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
王浚(西晉時期名將)一般指王濬
王濬(206年-286年1月18日)
[1]
,《宋書》作王璿(王璇),字士治,小字阿童,弘農(nóng)郡湖縣(今河南靈寶西)人,西晉時期名將。出身于世代二千石的官吏之家,博學多聞,美姿貌。多謀善戰(zhàn)。
初任河東從事。西晉泰始八年(272年),任廣漢太守時,納主簿李毅之議,發(fā)兵討滅枉殺益州刺史皇甫晏的牙門張弘等,遷益州刺史。后因治邊有方,少數(shù)民族多來歸附,拜右衛(wèi)將軍,任大司農(nóng)。晉武帝與羊祜密謀伐吳,祜薦其留鎮(zhèn)益州。王濬受命藉長江上游地勢之利,治水軍,以屯田兵及諸郡兵合萬余人,大造舟艦器仗,作攻吳準備。歷經(jīng)七年建成一支強大水軍,在晉滅吳之戰(zhàn)中起了重大作用。咸寧五年(279年),上書請速攻吳,促成晉武帝于十一月發(fā)兵大舉攻吳。太康元年(280年)正月,自成都出發(fā),率水陸軍順流而下。二月,越過建平(今四川巫山北),以大筏帶走吳軍置于江中之鐵錐,以火炬熔毀其鐵鏈,攻克丹陽(今湖北秭歸東南),繼續(xù)前進。在杜預等的支援和策應下,順利攻占西陵、夷道、樂鄉(xiāng)、武昌。三月,與另兩路晉軍同逼吳都建業(yè)(今南京)。在王渾擊破了吳國的中軍主力之后,王濬率先進入建業(yè)西石頭城,接受吳主孫皓投降,實現(xiàn)西晉統(tǒng)一大業(yè)。
- 出生時間
- 206年
- 去世時間
- 286年1月18日
- 主要成就
- 在益州創(chuàng)建水軍,滅吳之戰(zhàn)中首入建業(yè)
- 官 職
- 輔國大將軍、步兵校尉
- 謚 號
- 武侯
- 葬 處
- 柏谷山
王濬人物生平
編輯王濬早年豁達
王濬是弘農(nóng)湖人,出身于世代為二千石的官吏之家。王濬少年時代就博通典籍,而且姿貌俊美。但不注意修養(yǎng)品行博取名聲,故而不為鄉(xiāng)里所稱道。稍后才改變志節(jié),爽朗曠達,恢宏有大志。
王濬曾經(jīng)修建自己的宅第,在門前開了一條數(shù)十步寬的路。有人對他說路太寬有何用,王濬說:“我打算使路上能容納長戟幡旗的儀仗?!北娙硕夹λ鯙F說:“陳勝說過,燕雀哪能知道鴻鵠的大志呢?”
[3]
王濬治理河東
王濬稍稍長大之后,被州郡長官征辟為河東從事。因王濬為人嚴正清峻,一些素來不廉潔的官吏聽說他到任,皆望風而去。刺史燕國人徐邈有個才貌俱全的女兒,因選擇夫婿而未嫁。徐邈便大會同僚佐吏,令女兒在內(nèi)觀看,女兒看中了王濬,并指著告訴了母親,徐邈便把女兒嫁給了王濬。
后來王濬為征南將軍參軍,羊祜以深交知己待他。羊祜的侄子羊暨對羊祜說:“王濬為人志向太高,奢侈不節(jié),不可單獨擔當大事,對他應該有所抑制。”羊祜說:“王濬有大才,將要實現(xiàn)他的愿望,是可以任用的。”后轉(zhuǎn)為車騎將軍從事中郎,有見識的人認為羊祜可算是善于薦賢的人了。
[4]
王濬調(diào)任益州
王濬又任巴郡太守,巴郡與吳國接壤,兵士苦于戰(zhàn)爭徭役,生了男丁多不愿養(yǎng)育。王濬制定了嚴格的法規(guī)條款,減輕徭役課稅,生育者都可免除徭役,被保全成活的嬰兒有數(shù)千人。
晉武帝泰始八年(272年),王濬轉(zhuǎn)任廣漢太守,對百姓廣施德政,百姓非常愛戴他。一次,王濬夢見有三把刀懸掛在屋梁之上,不—會,又益(增)一刀。王濬驚醒后心中十分厭惡。主簿李毅拜了兩拜表示祝賀道:“三個刀是州字,又增加一個,府君將要做益州刺史吧!”不久盜賊張弘殺了益州刺史皇甫晏,朝廷果然遷王濬為益州刺史。王濬設(shè)下計謀,將張弘等賊人全部殺掉,因功封關(guān)內(nèi)侯。王濬在任,廣施仁政,樹立威信,當?shù)馗髯灏傩眨鄟須w附。
王濬因政績突出,被拜為右衛(wèi)將軍、大司農(nóng)。車騎將軍羊祜當時正籌劃平吳,素知王濬奇略過人。便密上表章,請仍留王濬于益州,參與平吳大計。同年·,晉武帝依羊祜之建議,復任王濬為益州刺史。
[5]
王濬訓練水軍
晉武帝謀劃滅吳,下詔讓王濬修造舟艦,王濬造連舫大船,方一百二十步,每艘可裝載二千余人。大船周邊以木柵為城,修城樓望臺,有四道門出入,船上可以來往馳馬。又在船頭畫上益鳥首怪獸,以恐嚇江神,船艦規(guī)模之大數(shù)量之多,自古未有。王濬在蜀地造船,削下的碎木片浮滿江面,順流漂下。吳建平太守吾彥取些木片呈給孫皓說:“晉必有攻吳的打算,應在建平增兵防守,建平攻不下,晉軍終不敢東下。”孫皓不聽。當時吳國有童謠:“阿童復阿童,銜刀浮渡江,不畏岸上獸,但畏水中龍?!倍鯙F的小字又是“阿童”,正應了童謠之言,于是晉武帝拜王濬龍驤將軍,監(jiān)梁益諸軍事。
[6]
當時朝中大臣對伐吳紛紛議論諫阻,王濬給皇帝上疏說:“臣多次查訪研究吳楚的情況,孫皓荒淫兇暴,荊揚一帶無論賢愚,沒有不怨恨的,觀察目前形勢,應從速伐吳。今日不伐,形勢變化不可預測。如果孫皓突然死去,吳人更立賢主,文武各得其所,人盡其才,則吳國就成了我們的強敵。再者,臣造船已經(jīng)七年,船日漸腐朽損壞,另外臣年已七十,死期臨近。以上三事如不遂人愿,伐吳更加困難。誠懇希望陛下不要失去良機?!蔽涞蹆?nèi)心同意王濬的意見。
賈充、荀勖進諫以為不可伐吳,只有張華堅意勸武帝伐吳,又遇上杜預自荊州上表請求伐吳,武帝這才下詔,分別布署伐吳兵力。王濬于是統(tǒng)領(lǐng)蜀軍。王濬先前在巴郡所保全的男嬰,現(xiàn)在都到了服兵役供徭役的年齡,他們的父母都勸勉從軍的兒子說:“是王府君給你的生命,你要勤勉效力,不要貪生怕死??!”
[7]
王濬攻滅孫吳
咸寧五年(279年)十一月(《晉書·王濬傳》作太康元年(280年)正月),王濬率水陸大軍自成都沿江而下,過瞿塘峽、巫峽,進至秭歸附近。王濬率巴東監(jiān)軍、廣武將軍唐彬攻破吳丹陽(今湖北秭歸東南),擒吳丹陽監(jiān)盛紀。然后順流而下,進入西陵峽,遇到了吳軍設(shè)置的攔江鐵鎖和暗置江中的鐵錐。由于此前羊祜擒獲吳國間諜,羊祜捕獲吳間諜,得知上述情況,王濬就做了幾十個大木筏,每個也有方百余步大,筏上扎成草人,被甲執(zhí)杖,令善水士兵乘筏先行,鐵錐刺到筏上都被筏帶去。又做火炬,長十余丈,大數(shù)十圍,灌上麻油,放在船前,遇到鐵鎖,就點起火炬,將鐵鎖熔化燒斷,于是戰(zhàn)船通行無阻。
太康元年(280年)二月初三,攻克西陵,俘獲吳鎮(zhèn)南將軍留憲、征南將軍成據(jù)、宜都太守虞忠。初五,攻克荊門、夷道二城,俘獲監(jiān)軍陸晏。初八,攻克樂鄉(xiāng),俘獲水軍督陸景,平西將軍施洪等投降。十八日,晉武帝下詔進王濬為平東將軍、假節(jié)、都督益梁諸軍事。
[8]
王濬從蜀出兵,兵不血刃,無堅不摧,夏口、武昌的吳軍,無敢支吾抗拒者。于是揮師順流而下,直抵吳都附近的三山,孫皓派遣游擊將軍張象率水軍萬人抵御王濬,張象望見晉軍旗幟而投降。孫皓等聽說王濬軍隊的旗幟器甲,連天蔽江,威勢極盛,莫不膽破魂飛。于是采納光祿勛薛瑩、中書令胡沖之計,向王濬遞上降表說:“吳郡孫皓向您叩頭請死罪。昔日漢室失控,九州分裂,我先人乘機占有江南,遂恃山河險阻,與魏乖離對峙。大晉建國,德被四海,愚昧卑劣之人,偷安于一隅,不知天命。至于今天煩勞您的六軍,風餐露宿,遠臨江邊。吳人舉國震驚,命存片刻之人,尚思攀緣天朝得寬宏光大之恩。謹遣私署太常張夔等送上所佩璽綬,委身以待處分?!?/div>
歷史人物
,
人物
太康元年(280年)三月十五日,王濬進入石頭城。孫皓準備亡國之禮,駕著素車白馬,袒露肢體,縛住雙手,銜璧牽羊,大夫穿著喪服,士人抬著棺材,率領(lǐng)著偽太子孫瑾、孫瑾弟魯王孫虔等二十一人,到達軍營門前。王濬親自為孫皓松綁,接受了玉璧,燒掉了棺材,將孫皓送往洛陽。王濬收了吳的圖書簿籍,封了府庫,軍中無所私獲。晉武帝派遣使者慰勞王濬軍。
[9]
王濬上書自辯
當初,晉武帝下詔書使王濬攻下建平以后受杜預調(diào)度,到秣陵后受王渾調(diào)度。杜預到江陵,對諸將帥說:“如果王濬能攻下建平,則可順流長驅(qū)東下,威名顯赫,不應受我的制約。如果不能攻下建平,則也無理由去調(diào)度他了?!蓖鯙F到了西陵,杜預給他寫信說:“足下能摧毀吳西邊的屏障,便當直取秣陵,討伐數(shù)世為患的逃寇,解救吳民于涂炭之中。再自江入淮,渡過泗水汴水,溯黃河而上,整軍還都,這是曠世未有的盛事?。 蓖鯙F大喜,向晉武帝上表并呈上杜預的書信。
[10]
王濬將到秣陵時,王渾遣使者令王濬暫停,到自己軍中商量事情,王濬張起船帆直往前駛,回報王渾說:“風大,船不能停?!蓖鯗喚靡汛驍O皓中軍,殺了張悌等,但按兵不敢前進,而王濬乘勝接受了孫皓投降,王渾感到恥辱而且憤怒,于是向朝廷上表,說王濬違背詔命,不受自己調(diào)度,對王濬進行誣告。有司判定要將王濬用檻車征召回京,武帝不許,下詔指責王濬說:“伐吳是件大事,應有統(tǒng)一軍令。以前有詔使將軍受安東將軍王渾調(diào)度,王渾思謀深遠穩(wěn)重,按兵等待將軍。為何徑直前行,不聽王渾命令,違背制度,不明利害,甚失大義。將軍的功勛,銘刻朕心,應當按詔書行事,以維護王法尊嚴,而在戰(zhàn)事將終時,恃功肆意而行,朕將何以行令于天下!”王濬上書解釋。
[11]
王渾又向皇帝呈報周浚的書,說是王濬軍得了吳的寶物,王濬又向晉武帝上表。
[12]
王濬晚年生活
王濬回到京都,有司劾奏他違詔不受王渾節(jié)度,應坐大不敬罪,交付廷尉。晉武帝下詔說:“王濬開始接受率兵直抵秣陵的詔書,以后才又下詔讓他受王渾調(diào)度。詔書在途中滯留,沒有按時到達,這種情況與不受詔同樣看待,于理是不通的。王濬沒有及時上表說明王渾向他宣布詔書的情況,這是應當責備的。王濬有征伐滅吳的功勞,一點小錯不足以掩蓋他的大功。”有司又奏,王濬被赦免后,燒毀賊船一百三十五艘,應下令交付廷尉追究責任。
武帝下詔說:“不要追究。”拜王濬為輔國大將軍,領(lǐng)步兵校尉職務。舊制只設(shè)步兵五營,新置一營是從王濬開始的。有司又上奏,輔國將軍按位次不是很顯達的官,應不配置司馬,不供給官騎。武帝下詔按外鎮(zhèn)將軍的標準,供給五百大車,增兵五百人組成輔國營,供給親騎一百人、官騎十人,配置司馬官。封為襄陽縣侯,食邑一萬戶,兒子王彝封為楊鄉(xiāng)亭侯,食邑一千五百戶,賜絹一萬匹,又賜衣一套、錢三十萬及一些食物。
[13]
王濬自以為功大,而被王渾父子及豪強所壓抑,多次被有司上奏彈劾,每次進見晉武帝時,總要陳說自己征伐的勞苦,及被誣告冤屈的情狀,有時顯出憤憤不平的樣子,退出時不向晉武帝告辭。晉武帝每次都寬恕他。益州護軍范通,是王濬的外親,對王濬說:“卿的功業(yè)是盛大的,可惜有這大功業(yè)的人未能盡善?!蓖鯙F說:“這話什么意思?”范通說:“卿凱旋歸來之日,應該戴上隱士的角巾,回到私宅,口不言平吳之事,若有人問及此事,您就說:‘平吳全憑圣主之德,群帥之力,老夫哪有這種力量呢!’如能這樣,那么顏回老聃之不夸其德,漢龔遂‘皆圣主之德,非小臣之功’的雅對,又怎么能勝過您呢!這就是藺相如所以能讓廉頗屈服的原因,王渾對此能不慚愧嗎?”王濬說:“我開始害怕會發(fā)生類似鄧艾滅蜀而被殺的事情,怕災禍及身,不得不說,也不能把話藏在胸中,這是我的偏激啊?!?sup class="sup--normal" data-sup="14" data-ctrmap=":14,">
[14]
當時的人都認為王濬功勞大而封賞輕,博士秦秀、太子洗馬孟康、前溫縣令李密等,一起上表訴說王濬受委屈。武帝才遷王濬為鎮(zhèn)軍大將軍,加散騎常侍,領(lǐng)后軍將軍。王渾到王濬家里去,王濬安排衛(wèi)士嚴加戒備,然后才接見,他們兩個就是如此互相猜疑防備。王濬平吳之后,因功高位重,不再守儉素之業(yè),于是食則佳肴,衣則錦繡,縱情奢侈享受。他所征召引薦的,多是蜀人,表示不遺故舊。后來又轉(zhuǎn)王濬為撫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特進,散騎常侍、后軍將軍如故。
王濬主要成就
編輯參見詞條:晉滅吳之戰(zhàn)
多謀善戰(zhàn)。初任河東從事,后受車騎將軍羊祜賞識,轉(zhuǎn)為車騎從事中郎。西晉泰始八年(272),任廣漢太守時,納主簿李毅之議,發(fā)兵討滅枉殺益州刺史皇甫晏的牙門張弘等,遷益州刺史。后因治邊有方,少數(shù)民族多來歸附,拜右衛(wèi)將軍,任大司農(nóng)。晉武帝與羊祜密謀伐吳,祜薦其留鎮(zhèn)益州(治今成都),旋加龍驤將軍,監(jiān)益、梁諸軍事。王濬受命藉長江上游地勢之利,治水軍,以屯田兵及諸郡兵合萬余人,大造舟艦器仗,作攻吳準備。歷經(jīng)七年建成一支強大水軍,在滅吳之戰(zhàn)中起了重大作用。
咸寧五年(279),上書請速攻吳。時鎮(zhèn)南大將軍杜預亦上表請即伐吳。遂促成晉武帝于十一月發(fā)兵大舉攻吳。太康元年(280)正月,王濬自成都出發(fā),率水陸軍順流而下。二月,越過建平(今四川巫山北),以大筏帶走吳軍置于江中之鐵錐,以火炬熔毀其鐵鏈,攻克丹陽(今湖北秭歸東南),繼續(xù)前進。在杜預等的支援和策應下,順利攻占西陵、夷道、樂鄉(xiāng)、武昌(今宜昌東南、枝城、松滋東北、鄂州)。三月,與另兩路晉軍同逼吳都建業(yè)(今南京)。又臨機果斷,領(lǐng)軍過三山磯(今南京西南),率先進入建業(yè)西石頭城,接受吳主孫皓投降,實現(xiàn)西晉統(tǒng)一大業(yè)。
[16]
王濬軼事典故
編輯王濬真假孫歆
吳國樂鄉(xiāng)督孫歆,率軍攻打王濬,但被王濬擊敗。此后,孫歆率軍返回樂鄉(xiāng)。于是,王濬上奏司馬炎,自稱已經(jīng)把吳國的荊州都督孫歆給斬首了。然而,孫歆在率軍返回樂鄉(xiāng)的途中,中了晉將周旨的埋伏,于是被擒獲。后來,周旨的上級領(lǐng)導——杜預把戰(zhàn)俘孫歆押送到了洛陽。洛陽城中的人們,對于王濬謊報戰(zhàn)功的事情,都感到貽笑大方。
[17-18]
王濬歷史評價
編輯- 羊祜:濬有大才,將欲濟其所欲,必可用也。 [20]
- 桓溫:故撫軍王濬歷職內(nèi)外,任兼文武,料敵制勝,明勇獨斷,義存社稷之利,不顧專輒之罪。荷戈長鶩,席卷萬里,僭號之吳,面縛象魏,今皇澤被于九州,玄風洽于區(qū)外,襄陽之封,廢而莫續(xù);恩寵之號,墜于近嗣。 [20]
- 李世民:馬隆西伐,王濬南征,師不延時,獯虜削跡,兵無血刃,揚越為墟。通上代之不通,服前王之未服。 [21]
- 房玄齡:二王總?cè)?,淮海攸同。渾既害善,濬亦矜功。武子豪桀,夙參朝列。逞欲牛心,紆情馬埒。儒宗知退,避名全節(jié)。 [20]
- 侯君集:命將出師,主于克敵,茍能克敵,雖貪可賞;若其敗績,雖廉可誅。是以漢之李廣利、陳湯,晉之王濬,隋之韓擒虎,皆負罪譴,人主以其有功,咸受封賞。 [22]
- 劉禹錫: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從今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 李隆基:吳國分牛斗,晉室命龍驤。受任敵已滅,策勛名不彰。居美未盡善,矜功徒自傷。長戟今何在,孤墳此路傍。不觀松柏茂,空余荊棘場。嘆嗟懸劍隴,誰識夢刀祥。 [23]
- 張說:牛斗三分國,龍驤一統(tǒng)年。智高寧受制,風急肯回船。有策擒吳嚭,無言讓范宣。援孤因勢屈,功重為讒偏。舊跡灰塵散,枯墳故老傳。百代逢明主,何辭死道邊。 [24]
- 張九齡:漢王思鉅鹿,晉將在弘農(nóng)。入蜀舉長算,平吳成大功。與渾雖不協(xié),歸皓實為雄。孤績淪千載,流名感圣衷。萬乘度荒隴,一顧凜生風。古節(jié)猶不棄,今人爭效忠。 [25]
- 羅鄴:埋骨千年近路塵,路傍碑號晉將軍。當時若使無功業(yè),早個耕桑到此墳。男兒未必盡英雄,但到時來即命通。若使吳都猶王氣,將軍何處立殊功。 [26]
- 郝經(jīng):濬既克清建業(yè),渾亦獻捷橫江,皆為得儁,渾其次也。然語平吳之功,武帝歸之羊太傅是已,濬等特輸力而終之爾。始用濬則祜也,著恩信則祜也,力請大舉以乘孫皓,祜也。卒之杜預使濬不受節(jié)度,以成破竹之勢而徑造建業(yè),濬乃自以為功,而忘羊、杜;渾又爭之,過浮于功矣。 [28]
- 陳元靚:湖城地靈,生此士治。墳典素風,旗旛大志。長炬十連,艘舡千里。平吳定功,王渾知恥。 [29]
- 李慈銘:若羊祜之厚重,杜預之練習,劉毅之勁直,王濬之武銳,劉弘之識量,江統(tǒng)之志操,周處之忠挺,周訪之勇果,卞壸之風檢,陶侃之干局,溫嶠之智節(jié),祖逖之伉慨,郭璞之博奧,賀循之儒素,劉超之貞烈,蔡謨之檢正,謝安之器度,王坦之之風格,孔愉之清正,王羲之之高簡,皆庸中佼佼,足稱晉世第一流者,蓋二十人盡之矣。 [30]
- 蔡東藩:惟晉之伐吳,倡議為羊祜,立功為王濬,而從中慫恿者為張華,余子碌碌,皆因人成事而已。武帝非不明察,卒因朝臣右袒王渾,獨封渾為公,而濬以下不過封侯,無怪濬之憤悒不平也。然功成者退,知足不辱,濬乃為小丈夫之悻悻,始終未釋,其后來之得全首領(lǐng)者,尚其幸耳。韓彭葅醢,晁錯受戮,非炎盛開國時耶?史家謂渾既害善,濬亦矜功,誠足為一時定評云。 [31]
王濬后世地位
編輯唐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并為他們設(shè)廟享奠,當中就包括“撫軍大將軍襄陽侯王濬”。
[32]
及至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shè)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王濬。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王濬亦位列其中。
[33]
王濬家族成員
編輯王濬兒子
王濬孫子
王濬史書記載
編輯- 參考資料
-
- 1. 《晉書·武帝紀》:六年春正月庚申朔......十二月甲申,大閱于宣武觀,旬日而罷。庚寅,撫軍大將軍、襄陽侯王濬卒。
- 2. 概述圖片來源:像取自清光緒庚寅冬月廣百宋齋校印《圖像三國志》。
- 3. 《晉書》:王濬,字士治,弘農(nóng)湖人也。家世二千石。濬博墳典,美姿貌,不修名行,不為鄉(xiāng)曲所稱。晚乃變節(jié),疏通亮達,恢廓有大志。嘗起宅,開門前路廣數(shù)十步。人或謂之何太過,濬曰:“吾欲使容長戟幡旗。”眾咸笑之,濬曰:“陳勝有言,燕雀安知鴻鵠之志?!?/span>
- 4. 《晉書》:州郡辟河東從事。守令有不廉潔者,皆望風自引而去。刺史燕國徐邈有女才淑,擇夫未嫁。邈乃大會佐吏,令女于內(nèi)觀之。女指濬告母,邈遂妻之。后參征南軍事,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濬為人志太,奢侈不節(jié),不可專任,宜有以裁之?!膘镌唬骸盀F有大才,將欲濟其所欲,必可用也?!鞭D(zhuǎn)車騎從事中郎,識者謂祜可謂能舉善焉。
- 5. 《晉書》:除巴郡太守??み厖蔷常靠嘁?,生男多不養(yǎng)。濬乃嚴其科條,寬其徭課,其產(chǎn)育者皆與休復,所全活者數(shù)千人。轉(zhuǎn)廣漢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賴之。濬夜夢懸三刀于臥屋梁上,須臾又益一刀,濬警覺,意甚惡之。主簿李毅再拜賀曰:“三刀為州字,又益一者,明府其臨益州乎?”及賊張弘殺益州刺史皇甫晏,果遷濬為益州刺史。濬設(shè)方略,悉誅弘等,以勛封關(guān)內(nèi)侯。懷輯殊俗,待以威信,蠻夷徼外,多來歸降。征拜右衛(wèi)將軍,除大司農(nóng)。車騎將軍羊祜雅知濬有奇略,乃密表留濬,于是重拜益州刺史。
- 6. 《晉書》:武帝謀伐吳,詔濬修舟艦。濬乃作大船連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為城,起樓櫓,開四出門,其上皆得馳馬來往。又畫鹢首怪獸于船首,以懼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濬造船于蜀,其木柿蔽江而下。吳建平太守吾彥取流柿以呈孫皓曰:“晉必有攻吳之計,宜增建平兵。建平不下,終不敢渡。”皓不從。尋以謠言拜濬為龍驤將軍、監(jiān)梁益諸軍事。語在《羊祜傳》。
- 7. 《晉書》:時朝議咸諫伐吳,濬乃上疏曰:“臣數(shù)參訪吳楚同異,孫皓荒淫兇逆,荊揚賢愚無不嗟怨。且觀時運,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變難預。令皓卒死,更立賢主,文武各得其所,則強敵也。臣作船七年,日有朽敗,又臣年已七十,死亡無日。三者一乖,則難圖也,誠愿陛下無失事機?!钡凵罴{焉。賈充、荀勖陳諫以為不可,唯張華固勸。又杜預表請,帝乃發(fā)詔,分命諸方節(jié)度。濬于是統(tǒng)兵。先在巴郡之所全育者,皆堪徭役供軍,其父母戒之曰:“王府君生爾,爾必勉之,無愛死也!
- 8. 《晉書》:太康元年正月,濬發(fā)自成都,率巴東監(jiān)軍、廣武將軍唐彬攻吳丹楊,克之,擒其丹楊監(jiān)盛紀。吳人于江險磧要害之處,并以鐵鎖橫截之,又作鐵錐長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先是,羊祜獲吳間諜,具知情狀。濬乃作大筏數(shù)十,亦方百余步,縛草為人,被甲持杖,令善水者以筏先行,筏遇鐵錐,錐輒著筏去。又作火炬,長十余丈,大數(shù)十圍,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鎖,然炬燒之,須臾,融液斷絕,于是船無所礙。二月庚申,克吳西陵,獲其鎮(zhèn)南將軍留憲、征南將軍成據(jù)、宜都太守虞忠。壬戌,克荊門、夷道二城,獲監(jiān)軍陸晏。乙丑,克樂鄉(xiāng),獲水軍督陸景。平西將軍施洪等來降。乙亥,詔進濬為平東將軍、假節(jié)、都督益梁諸軍事。
- 9. 《晉書》:濬自發(fā)蜀,兵不血刃,攻無堅城,夏口、武昌,無相支抗。于是順流鼓棹,徑造三山。皓遣游擊將軍張象率舟軍萬人御濬,象軍望旗而降。皓聞濬軍旌旗器甲,屬天滿江,威勢甚盛,莫不破膽。用光祿薛瑩、中書令胡沖計,送降文于濬曰:“吳郡孫皓叩頭死罪。昔漢室失御,九州幅裂,先人因時略有江南,遂阻山河,與魏乖隔。大晉龍興,德覆四海,暗劣偷安,未喻天命。至于今者,猥煩六軍,衡蓋露次,還臨江渚。舉國震惶,假息漏刻,敢緣天朝,含弘光大。謹遣私署太常張夔等奉所佩璽綬,委質(zhì)請命?!比梢?,濬入于石頭。皓乃備亡國之禮,素車白馬,肉袒面縛,銜璧牽羊,大夫衰服,士輿櫬,率其偽太子瑾、瑾弟魯王虔等二十一人,造于壘門。濬躬解其縛,受璧焚櫬,送于京師。收其圖籍,封其府庫,軍無私焉。帝遣使者犒濬軍。
- 10. 《晉書》:初,詔書使濬下建平,受杜預節(jié)度,至秣陵,受王渾節(jié)度。預至江陵,謂諸將帥曰:“若濬得下建平,則順流長驅(qū),威名已著,不宜令受制于我。若不能克,則無緣得施節(jié)度?!睘F至西陵,預與之書曰:‘足下既摧其西籓,便當徑取秣陵,討累世之逋寇,釋吳人于涂炭。自江入淮,逾于泗汴,溯河而上,振旅還都,亦曠世一事也?!睘F大悅,表呈預書。
- 11. 《晉書》:及濬將至秣陵,王渾遣信要令暫過論事,濬舉帆直指,報曰:“風利,不得泊也?!蓖鯗喚闷起┲熊?,斬張悌等,頓兵不敢進。而濬乘勝納降,渾恥而且忿,乃表濬違詔不受節(jié)度,誣罪狀之。有司遂按濬檻車征,帝弗許,詔讓濬曰:“伐國事重,宜令有一。前詔使將軍受安車將軍渾節(jié)度,渾思謀深重,案甲以待將軍。云何徑前,不從渾命,違制昧利,甚失大義。將軍功勛,簡在朕心,當率由詔書,崇成王法,而于事終恃功肆意,朕將何以令天下?”濬上書自理。
- 12. 《晉書》:渾又騰周浚書,云濬軍得吳寶物。濬復表。
- 13. 《晉書》:濬至京都,有司奏,濬表既不列前后所被七詔月日,又赦后違詔不受渾節(jié)度,大不敬,付廷尉科罪。詔曰:“濬前受詔徑造秣陵,后乃下受渾節(jié)度。詔書稽留,所下不至,便令與不受詔同責,未為經(jīng)通。濬不即表上被渾宣詔,此可責也。濬有征伐之勞,不足以一眚掩之?!庇兴居肿啵瑸F赦后燒賊船百三十五艘,輒敕付廷尉禁推。詔曰“勿推”。拜濬輔國大將軍,領(lǐng)步兵校尉。舊校唯五,置此營自濬始也。有司又奏,輔國依比,未為達官,不置司馬,不給官騎。詔依征鎮(zhèn)給五百大車,增兵五百人為輔國營,給親騎百人、官騎十人,置司馬。封為襄陽縣侯,邑萬戶。封子彝楊鄉(xiāng)亭侯,邑千五百戶,賜絹萬匹,又賜衣一襲、錢三十萬及食物。
- 14. 《晉書》:濬自以功大,而為渾父子及豪強所抑,屢為有司所奏,每進見,陳其攻伐之勞,及見枉之狀,或不勝忿憤,徑出不辭。帝每容恕之。益州護軍范通,濬之外親也。謂濬曰:“卿功則美矣,然恨所以居美者,未盡善也?!睘F曰:“何謂也?”通曰:“卿旋旆之日,角巾私第,口不言平吳之事。若有問者,輒曰:‘圣主之德,群帥之力,老夫何力之有焉!’如斯,顏老之不伐,龔遂之雅對,將何以過之。藺生所以屈廉頗,王渾能無愧乎!”濬曰:“吾始懼鄧艾之事,畏禍及,不得無言,亦不能遣諸胸中,是吾偏也?!睍r人咸以濬功重報輕,博士秦秀、太子洗馬孟康、前溫令李密等并表訟濬之屈。帝乃遷濬鎮(zhèn)軍大將軍,加散騎常侍,領(lǐng)后軍將軍。王渾詣濬,濬嚴設(shè)備衛(wèi),然后見之,其相猜防如此。
- 15. 《晉書》:濬平吳之后,以勛高位重,不復素業(yè)自居,乃玉食錦服,縱奢侈以自逸。其有辟引,多是蜀人,示不遺故舊也。后又轉(zhuǎn)濬撫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特進,散騎常侍、后軍將軍如故。太康六年卒,時年八十,謚曰武。葬柏谷山,大營塋域,葬垣周四十五里,面別開一門,松柏茂盛。子矩嗣。
- 16. 余先緣《中國軍事百科全書·軍事歷史卷》 .江西國防教育網(wǎng)[引用日期2017-09-20]
- 17. 《晉書·列傳第四》:王浚先列上得孫歆頭,預后生送歆,洛中以為大笑。
- 18. 晉書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10-12]
- 19. 常璩:《華陽國志·卷十一》。
- 20. 《晉書·列傳第十二》 .國學網(wǎng)[引用日期2012-12-13]
- 21. 《晉書· 帝紀第三》 .國學網(wǎng)[引用日期2014-05-30]
- 22. 《資治通鑒 卷第一百九十五》 .國學網(wǎng)[引用日期2014-01-22]
- 23. 《過王濬墓》 .文獻網(wǎng)[引用日期2013-10-09]
- 24. 《奉和圣制過王濬墓應制》。
- 25. 《奉和圣制過王濬墓》。
- 26. 《全唐詩》 .中華詩網(wǎng)[引用日期2013-10-09]
- 27. 《十七史百將傳 卷六》 .網(wǎng)易云閱讀[引用日期2017-08-27]
- 28. (元)郝經(jīng)撰;黎傳紀,易平點校.續(xù)后漢書(二十五別史第7、8、9冊):齊魯書社,2000
- 29. 《事林廣記后集》 .文獻網(wǎng)[引用日期2013-09-26]
- 30. 《越縵堂讀書記》 .文獻網(wǎng)[引用日期2015-04-25]
- 31. 搗金陵數(shù)路并舉 俘孫皓二將爭功 .三國在線[引用日期2013-09-26]
- 32. 《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吉禮五》 .國學網(wǎng)[引用日期2013-09-26]
- 33. 《十七史百將傳》 .文獻網(wǎng)[引用日期2013-10-09]
- 收起
詞條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