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
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級強地震)一般指7·28唐山地震
解讀詞條背后的知識
- 名 稱
- 唐山大地震
- 時 間
- 北京時間1976年7月28日03時42分53.11秒
- 地理位置
- 震中在唐山開平區越河鄉
- 震中經緯度
- 北緯39.6度,東經118.2度
- 震源深度
- 12公里
- 震 級
- 7.8級
- 震中烈度
- 11度
- 傷亡人數
- 242769人死亡,16.4萬多人重傷(1978年11月17日至22日)
7·28唐山地震地震經過
編輯公元1976年7月28日,北京時間3時42分53.8秒。
東經118.1度、北緯39.6度,在距地面16公里深處的地球外殼,中國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區一帶突然發生里氏7.8級強烈地震,23秒鐘后,唐山被夷成廢墟,682267間民用建筑中有656136間倒塌和受到嚴重破壞,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傷,4204個孩子成了孤兒。直接經濟損失達30億元人民幣以上。地震罹難場面慘烈到極點,為世界罕見。
[2]
美國阿拉斯加帕默天文臺急速響起令人震驚的警鐘聲,世界各大通訊社當日向全球公告了災難消息——美國夏威夷地震臺宣布:中國發生8.1級地震,震中在北京附近!
美國地質調查所宣布:北京東南約100英里,北緯39.6°,東經118.1°,在天津附近,發生8.2級地震。
香港的英國皇家天文臺宣布:中國發生8級左右地震,震中在北緯39.6°,東經111.1°,距唐山極近。
臺灣"中央氣象局"稱:大陸北部發生8級地震,震中在北平東部135公里附近。
凌晨4:30。中國國家地震局收到南京、蘭州、昆明等10個臺的報震急電,其中6個臺給出震級,但數據彼此懸殊甚大,有的定在8級以上,有的定在7級以下。至于震中只有粗略的“北京附近”的估計。
早晨6時。中國電信局報告,在與全國各地聯絡中,唯獨唐山地區電話通信中斷,呼叫若干次,均無回音。
中國新華通訊社于1976年7月28日向全世界播發了以下消息:我國河北省冀東地區的唐山-豐南一帶,7月28日3時42分發生強烈地震。天津、北京市也有較強震感。據我國地震臺網測定,這次地震為7.5級……中國在幾天后再次公布了經過核定的地震震級:里氏7.8級。
唐山,一座上百萬人口的工業城市,已經在一場沒有任何征兆的特大地震中夷成廢墟。中國地震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的震撼》一書,公布了以下數字:死亡242769人,重傷164851人,輕傷544000人。上世紀世界最慘痛的地震災難發生了……
[3]
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場7.8級大地震使唐山這個有百萬人口的工業重鎮遭受滅頂之災,瞬間夷為平地,24萬多鮮活的生命葬身瓦礫之中。

唐山大地震(5張)
7·28唐山地震余震情況
編輯1976年7月28日以后,唐山大地震余震不斷,當天18:45又在灤縣發生了7. 1級地震。2012年5月28日10:22分,唐山市市轄區、灤縣交界發生4.8級地震,專家稱為30多年前唐山大地震的正常余震活動。
在1811-1812年間,位于美國南部和中西部的新馬德里地震帶曾經發生“新馬德里大地震”。至今,這一地震帶的活動仍然活躍,而且地震的活動規律符合余震的一條重要定律——“大森定律”,所以這一地區發生的地震仍是“新馬德里大地震”的余震。
余震是在地震主震之后發生的震級弱于主震的地震。特大地震發生后,余震時刻都可能發生,其中多數是人類不能感覺到的微震,但也有極具破壞力的大地震。由于余震難以預測且容易造成重大人員和財產損失,因此也常被稱為“地震后的幽靈”。
科學家發現,余震的震級和發生頻率一般遵循三條定律:
首先是“大森定律”1894年,日本科學家大森房吉在論文中提出:主震發生后,時間越久,余震發生頻率越低。1961年,宇津德治對大森定律的數學公式進行了修正,提高了這一定律的準確性。
其次是“貝特定律”。它指出,主震震級與最大的余震震級之差是一個幾乎不變的數值,在1.1-1.2級之間。
災難給人們帶來的感悟:逝者已矣!我們不能改變過去,也不能預知未來,唯有好好的珍惜現在。這也是我們的人生的意義所在。如果我們只是流淚水,抹鼻涕,然后,哀嘆一聲:悲矣!這將是最錯誤的行為。
7·28唐山地震產生影響
編輯1976年7月28日凌晨3:42,因為在晚上,所以很多人不知道,造成死傷人數更多,這次地震轟動全國!中國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區一帶發生里氏7.8級大地震。此次有感范圍廣達14個省、市、自治區,其中北京市和天津市受到嚴重波及。整個唐山市頃刻間夷為平地,全市交通、通訊、供水、供電中斷。唐山地震沒有小規模前震,而且發生于凌晨人們熟睡之時,使得絕大部分人毫無防備,造成242769人死亡,435556人受傷。
它發生在現代中國重大轉折的1976年。它不僅造成的傷亡3倍于汶川地震,更發生在京津冀這樣的中國政治中心地帶。當年周恩來、朱德、毛澤東三位偉人相繼去世,“四人幫”又企圖篡黨奪權。甚至在巨大的災難面前,他們仍然堅持政治斗爭為綱,極大地影響了受災工作的開展。這一切使人民群眾和有遠見的高層領導徹底認清了“四人幫”的罪惡陰謀,并最終采取斷然措施結束“文化大革命”。可以說,唐山地震是粉碎“四人幫”、結束文革動亂的催化劑。其歷史意義遠不僅僅在于災難本身。
彈指一揮42年。唐山人民在戰勝災難、重建家園中凝結成的抗震精神,其所涵容的團結、堅韌、勇于克服一切困難的精神內核,不僅是唐山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更是全人類所共同追求的;世界科學家們絡繹不絕地來到唐山,依據這個天然“實驗場”進行大量研究,使人類加深了對地球的認識,防御地震災難也邁出了一大步;在唐山抗震實踐中,中國誕生了“地震社會學”,為解決全球城市化進程中面臨的日益嚴峻的災害問題,奠定了理論基礎,提供了成功的防災減災范例。
古今中外,每一次巨大的自然災難都是以更大的歷史進步作為補償的。唐山大地震使唐山人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但卻給全人類帶來寶貴的精神財富。
世界隔震技術發展的第三個里程碑——隔震技術的發現,周福霖結緣抗震減震研究,始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現場調查受到的啟發。唐山大地震后第3天,他在被毀廢墟中發現有兩棟4層磚樓屹立未倒、僅沿地面滑動約0.4米,因為墻體下面一層柔軟的防水油毛氈讓大樓逃過一劫。“如果只給建筑做硬抗地震不行,可以讓房屋變‘柔軟’,地震的時候讓房屋柔性的滑動。”周福霖從滑動的房屋中找到靈感。隨后出國留學的他,在1982年與導師一起做了一個隔震房屋地震震動臺模擬試驗——把安裝隔震層的四層樓房屋模型放在震動臺上,發現不隔震的房屋遇強震就被破壞,隔震的房屋卻能承受9級或更強的地震。
[4]
周福霖帶著隔震減震新技術回國,1993年,在廣東汕頭市建成我國第一棟橡膠支座的8層隔震住宅,這也是當年世界最高的隔震住宅樓。在次年臺灣海峽6.4級地震影響中,隔震樓在橡膠隔震層上緩慢搖擺,房屋結構在地震中保持彈性,沒有任何損壞,只是輕微擺動。聯合國工發組織為此在汕頭召開國際會議,向世界各國推廣了這種技術,稱之為“世界隔震技術發展的第三個里程碑”。在我國,云南省是地震頻發的省份,也是建筑減隔震技術運用最為廣泛的省份。目前云南的減隔震等技術研發應用都已初具規模,已建成1000多棟減隔震建筑,接近全國的二分之一?
[5]
7·28唐山地震調查研究
編輯據劉華清將軍回憶,經過他負責的中科院專門小組的調查,1977年2月25日調查組與國家地震局聯合提出了《關于唐山地震未能預報的原因的報告》。報告的結論是:“唐山地震未能預報,是‘四人幫’推行反革命路線干擾和破壞所造成的惡果。”
報告中寫道:在7月份,地震局領導小組沒有研究過一次震情。7月上中旬,有6個地震專業站和8個群眾測報點提出不同程度的震前預兆。7月26日,北京市地震隊告急,分析預報室的同志會商后,認為震前預兆嚴重,要求向局領導匯報。7月27日上午,地震局副局長兼京、津、唐、渤、張地區協作組組長,在聽取匯報時很不耐煩地說:“目前院里事情多,下星期再開會會商吧!”
7·28唐山地震重建歷程
編輯10年的重建,重塑了一座城市,修筑了心靈的城墻。簡易城市存在了10年,“1986年唐山大地震10周年的時候,市區有98%的居民搬進了新房,1988年10月則全部遷入新居”。人們就是居住在簡易房里,開始了唐山的重建。
1977年5月14日,300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技術人員參與制訂的《唐山市城市總體規劃》通過了國務院的批準,這一規劃,后來1982年和1984年兩次進行了調整。規劃通過后,經過一些試點,“1979年下半年大規模的重建開始了”程才實說。
白天黑夜都在施工,新華道,那時就已經是唐山市的主干道。地震以后,改名為新華道,實行分段建設。
以市中心和建設路的交叉口為界,西邊為新華西道,東面為新華東道,1985年最終完成建設時,路面寬50米,全長9.55公里,被稱為“二十里長街”,也被稱為“唐山的長安街”。
《唐山市志》記載,最多的時候一共有11萬多來自全國各地的100多個援建單位的工人在唐山施工。據不完全統計,當時施工現場投入的大塔吊200多臺,載重車輛2500多輛。
建設最快的是1985年建成的龍華小區。
十年建一城
1983年以后“清理得都差不多了”。
1984年4月28日開業的百貨大樓是新華道上比較早完工的商業大樓。
程才實認為唐山重建分為三個大的階段:1978年初至1979年7月,搞試點趟路子;1979年下半年至1984年底,大規模建設;1985年之后,完成掃尾工程。
1986年7月28日,1萬多名唐山各界人士聚集在紀念碑廣場舉行唐山抗震10周年紀念大會,程才實說,“正式宣告唐山重建基本結束”。1990年11月,唐山市政府因為震后重建工作而獲得了聯合國人居獎。
7·28唐山地震抗震精神
編輯它屬于唐山,屬于中國,屬于全人類。
一座城市的毀滅是可怕的,而人的精神崩潰更是可怕。無數事例證明,每遇重大天災人禍,家園被毀或痛失親人,有的人會消極沉淪,陷入強烈的悲痛無法自拔。中外歷史上多次大地震之后都發生過嚴重次生災害,其主要原因就是災民精神世界的崩潰,引起社會動亂的發生。
然而,唐山人在災難面前所凝結出來的“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是震時及震后建設中支撐、激勵、鼓舞和引導唐山人民最終戰勝地震災害、重建家園的精神力量。
在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下,在全國軍民的無私援助下,唐山依靠這種精神支撐,以最快的速度恢復了災區生產生活,震后不到一周,數十萬群眾衣食、飲水得到解決;震后不到一個月,災區供電、供水、交通、電信等生命線工程初步恢復;震后第一個冬天,災民全部住進了簡易房;震后一年多,工農業生產得到全面恢復;震后頭10年,唐山人民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奪取了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的巨大勝利;又一個10年,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全面振興;第三個10年,跨入了經濟社會快速健康發展的新階段。
唐山地震30年紀念日前夕,唐山人對抗震精神進行了理論上的升華。市委黨校副研究員康繼祥說:“地震災難的慘痛可以遺忘,但抗震精神要世世代代傳下去。”
在唐山街頭采訪,人們對“唐山精神”耳熟能詳。因為“公而忘私”是群體與個人之間的道德準則;“患難與共”是人與人之間的人本主義原則;“百折不撓”要解決的是戰勝地震災害過程中目標和現實的矛盾;“勇往直前”則體現著唐山人在艱難困苦面前的一種勇敢進取的精神狀態。
這種精神綜合體現了唐山人的氣概、氣勢、膽略、魄力和道德風貌。正是在這種精神指引和鼓勵下,唐山人醫治了地震造成的創傷,重新建造了新唐山,唐山也當之無愧成為中國第一個被聯合國授予“人居榮譽獎”和“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范例獎”。
唐山抗震精神是唐山人民以及全國軍民在抗震斗爭中用鮮血、生命和艱苦卓絕的斗爭,共同鑄造的民族之魂。正如唐山人民所經受的痛苦與磨難,不僅屬于唐山屬于中國,更屬于全人類。
唐山地震:讓人類更深刻地認識地球。
距離唐山北部青龍縣城卻沒有人員傷亡
地球是人類棲身之地,而地震是對人類威脅最大的自然災害,因而人類在征服地震災害的征程上不斷地探索著。
唐山大地震給全世界的地震研究者們提供了一個痛苦但又極具價值的天然“實驗場”。
30年來,世界各國的地震工作者絡繹不絕地來到唐山,研究地震孕育和發生的規律,從而為戰勝地震災害提供理論、方法、依據和指導。
1975年我國曾成功預報、預防了海城7級以上地震,這令我國乃至全世界的地震工作者們倍感欣喜,然而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使人們再次領教了地震這個“惡魔”的神秘莫測。
在唐山大地震面前,科學家們更加深刻認識了地震的極端復雜性,這本身就是一種進步。數十年致力于地震研究的專家許紹燮指出,在探索地震和地震預報征途上,將會遇到許多“想不到”的現象,而每領悟和破譯一個“想不到”現象,就在地震和地震預報的征途上前進了一步。
地震工作者們把諸如唐山等發生過破壞性地震的地方作為實例,作為重中之重的研究對象,總結其中的經驗教訓和規律,并依靠日益發展的高新技術,力圖從中找出制服地震“惡魔”的武器。經過多年努力,科學家已取得了一定成績,一位地震專家分析了21世紀世界上對地震研究的進展后說,在高新技術介入下,不僅在解決“上天易,入地難”問題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而且也使人類有可能像觀測氣象衛星云圖一樣,研究地殼的運動變形。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 參考資料
-
- 1. 唐山大地震記憶:242769人遇難164851人重傷(組圖) .網易新聞.2010-07-28[引用日期2018-11-06]
- 2. (唐山大地震·解密)中南海急問:震中在哪里 .搜狐新聞[引用日期2012-10-25]
- 3. 唐山大地震的時間和傷亡人數 .新浪博客[引用日期2012-10-25]
- 4. 曹鏞周福霖院士獲突出貢獻獎 .南方日報.2016-02-17[引用日期2016-06-20]
- 5. 云南:減隔震技術助力“防震減災”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2014-10-21[引用日期2016-06-20]
- 6. 華國鋒曾批示追查唐山地震未能預報的原因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4-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