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是中國國家重大人才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青年英才開發計劃”等共同構成中國國家高層次人才培養支持體系。“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是高等學校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的引領性工程,“長江學者”、“青年長江學者”是學術性、榮譽性稱號。
1998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和李嘉誠基金會共同啟動實施了“長江學者獎勵計劃”。2005年6月,獎勵范圍由內地高等學校擴大到港澳地區高等學校和中國科學院所屬研究機構。2012年3月,教育部啟動實施新的“長江學者獎勵計劃”。2018年9月,印發新的《“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管理辦法》。
- 中文名
-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
- 外文名
- Chang Jiang Scholars Program,原譯Cheung Kong Scholars Programme
- 設立時間
- 1998年
- 設立單位
- 教育部 李嘉誠基金會
- 屬 性
- 中國國家重大人才工程組成部分
- 評選周期
- 每年一次,當年1月1日申報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發展歷史
編輯1998年8月,為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延攬海內外中青年學界精英,培養造就高水平學科帶頭人,帶動中國重點建設學科趕超或保持國際先進水平,在國務委員、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部長陳至立同志的主持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和李嘉誠基金會共同啟動實施了“長江學者獎勵計劃”。
[4]
2004年,為全面貫徹中國共產黨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國人才工作會議精神,深入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對“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進行了調整,進一步加大了實施力度,每年計劃聘任特聘教授、講座教授各100名,聘期為三年,李嘉誠基金會繼續給予了一定支持。新一輪“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將實施范圍擴大到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增加了講座教授招聘數量;更加重視發揮高等學校在長江學者崗位設置、遴選聘任和提供科研配套條件等方面的主體作用;進一步強化長江學者崗位與科技創新平臺、重點研究基地的緊密結合,積極探索“學科帶頭人+創新團隊”的人才組織新模式,努力實現設崗、選人與做事的有機統一,為優秀人才的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
2005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與李嘉誠基金會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對“長江學者成就獎”實施辦法作出了重要調整,將獎勵范圍由內地高等學校擴大到港澳地區高等學校和中國科學院所屬研究機構。
2010年,中國相繼召開人才工作會議和教育工作會議,頒布實施了人才、教育兩個規劃綱要。面對新形勢新任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決定實施新的“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為高校培養集聚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學科領軍人才。同時根據教育、人才規劃提出的新要求,特別是在中國深入推進人才強國戰略,實施“千人計劃”的大背景下,“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有必要總結經驗、改革完善,進一步發揮品牌優勢,更加凸顯高端人才的定位,更加體現高校的特點,更加銜接國家重大人才工程,更加發揮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推動高校高層次人才隊伍整體素質的提升。
2012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啟動實施新的“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繼續實施特聘教授、講座教授項目,每年支持高校聘任150名特聘教授、50名講座教授;特聘教授聘期為5年,聘期內享受每年20萬元人民幣獎金;講座教授聘期為3年,聘期內享受每月3萬元人民幣獎金,按實際工作時間支付;增設支撐服務專項,重點支持長江學者創新團隊建設,舉辦“長江學者論壇”、出版“長江學者文集”、推薦“長江學者精品課程”,發揮長江學者在創新團隊建設、人才培養、協同創新等方面的輻射帶動作用。新的“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由中央財政專項經費支持,面向中國高等學校,加大對人文社科、中西部高校的支持力度,取消申報限額,鼓勵通過個人自薦、專家推薦、駐外使(領)館舉薦等多種形式應聘。
[6-7]
2013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和規范高校人才引進工作的若干意見》。《意見》提出:東部高校不得到中西部高校招聘長江學者;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在同一時間內應只有一個全職工作崗位,不得兼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在聘期內不得擔任學校領導職務或調離受聘崗位。
[8]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項目設置
編輯- 特聘教授
特聘教授的主要職責有:
(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在教育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肩負起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要充分發揮教學示范、科研模范和師德師風典范作用,做“四有”好老師的示范標桿。
(二)以扎實學識和前沿研究支撐高水平教學,開設學科前沿課程,每學年至少高質量地講授一門本科生課程,主持課程體系建設和教材編寫,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在人才培養工作中發揮表率作用。
(三)帶領本學科發展,提出具有戰略性、前瞻性、創造性的發展思路,推動本學科趕超或引領國際先進水平。根據學科特點和發展需要,組建學術創新團隊,著力培養優秀青年人才,帶領團隊開展高水平教學科研工作。
(四)積極承擔或參與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加強對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的攻關創新;深入研究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積極探索關系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在大科學計劃、大科學工程、大科學中心、國際科技創新基地、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國家高端智庫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五)積極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化工作。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研究與公共決策、制度設計、新型智庫建設等深度融合。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六)積極組織各類國際學術交流活動,主持國際合作項目,擔任國際性學術組織和國際一流期刊重要核心職務,積極牽頭或參與創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組織和高水平學術會議,提升本學科在國際學術領域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10]
- 講座教授
(一)自覺遵守中國的法律法規和應聘高校的相關規定,恪守高校教師師德行為規范、學術道德規范等職業道德規范。
(二)開設國際前沿領域的課程或講座,指導或協助指導青年教師和研究生。
(三)對本學科的發展方向和研究重點提供建議,促進本學科進入國際學術前沿。
(四)積極參與組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學術團隊。
- 青年學者
(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在教育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肩負起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要充分發揮教學示范、科研模范和師德師風典范作用,做“四有”好老師,在青年教師中起到示范表率作用。
(二)每學年至少講授一門本科生課程,積極參與教材編寫和課程體系建設,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在人才培養工作中發揮骨干作用。
(三)積極探索學科前沿問題,對本學科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思路提供重要建議,協助本學科趕超或引領國際先進水平。參與本學科學術梯隊建設,指導或協助指導青年教師。根據學科特點和發展需要組建創新團隊。
(四)積極承擔或參與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在大科學計劃、大科學工程、大科學中心、國際科技創新基地、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國家高端智庫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
(五)積極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化工作。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研究與公共決策、制度設計、新型智庫建設等深度融合。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組織流程
編輯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評選組織
- 總體規定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實行崗位聘任制,支持高等學校設置特聘教授、講座教授、青年學者崗位,面向海內外公開招聘。特聘教授、青年學者項目面向全國高校實施;講座教授項目面向中西部、東北地區高校實施,中西部、東北地區的范圍參照《中西部高等學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執行。
教育部組織專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突出“高精尖缺”需求,強化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編制“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崗位指南,作為崗位設置、選才用才的重要指引和依據。
長江學者崗位設置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導向,與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相結合,重點支持在國家重大科研和工程項目、國家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基地、特色優勢學科和新興交叉學科等設立崗位。加大向西部和東北地區傾斜力度,支持結合國家重大戰略、區域經濟發展與資源稟賦、特色優勢學科等設立崗位。
每年聘任特聘教授150名左右,聘期為5年;講座教授50名左右,聘期為3年;青年學者300名左右,聘期為3年。
- 關心支持
特聘教授獎金標準為每人每年20萬元人民幣;講座教授獎金標準為每人每月3萬元人民幣,按實際工作時間支付;青年學者獎金標準為每人每年10萬元人民幣。
高校每年將受聘專家實際在崗和履職情況報教育部,教育部檢查評估后按標準頒發獎金。
教育部和高校黨委要加強對受聘專家的思想引領和團結服務,將受聘專家納入黨委重點聯系專家范圍,定期組織國情研修,開展座談、咨詢、慰問等活動。
高校要完善支持政策,按照聘任合同,落實研究生招生指標、科研經費、辦公實驗用房等具體配套支持措施,為受聘專家提供良好的教學科研條件。要積極搭建干事創業平臺,支持受聘專家組建創新團隊,充分發揮受聘專家的示范引領作用。
教育部支持高校舉辦長江學者論壇或研討會,推動長江學者間的交流與合作。各地方、各高校要鼓勵和支持受聘專家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和志愿服務,充分發揮長江學者群體作為專家智囊團的作用,為經濟社會發展建言獻策。
高校要關心受聘專家身心健康,定期組織體檢,為他們提供良好的醫療保健服務。要及時了解受聘專家思想、工作、生活等情況,注重人文關懷、強化服務保障,為他們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營造舒心的發展環境。要加大力度,廣泛宣傳表彰愛國報國、為黨和人民教育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受聘專家,在廣大教師中大力弘揚愛國奉獻精神。
[10]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申報條件
- 特聘教授
(一)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自覺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具有愛國奉獻精神,做“四有”好老師。
(二)具有高尚道德情操,恪守高校教師師德行為規范、學術道德規范等職業道德規范。

證書(4張)
(三)具有扎實學識,勝任本科核心課程講授任務;學術造詣高深,在科學研究方面取得國內外同行公認的重要成就;具有帶領本學科趕超或引領國際先進水平的能力;具有較強的團隊領導和組織協調能力,能帶領學術團隊協同攻關。
(四)一般具有博士學位,在教學科研一線工作,擔任教授或相應職務,海外高水平大學或研究機構特別優秀的副教授或相應職務者也可申報。
(五)申報當年1月1日,自然科學領域、工程技術領域人選年齡不超過45周歲,哲學社會科學領域人選年齡不超過55周歲。中西部、東北地區高校推薦的人選年齡放寬2歲。
(六)聘期內全職在受聘高校工作。應當在簽訂聘任合同后6個月內全職到崗工作。
- 講座教授
(一)誠實守信、學風嚴謹、樂于奉獻、崇尚科學,在國際上享有良好聲譽。
(二)在海外教學科研一線工作,一般應當擔任高水平大學教授或相應職務。
(三)學術造詣高深,在本學科領域具有重大影響,取得國際公認的重大成就。
(四)申報當年1月1日,自然科學領域、工程技術領域人選年齡不超過55周歲,哲學社會科學領域人選年齡不超過65周歲。
- 青年學者
(一)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自覺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具有愛國奉獻精神,做“四有”好老師。
(二)具有高尚道德情操,恪守高校教師師德行為規范、學術道德規范等職業道德規范;銳意創新,敢為人先,開拓進取。
(三)勝任本科核心課程講授任務;創新發展潛力大,在科學研究方面取得突出學術成果,有較強的團隊領導和組織協調能力,具有協助本學科趕超或保持國際先進水平的能力。
(四)一般具有博士學位,在教學科研一線工作;國內應聘者一般應當擔任副教授及以上職務或其他相應職務。
(五)申報當年1月1日,自然科學領域、工程技術領域人選年齡不超過38周歲,哲學社會科學領域人選年齡不超過45周歲。
(六)聘期內全職在受聘高校工作。應當在簽訂聘任合同后6個月內全職到崗工作。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評選考核
- 聘任程序
教育部統一部署遴選聘任工作,一般每年一次。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堅持立德樹人,突出品德評價和教育教學業績評價,強化分類評價,實行代表性成果評價,注重個人評價與團隊評價相結合。優化改進評審辦法和評審程序,確保過程公正、結果公信。統籌人才選拔培養,避免與其他同層次人才項目重復支持。
高校是人選推薦、聘任和管理工作的主體。高校黨委要切實履行主體責任,統籌做好隊伍建設規劃和人選推薦工作,把好推薦人選的政治關、師德關、育人關和質量關。高校組織人事部門要對推薦人選檔案和申報材料認真審核、嚴格把關。高校紀檢監察部門要對推薦工作進行監督,對推薦人選的廉潔自律情況進行審核。
高校合理設置招聘崗位,面向海內外公開招聘,加大海外招聘力度。鼓勵東部地區優秀人才到中西部、東北地區高校應聘,東部地區高校不得招聘中西部、東北地區高校人選。從國內其他高校招聘候選人的,需由候選人工作單位出具同意函。
高校學術委員會或其授權的學術組織對本校候選人進行學術水平評價,報學校審定后推薦。學術評價要堅持以創新質量和貢獻為導向,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唯帽子等傾向。
擬推薦人選申報材料應當在校內公示至少一周。正式推薦人選中存在被實名舉報的,高校黨委經調查核實,不存在所舉報問題的,應將有關舉報材料及調查結論隨推薦材料一并報送教育部。
教育部對高校推薦人選的申報材料進行初步審查,對符合申報條件的候選人進行評審后提出建議人選。評審程序為:同行專家通訊評審、同行專家會議評審、公示、評審委員會評審等。
在公示期間,建議人選被實名舉報的,由推薦高校黨委組織調查,調查工作要發揮校內外同行專家作用,確保公平公正。調查結果報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評審委員會審議。
高校與擬聘任人選簽訂聘任合同,聘任起始時間以實際到崗時間為準,并報教育部備案。聘任合同應根據本辦法明確聘任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受聘專家的崗位目標及工作任務、違約情形及責任等內容。
- 考核管理
高校要切實履行用人主體責任,加強日常管理和聘期考核,對涉及長江學者的重要事項須及時報告教育部。聘任雙方應嚴格履行合同約定,高校要切實落實支持條件,受聘專家要重諾守信,履職盡責。
特聘教授實行中期履職報告和聘期考核制度,講座教授、青年學者實行聘期考核制度。高校依據聘任合同對受聘專家實行聘期管理和考核,并將考核結果報教育部。教育部對考核情況進行抽查,督促高校嚴格規范實施考核。
聘期內受聘專家(講座教授除外)人事關系應在聘任高校。從東部地區應聘到中西部、東北地區高校的,人事關系原則上轉入聘任高校。情況特殊、確實無法調入的,由專家本人提出申請,經原單位與聘任高校協商一致,報教育部審核同意后,人事關系可保留在原單位,但聘期內必須全職在聘任高校工作。
受聘專家在聘期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高校終止與其簽訂的聘任合同,并報教育部停發獎金:(一)因組織需要等特殊情況調離受聘崗位的;(二)因工作需要擔任廳局級及以上領導職務的。
建立“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退出機制,依據不同情形分別處理。(一)因個人原因無法完成聘任合同,本人提出退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的,可以主動退出。(二)有下列違約情形的,應當解約退出:1.聘期內違規離崗的;2.聘期內未按合同約定如期到崗工作或到崗時間不足、經督促提醒仍不履約的;3.聘期考核不合格,且本人不主動退出的。(三)有下列違法違規情形的,應當強制退出:1.違反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的;2.違反國家法律法規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3.弄虛作假騙取入選資格的;4.違反師德師風、學術道德規范,情節嚴重的。
主動退出的,由受聘者本人向聘任高校提出書面申請,高校同意后報教育部備案實施;解約和強制退出的,由高校向受聘者發出通知書,受聘者可在15個工作日內向學校提出復核申請,學校復核后提出最終意見報教育部批準。
退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的,由教育部撤銷稱號。聘期尚未結束的,聘任高校應解除與其簽訂的長江學者聘任合同。主動退出和解約退出的,停發獎金并視合同履行情況追回部分或全部已發放獎金;強制退出的,取消入選資格,停發獎金并追回全部已發放獎金。解約退出的,自退出之日起2年內不得再申報國家、各部委高層次人才計劃和榮譽稱號;強制退出的,不得再申報各類人才計劃和榮譽稱號。
高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教育部將對高校進行通報批評,情況嚴重的停止下一年度“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推薦資格:(一)推薦過程中把關不嚴或出具虛假材料,不能認真履行推薦職責的;(二)對嚴重違規行為失察或對違規違紀行為處置不力的;(三)違規引進人才,片面依賴高薪酬、高待遇競價搶挖人才,產生惡劣社會影響的;(四)其他應取消推薦資格的。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獎勵情況
編輯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評選結果
-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講座教授、青年學者
截至2017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先后公布了第一批至第八批、2007年度至2016年度(其中2010年未評選,2013年度和2014年度合并評選)的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講座教授名單,共有特聘教授2051人、講座教授897人、青年學者440人。
[1-2]
- 長江學者成就獎
2012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啟動實施新的“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取消“長江學者成就獎”。截至2010年10月,共有26人獲得“長江學者成就獎”。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實施成績
- 吸引和匯聚了一批海內外有影響的學科領軍人才
截至2012年3月,中國先后有85名長江學者當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170人成為“973”首席科學家。
在2011年兩院院士增選中,共有32名長江學者當選為兩院院士,占中國當選總數的30%,占高校當選總數的近60%。
- 激勵和支持長江學者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截至2012年3月,共有近300項由長江學者主持或作為主要完成人參加的科研成果獲得了中國國家三大科技獎勵,一批長江學者在Nature、Science、Cell等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
- 有力地推動了高校重點學科的發展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通過科學設崗、加大支持力度、聚集優秀人才,發揮長江學者在學科建設中的“突擊隊長”作用,發展優勢學科、培育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推動一批重點學科趕超國際先進水平。
- 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青年創新人才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注重引導長江學者教書育人,提攜后學,支持長江學者組建創新團隊、講授核心課程、大力培養學術骨干和青年學生。截至2012年3月,共有149名長江學者領銜的團隊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創新團隊項目給予資助;共有25名長江學者獲得中國國家級教學名師獎,148名長江學者指導的195篇博士論文入選中國“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 帶動了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的帶動下,高等學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得以加速推進,打破了人才單位所有制和職務終身制,形成了“以崗定薪、優勞優酬”的新型分配機制,充分調動了高等學校人才隊伍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 推進高校形成優秀人才培養支持體系
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的示范和引領下,各地和高等學校先后實施了一批人才計劃,如:北京市的“拔尖創新人才計劃”、上海市的“東方學者計劃”、廣東省的“珠江學者計劃”、福建省的“閩江學者計劃”、四川省的“天府學者計劃”等,初步形成了定位明確、層次清晰、銜接緊密,促進高等學校優秀拔尖人才可持續發展的培養和支持體系,帶動高校人才隊伍整體水平提升。
[12]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學術交流
編輯- 長江學者論壇
長江學者論壇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和香港李嘉誠基金會共同主持,由中國高校申請承辦,特聘教授具體組織,實行執行主席制的高水平學術論壇。旨在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講座教授們提供學術交流環境,加強不同學科的相互交流,以啟發學者的學術思想,促進跨學科合作研究,促進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高層次人才的培養。
[13]
- 歷史學界長江學者論壇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文化傳統
編輯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性質宗旨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是高等學校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的引領性工程,是吸引集聚德才兼備、矢志愛國奉獻、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科領軍人才和青年學術英才的重要舉措,是國家高層次人才培養支持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協同推進,統籌實施。
[10]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是落實科教興國戰略,配合“211工程”建設,吸引和培養杰出人才,加速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隊伍建設的一項重大舉措。其主要宗旨在于通過特聘教授崗位制度的實施,延攬大批海內外中青年學界精英參與中國高等學校重點學科建設,帶動這些重點學科趕超或保持國際先進水平,并在若干年內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學術帶頭人,以大大提高中國高校在世界范圍內的學術地位和競爭實力。
[15]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實施理念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遵循強化政治引領、突出立德樹人、服務國家戰略、堅持創新導向、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堅持向改革傾斜、向一流傾斜、向西部和東北地區傾斜、向青年傾斜、向哲學社會科學傾斜,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發揮育才引才用才標桿作用,為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建設教育強國提供堅強人才保障。
[10]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社會評價
編輯“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是教育部為提高中國高等學校學術地位,振興中國高等教育設立的專項高層次人才計劃,從1998年開始實施以來,已成為中國國家重大人才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南開大學)
[16]
新的“長江學者獎勵計劃”作為中國國家重大人才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青年英才開發計劃”等共同構成中國國家高層次人才培養支持體系。堅持育引并舉,同條件、同平臺、同標準,著力培養和吸引學術新銳。在吸引海外人才方面,講座教授人選全部面向海外知名大學教授,與“千人計劃”形成銜接;特聘教授人選面向海外知名大學副教授,與“千人計劃”形成梯隊。(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6]
該計劃對推動中國在不少領域趕上世界水平方面會起不小的作用。(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分子生物學家吳瑞)
[17]
該計劃“不僅為海外華人學者報效祖國鋪設了堅實橋梁,也向世界傳遞出中國經濟迅猛發展的時代信號和民族復興的堅強決心”(人民網)
[18]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項目軼事
編輯- 北航陳小武事件
2018年1月1日,北航紀委接到實名舉報。舉報人羅某稱包括自己在內的多名女生曾遭到北航教師陳小武性騷擾。1月2日,北航女博士再次在微博上喊話陳小武,亮出涉及性騷擾內容的12段錄音證據。
2018年1月11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通過官方微博將陳小武調查結果公布,查明陳小武存在對學生的性騷擾行為,并撤銷陳小武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職務,取消其研究生導師資格,撤銷其教師職務,取消其教師資格。1月1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決定撤銷陳小武的“長江學者”稱號,停發并追回已發放的獎金,責成學校解除與陳小武簽定的“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聘任合同。
[19]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 參考資料
-
- 1.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講座教授 .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引用日期2018-05-23]
- 2. 教育部關于公布2016年度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入選名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門戶網站[引用日期2018-05-23]
- 3. 長江學者成就獎 .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引用日期2018-05-23]
- 4. 焦仁.實施“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成效顯著[J].中國高等教育,2006(9):6-7.
- 5.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十周年紀念大會5日在京召開 .中國教育網[引用日期2018-05-23]
- 6. 教育部啟動實施新的“長江學者獎勵計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門戶網站
- 7. 教育部關于印發《“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實施辦法》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門戶網站[引用日期2018-05-23]
- 8.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規范高校人才引進工作的若干意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引用日期2018-05-23]
- 9. 關于做好2015年度“長江學者獎勵計劃”人選推薦工作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門戶網站[引用日期2018-05-24]
- 10. 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印發《“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管理辦法》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引用日期2018-09-22]
- 11. “千人計劃”入選者 不能申報“長江學者獎勵計劃”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8-09-29]
- 12. 教育部啟動實施新的“長江學者獎勵計劃”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8-05-23]
- 13. 首屆“長江學者論壇”在汕頭大學舉行 .膠東在線[引用日期2018-05-23]
- 14. 歷史學界長江學者論壇 .東北師范大學[引用日期2018-05-23]
- 15.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引用日期2018-05-23]
- 16. 我校7人入選“長江學者獎勵計劃” .南開大學新聞網[引用日期2018-05-23]
- 17.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簡介 .央視國際[引用日期2018-05-23]
- 18.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十六年:出人才出成果出機制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8-05-23]
- 19. 教育部決定撤銷陳小武“長江學者”稱號,停發并追回已發獎金 .澎湃新聞[引用日期2018-01-14]
- 收起
詞條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