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
準噶爾(明清時期新疆蒙古族部落)一般指準噶爾汗國
政治
,
古代史
,
歷史年代
,
歷史
準噶爾汗國(西里爾蒙文:З??нгарын хаант улс;藏文:???????;維吾爾語:??????):是準噶爾部(衛拉特蒙古的一支)的首領噶爾丹1676年打敗衛拉特盟主鄂齊爾圖汗之后、把松散的聯盟體制步步改變為集權的政權體制、把準噶爾首領的臺吉地位上升為汗王地位、于1678年正式建立的一個汗國。因為1635年衛拉特盟主固始汗遣使歸順后金(清朝)、及1646年衛拉特各部首領聯名歸順清朝,所以它也改變了衛拉特與清朝的主從關系,史籍說噶爾丹對抗清朝是叛亂。
1678年,噶爾丹出兵南疆,占領葉爾羌汗國。1688年,噶爾丹突然率兵越過杭愛山,大舉進攻土謝圖汗,迫使喀爾喀蒙古諸部南遷。1690年6月,噶爾丹又向漠北喀爾喀蒙古進攻,玄燁組織左右兩路大軍親征,噶爾丹潰逃。
準噶爾汗國歷史
編輯準噶爾汗國名稱問題
土爾扈特部出走之后,就是四衛拉特(這個時期屬于漠西蒙古):和碩特部、準噶爾部、杜爾伯特部、輝特部。盟主長期是和碩特部首領(固始汗的祖先及其兄長和大侄子)。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1675年打敗衛拉特盟主鄂齊爾圖汗之后、把松散的聯盟體制步步改變為集權的政權體制、于1678年正式建立汗國。一般時期都是準噶爾部首領綽羅斯家族執政,所以一般稱準噶爾汗國,其實最后二年是輝特部酋長阿睦爾撒納居首領地位,所以總體上看,這個汗國,一方面論主導性質是準噶爾領導的,一方面具有某種衛拉特汗國的性質。
準噶爾汗國準噶爾部
這個時期,其領導是 “臺吉”,地位低于汗,更加不是汗國(汗分為部落汗與國家汗兩個層次)。
準噶爾是和明朝對峙的蒙古瓦剌部,后來瓦剌部在崛起的蒙古韃靼部打擊下向西遷移并發生分裂,在歷史上又被稱為衛拉特部,下面又分為準噶爾部、和碩特部、土爾扈特部和杜爾伯特部四部,也稱為漠西蒙古。所轄地區北至額爾齊斯河、鄂畢河、葉尼塞河上游地區,南至天山,東到阿爾泰山和蒙古杭愛山分界線,西包巴爾喀什湖地區。
到了十七世紀,準噶爾部強大起來,將土爾扈特部向西壓迫,致其與杜爾伯特部、和碩特部的一部被迫遷到了伏爾加河下游地區。向東壓迫杜爾伯特部,奪其領地,逼其內附清朝。并企圖兼并和碩特部,入侵青海。準噶爾部又擊敗哈薩克人,翻過天山征服回部諸察合臺汗及伊斯蘭教派白山派與黑山派,飛兵拉薩,凌攝西藏,終于建立起了強大的準噶爾汗國。其疆域北接額爾齊斯河、鄂畢河、葉尼塞河上游,南到西藏阿里地區,西包巴爾喀什湖,東至蒙古薩彥嶺及色愣格河流域,極盛時達四百多萬平方公里。
[1]
巴圖爾被稱為巴圖爾琿臺吉,連續兩次擊退俄羅斯的侵略,迫使俄羅斯承認了準噶爾汗國,兩國互通貿易。此前后金已于1636年改國號為清。1648年,巴圖爾琿臺吉授命喇嘛咱雅班第達將過去的蒙文改造而制定成“托沁”文字,作為準噶爾的統一文字。
1653年,巴圖爾琿臺吉去世,其第五子僧格繼承臺吉,但其眾兄弟不服,起兵反叛,內戰爆發,至十七世紀六十年代,僧格才平定了叛亂,但在1671年,他就被自己的兩個哥哥--車臣和卓特巴巴圖爾暗殺,他的三個兒子都年小,臺吉位難以得到延續,他的弟弟——正在西藏學習佛學的噶爾丹(僧格的同母弟)征得老師五世達賴喇嘛的同意,還俗,快速回國,在和碩特首領兼衛拉特盟主的鄂齊爾圖車臣汗援助下,擒殺了車臣,并將卓特巴巴圖爾趕往青海。噶爾丹自立為準噶爾汗。噶爾丹首先統一了西蒙古諸部,隨后,他起兵進攻葉爾羌的黑山派和喀什噶爾的白山派,征服了這個察合臺汗國。又于1681年征服了土魯番汗國的察合臺汗。
[3]
準噶爾汗國歸順清朝
順治三年(1646),衛拉特各部(包括準噶爾部)首領二十二人聯名奉表貢,清廷賜以甲胄弓矢,命其統轄諸部。——確定了主權關系,青藏高原和新疆等地 正式納入清朝的主權版圖(1635年還沒有“命其統轄”,沒有這種形式上的確認性授權關系)。 因此,噶爾丹對抗清朝,在關系上是叛亂。
準噶爾汗國打敗盟主
清朝后期的西域衛拉特有松散的聯盟,衛拉特是成吉思汗時期北方民族歸附于蒙古族的(《蒙古-衛拉特法典》里條文也就是并列蒙古與衛拉特兩個概念的),和碩特首領氏族(固始汗的祖先)是成吉思汗弟弟的后代,因此地位較高,擔任衛拉特盟主。
固始汗1637年去青藏高原發展時,把和碩特首領兼衛拉特盟主的位子交予大侄子鄂齊爾圖汗。1675—1676年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派兵擊敗盟主鄂齊爾圖汗,把衛拉特諸部的松散聯盟變為準噶爾壟斷權力的政權即準噶爾汗國。
準噶爾汗國建立汗國
打敗和碩特首領兼衛拉特盟主的鄂齊爾圖汗,并不就是建立汗國,噶爾丹此后一步步改變聯盟的性質、建立壟斷權力,形成了以他為首的綽羅斯家族的政權:噶爾丹已完全控制了衛拉特全境。噶爾丹洪臺吉頒布了一些法令,其內容涉及辦案、衛拉特人和南疆回部的紛爭、婚事以及對人販子的處理等項具體條文。與此同時,噶爾丹取消了各自為政,互不統屬的傳統的松散的衛拉特聯盟,還取消了各部族長的權力和各部大小洪臺吉、克什(太師)、濟農等稱謂。在完善和加強鄂托克編制的基礎上,將部族長的權力分散到各鄂托克宰桑手里。噶爾丹的一切指示 和命令,直接傳達到各鄂托克宰桑處,由宰桑具體執行,并向噶爾丹負責。噶爾丹將各鄂托克的支配權,高度集中在自己手里,從而完成了聯盟制向國家政權的過渡。
1678年,噶爾丹獲得了五世達賴喇嘛所贈 “噶爾丹博碩克圖汗” 之號。為此,噶爾丹博碩克圖汗舉行了隆重的大典,喀爾喀札薩克圖汗成袞也前來參加。準噶爾汗國就這樣形成
[4]
。
準噶爾汗國四處征服
噶爾丹深受喇嘛教的影響,一直想建立一個以喇嘛教為國教的準噶爾帝國,所以,他第一步在1678年率兵攻滅了葉爾羌汗國(今中國南疆附近),同時,又用兵于哈薩克,鞏固在那里的統治。
在他掃除一切障礙準備實施自己的計劃時,卻因多疑埋下了自己日后敗亡的種子:隨著時間的推移,僧格的三個兒子都已長大成人,尤其長子策妄阿拉布坦更是英武不凡,按準噶爾法律,策妄阿拉布坦才應是合法的準噶爾部首領位繼承人,噶爾丹為不大權旁落,便逐漸打壓策妄阿拉布坦,在1688年,暗殺了他的弟弟索諾布阿拉布坦,這使策妄阿拉布坦感到自身安全難以保障,便在7名僧格舊臣的陪同下,率五千部眾,逃至博爾塔拉河一代休養生息。

準格爾汗國各時代疆域(4張)
準噶爾汗國攻打東蒙古
噶爾丹沒有將策妄阿拉布坦放在眼里,在征服了西方的哈薩克汗國之后,便集結兵馬和清朝中央政府互相爭奪原漠南、漠北,在1690年,攻入喀爾喀,長驅東進,直取烏珠穆沁,然后撥轉鋒芒,在赤峰附近的烏蘭布通南下。
準噶爾汗國對抗清朝
喀爾喀諸部首領都無法抵擋,于是聯名向康熙皇帝求救,愛新覺羅·玄燁率領清軍,與噶爾丹的準噶爾軍在烏蘭布通交戰,噶爾丹雖然英勇善戰,并發明了著名的“駝城”戰術,但仍然被裝備有重型火炮的清朝軍隊打敗。與此同時,策妄阿拉布坦率軍進攻噶爾丹后方,控制了北到額爾齊斯河上游、東到烏布蘇湖的整個地區,包括吐魯番、庫車等新疆的廣大領土,從背后形成了對噶爾丹根據地科布多的包圍。
準噶爾汗國噶爾丹之死
撤回根據地的噶爾丹已陷于兩大強敵的夾擊之中,但他認為只要擊敗清朝軍隊,打通自己向東的通道,策妄阿拉布坦便不足掛齒。于是,在1695年,噶爾丹再度進兵喀爾喀,這時的喀爾喀已被清占領,康熙再次親征,噶爾丹抱定必勝的決心,但這時他的實力與上次相比已大為不如,而康熙卻集結更多的人馬欲將他徹底消滅,兩軍經過了極為慘烈的戰爭,噶爾丹的大妃阿奴也在戰斗中戰死。最終,他的3萬鐵騎難以擊敗康熙的20萬大軍,大敗虧輸,而這時,策妄阿拉布坦又奪取了他控制下的哈密,切斷了他的回路,在逃亡一年后,即1697年3月13日,在阿爾泰的阿察阿穆塔臺,噶爾丹服毒自殺。
[3]
準噶爾汗國策妄時期
翌年9月,策妄阿拉布坦遣使清朝,獻上噶爾丹尸體,向清朝臣服。次年,策妄阿拉布坦正式登上了首領的寶座。
策妄阿拉布坦與其兒子噶爾丹策零統治時期(1698年~1745年),是準噶爾汗國的鼎盛階段,號稱擁有三十萬大軍,數次擊敗清朝軍隊。
1745年,噶爾丹策零去世,其子策妄多濟那穆扎勒即位,稱為阿占汗,他年少又荒唐不理政務,并且囚禁了替自己管理國家的姐姐鄂蘭巴雅爾,致使姐夫薩英博落克秘密擁立阿占汗的異母兄喇嘛達爾扎,殺死了阿占汗,汗國長年陷于內亂。經過一番內亂,1753年,猛將策零頓多布之孫達瓦齊即位。
[3]
準噶爾汗國汗國滅亡
準噶爾蒙古的這些內戰,不僅使衛拉特蒙古各部人民蒙受巨大損失,生活遭受極大困難,同時也不斷削弱了為衛拉特封建主力量,使其再無力顧及自己的屬國哈薩克汗國,相反要借助哈薩克汗國的力量來維護其搖搖欲墜的封建政權了。達瓦齊的登位除了得到哈薩克汗國阿布賚的支持外,還得到了輝特部酋長阿睦爾撒納的大力支持。原先達瓦齊和阿睦爾撒納的牧地毗連,都在塔爾巴哈臺地區,從這里逃向以葉西爾河為政治中心的阿布賚汗處最為近便。開始兩人由于共同反對喇嘛達爾扎而形成同盟,可是達瓦齊登位后,暴虐混淫,倒行逆施。由于達瓦齊沒有滿足阿睦爾撒納所要求分給他的領地,兩人大動干戈,掀起戰爭。阿睦爾撒納戰敗,投向清朝。于是清朝籌集大軍于1755年春分南北兩路進攻達瓦齊。達瓦齊軍在清軍和阿布賚軍的東西夾擊下,很快就潰逃瓦解,達瓦齊也被霍集斯伯克擒獲送交清朝,后清朝又在1757年平定阿睦爾撒納的叛亂,準噶爾汗國徹底滅亡。
[5]
準噶爾汗國大事年表
編輯準噶爾汗國臺吉時期
(臺吉低于汗,不是汗,有的人不懂這種基礎知識,把汗國的時期胡亂推前)
1646年:衛拉特各部首領(包括準噶爾部)二十二人聯名奉表貢,清廷賜以甲胄弓矢,命其統轄諸部。——確定了主權關系,青藏高原和新疆等地 正式納入清朝的主權版圖。
準噶爾汗國汗國時期
1675—1676年:準噶爾首領噶爾丹打敗衛拉特盟主鄂齊爾圖汗,把松散的聯盟一步步改變為準噶爾首領集團壟斷權力的衛拉特政權、準噶爾政權,大約1677年完成政權建立,即實際上的準噶爾政權、準噶爾汗國。
1678年:錦上添花,噶爾丹獲得了五世達賴喇嘛所贈 “噶爾丹博碩克圖汗” 之號(歷史關系:噶爾丹1670年底離開拉薩時,達賴贈他博碩克圖的佳號,1676年他成為衛拉特霸主,后來通過聯系獲得達賴的新贈號,因為蒙古族信黃教,大喇嘛的贈號有利于提高其榮譽)。為此,噶爾丹博碩克圖汗舉行了隆重的大典,喀爾喀札薩克圖汗成袞也前來參加。準噶爾汗國就這樣形成(內蒙古社科院歷史所《蒙古族通史》,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此年噶爾丹出兵南疆,占領葉爾羌汗國,把廣大維吾爾族地區置于其統治之下。
1690年:噶爾丹又向漠南喀爾喀蒙古進攻,俘掠人口,搶劫牲畜。同年,康熙帝決計親征,組織左右兩路大軍,分別出古北口和喜峰口。8月1日,雙方大戰于烏蘭布通(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境內)。清軍大敗噶爾丹軍,噶爾丹乘夜向北潰逃。
1697年:二月,康熙帝發動第三次遠征,命費揚古、馬恩哈分別統率兩路大軍,共6000人,由寧夏出發,進剿噶爾丹殘部。四月康熙帝親赴寧夏,指揮這次軍事行動。正當清軍進發之時,噶爾丹眾叛親離,軍隊只剩下五六百人,遂飲藥自盡(又說被人殺害)。
1716年:策妄阿拉布坦進軍西藏,占領拉薩。
1718年:清朝由青海路出兵入藏,不過全軍覆沒。
1720年:清朝第二次出兵,擊退準噶爾軍。同時,清朝和準噶爾軍在吐魯番方面也有戰斗。
1755年:清軍5萬人分西北兩路向伊犁進軍,不到100天就到達伊犁。達瓦齊率兵六千人扼守伊犁西南的格登山(今新疆昭蘇縣境內),清軍以25人夜襲達瓦齊大營,達瓦齊軍驚潰,不戰自潰,達瓦齊僅帶少數人倉皇南逃。阿睦爾撒納圖謀當四部總汗未遂,于當年八月又發動反清起義。弘歷派兵鎮壓準噶爾叛亂,阿睦爾撒納多次使詭計逃脫追捕,在北疆再次起義。
1757年:至乾隆二十二年,由于內訌加之北疆地區痘疫流行,起義軍不戰自潰。阿睦爾撒納逃往哈薩克,后又逃入沙俄,染天花病死,沙俄將其尸體交給清朝。準噶爾汗國自此告終,清朝完全控制衛拉特區域,或準噶爾蒙古的游牧區。
準噶爾汗國汗王與軍隊
編輯準噶爾汗國可汗世系
策妄多爾濟那木扎爾
喇嘛達爾扎
準噶爾汗國準部軍隊
哈薩克人強馬壯、俄羅斯帝國火器犀利、大清擁有大量資源,小小的準噶爾汗國是如何能夠在三大強敵的包圍下堅持近100年的?除了歷代準噶爾汗充分利用國際環境為自己國家制造緩沖和屏障的出色外交手腕外,也離不開一支強而有力的軍隊。實際上,地處新疆一隅、民不過數十萬的準噶爾汗國有著強大的軍隊。
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這是顛撲不破的萬古真理。琿臺吉策妄阿拉布坦麾下共有6萬名士兵,絕大部分是騎兵,俄國人認為他如果有必要可以把軍隊擴充到近10萬人。這些騎兵的武器是傳統的弓箭、馬刀、梭鏢。
如果光從他們的傳統武器上看,他們和過去的蒙古帝國別無二致。但是居于中亞的他們毫無疑問受到了由火器引發的近代軍事革命的影響,他們越來越多的人裝備起帶火絨的火繩槍,他們還能夠自己生產火藥,這顯然是俄國商人或者布哈拉商人的傳授。曾在1722年-1724年代表彼得大帝出使準噶爾汗國的俄國大使炮兵大尉溫切夫斯基,在他自己的見聞錄寫了一段關于準噶爾騎兵裝備火繩槍比例的文字:
有20名身披鎧甲、頭戴尖頂盔、手持馬刀和梭鏢的軍人在行進,其后跟著15名身披盔甲、頭戴護頸頭盔、手持馬刀和火繩槍的軍人。隊列中的軍人共計35人,兩隊軍人合計70人。
可見,準噶爾軍隊裝備火繩槍的比例為7分之3,接近一半。
除了弓箭和火繩槍,準噶爾軍隊還擁有一定數量的輕型火炮。汗國鄙陋的手工業和冶金業讓他們不懂得炮架為何物,更不用說獨立鑄造火炮。但汗國的軍隊在和中俄長期的沖突中,繳獲了少量的火炮和俘虜一些工匠,其中一位瑞典軍官列諾特就為汗國鑄造15門4俄磅的加農炮和20門10俄磅的臼炮,以及其他輕型火炮5門。
火器裝備提高準噶爾軍隊的戰斗力不僅體現于武器效能上,也促使他們的戰術革新。準噶爾人,俄國人又稱他們為卡爾梅克人,曾用300名手持火繩槍的步兵配合騎兵大敗過東蒙古(喀爾喀部)的車臣汗,虜獲了車臣汗的1.5萬軍民。步騎協同對傳統單一的純騎兵有莫大優勢,尤其是在雙方數量差距不大的情況下。
憑借著這樣一支既有傳統蒙古騎兵的優點、又有新式武器戰術加強的軍隊,準噶爾汗國在早期對東蒙古和哈薩克的戰爭中屢戰屢勝,和中國清朝的戰爭勝負兼半,即便是對俄國人也偶有勝跡:在額爾齊斯河上游的亞梅舍沃要塞圍攻戰中,準噶爾人成功地圍困了這座駐守了2932名俄軍的要塞,并打退從托兒博斯克方向前來增援的俄軍,圍城3個月后要塞剩余的700名俄軍不得不灰溜溜地逃走。
準噶爾汗國野戰相當不錯,但因缺乏重型火炮而攻城乏力,這一短板在和清帝國的戰爭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噶爾丹和策妄阿拉布坦有能力在野戰上重創清軍,但清軍依托以哈密城為核心的堡壘線總是能夠遏制準噶爾人擴大戰果,然后清軍再以準噶爾難望項背的速度卷土重來。這就意味著清帝國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他們可以依據自己的需要,隨意切換持久防御或積極進攻的戰略,而準噶爾人只能被清人拖著鼻子走。
雖然有短板,但這也是一支較為先進的軍隊,可這支軍隊卻是最后導致準噶爾汗國走向滅亡的重要原因。不消說驍勇善戰的噶爾丹,就是較為溫和的策妄阿拉布坦,都擁有一顆統一蒙古諸部控制西藏的雄心壯志,他們的勃勃野心是建立在國家的戰爭機器上的,以致于他們不甘心向俄國人稱臣獲得庇護,也錯失了數次和清帝國和談的機會。后來當準部陷入內亂分裂,又被天花雪災導致人口損失慘重時,終于被清王朝所滅。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 參考資料
-
- 1. 注:根據邊城玫女的《中國歷代疆域面積考》,康熙三年(1664年)國土面積有325萬平方公里;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國土面積達474萬平方公里;雍正十二年(1734年)疆域縮水為227萬平方公里。
- 2. 草原上的準噶爾古城 .和訊網[引用日期2017-10-28]
- 3. 準噶爾帝國稱霸中亞的一個多世紀 .網易[引用日期2017-10-28]
- 4. 內蒙古社科院歷史所《蒙古族通史》,民族出版社,2000年發行版
- 5. 平定回部獻俘 .世界數字圖書館[引用日期2012-06-01]
詞條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