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王冷齋
- 國 籍
- 中國
- 民 族
- 漢族
- 出生地
- 福建閩侯
- 出生日期
- 1891年
- 逝世日期
- 1960年
- 職 業
- 國民政府宛平縣縣長
- 畢業院校
- 保定軍官學校
- 主要成就
- 盧溝橋事變中與日軍據理力爭
- 代表作品
- 《盧溝橋紀事五十首》
王冷齋個人簡介
編輯王冷齋(1891—1960),福建閩侯人。自幼學習陸軍,1914年初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步科二期,1916年5月畢業。為人生性耿介,有膽識,又風度翩翩,有文人氣派。早年從事文化工作,在北平創辦《京津晚報》和遠東通訊社,后任北平市政府參事、北平新聞檢查所所長。1937年盧溝橋事變時,任河北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兼宛平縣縣長。
王冷齋七七事變
編輯1937年1月任河北省第三行政區(宛平、大興、通縣、昌平)督察專員兼宛平縣縣長,臨危受命后奉令與日方多次談判、交涉與周旋,致使日方在豐臺圈地六千畝的陰謀落空。在盧溝橋事變期間,他置身危城,奔忙在“談判息爭、和平解決”的另一戰場,在烽火刀尖上與蠻敵折沖,維護了祖國的尊嚴。當日軍用大炮轟擊宛平縣政府衙門以至房頂陷落無法辦公時,他將書桌搬到院中辦公,代表了中國人民不屈的精神。在盧溝橋抗戰緊張的時日里,他以古詩的形式寫下了《盧溝橋紀事五十首》,真實地記錄了宛平前線強敵壓境的緊張局面及二十九軍大刀隊威風凜凜打擊侵略者的形象。盧溝橋在北平西南面,是永定河上由北平通往河北省南部地區的咽喉要道,也是當時宛平縣的縣治所在地。“九一八”事變以后,日軍在此不斷制造事端,為此,1937年1月1日專門成立了河北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有關涉外事宜歸北平市政府統一節制。正是在這樣的危急時刻,王冷齋出任督察專員兼宛平縣長。
在與日軍交涉、周旋中,王冷齋堅持愛國主義立場,凡涉及主權事,寸土不讓。日軍圖謀在大井村建立飛機場,多次帶著事先繪制的地形圖到宛平,要求按圖割地,都被王冷齋堅決拒絕。日方從正面交涉不成,乃變計從民間著手,勾結當地漢奸和地痞流氓,以重利誘惑居民自愿租賣土地。王冷齋發覺后,當即派人到大井村調查,將為首的漢奸抓起來,向居民宣傳愛國主義思想,從而使日軍的陰謀詭計落了空。
1937年7月7日夜間,日軍在盧溝橋附近演習,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國駐軍的拒絕。日軍從豐臺調至宛平城外,列成攻城架勢,一面通知北平市長秦德純,威脅要武力解決。當晚王冷齋住在北平,獲知這一情況后,立即趕到宛平現場調查“日軍失蹤”事件。不論在北平還是在宛平城外,與日本特務機關長松井、日軍聯隊長牟田口等的談判均無任何進展。我方堅決保證城內并無失蹤日兵,并拒絕日軍進城的要求。日方的一次次威脅利誘,都遭到了王冷齋的堅決回擊。8日凌晨一時左右,日軍開始攻城,槍炮齊發,專署、縣府首當其沖,被炮彈轟塌。王冷齋于談判決裂之后,即移駐到守軍指揮所,組織駐軍進行抗擊,由此拉開了八年抗戰的序幕。
全面抗戰開始后,他到大后方參加抗戰。日本侵略軍占領平、津后,王冷齋隨二十九軍撤退,先后在濟南、開封、西安組建第一集團軍辦事處。1939年春,他離開軍隊赴香港。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流亡貴陽。1945年8月日本投降,1946年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日本戰犯,王冷齋赴東京出庭作證。他出席了審判日本戰犯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共和國成立后,任北京文史館館長,1960年因病去世。王冷齋著有《盧溝橋事變始末記》、《盧溝橋抗戰記事詩文》等。
- 參考資料
-
- 1. 王冷齋:聞爆竹聲乃知日敵乞降狂喜書感 .鳳凰網
- 2. 七七事變中的宛平縣長王冷齋 .現代快報
- 3. 王冷齋:盧溝橋事變中堅守宛平城的福州漢子 .中金在線
- 4. 王冷齋河山寸土屬中華 保衛毫厘不敢差 .網易新聞
- 5. 王冷齋的抗戰詩 .光明日報
- 6. 誰識書生膽氣豪 .鳳凰網
- 7. 抗日縣長王冷齋 .福州晚報
詞條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