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長江隧道位于武漢長江大橋和武漢長江二橋之間,是萬里長江上的第一條穿江隧道,又稱“萬里長江第一隧”。隧道起于漢口大智路銘新街平交口,止于武昌友誼大道東側,與規劃的沙湖路銜接,并在漢口端設勝利街右進隧道匝道、天津路右出隧道匝道,在武昌端設友誼大道南北方向右進匝道和右出匝道各兩條。該隧道總建筑長度3630米,分左、右兩條隧洞,其中東北線隧道長3295米,西南線隧道長3303.6米,每線各設2車道,寬7米,車道凈高4.5米 ,設計車速50公里/小時。
[1]
工程概算總投資20.5億元。
[2]
武漢長江隧道于2004年11月破土動工,是中國第一條開建、最先貫通的長江公路隧道,2008年4月19日,武漢長江隧道雙線貫通,2008年12月28日試通車。
[3]
- 中文名
- 武漢長江隧道
- 外文名
- Wuhan Yangtze River Tunnel
- 又 稱
- 萬里長江第一隧
- 始建時間
- 2004年11月
- 地理位置
- 武漢長江大橋和武漢長江二橋之間
- 總建筑長度
- 3630米
武漢長江隧道建設歷程
編輯武漢長江隧道方案提出
1988年,鐵道部第四勘察設計院(下簡稱“鐵四院”)曾提出在今長江二橋處建設江底隧道。
1993年,國家準備建設京滬高速鐵路,由于跨江地區距長江大橋僅1.7公里,若再修橋會對長江航運帶來影響。因此,國內隧道專家、設計大師陳應先提出“以隧道方式過江”。雖然最終未能變成現實,但產生了強烈反響。 [3]
1993年,國家準備建設京滬高速鐵路,由于跨江地區距長江大橋僅1.7公里,若再修橋會對長江航運帶來影響。因此,國內隧道專家、設計大師陳應先提出“以隧道方式過江”。雖然最終未能變成現實,但產生了強烈反響。 [3]
武漢長江隧道可行性研究
1995年,武漢市科委組織鐵四院等單位展開“武漢地鐵重大技術經濟問題研究”,地鐵和輕軌的課題名列其中。同年,武漢地鐵辦成立前期領導小組。
1995年,鐵四院自費開始對過江隧道(含地鐵項目)工程進行預可性研究。
1998年12月17日:長江隧道項目籌備工作正式啟動。
1999年,武漢地鐵辦正式委托鐵四院從事地鐵研究。同年11月,中國工程院水利土木部和地下及隧道實驗研究中心曾聯合舉辦沉管隧道技術研討會。
1995年,鐵四院自費開始對過江隧道(含地鐵項目)工程進行預可性研究。
1998年12月17日:長江隧道項目籌備工作正式啟動。
1999年,武漢地鐵辦正式委托鐵四院從事地鐵研究。同年11月,中國工程院水利土木部和地下及隧道實驗研究中心曾聯合舉辦沉管隧道技術研討會。
武漢長江隧道工程立項
2001年,過江隧道(含地鐵項目)正式上報國家計委。
2002年,過江隧道(含地鐵項目)方案獲國家計委初審通過。
2003年8月,開始編制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和流量預測、交通疏解、地震安全性評價、防洪和通航論證、人防方案、風險分析、環評、融資九個專題研究。
2003年10月,武漢過江隧道“預可研”報告通過專家評審,單建雙向4車道的公路隧道提上議事日程。
2004年4月,過江隧道可行性研究報告通過評審。
2004年11月,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國家批準。當月28日,武漢過江隧道動工。 [3]
2002年,過江隧道(含地鐵項目)方案獲國家計委初審通過。
2003年8月,開始編制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和流量預測、交通疏解、地震安全性評價、防洪和通航論證、人防方案、風險分析、環評、融資九個專題研究。
2003年10月,武漢過江隧道“預可研”報告通過專家評審,單建雙向4車道的公路隧道提上議事日程。
2004年4月,過江隧道可行性研究報告通過評審。
2004年11月,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國家批準。當月28日,武漢過江隧道動工。 [3]
武漢長江隧道施工建設
安全建設
逃生通道,安裝了102個攝像頭進行全方位實時監控,以及大型通風換氣設備保障空氣流通。此外,隧道兩端都設置有防淹門,倘若遭遇戰爭破壞、恐怖襲擊以及自然災害,該門將關閉,防止江水進入隧道涌入城區。
2007年5月,被列入“863”計劃的“高抗滲長壽命大管徑隧道管片材料結構設計與工程應用”課題,通過國家科技部驗收。這種隧道管片,是專門為武漢過江隧道而研制的,可使用100年,從而確保了長江隧道的壽命。
工程難題
武漢長江隧道是目前中國地質條件最復雜、工程技術含量最高、施工難度最大的江底隧道工程。中國工程技術人員在開挖這一江底隧道的過程中,成功攻克了五大世界性施工技術難題。
- 姿態控制,盾構機穿越軟硬不均的地質,掘進姿態難以控制;
- 高水壓,隧道從水面到底部深57米,江水的壓力極大,防止隧道透水是最大難點;
- 超淺埋,部分地段盾構機離地面只有5至6米,要不“驚動”地面建筑,穿越長江大堤等,難度極大;
- 強透水,隧道兩岸大部分為粉細砂地層,一旦透水,后果不堪設想;
- 長距離掘進,由于地質變化大,盾構機必須一次性成功穿越2500多米。
攻克難關
長江武漢段江底地質條件復雜,有黏土、粉土、粉細砂、卵石,還有巖層等13種圍巖,其上軟下硬的地層結構,是隧道挖掘施工的“天敵”。開挖武漢長江隧道的每一個施工階段,幾乎都伴隨著世界級技術難題的攻關。武漢長江隧道的建設施工必須在防洪設施密集、城市建筑眾多的中心城區進行,這也決定了這些難題的世界性。
盾構機在地底下挖掘,容易引發土壤沉降,造成建筑坍塌。中鐵隧道聯合體在施工的過程中,采用“氣墊式泥水平衡技術”,使盾構機掘進時波動很小,保持水壓平衡,水土沉降控制在3厘米以內;針對長江武漢段江底大部分為粉細砂地層,防滲水成為長江隧道施工的又一大難點,中鐵隧道聯合體采用最新的防水接縫技術,注漿采用高分子聚合物新材料,為江底隧道的施工開創先河。武漢長江隧道可抗擊6級地震和300年一遇洪水侵襲。
武漢長江隧道管理維護
編輯武漢長江隧道調試運行
隧道通車后將經歷調試運行—試運行—正式運行3個階段。調試運行從2008年12月28日起,為期3個月,每日6時至24時開放,只準許9座(含)以下小型客車(出租車除外)按車輛號牌尾數實行單雙日通行,其他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禁止通行
[2]
武漢長江隧道試運行
武漢長江隧道交通管制
交管部門預測隧道通車后出入口周邊道路交通流量,結果顯示江北(漢口片)京漢大道大智路口、勝利街南京路口、沿江大道天津路口交通最繁忙;江南(武昌片)友誼大道(中山路-徐東大街)、新河街、秦園路交通流量明顯增加。武漢老城區道路狹窄,雙向通行效率較低,改為單行線可更快疏解隧道交通。
交管部門出臺的長江隧道交通分流方案“三限”(限時、限速、限車種),并在可通行時間段內實行單雙號通行,主要是根據長江隧道與周邊地區交通管理的總體思路,將隧道交通量控制在一定范圍,保障安全暢通。隧道主要解決武昌與漢口中心城區過江客流交通,均衡長江大橋、二橋、三橋交通流。 從安全角度考慮,通行隧道的車種僅為9座以下(含9座)小型客車。長江隧道全長3.7公里,建成后的隧道路面呈“波浪S型”。貨車、大中型客車(含公交車)因載重大,行駛中易產生共振,對隧道面壓力承載是個考驗。一旦發生事故,受隧道地理所限,施救和排除交通堵塞較困難。所以,試運行期,限制長江隧道可通行車輛,限速每小時60公里。所有進出隧道的車輛需嚴格按隧道內導向標線及標志通行,保持車速、車距,禁止行車隨意變道,隧道內嚴禁停車。
因此,交管部門將南京路、交易街、江漢二路、友益街、京漢街等道路改為單行。另外,調整天津路、合作路、蘭陵路及北京路的單向通行方向,與隧道匝道進出方向保持一致,在小區域內形成一個交通循環。同時,對友誼大道(中山路-徐東大街)每日7時至20時禁止中型(含)以上貨車通行,保障安全暢通。
具體調整措施為:從2012年11月29日起,試行工作日每日7:20至8:20,禁止機動車由長江隧道友誼大道由西向北入口匝道(由新生路往長江隧道方向)、由東向北入口匝道(由湖北大學往長江隧道方向)進入隧道。
[5]
長江隧道原有其它交通管理措施不變。
在限行時段需通行長江隧道過長江車輛,可通過楚漢路中北路立交調頭再進入隧道,或繞行長江大橋、長江二橋等其它過長江通道。請駕駛人及時關注交通廣播電臺播報的“路況信息”,選擇合理、暢通線路通行,并按交通標志的指示和交警指揮通行。
[5]
合作路只準許機動車由沿江大道向中山大道方向行駛;
北京路只準許機動車由鄱陽街向中山大道方向行駛;
南京路(中山大道-勝利街)只準許機動車由中山大道向勝利街方向行駛;
交易街只準許機動車由京漢大道向江漢二路方向行駛;
江漢二路(交易街-黃石路)只準許機動車由交易街向黃石路方向行駛;
京漢街(大智路-車站路)只準許機動車由大智路向車站路方向行駛。
武漢長江隧道應急方案
隧道交通情況特殊,交管部門針對可能出現的緊急狀態,專門制定應急方案。隧道全線安裝監控,保證不留視線死角。隧道內還將采取全程廣播形式,遇突發情況,將有導播員引導隧道內車輛和乘客疏散。交管部門提醒,隧道內若發生輕微交通事故(單向一股車道內發生擦碰,事故車輛可正常行駛),事故車內乘客不要下車,可立即報警。交管部門將留存監控資料,通過廣播將車輛引導到隧道兩端指定地點,接受交警處理。若發生一般以上交通事故(車損嚴重,人員有傷亡、同向車道均被堵死),事故車應立即報警,等待救援。因事故而滯留的車輛按廣播或現場民警指揮疏散。長江隧道開通后,10多條周邊道路將調整交通。交管部門已在相關路段增設交通標志標牌136快,調整完善信號燈控制路口6處,設置交通護欄1200米。通車后,交管部門將在大智路等重要節點路口增設崗位12個,增配警力56名,疏導車流。交警提醒:請廣大司機朋友看清標志標牌,嚴格按規定通行。
武漢長江隧道消防措施
消防設計
為了確保消防安全,長江隧道在設計之初,充分考慮了消防需要。長江隧道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內部裝修以水泥和防火材料為主。隧道內道路瀝青層厚9厘米,上層的4厘米采用具有阻燃、低噪和防滑等多項功能新型瀝青。長江隧道設置的煙道板,主要用于發生火災后抽排濃煙,通過武昌、漢口兩端風井向外排放,其科技含量與創新技術在全國領先。原本設計的煙道板采用鋼梁混凝土架設,為更安全輕便,后改為槽鋼吊裝,類似于家庭裝修中的“吊頂”。改裝后的長江隧道煙道板總重1000多噸,直徑1.38米,為國內體積最大的煙道板。
通觀整個隧道,共設通風排煙閥91個,除此之外,由于隧道兩端地處城市中心,市政管網完善,隧道消防水源分別從武昌、漢口給水管網中,兩路不同自來水干管上引入,發生火災時,隧道用水直接從市政管網中抽取。在長江隧道盾構段,每隔25米就有1個雨淋閥組,1組有16個水霧噴頭,隧道內共設4944個噴頭,可以實現遠程啟動,在隧道內形成水幕空間,及時撲滅火情。此外,每隔50米就有1個消火栓箱和水成膜滅火系統,每只箱內設消火栓2個、水帶2盤、水槍2支。在行車道右側,每隔80米就有1個逃生滑梯。一旦隧道內出現重大車禍或火災,人員需要緊急疏散時,可打開逃生滑梯蓋子。人員順著滑梯可以從隧道底層進入逃生通道,通道還可用作消防隊員滅火進攻的通道。
消防演習
“保衛長江隧道安全是消防部隊的工作重點”,演習結束時,武漢市消防支隊參謀長陳勁松在演練現場介紹,“在長江隧道內滅火,與地面上滅火的區別,歸納凸現‘新,難,優’?!笔紫?,科目新鮮、沒有實戰經驗,武漢長江隧道是“萬里長江第一隧”,今后可能面對很多新情況、新問題;其次,難度較地上滅火增大,隧道地處江底,空間狹小,一旦發生火災,煙霧很大,作戰場地不大,將給滅火帶來很大困難;第三,需使用先進優勢裝備。針對隧道火災特點,消防部門調集了國際國內最先進的火災撲救設備和器材,如可移動大排量排煙車、消防摩托車、機器人等。最精銳消防部隊保衛隧道,武漢市消防局陳勁松參謀長介紹,長江隧道江南片責任區中隊為積玉橋消防中隊,距隧道江南入口約1.5公里,附近的武昌中隊、洪山中隊、徐東中隊提供支援。江西北片責任區中隊為江漢中隊,距隧道江西北入口約1公里,鄰近的消防中隊為江岸中隊、天門墩中隊。“我們還可隨時調集特勤大隊官兵參戰,這是武漢消防最精銳部隊,能應對各種突發情況”。陳勁松說:“目前已有了全面、科學的隧道內滅火處置預案。這次演練充分檢驗了預案的科學性,官兵們對隧道滅火有了經驗,有信心應對各種火情?!?/div>
設備安放
隧道內每間隔45米設置了一個紅色的消防箱。消防箱內有消防水帶和干粉滅火器。
緊急求助
如遇緊急情況,在每隔45米的消防箱旁邊有一個紅色的應急電話箱。您只需要打開箱門,對準喊話器按下按鈕就可與隧道的中控室直接通話求助。
當隧道內發生撞車、追尾等大型交通事故時,能發動的車輛盡快駛離隧道,在隧道出口處等待交警處理,以免阻塞交通。不能發動的車輛在原地等待隧道牽引車的牽引。當出現人員傷亡事故時,隧道工作人員會立即通知救護人員和執勤交警。在隧道出口處交警會給予處理。
疏散口逃生
隧道內每隔80米設置了一個 “疏散口”,可以通過滑滑梯直接進入路面下的安全通道?!笆枭⒖凇痹O置在駕駛員的左手側,外觀為黑色大門,門上有兩個把手?!笆枭⒖凇痹O有電控自動蓋,平時關閉,災害時有三種控制方式。一種是由隧道公司中控室遠程控制,自動打開;一種是當隧道內沒有斷電的情況下,可采用“疏散口”旁的電動控制按鈕(綠色)控制;還有一種是隧道內斷電的情況下,可采用手動方式,將“疏散口”上的把手用力往上提。
當隧道內發生緊急情況時,您應該在廣播系統提示下或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迅速打開駕駛員左側的“疏散口”,通過疏散口內的逃生滑梯快速滑下,進入地下安全通道。地下逃生通道內有聲光信號提示逃生路線,您可以有選擇的沿地下安全通道到達江南或江北。
武漢長江隧道其他信息
武漢長江隧道橋梁建筑
編輯武漢長江隧道主要出入口
盾構斷面
| 外徑11.60m,內徑:10m
|
安全等級
| 一級
|
耐火等級
| 一級
|
防水等級
| 一級
|
人防等級
| 一級
|
使用年限
| 100年
|
武漢長江隧道連通道路
武漢長江隧道穿越長江后向西北延伸穿越沿江大道、勝利街、中山大道,出地面與漢口大智路連接;隧道穿越長江后向東南延伸穿越和平大道在武昌友誼大道與立交相連通往中山路和徐東大街。隧道長3.7公里,設雙向4車道。 江西北過江車輛除了可從大智路隧道入口過江外,隧道主線西側設有一條右轉進入隧道的匝道,與勝利街相連。車輛可經南京路、勝利街進入隧道。據了解,江西北隧道東側還設有一條右轉出隧道的匝道,與天津路相接。車流在天津路出地面,與洞庭街、沿江大道相接。
武漢長江隧道重要意義
編輯武漢長江隧道萬里長江第一隧
2008年12月28日,經過十年籌劃,歷時四年建設、總投資20多億元的“萬里長江第一隧”武漢長江隧道正式通車。它的建成通車,使武漢過江交通形成了水上、水面、水下三維立體格局,開創武漢地下過江歷史,中華民族實現“隧穿長江”百年夢想。
[2]
51年前,萬里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天塹變通途。時隔近半世紀,萬里長江第一隧開通,武漢長江過江交通迎來“江上架橋、江面行船、江底通隧”的“三維”時代。隨著省長李鴻忠一聲“通車”令下,滿載武漢人自豪與激情的車流,從武昌友誼大道余家湖附近的入口處緩緩駛入隧道。車隊一路歡歌笑語,到達漢口大智路出口處,路邊早已擠滿熱情歡迎的市民。與此同時,長江隧道漢口至武昌方向也通車運行。
[2]
武漢長江隧道暫緩交通壓力
長江隧道通車后,長江大橋、二橋的交通壓力將有所緩解,長江大橋單雙日通行方式不變。按規劃,武漢長江隧道的主要功能為承擔漢口中心區與武昌中心區之間的客運交通,均衡中心區交通流,減少車輛繞行,改善中心城區交通環境。根據隧道的設計通行能力、兩岸道路連接方案以及漢口、武昌中心城區道路交通情況,武漢長江隧道通車后預計將分流我市中心城區20%左右的過江車輛,屆時長江大橋、二橋的交通壓力將得到一定緩解。隧道開通前,中心城區過江通道日均交通流量:長江大橋約9.8萬輛,長江二橋約13.9萬輛。交警預測,隧道通車后中心城區過江通道日交通流量:長江大橋約7.9萬輛,長江二橋12萬輛,長江隧道5.3萬輛。由于長江大橋交通壓力依然較大,為保暢通,需要繼續采取單雙日通行措施。
隨著交通流量不斷增長,預計隧道通車一年左右,三條過江通道的交通流量會發生較大變化,壓力隨之增強。交警預計:按購車速度以每年8%遞增估算,未來幾年,全市機動車保有量將超過100萬輛。屆時,中心城區需過江的車流量將達到約40余萬輛,長江大橋、二橋和長江隧道日交通壓力進一步加大。長江隧道只能暫時緩解過江交通壓力,隨著機動車保有量不斷上升,中心城區過江壓力還將逐步凸顯。
武漢長江隧道幕后故事
編輯與上海、南京長江隧道相比,武漢地質情況最復雜,砂石多,水壓最高,地面建筑多,技術難度最大。但從2004年11月動工至今,武漢過江隧道運用各種先進技術,解決了一系列意外狀況,沒發生過一起安全事故,可按預定工期完成。武漢過江隧道在施工中,也出現過幾次緊張時刻。
- 首次遇險
在江南豎井開工時,由于地下水多,壓力大,深21.5米的市政基坑武漢以前沒有過?;油诘降撞繒r,突然出現管涌,由于及時采取應急措施,險情很快排除。最驚心動魄的一次遇險,是在長江江底。當時,盾構機要拐彎,沒想到隧道壁上的管片,有一角出現裂縫,水和土極容易滲透進來,導致重大風險。幸虧之前有預案,2個小時緊張搶險后,險情被排除。
- 最后怕的一次險情
當盾構機在江底掘進時,居然碰到了炸彈,是日本侵略時丟到江底的。當時,施工人員只是感覺到盾構機碰到了異物,但并沒有發現炸彈,直到盾構機在漢口出洞后,人們清理盾構機前面的雜物,才發現一枚50厘米長的炸彈。
- 最緊張的一次險情
盾構機到漢口后,準備破洞貫通,這個時候極容易出危險。這時,弄不好會出現塌陷,造成周圍建筑物垮塌,甚至把盾構機埋進去。施工單位對洞口進行加固處理,確保盾構機安全“爬”出洞。
- “高壓進艙”險情
盾構機在江底掘進時,周圍的壓力很大,而工程潛水員必須進入盾構機前面的重壓機艙里了解情況,這就是“高壓進艙”。潛水員一般能承受3公斤的壓力,而此時需要承受4.5公斤壓力。為解決這一問題,施工方請了海軍工程大學的專家來培訓,采用了新技術。當技術人員第一次進去時,大家都捏了一把汗,出來時,大家才松了一口氣。
盾構機穿越江南的武九鐵路時,施工人員繃緊了神經,24小時巡視,火車隨時都可能經過,最后沒有出現任何異常。位處漢口的116年魯茲故居,是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離江北的豎井南側僅20米,保護難度極大。魯茲故居是一棟西式兩層磚木結構樓房,盾構機從它下面經過時,距離上面房屋只有6米,該處地質條件差,容易下陷。施工方控制掘進參數,科學防護監測,盾構機經過后,房屋下陷不超過1厘米,建筑完好無損。
武漢長江隧道相關鏈接
編輯武漢三陽路長江隧道
南京揚子江長江隧道
重慶兩江長江隧道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 參考資料
-
- 1. 武漢長江隧道 .武漢市情網.2010-01-22[引用日期2015-11-13]
- 2. 隧穿長江百年夢圓"萬里長江第一隧"通車 .新華網.2008-12-30[引用日期2015-11-13]
- 3. 武漢長江隧道 .湖北省土木建筑學會[引用日期2015-11-13]
- 4. 長江隧道等三要道明通車 調試運行期3個月 .新華網.2008-12-27[引用日期2015-11-13]
- 5. 29日起長江隧道早高峰要限行 .武漢晚報.2012-11-23[引用日期2015-11-13]
- 6. 長江隧道迄今最嚴重碰撞 越野車撞破6塊裝飾板 .騰訊網[引用日期201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