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話題:
免費自行車
【訪談對象】武漢市城管局市政設施處處長余俊【生活難題】隨著武漢“地鐵時代”的到來,市民往返于地鐵站到小區之間的這段距離,將成為短途出行的關注焦點。步行時間有點長,打車不劃算,換乘不方便,這樣的難題如何解決?以往與公交站點對接的公共自行車能否與地鐵站點對接?還會有哪些自行車站點方便市民的出行生活?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對武漢市城管局市政設施處處長余俊進行了專訪。
百個自行車站將與地鐵“步調”一致
今年年底,武漢地鐵2號線一期工程就要通車了,共設有21個地鐵站。除了地鐵2號線之外,地鐵3、4號線也在同步建設,6、7、8號線也將開工。根據規劃,從今年底到2017年,武漢市每年都會開通一條地鐵。可是,當越來越多的地鐵站出現,地鐵站與周邊居民區的“最后一公里”問題,該如何解決?
2008年起,為解決市民乘公交到車站后離家卻還有一段距離的“最后一公里”問題,武漢市開始推廣公共自行車。公共自行車的站點布局,也是圍繞著公交車站、居民小區、大型商業門點等設置。經過多年運作,武漢公共自行車已實現中心城區全覆蓋,站點達1218個,自行車數量達到7萬輛。那么,這個解決公交末端至居民家門口短途交通問題的公共自行車模式,在解決地鐵站與小區之間的交通問題上,能否套用?
答案是肯定的。武漢市城管局市政設施處處長余俊明確透露,城管部門及公共自行車運營公司,都密切關注著地鐵建設的進度,并將隨時跟進站點對接和建設。“人流量較大的地鐵站口、新建小區扎堆的居住集群,都將是公共自行車站點布局調整時要考慮的地方。”余俊告訴記者,根據地鐵站點的變化,以及武漢市道路建設的實際情況,陸續有100多個公共自行車站點地址進行變更,實現與地鐵站的合理對接,從而解決市民出行到回家的“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就目前的軌道交通一號線(輕軌)來看,車站與公共自行車站點對接的情況如何?昨日,記者沿線進行了探訪。在二七路站、丹水池站、頭道街站、三陽路站的地鐵進出口外,市民步行不到2分鐘,就有一個公共自行車站點,對接情況較為理想。而二七路站、三陽路站等站點周邊,都是居住樓盤較為集中的區域,如二七路站周邊就有航天雙城、東立國際等大型住宅小區及一些原來的老宿舍樓;在三陽路站周邊,則分布著新長江國際、華清園等小區。
在三陽路站,記者采訪到一位50歲左右的王先生,他就住在華清園,經常乘坐輕軌往來于各個地方。“從輕軌出口下來租輛車騎到小區大門,有個租車點可以還車,然后直接進院子上樓回家,只用5分鐘。從出站口走回家大概需要十幾分鐘。”
余俊說,按照運行這么多年來的具體情況看來,自行車站點基本上隔年就會作微調,因為城市建設力度大,變化太快。她舉例說,因為修地鐵站、修高架橋等城建工程而消失了一大批公共自行車站亭,但在建設完成后,就會及時補充。而設置站點的首要原則,就是與市民的“腳步”同步,“哪里的人多,需求量大,站亭就建在哪里。”
“誠信積分”達1000分可免押金
解決“最后一公里”的難題,同時讓市民的短途出行更加便利,是公共自行車的使命。而在這背后,騎車出行的低碳效應越來越受到關注,政府也鼓勵市民騎車出行。從7月1日起,武漢公共自行車租車卡開始具備積分功能,一旦積分達到1000分,且持卡人無任何違規記錄的,辦卡時交付的300元押金將可免除。低保用戶家庭持有效證件則可免押金辦卡。
新城區公共自行車運營試行新模式
去年江夏區在新城區率先設立公共自行車站點后,其他新城區也將快步跟上。“今年,漢南區、黃陂區、蔡甸區、新洲區、東西湖區這5個新城區居民,也將騎上公共便民自行車。”余俊介紹,目前暫定每區20個站點、800輛車,“首批站點多在新城區的城關,今后將根據實際使用情況進行調整或增補。”
據了解,去年,江夏區投入1000萬元,設置了69個站點,新添1200輛公共自行車,建設了武漢市新城區第一個公共自行車服務系統。但今年初該系統面臨癱瘓(本報曾作報道),站亭、車輛受損,能夠租借的車輛越來越少,有卡也沒車騎……諸如此類的問題導致該區的公共自行車運行陷入困境。與此同時,交由企業運營的中心城區公共自行車系統也存在這樣那樣的一些問題。
那么,其他新城區建設公共自行車系統時會不會重蹈覆轍?
對此,余俊坦言,公共自行車作為政府公益項目,政府包干或市場化模式均有其利弊。政府包干模式注重公益性,但投入大、管理效率低;而市場化運作的話,企業有時過分追求利益,如何監管和平衡公共項目的公益性和企業利益是關鍵。
她說,對于企業的監管,政府的重點在“服務質量”,如自行車是否完好、系統能否正常使用等等。她坦言,公共自行車的“武漢模式”是一條不斷探索的新路,運行幾年來,確實遇到不少意料之外的困難,而通過這些經驗和教訓,“武漢模式”也在逐步完善。
余俊表示,在今年5個新城區建設公共自行車站點,將啟用更為優化的運營模式——站亭、車輛投入將全部由政府埋單;建設完成后,將由政府公開招標自行車系統維護服務單位,這樣一來權責分明,避免因后期維護沒跟上而出現的“好事沒做好”的尷尬。據悉,目前新城區公共自行車系統首期建設意見已經進入招標流程。
青山租車卡將與其他城區“一卡通”
有市民提出,今后公共自行車的租車卡能否與“武漢通”(可在地鐵、公交車上使用)實現“一卡通”呢?
余俊表示,目前由于系統對接存在障礙,暫時還不能實現市民這一愿望。但是,原本獨立在外的青山區公共自行車系統有望與其他中心城區實現通借通還,這也標志著7個中心城區的公共自行車系統將實現一體化。
據了解,在武漢開始運行公共自行車的青山區,一直以來因為運營企業的不同,租車服務難以與其他6個中心城區“互通”,即青山區的租車卡,不能在其他6個中心城區的公共自行車站點使用。青山區、洪山區、武昌區的一些居民租車時,不得不適應兩套系統和兩張卡的麻煩。
據悉,目前鑫飛達公司與龍騎公司雙方已達成基本意向,將在租車智能化系統上進行對接嘗試,對接一旦成功,7個中心城區的租車系統將成為“一盤棋”,市民租車“一卡通”,出行將更方便。