酒一罐,到時候用來待客。張掖的黃酒歷史悠久,很早以前當地先民就開始采藥曲。后以高粱、青稞、大麥為酒基,糯米為引料,選用當歸、桅甘、陳皮、紅花等數十種名貴中藥,加大麥制曲,精工釀造而成,是低糖分、營養豐富的飲料,人體必不可少的十七種氨基酸含量豐富。 [30] 
烏江大米張掖黑河沿岸自古以來溪流密布、水量充足、土地肥沃,有著得天獨厚的水稻生長條件,尤其是張掖烏江堡一帶所產稻米以其個大體長,外形獨特、晶瑩剔透、品質優良、米香濃郁、入口精柔而名聞遐邇,歷史上曾列為貢品供應皇家御膳房。 [31] 
金花寨小米:“金花寨”小米產于祁連山北麓,平均海拔2200米,晝夜溫差大,生長期平均日照時間達14小時,是種植小米的最佳區域。據中科院考古證明產區已有5000年種植谷子的歷史,“金花寨”小米平均生長期在180天左右比同類多長50多天,各種成分都普遍高于同類。這里沒有任何污染,空氣清晰、陽光充足,采用祁連山冰雪水和山泉水灌溉,所產小米營養豐富,口感極佳,可謂天然綠色佳品。2010年獲國家有機食品認證。2011榮獲“甘肅省農產品金獎”。經清華大學分析中心檢測“金花寨”小米中含的硒是分別是同類小米的兩倍,一般小米中檢測不出的鍶達到了人體必需的標準。 [32] 
臨澤小棗甘肅種植棗樹歷史悠久,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梁州臨澤,房前屋后、路旁田埂,曠野荒灘種的都是棗樹,臨澤棗雖然不大,但其色澤、肉細、含糖量高、無蟲蛀而聞名遐邇,紅棗營養豐富,據測定:鮮棗含糖24%,蛋白質1.2%,脂肪0.2%,還含有鈣、磷、鐵等礦物質,紅棗除鮮食外,還可曬制干棗,加工制成蜜棗、熏棗,脆棗、酒棗等,紅棗還是重要的中藥。此外,棗花清香撲鼻,是優良的蜜源,棗木質地堅硬,紋理致密,是制作家具和工藝品的好材料。臨澤小棗被評為“甘肅省優質農產品”,獲“甘肅省名、優、特、新產品博覽會金獎”、“全國名、優、特、新特產品博覽會銀獎”,九五年被貿易部評為“中華老字號”產品;紅棗枸杞汁、棗蜜獲“96香港國際名優特新產品技術博覽會最高金獎”和“中國科技精品博覽會金獎”,紅棗保健醋被衛生部命名為“綠色保健食品”。 [33] 
祁連玉祁連玉是對祁連山、阿爾金山山脈加里東期基性、超基性巖形成的多種玉石的總稱,因產于祁連山而得名。其色彩典雅、造型獨特、質地細膩、意境無窮,是玉中佳品,深受玉石愛好者的青睞,被稱為中國五大玉種之一,自古就有“祁連美玉甲天下”之說。 [34] 
圖冊圖片來源 [30-34] 

張掖旅游

編輯
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中段的張掖市,古為河西四郡之一張掖郡,取“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腋)”之意。張掖,在中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的滋潤下,孕育了廣袤的綠洲,方才孕育了河西走廊文化。境內有原生態城市濕地、彩色丹霞地貌、油菜花海、萬匹軍馬馳騁、獨特裕固族風情、祁連山曠野風光、戈壁灘冰川奇峰。
張掖是一座擁有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城市,也是一座坐落在濕地上的城市,被譽為山青、水秀、天藍、地綠的“塞上江南”,張掖最大的蘆葦面積達2萬多畝。黑河濕地常見的挺水植物有:蘆葦、菖蒲、荻、水蠟燭、水芹、水蔥、澤瀉、燈芯草、水蓼、水莎草等。
張掖市名勝古跡眾多,旅游資源豐富,人文景觀奇特,造型各異的古建筑,構建精巧,絢麗多姿,古有“一湖山光,半城塔影,葦溪連片,古剎遍地”之美景。有大佛寺西來寺、土塔、鎮遠樓山西會館、明糧倉等古代建筑,黑水國遺址、漢墓群、古城墻、長城烽燧等歷史足跡;還有國家濕地保護區、潤泉湖公園、甘泉公園、沙漠公園、黑河山莊、大野口自然風景區等融南國秀色與塞外風光為一體的絢麗的自然景觀。其中,隋代木塔、明代鎮遠樓、黑水國遺址等古跡享譽中外。市中心鎮遠樓造型雄偉、比例協調,可與西安鐘樓媲美;高32.8米的隋代九層木塔,結構精巧、蔚偉壯觀,歷來被視為古城之象征。
  • 著名景區
西夏大佛寺始建
張掖著名景點
張掖著名景點(5張)
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公元1098年),因寺內供奉釋迦牟尼涅槃像,又名“臥佛寺”,大佛寺臥佛身長35米,為中國室內臥佛之最,為歷代皇室敕建的寺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總面積三萬余平方米。 [35] 
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坐落于高臺縣城東南角,坐東向西,是全國百家紅色經典景區之一。是紀念紅西路軍21800多名將士為中國革命勝利而浴血奮戰、頑強不屈精神的重要場所。 [36] 
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張掖丹霞地處祁連山北麓,臨澤、肅南縣境內,分布面積約510平方公里,省級地質公園、省級風景名勝區,東距張掖市區30公里,北距臨澤縣城20公里。是國內唯一的丹霞地貌與彩色丘陵景觀復合區。2005年11月在中國地理雜志社與全國34家大型媒體聯合舉辦的“中國最美的地方”評選活動中,被評選為“中國最美的七大丹霞”之一;2009年被極具權威和導向性的《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圖說天下》編委會評為“奇險靈秀美如畫中國最美的6處奇異地貌”之一,2011年又被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觀”, [37] 
馬蹄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漢傳藏傳佛教勝地。距張掖市62公里,坐落在臨山薤谷馬蹄河的西北岸。馬蹄寺石窟群開鑿于十六國北涼時期,距今約1600年的歷史。“三十三天”以7層21窟呈寶塔型開鑿于懸崖峭壁,氣勢恢宏,令人嘆為觀止。 [38] 
焉支山森林公園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位于山丹縣境內城南40公里處,是以自然風光為依托的游覽區,景區占地面積10215畝。焉支山南北寬20公里,東西長34公里,平均海拔2919米,主峰毛帽山海拔3978米,是距縣城最近的原始森林。 [39] 
張掖黑河國家濕地公園:占地面積61622畝,其中有濕地25995畝,地處張掖城區北郊,是沼澤濕地、湖泊濕地、河流濕地和人工濕地的復合體,分布的植物有45科124屬195種,有常見動物116種,是一片天然的生態園區,也是張掖城市的“加濕器”和“加氧器”。 [40] 
文殊寺坐落于祁連山主峰素珠鏈腳下的文殊山景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始建于北涼時期,石窟依山勢開鑿于文殊山前山和后山的崖壁上。寺廟建于唐貞觀盛世之際,距今約有1500多年的歷史。共計有大小寺院廟觀360多處,石窟70余座,自古即被列為肅州八景之一,素有“小西天”之稱。 [41] 
山丹大佛寺位于山丹縣城西5公里的嘹高山下,又名土佛寺,始建于公元425年北魏時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明英宗朱祁鎮曾為該寺題寫“土佛”二字,制匾額懸掛山門。每年農歷四月初四,為山丹大佛寺廟會,時適春夏之交,風和景明,游人如織,車馬連屬,盛況非凡。 [42] 
山丹軍馬場
山丹軍馬場(19張)
山丹軍馬場山丹馬場位于山丹縣南55公里處的焉支山下大馬營草原,地勢平坦開闊,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牧草茂盛,是天然屯兵養馬的好牧場。每年7月一8月間,與草原相接的祁連山依舊銀裝素裹,而草原上卻碧波萬頃,馬、牛、羊群點綴其間。微風吹來,使人產生回歸自然,返樸歸真,如入夢境的感覺。《牧馬人》、《蒙根花》、《文成公主》、《王昭君》等30多部影視片在此拍攝,是全國重要的影視基地和旅游勝地。 [43] 
除此以外,張掖還有其他著名景點:丹霞地貌、肅南馬蹄寺、張掖木塔寺、山丹焉支山、山丹新河驛、張掖河西學院、肅南康隆寺獵場、張掖森林公園、張掖東大山、龍首山、道巷廟、諸葛樓東山寺和西武當、許三灣城及墓群、牘侯堡民勤會館
圖冊部分圖片來源 [35-43] 

張掖城市榮譽

編輯
2017年12月24日,張掖入圍2017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44] 
2018年:入圍第一批通過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驗收城市名單。 [45] 
2018年4月,入選“2018暢游中國100城”。 [46]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