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
下關(足陽明胃經面部穴位)一般指下關穴
本詞條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名詞術語成果轉化與規范推廣項目
提供內容
。
下關穴,人體穴位之一,在面部,在顴骨下緣中央與下頜切跡之間的凹陷中。屬足陽明胃經的面部經穴,出自《靈樞·本輸》,為足陽明、少陽之會《針灸甲乙經》。主治面口病證,耳聾、耳鳴、聤耳等耳疾。操作方法為平刺0.5~1寸。
- 中文名
- 下關穴
- 出 處
- 《靈樞·經脈》
- 隸屬經絡
- 足陽明胃經
- 主 治
- 面口病證,耳聾、耳鳴、聤耳
- 功 能
- 清熱疏風、通利關竅
- 操 作
- 平刺0.5~1寸
下關穴名稱釋義
下,指本穴調節的氣血物質為屬陰、屬下的濁重水濕。關,關卡。該穴名意指本穴對胃經上輸頭部的氣血物質中陰濁部分有關卡作用。本穴物質為頰車穴傳來的天部水濕之氣,上行至本穴后,水濕之氣中的濁重部分冷降歸地,本穴如有對上輸頭部的氣血精微嚴格把關的作用,故名。
下關穴功能作用
胃經氣血在此分清降濁。
下關穴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下關穴運行規律
滯重的水濕部分由天部沉降至地部,輕質的陽氣循經上傳頭維穴。
下關穴定位
在面部耳前方,當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張口時隆起;正坐或仰臥,閉口取穴。
簡單說明:下關穴在面部,耳前方,顴骨與下頜之間的凹陷處。合口有孔,張口即閉。
下關穴解剖
當顴弓下緣,皮下有腮腺,為咬肌起始部;有面橫動、靜脈,最深層為上頜動、靜脈;正當面神經顴眶支及耳顳神經分支,最深層為下頜神經。
下關穴主治
耳聾,耳鳴,聤耳;牙痛,口噤,口眼歪斜,面痛,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下頜疼痛,牙關緊閉,張嘴困難、顳頜關節炎。
下關穴操作
平刺0.5~1寸。
下關穴臨床運用
(1)牙痛、牙齦腫痛、牙關開合不利,口噤
用穴義:本穴正當下頜關節處,是牙齒開合之機關,且屬足陽明經,其經脈人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上述病證取本穴常用于治療齒痛、牙關不力、口噤等癥,對風火上沖和陽明熱盛所致者效果更優。
(2)面痛、三叉神經痛、口眼歪斜
用穴義:足陽明經循行于口、鼻、面部,上述病證,取本穴可疏通經絡,消腫止痛,對于多種原因導致的面痛、口眼歪斜均可選用,常與顴髎、頰車、地倉、合谷等配伍應用。該穴皮膚由三叉神經第三支(下頜神經)分布,深層由三叉神經第三支的分支翼外肌神經支配,并支配咬肌,下牙槽神經、舌神經等。
(3)耳聾、耳鳴、耳痛、聤耳流膿
用穴義:本穴位于耳前,其陽明經脈“上耳前,過客主人”,其經筋“頰結于耳前”。又本穴為足陽明、少陽之會,足少陽經脈“下耳后……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因此針本穴有疏風清熱,通關利竅,消腫止痛之功,適用于耳部多種疾患。
(4)眩暈、頸腫
用穴義:風火熱邪,上擾清竅則眩暈;火熱結聚于頸部則腫痛。本穴位于牙關,屬陽明經,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其經脈循行于頭、頸部,且與足少陽、足太陽等經交會,用本穴可清泄三經火熱,治上證屬熱者。
下關穴配伍
(1)合谷、下關,功能清熱止痛,主治陽明熱邪上擾之牙痛。《備急千金要方》:牙齒痛配下關、大迎、翳風、完骨;口失欠、下牙齒痛配下關、大迎、翳風。
(2)大迎、頰車、下關、地倉、巨髎、風池,功能疏風通絡牽正,主治風痰阻絡之面癱?!都滓医洝罚嚎卩枧滹E髎、齦交、下關。
(3)下關、聽宮、太沖、中渚,功能疏風清熱降火,聰耳利竅,主治肝膽火旺耳聾?!都滓医洝罚憾Q耳聾配下關、陽溪、關沖、腋門、陽關。
下關穴相關論述
2.《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偏風,口目喎,牙車脫臼?!?/div>
3.《類經圖翼》:“耳鳴耳聾,痛癢出膿?!?/div>
科學百科中醫藥分類
,
科學
,
學科
- 參考資料
詞條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