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縣

(山東省地名)

編輯 鎖定 討論999
同義詞 平原(山東省德州市平原縣)一般指平原縣(山東省地名)
平原縣位于山東省西北部、德州市中部,是漢昭烈帝劉備做過縣令的地方,自秦朝置縣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平原縣轄8鎮2鄉2個街道辦事處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總面積1047平方公里,180個農村社區,46萬人,85萬畝耕地,是國家大型糧棉生產基地縣、京津蔬菜園區、畜牧業強縣、全國平原綠化達標縣和全省基層黨建工作先進縣,也是黨建黨史專家張全景、已故國學大師任繼愈、著名作家鄧友梅等一批文人名士的家鄉。 [1] 
中文名稱
平原縣
外文名稱
pingyuan County
別    名
恩縣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中國山東省德州市
下轄地區
王鳳樓鎮、前曹鎮、恩城鎮等
政府駐地
龍門街道辦事處
電話區號
0534
郵政區碼
253100
地理位置
中國華東
面    積
1047平方公里
人    口
45.86萬人(2016年常住人口)
方    言
冀魯官話-滄惠片-黃樂小片
氣候條件
溫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千佛塔、文昌閣、龍門石刻、虬龍槐、龍門樓、森羅殿
機    場
濟南機場
火車站
平原火車站
車牌代碼
魯N
行政代碼
371426

平原縣建制沿革

編輯

平原縣名稱由來

西周初,為齊國西境之下邑,城址在現王廟鄉張官店東,因地處平原而名為平原邑。

平原縣歷史沿革

秦以平原邑置平原縣。西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平原郡,郡治設于平原縣。
北齊天保二年(551年)縣城由張官店東遷今地(原屬繹幕縣)。
隋初屬德州,后屬平原郡。
唐中期屬德州。
清初至清末,屬濟南府。
中華民國初期,先后屬山東濟南府、濟西道、東臨道、德臨道。1928年直屬山東省政府。1936年屬山東省第四專署。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前期屬冀魯邊區,后期屬山東渤海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0年初,平北縣并入平原縣,屬德州專區;1956年原恩縣東部劃入平原縣,改屬聊城專區。
1961年復屬德州專區。現屬德州地區。國務院1994年12月17日批準撤銷德州地區和德州市,設立地級德州市和德城區。此縣劃歸德州市。 [2]  2017年適合 啟動 平原縣 撤縣設區工作 [3-4] 

平原縣行政區劃

編輯
平原縣轄7個鎮、3個鄉、2個街道辦事處、1個經濟開發區:王鳳樓鎮前曹鎮恩城鎮、王廟鎮、王杲鋪鎮張華鎮腰站鎮坊子鄉王打卦鄉三唐鄉、龍門街道辦事處、桃園街道辦事處、龍門經濟開發區。 [5] 

平原縣地理環境

編輯

平原縣位置

平原縣地處京、津、濟都市圈和環渤海經濟圈的黃金地帶,南依泰山,北望京津,距德州市30公里。

平原縣地貌

平原縣地處魯西北黃河沖積平原,南北長39公里,東西寬48公里,總面積1047平方公里。 [6]  平原縣在大地一、二級構造單元上,屬華北遼冀臺向斜的一部分。在次級構造單元上,大致由三唐鄉劉屯村附近向南至禹城市房寺鎮房寺村劃線,其西側為臨清市拗斷區,東側屬濟陽縣拗斷區;由劉屯村向東北方向延伸擴張的三角形地帶屬埕寧隆起區。各區之間,均以斷裂為界。這些斷裂中,有的已上切到新第三系下部地層,有的切錯第三系與第四系分界線,有的沿斷裂帶有新生代玄武巖。如經過王廟鎮、前曹鎮、王鳳樓鎮的北東向斷裂,以及恩城鎮、王打卦鄉南部,都有第三系玄武巖存在。 [7] 

平原縣氣候

境內屬暖溫半溫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具有顯著的大陸氣候特征。境內四季分明,干濕季明顯,春季干旱多風,夏季濕熱多雨,秋季涼爽,冬季干冷少雨雪。作物生長季節,光照充足,熱量豐富,有利于農、林、牧業發展。但旱、澇、冰雹、干熱風、連陰雨、霜凍等災害性天氣時有發生,對農業生產有一定影響。年平均降水535mm (1980-2010),春季(3~5月) 干旱多風且少雨;夏季(6~8月) 夏季總體特征是濕熱多雨;秋季(9~11月) 秋季是大氣環流型自夏到冬的轉換季節;冬季(12~2月) 冬季干冷少雨雪。 [8] 

平原縣資源自然

編輯

平原縣水資源

包括地表徑流、引黃干渠和地下水資源三部分。地表水 主要來源于大氣降水和引黃河水。平原縣多年平均地表水徑流量約4558.6萬立方米,淺層地下水總補給量1.36億立方米。

平原縣植物資源

林木類有旱柳、白榆、毛白楊、國槐、刺槐、臭椿、松、柏、梧桐、泡桐、楝樹、楓楊等;經濟林類,有蘋果樹、梨樹、桃樹、杏樹、山楂樹、桑椹、冬棗樹、石榴、無花果樹、花椒、香椿、李子、沙果樹等;灌木樹種有紅荊條、紫穗槐、杞柳、桑條、柞樹、白臘樹、鬼棘針(荊條類)、酸棗樹等。

平原縣礦產資源

黏土 除用于耕種,還用于燒制磚、瓦、盆、罐等。地熱 開發較晚,是一種新型礦產資源,主要用于取暖、洗刷和洗澡。

平原縣人口民族

編輯
2008年末,全縣總人口45.57萬人,其中,漢族448949人,回、滿、蒙等24個少數民族6751人。 [9] 

平原縣經濟

編輯

平原縣第一產業

2011年平均小麥畝產532.6公斤,總產41.969萬噸,小麥高產創建十畝攻關田平均畝產703公斤,創縣小麥單產最高紀錄。平原縣純林面積47.6萬畝,純林中,防護林29.3萬畝,用材林15.3萬畝,經濟林3.0萬畝。四旁樹木616萬株,占地面積5.6萬畝;農田林網化面積78萬畝,,森林覆蓋率33.9%,立木蓄積量298多萬立方米,年生產木材15.8多萬立方米。平原縣畜牧養殖小區(場)已經達到347個,其中地級以上標準化小區(場)162處;畜牧加工龍頭企業30家,合作經濟組織62個,涉及奶牛、肉牛、生豬、肉雞、蛋鴨、肉鴿等產業的飼料、銷售、加工等多個環節。平原縣已發展池塘養殖面積1.13萬畝,臺田還耕3.29萬畝,使荒蕪多年的鹽堿澇洼地得到綜合開發利用,養殖面積占可養面積的79%。先后引進了淡水白鯧、革胡子鯰、彭澤鯽、羅非魚、中華絨螯蟹、建鯉、烏鱧、、雜交黃顙、抗病草魚、雪蓮二號雪藕等二十余個名優品種。 [10] 

平原縣第二產業

2011年,平原縣擁有規模以上企業200家,已形成100多個門類、3500多個品種的現代化工業體系。
  化工產業:有14家企業,產品覆蓋了合成氨、尿素、復合肥、醫藥中間體、染料中間體等產品。
  裝備制造產業:有47家企業,主要以征宙機械有限公司為龍頭的機床附件加工、產品涉及機床附件、緊固件、高鐵扣件、錨具輸電線路鐵塔、精密播種機等。
  農副產品加工產業:有56家企業,產品覆蓋了面粉、食品、飼料、食用油、肉制品、啤酒、白酒等產品。
  新材料產業:有31家企業,產品主要包括BOPA尼龍薄膜、PVC、PE木塑門、彩鋼涂料、新型鋁材、加氣混凝土砌塊、新型墻體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
  生物醫藥產業:有11家企業,產品主要有阿維菌素、葡萄糖酸鈉、生物藥、生物肥料等。
  造紙產業:有5家企業,產品包括新聞紙、文化用紙、紗管紙、瓦楞原紙。 [11] 

平原縣社會事業

編輯

平原縣文化事業

2002年獲山東省“社會文化先進縣”殊榮并保持至今;2004年恩城鎮被評為“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優秀鄉鎮”;2005年王杲鋪鎮被評為“社會文化先進鄉鎮”;“王杲鋪農民文化藝術節”被評為山東省群眾文化知名品牌;圖書館、文化館先后被評為國家一級館;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縣級支中心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2009年被市政府授予“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先進縣(市)”榮譽稱號。 [12] 

平原縣教育事業

從2005年開始,擴建了平原一中,新建、改建了城區5所初中,撤并了農村17所鄉鎮中學。2007年,初中生全部實現了進城就讀,農村孩子享受到了同城里孩子一樣的優質教育,實現了初中階段教育的高位均衡發展。同時,每個鄉鎮規劃建設了1-2所高標準、規范化的中心小學和達市級標準的中心幼兒園。自2010年,平原縣實施了校舍樓房化工程,平原縣已有21棟樓房校舍竣工并投入使用,建筑面積97994平方米,完成投資2.1億元,13個鄉鎮(街區)中心小學全部實現教學樓樓房化,有1萬多名學生遷入新校。
2012年,平原縣現有各級各類學校113所,其中公辦小學98所,民辦小學5所,初中5所,高中、職業中專、進修學校、少兒競技體校、聾啞學校各1所。平原縣各級各類學校在校生57442人,在職在崗公辦教職工4571人。各級各類幼兒園99所,其中公辦幼兒園85所,平原縣在園幼兒數11565人,學前三年入園率為90%。 [13] 

平原縣醫療衛生

2012年,山東省平原縣有縣人民醫院、中醫院、衛生防疫站、婦幼保健院、龍門醫院等5個縣直醫療衛生單位和10處鄉鎮衛生院、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7個社區衛生服務站、一體化村衛生室220個,衛生專業技術人員1257人,包括高級職稱42人、中級職稱454人、初級職稱761人,執業醫師和助理執業醫師597人,鄉村醫生1139名,病床1030余張,平均床位使用率85.94%。全年門診量1517078次,住院患者55157人次。 [14] 

平原縣交通

編輯

平原縣港口

距天津港220公里,黃驊港110公里。

平原縣航空

距離濟南遙墻機場80公里。

平原縣公路

京滬高速公路、105國道、101、315、318省道穿越縣境,京滬高速公路在平原設有南北2個出口。2012年7月3日,德州市首條城際公交線路德平105路運營。經濟開發區實現了“七通一平”。

平原縣鐵路

京滬高鐵建成通車,使平原縣融入了北京1小時經濟圈。平原縣至德州的連接線幸福大道建成通車,至德州僅需20分鐘的時間。 [15] 

平原縣民族

編輯
平原縣境內共有少數民族共24個,其中回民村莊14個,分別是恩城鎮大北關村,王杲鋪鎮甜中村、甜南村,腰站鎮沙莊、塘坊村,前曹鎮南麻村、沙莊、后李村,王鳳樓鎮五麻村、劉莊、張莊、馬莊、仉莊,開發區白營子村。其他23個少數民族是蒙古族、藏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黎族、僳僳族、佤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納西族、土族、鄂倫春族、布朗族和羌族。 [16] 

平原縣著名人物

編輯
李長水(1851—1907),男,漢族,今山東省平原縣王廟鎮(原蘇集鄉)杠子李莊人。 清光緒年間,隨著帝國主義入侵的加劇,同時,也加強了帝國主義文化侵略,欺壓蠢昧百姓,外國傳教士不斷向農村滲透。李長水深受其害,經常被本村惡霸地主、洋教徒李金榜所欺,從而激發了他反帝愛國的熱情和對洋人的憤恨,與本村楊傳文結社組織義和拳。
任繼愈(1916.4.15—2009.7.11),山東平原人,著名哲學家、宗教學家、歷史學家,國家圖書館名譽館長。
鄧友梅 1931年生,當代著名作家。筆名右枚、方文、錦直、俞冬,平原縣張士府鄉鄧村人。1945年參加革命工作,歷任八路軍魯中軍區通訊員,新四軍、華東野戰軍文工團團員,北京市文聯專業作家,中央文學研究所第二期學員,北京第三建筑公司支部書記,北京市文聯書記處書記、黨組成員,中國作家協會第四屆書記處書記、第五屆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專業作家
任繼周 山東平原人,草地農業科學家。1924年生,1948年畢業于前中央大學(現南京農業大學)畜牧系。1948-1950年,師從王棟教授,專攻牧草學。全國第八、九屆政協委員,中國少年作家班顧問,“中國少年作家杯”大賽評委會評委。
董元度 乾隆十七年進士,由庶吉士改東昌府教授。王昶曾云:“董元度性情灑脫,不喜歡受人約束。入翰林作宮后,乞假南游,來往蘇揚之間,寄居盧見曾官署中最久。他與我同住一處,每次推杯飲酒論詩,興趣昂然不倦。乾隆五十五年冬天,我因進京見皇上路過保定,他已精神疲倦,頹然老了。董元度仕途不順,窮困而死,所以他的詩清婉中多感慨之作。”
劉備 蜀漢的建立者昭烈帝劉備,曾當過平原縣令及平原國相。
遲昭平 在西漢農民起義的洪流中,具有威名的巾幗英雄、平原女子遲昭平,在漫長的歷史長卷中,熠熠閃光,展示著一代女性的尊嚴與驕傲。
董伯信(男 1938-- )山東平原縣人,畢業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建筑裝飾美術系,研究館員,陳列藝術設計專家、書畫家。現任中國博物館學會陳列藝術委員會常委,安徽省博物館學會副秘書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17] 

平原縣現任領導

編輯
縣委書記:王洪霞 [18] 

平原縣旅游

編輯
千佛塔
在平原城北2公里處,津浦鐵路西側,崔家廟村東,有一座青磚壘砌、
平原千佛塔 平原千佛塔
疊檐斗卷、軒偉峭姿的七級寶塔,這就是遠近聞名的千佛塔,俗稱崔家塔。
文昌閣
名勝
名勝(2張)
文昌閣始建于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悠悠歲月,文昌閣作為明代古建筑,飽經了風雨滄桑,見證了世事變遷。
龍門石刻
龍門樓”位于“龍門”城東南“水門”之上。“龍門樓”底座正中處有拱形“水門洞”,此洞稱為“龍門”,在洞門口門楣處嵌有一青石“龍門”碑刻,碑呈豎長方形狀。
龍門樓
“龍
龍門樓
龍門樓(2張)
門”原建筑在城東南角的水門上,外靠城壕,內鄰“琵琶灣”,它初建于明萬歷元年(公元1573年),清代曾予修葺。“龍門”建筑分上下兩層,上層是“文昌閣”,下層便是“龍門樓”。樓下之洞,原是水門洞。
虬龍槐
“虬龍槐”位于平原縣腰站鎮原驛站官道大街南端,現105國道西側,腰站村十字街中心。當地百姓對此槐俗稱為“千層槐”、“鐵裹槐”,據說是因為歷代官宦在樹干上貼告示,一層加一層,暴一層又貼一層的緣故。
森羅殿
威鎮洋教,義和團大戰官兵的遺址——森羅殿,位于平原城西十八華里、馬頰河東岸,大芝坊(原稱芝隍)村東頭,是一座枕高堤而立、殿宇巍峨的古建筑。它氣勢軒偉,工藝精良,布局得當,錯落有序;座北面南,高臺石階,前有一座青磚藍瓦的藥王廟
森羅殿原建筑,雖已湮沒,但遺址尚存,現為大芝坊小學,故應將這一古遺址載入史冊,以銘后世。
古城遺址
在如今平原城南二十五里的張官店地方,這一帶原是黃河沖積平原的一介高埠之地,后因地表變化而又形成了較為低洼的現狀。此處又是馬頰、篤馬、鬲津鴻溝等九條自然和人工河流匯集的“沼澤之國”。早在上古時代,就有“陸終氏”和“有窮氏”的氏族部落在這里混合居住。根據山東省考古專家,按照在張官店附近發現的“陶片”等古文物鑒定,平原古城屬于商代早期的遺址(公元前16世紀)無疑。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
詞條標簽:
行政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