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香港機場快線
- 外文名
- Airport Express
- 簡 稱
- 機鐵
- 機場鐵路工程
- 香港機場核心計劃之一
- 通車時間
- 1998年7月6日
- 列車編組
- 8卡
機場快線線路概況
編輯這條線由香港站開始,經過九龍半島西部的油尖旺區及新界南面的葵青區,連接到位于大嶼山赤鱲角的香港國際機場
[1]
,最后到達博覽館站。是香港第一條來回機場至市區的鐵路線。自從博覽館站于2005年12月20日啟用后,機場快線便有5個車站,當中有3個為轉車站,除香港站及九龍站外,其余3個車站均為架空或地面車站。機場快線在路線圖中以帶白點的藍綠色代表。
此外,機場快線也是參選者及參展商前往亞洲國際博覽館的其中一個途徑。由機場前往博覽館站只需2分鐘;由博覽館站前往市區約需18-28分鐘。
由機場快線開線至2003年為10分鐘一班,2003年因“非典”爆發,班次減至15分鐘一班,在疫癥過后沒有恢復原有班次,后期才加密至12分鐘一班,因應乘客增長,由2012年1月15日起,加密至最初的10分鐘一班。
機場快線線路特色
編輯跟地鐵其他營運的路線不同,機場快線并不是一條通勤鐵路線。其主要作用是運載乘客往來市區與機場及亞洲國際博覽館,因此收費比地鐵其他路線昂貴。乘搭機場快線的旅客,可選擇于香港站或九龍站先行辦理登機并行李寄艙手續(乘搭往來美國的航班則不設預辦登機服務),而無需于機場再次辦理。而機場快線于香港站至九龍站、青衣站至欣澳站和欣澳站至近小蠔灣車廠的一段與東涌線列車共享部份路段,但當列車駛進車站時,會使用各自的月臺。
值得一提的是機場快線的收費模式與其他港鐵路線不同,成人(包括合資格殘疾人士或學生,以及65歲或以上長者)均需購買“成人票”,兒童票車費為成人票的半價。(港鐵設有合資格殘疾人士或學生優惠,港鐵接駁巴士除外;而學生優惠亦不適用于東鐵線頭等額外費、以及往返羅湖及落馬洲站全程車程。)
機場站不設任何出入閘機,以方便旅客在機場站下車后,直接前往機場離境大堂,車費在市區車站或辦理預辦登機手續時支付;而由入境大堂亦可直接登上機場快線列車前往市區,在市區車站才需繳付車費。旅客亦可在機場站內設有的售票機,購票繳付車費,免除在市區補票的煩瑣。身穿特別制服的列車大使會在列車到達機場站前于車廂內進行查票及服務旅客等工作,以至于博覽館站及香港站強制乘客落車并繳付車費。所有車站月臺均為側式月臺,兩個月臺于收費區無法相連,以便配合收費模式。
機場快線乘客須知
編輯值得一提的是機場快線的收費模式與其他地鐵路線不同,成人(包括12至25歲全日制學生及65歲以上長者)均需購買成人車票,4至11歲小童則可購買優惠車票。[1](荃灣線、觀塘線、將軍澳線、港島線、迪士尼線及東涌線設有全日制學生優惠。)而機場站則是不設閘機,由入境大堂亦可直接乘搭機場快線列車前往市區,在市區車站才需繳付車費。
至于往來博覽館站,則與一般乘搭地鐵的方式大同小異(因博覽館站設有閘機),由市區車站入閘的乘客,由于已在市區車站支付全費,到達博覽館站出閘將不會再扣除車費,不過由于機場站并沒有閘機,由機場往博覽館站的乘客則需在博覽館站出閘時支付車費。而由博覽館站入閘的乘客會先扣除往來機場的車費,若乘客于市區下車,在出閘時會先回贈原先博覽館至機場的車費才扣除博覽館站至市區車站的車費。利用八達通乘坐機場快線的乘客,可享有免費互轉其他地鐵支線的優惠
配合亞洲國際博覽館于2005年12月啟用,機場快線由2005年12月20日起延長至當日啟用的博覽館站,提供亞洲國際博覽館通勤市區的角色。地鐵公司于2005年10月10日正式公布,博覽館站的收費與機場站相同(由香港站、九龍站及青衣站往博覽館站的單程收費為100元, 90元及60元),往機場站至博覽館站的收費為5元。
地鐵會為即日來回博覽館站的乘客提供回程半價優惠,乘客使用八達通由市區前往博覽館,只需在館內逗留最少2小時,并在同日乘搭機場快線返回市區,即可享有折扣,往返青衣站和博覽館站的即日來回車費為42元(單程60元),九龍站為64元(單程90元),香港站為72元(單程100元)。乘客同時可享有免費八達通地鐵接駁服務。
機場快線發展歷史
編輯1980年代末,當時的港督衛奕信決定于大嶼山的赤鱲角興建新機場及多項配套工程,其中包括機場鐵路,組成香港機場核心計劃,取代已經飽和的啟德機場。當時政府邀請地鐵公司負責興建大嶼山機場鐵路,以連接新機場至市區。但因為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機場核心計劃的造價(尤其是機場鐵路)與英國政府出現嚴重分歧,英方要作出多項讓步后(包括機場鐵路由原來的四軌設計更改為雙軌設計)才能達成協議。最終機場鐵路成為兩條地鐵路線,分別是東涌線和機場快線。機場快線于1998年7月6日連同新香港國際機場一并啟用,通車初期設有6卡載客車卡和1卡行李車卡。因應博覽館站啟用,于2005年年底起改為7卡載客車卡和1卡行李車卡。
機場快線路線資料
編輯軌距:1,432mm
雙線區間:全線
電化區間:全線(直流1,500V)
閉塞方式:車內訊號閉塞式(ATP)
機場快線使用車輛
編輯A-train是港鐵機場快線的用車,列車由西班牙鐵道車輛制造商和德國西門子聯合制造,于1996-1997生產總共生產了23列,其中東涌線12列,機場快線11列,1998年正式在東涌線和機場快線投入使用,因為東涌線和機場快線站距比較大,所以東涌線和機場快線列車比市區線列車速度還要快,列車最高時速可以達到140km/h,是港鐵列車中運營速度最快的一款列車之一,另一款列車是K-train增強版。
列車動力方式為6動2拖,編組方式為E1xx-F1xx-G1xx-F2xx-H2xx-G2xx-J4xx-K4xx,以E1-F1-G1為一組,F2xx-H2xx-G2xx為一組,J4xx-K4xx為一組。例如E101-F101-G101+H201-F201-G201+J401-K401。E卡表示有動力帶有駕駛室和受電弓車廂,F卡和J卡表示動力車廂,G卡表示無動力車廂,H卡表示有動力并帶有受電弓車廂,K卡表示有駕駛室并帶有受電弓的行李卡車廂。
機場快線列車設計
編輯機場快線列車由西班牙CAF及德國ADTRANZ(已經被龐巴迪收購)共同制造,合共11列。每列列車共有8卡(設計最多10卡,通車初期時為7卡,后來增至8卡,往香港方向的第1卡為行李卡)1998年投入服務。機場快線與行走市區路線的列車不同,行走機場快線的列車經過特別設計,其中一卡是專為香港站或九龍站預辦登機手續的寄艙行李而設的專用車卡(該車卡不設車窗),每列車卡只設有2對車門(行李卡5對),車廂內則附設行李架,而絲絨座位的椅背安裝了小型電視屏幕(早期可查閱即時航班資料及旅游資訊,幾年后則換為機場快線形象識別及世界主要城市時間,有時甚至沒有提供資訊)。截至2007年,所有列車已經完成改裝工程,取消椅背小型電視,在每卡車廂加裝4個23吋大液晶體電視,并于椅背上裝上獨立喇叭及設有音量掣,乘客可自行調較音量。唯列車八成座位會辟作靜音區(即除頭、尾兩卡及其他的車卡的中間部分的兩成座位外均為靜音區),只能看見電視畫面及字幕。機場快線列車車廂內的路線圖啟用初期,身穿特別制服的列車大使會在車廂內進行查票及服務旅客等工作。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 參考資料
-
- 1. 香港國際機場
詞條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